-
1 # 釘棺材
-
2 # 一枚明粉
鄭經因為眾所周知的問題,把他老爸鄭成功氣死,在一番折騰後,獲得最好權力。在爭奪廈門、銅山不利的情況下,率兵回到臺灣,經略東土。積極開展對日本、東南亞、琉球、西洋貿易,也透過賄賂和大清貿易。在這十年裡,訓練新兵、裝備新式武器、發展臺灣。
(鄭經就是17世紀的張作霖,一個海寇發展了一個區域)
雖然有諸多不愉快,但因為共同敵人,都合作比較好,耿精忠朝著浙江、江西攻擊;鄭經主要在廣東東部潮州一帶作戰。之後並攻破海澄公所經略的漳州城。
而且在1676年初,吳三桂、鄭經東西對進,逼著尚之信也反清,形勢一片大好。
(黃色部分即鄭經的地盤)
2、會師長江計劃形勢太好了,吳三桂提出會師長江計劃,他的大軍從江西、長江沿線挺進攻擊;鄭經水師直接從海上到長江口;耿精忠部隊從浙江到蘇南。
計劃是好的。然後汀州事件,耿精忠和鄭經徹底翻臉,雙方開仗。
然後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康親王傑書一路南下,耿精忠被迫投降清朝,和清軍一塊攻擊鄭經,多次被擊敗後,只能退守廈門。
盛衰真的只在一夕之間。
(因為不合適的作戰和耿精忠翻臉,戰局急轉直下)
3、再次作戰與戰局修整修整還得再來,邊談判,邊準備。
1678年開始大舉進攻,湖南的吳三桂在永興地區展開反擊戰,連連擊敗清軍;
鄭經在福建地區,再次攻破海澄,多次擊敗清軍。一度給清軍非常大的壓力。
後來隨著清軍援兵到來,戰局僵持。
之後就是退回臺灣。
(也是一個優雅的人)
4、不可能到大沽按照當時的航海,一般是從順風到達長江口,獲得南京補給。
之所以不到達大沽口,主要有兩個原因:
1、在風帆時代,船隻從閩浙開到渤海口,沿途缺乏補給點,耗時很長,就算到達也很難達成戰略目標。
2、鄭氏家族的利益在東南沿海,最高目標就是南京。沒有更多欲望。
參考文獻:《海紀緝要》
《清聖祖實錄》
-
3 # 秦右史
人的行為都是各種利益的綜合最佳化選擇。三藩之亂時,鄭經身處臺灣,機會主義,其出兵顯得首鼠兩端、隔岸觀火,也想借此分一杯羹,但已經失去了迴歸明故土的野心與能力。在臺澎地區的明鄭勢力,主要在經商、擴充套件地盤等事情上花費了較大心力。與清廷則合合打打,互有損益,持續了很長時間。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被逼無奈、無處容身的鄭成功率師取臺灣,決戰熱蘭遮,打敗了荷蘭人,遂命兒子鄭經鎮守思明州(廈門),排程沿海各島軍事。當時鄭經年僅19歲,已娶尚書唐顯悅之女為妻,然而兩不相得、相處不融洽。鄭經與其四弟之乳母陳氏私通,生下一子,取名為鄭克臧。此事東窗事發,顏面掃地,引起了鄭氏王朝的內部倫理之爭,後鄭成功去世,鄭經收拾了殘局,繼位護理國事。鄭經正式到達臺灣後,繼承了其父親鄭成功的政策,鼓勵諸鎮墾荒,寓兵於農。在臺灣建立行政體制,設立六部管理各項政務。鄭經知道清廷是以一國敵一隅,時間久了自己肯定會垮,於是試圖透過貿易來提升國力,先後與西班牙、荷蘭、日本、英國、琉球以及東南亞諸國地區進行商業往來。康熙皇帝借鑑了姚啟聖等人的意見,嚴格實行遷界禁海令,使得臺澎地區陷入了物資極度缺乏的境況,鄭經決意拓展海外市場,其實也是不得已之舉。德川幕府和東印度公司是鄭氏王朝重要的貿易伙伴。臺灣地區大量輸入日本銀、銅、鉛、盔甲,以支援戰爭的需要,雙方的貿易量在1665年到1672年達到高峰, 而為了加強鄭、日的貿易關係,鄭經允許日本商人住在基隆,與東印度公司也有多次合作。
鄭經作為一股可利用的武裝力量,被各方爭取。三藩之亂期間,鄭經主要與耿精忠在福建內部消耗,之後結盟,勢力逐步擴充套件至廣東地區。康熙十三年(1674年)4月21日,耿精忠在福建響應了吳三桂發起的三藩之亂,許諾提供戰船給鄭經,換取他的出兵,共同起義。
鄭經想好了如意算盤,但是耿精忠卻食言了。同年五月,鄭經授職世子鄭克臧為監國,命陳永華在臺輔政後。心氣很高,親自率兵從臺灣出發,抵達廈門,要求耿精忠將漳州、泉州交給自己統領。
但是,耿精忠此時已經擁有整個福建,與鄭經合作的慾望已經大大降低。他認為鄭經的兵力太少,對自己幫助不大,取消了和他共同作戰的約定。鄭經大怒,於是佔領海澄、同安等地。耿精忠則以牙還牙,斷絕了和鄭經貿易作為報復,雙方開始交惡。隨著三藩之亂的深入與戰局變化,共同的敵人是康熙,雙方又開始聯盟。鄭經與耿精忠和解之後,打算南征潮州,於是派了劉國軒擊敗尚之信,自己率軍抵達海澄。就在此時,漳州守將黃芳度私底下和清朝取得聯絡。鄭經親自率兵包圍了漳州府,於十月初六(11月22日)將漳州攻陷,迫使黃芳度投井自殺,穩固了在福建的地盤。隨著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西北王輔臣、蒙古王公等力量慢慢或被消滅,或招降後,鄭經面臨的嚴峻局勢是:必須直接對抗清軍主力,他先派了3萬人進攻福州。結果是不言而喻的,主力在十月十五(11月20日)烏龍江被清軍擊敗,其他領地也相繼失守,鄭經只得退回廈門,從此蟄伏不起,直至施琅1683年收復了臺灣。鄭經也想使用協商方法,曾遣使上書,要求朝廷仿照北韓例,臺澎加入朝貢體系。但雄才大略的聖主康熙帝並不買賬,指出:北韓系從來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後康熙一意平臺,鄭氏後人註定了慘淡失敗的結局。
實際上,雖然鄭氏政權海軍建設不錯,但以鄭經的才能和臺澎諸島的動員力,延平王鄭經只想擁兵自重,經商貿易偏居一隅,他不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光顧打小算盤,覆亡是理所當然之事。
-
4 # 真假說歷史
鄭經正在氣死他爹呢,然後就是內亂,抽空也派兵去了廈門。至於為什麼不學鴉片戰爭時期的英國,那時的臺灣要是能製作鴉片戰爭時期英國的堅船利炮,估計現在全世界都姓鄭了。
-
5 # 手機使用者61497568792
鄭經統治臺灣時間最長,但他有自知之明,不想跟清廷對抗(他老子打到金陵了都退回來了),兩次上表請求效北韓安南故事,也就是像琉球國那樣上表稱臣做附屬國。但被拒絕了。為什麼?大概是因為鄭成功橫掃東南震動了大半個中國,令清人心驚膽戰,不敢再留後患了。
-
6 # 小小呆蘿蔔
康熙十二年春,年輕氣盛的康熙帝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決意撤藩。這也加速了那
幾位異姓王的反叛。平西王吳三桂首先發難,於年11月殺雲南巡撫朱國治。提出“興明
討虜”,吳三桂由雲南、貴州挺進四川、湖南,進而佔據了四川全省。平南王尚可喜,
靖南王耿精忠也紛紛加入了吳三桂的行列,起兵反清。大清的天下,變得更加動亂不
安,而此時身在臺灣的鄭氏,又在做什麼呢?
1674年(康熙十三年),靖南王耿精忠也響應了吳三桂的起兵,但由於缺少兵
馬,便以戰船為籌碼,換取臺灣鄭氏出兵,當時的鄭成功已死,由其子鄭經繼位,鄭經
收到耿精忠的同盟請求,於5月從臺灣出兵抵達廈門,並希望耿精忠將泉州、漳州歸於自
己統率,耿精忠見其軍容衰弱,早已不復當年鄭成功時的英武,便拒絕了他的請求。
可是,鄭經仍然攻佔了同安等城,而耿精忠也斷絕了與臺灣的貿易往來,雙方徹底
撕破了臉。但是後來鄭經的勢力逐漸變大,泉州等城也都歸降了鄭經,這讓耿精忠很是
惱火,交涉失敗之後,耿精忠便欲派兵奪回泉州。最後,耿精忠提供了約定的5艘戰船之後,雙方才息事寧人。
與耿精忠和解之後,鄭經便將矛頭對準了尚之信,他先派劉國軒擊敗尚之信,自己
率軍抵達海澄。可是,他漳州的守將黃芳度這時卻與清朝私下聯絡,這引起了鄭經的懷
疑,便讓黃芳度派兵攻打尚之信,黃芳度拒絕了他,還於六月起兵反抗,在平叛之後,
鄭經為解心頭之恨,將黃芳度留在漳州的族人都被處死。但經此一役,也動搖了鄭經的
反清根本。
1676年(康熙十五年),發生的一件事又讓耿精忠與鄭經的同盟關係破裂,鄭經擊敗
了尚之信之後,逼迫其割讓惠州於自己,此時的鄭經已經擁有極大的領域來發展自身的
勢力,但人心不足蛇吞象,在耿精忠與吳三桂相約攻打清朝時,鄭經卻與耿精忠的手下
私下往來,欲攻取耿精忠的汀州。
此後,由於耿精忠受到鄭氏與清軍的包圍,無奈頭投降,少了耿精忠這一大援手,吳三桂也漸漸的獨木難支,而鄭氏也未想到唇亡齒寒的道理,耿精忠今日的敗亡,怎麼
不會是他的明日呢?果不其然,於年十月十五日,鄭經在福州被清軍主力擊敗,不得已退守廈門。
1680年,清軍派遣人遊說,勸降了當時鄭經的水師副都督朱天貴,朱天貴率兵2萬,
艦船300艘降清,鄭經不得已放棄廈門,班師回臺,之後沉迷於酒色,翌年病歿。
-
7 # 米木易
三藩之亂是清朝初期三個藩鎮王發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三藩之亂髮生時,臺灣鄭氏政權仍奉明朝,此時正是鄭經承襲延平郡王爵位之時,他以為復辟時機來臨,積極地參與三藩之亂,耿精忠變亂後,聯合臺灣鄭經對廣東形成夾擊形勢,即於康熙13年四月,親率兵馬3萬以及戰船300艘,於廈門登陸。鄭經曾經一度佔領了福建、廣東等部分地區。使清“粵東十郡竟失其四”。
耿精忠、尚之信先後降清後,鄭經成為東南地區清軍的主攻物件,清廷令耿、尚二人隨大軍征討、立功贖罪,最終擊敗鄭經,迫使其退守臺灣。由於當時西南對吳世藩的戰爭尚在緊張進行,三藩勢力尚未根本解決,尚不強大的清軍水師沒有十足把握擊敗實力尚存、後方安定的鄭軍。因此鄭經敗退臺灣後,清軍並不乘勝追擊,康熙諭兵部:“臺灣、澎湖暫停進兵,令總督、巡撫等招撫賊寇,如有進取機宜,仍令明晰具奏。”。若不是鄭氏因參與三藩之亂而耗盡了大半財力,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清廷將無可奈何之。
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亂平定以後,清朝政權得以統一,為解決臺灣提供了條件。而此時臺灣鄭氏集團恰逢嚴重內訌。鄭經去世後,鄭氏集團大人物馮錫範與劉國軒聯合發動了政變,掌握軍政大權的鄭經之子鄭克臧被殺,改立其弟年幼小弟鄭克爽,實權自然由馮、劉二人掌握。之後清朝以良策和談,鄭經部下紛紛降於清朝,前後統共20多萬人,鄭氏集團被嚴重削弱。鄭經可曾想死後會有這番光景。
-
8 # 大國布衣
三藩之亂,鄭經積極響應,但他既沒有父親鄭成功那樣的雄才偉略,也缺乏進取之心,因此就不可能再現鄭成功當年大軍北伐,兵圍南京的輝煌一戰。
醜聞纏身(鄭經劇照)
鄭經是延平王鄭成功長子,鄭成功病逝後,鄭經襲封其父延平王的爵位,繼續經營臺灣,繼承其父鄭成功抗清遺志和海商事業。
和父親鄭成功比起來,鄭經的能力要弱很多,早年因為與四弟鄭睿的乳母陳氏通姦這一驚天醜聞而惹怒鄭成功,差點被處死。長子“亂倫”,父親鄭芝龍被清廷處死,永曆帝朱由榔在昆明被吳三桂絞殺,鄭成功數痛攻心,病情加重,終在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初一日病逝。
鄭成功病逝後,鄭經因為“亂倫”這一醜聞而受到大臣抵制和反對,他們擁立鄭經叔父鄭襲為東都之主。遠在金廈的鄭經繼位發喪,與清廷謀和,率軍渡臺,大破臺灣守軍,進入安平城後軟禁叔父鄭襲,處死伯父鄭泰,結束了這一場內訌,史稱“東征靖難”,算是艱難的穩固了自己的地位。
鄭經經營臺灣,基本上算是延續了鄭成功的政策,但在與清廷的關係上,鄭經堅持要“照北韓事例”,與清朝結成宗藩關係,試圖將臺灣及金廈置於清朝直接統治之外,這顯然背離了鄭成功“拒降抗清,反清復明”的一貫政治理念。對於鄭經的請求,康熙皇帝也不含糊,指出:“北韓系從來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拒絕了鄭經效仿北韓例的請求。
正因為鄭經在臺灣問題上陰懷私心,才導致三藩之亂中靖南王耿精忠被迫投降投降清朝,從而逆轉了三藩的大好形勢。
得隴望蜀(鄭經野心不小)
康熙十二年(1672年),平西王吳三桂在昆明誘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正式扯起反清大旗。次年(1673年)靖南王耿精忠亦起兵響應,三藩之亂正式爆發。
耿精忠鎮守的福建兵力有限,但對岸的臺灣明鄭政權與清朝是世仇,因此決定拉攏鄭經一起反清。鄭經此時分析抗清形勢有利於自己,便和耿精忠約定,由他提供戰船,自己親率鄭軍渡海協助耿精忠,命世子鄭克臧監國。
耿精忠開局不錯,很快便控制了整個福建,鄭經區區幾萬水軍耿精忠已經不放在眼裡,便撕毀約定,拒絕了鄭經共同作戰,佔有漳州、泉州的要求。
開弓沒有回頭箭,鄭經既已出兵,就不可能空手回去。於是便佔領了海澄、同安,大軍集結準備分兵攻佔福建、廣東沿海各州府。耿精忠以斷絕和鄭經貿易作為報復,雙方關係惡化。不久潮州、漳州、泉州先後投靠鄭經,耿精忠更感到緊張,認為是引狼入室,為了穩固後方,決定發兵攻打鄭經,以期能奪回漳州、潮州兩座大城池。
鄭軍將士多是久經沙場,與清軍有著長期的作戰經驗,耿精忠根本不是對手,雙方打打停停差不多兩年時間,耿精忠絲毫不佔上風,加上腹背受敵,最後被迫把漳州、泉州和興化府讓給鄭經。
與耿精忠不合的同時,鄭經還把觸角伸向廣東,又得罪了平南王尚可喜。尚可喜原本對反清復明持觀望態度,故而堅守廣東以防生變,但鄭經的軍隊氣勢正盛,屢敗清軍,潮州及各縣遭鄭軍攻陷。高州、雷州、廉州亦遭另一股反清勢力孫延齡部將馬雄佔領,粵東十州失之其四,尚可喜東西受敵,廣東局勢危殆,其病情愈加沉重。
在南征潮州期間,鄭經還平定了漳州守將黃芳度之亂,將黃芳度車裂,留在漳州城內的黃氏族人全部處死。鄭經在據有潮州之後繼續南下奪取惠州,尚可喜的軍隊屢屢戰敗,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尚可喜長子尚之信響應吳三桂號召,發動兵變囚禁尚可喜,自己接管了平南王的權力。面對咄咄逼人的鄭經,自知無力與之相抗的尚之信只得把惠州割讓給他。
兵敗回臺(鄭經之父延平王鄭成功)
鄭經與其父延平王鄭成功最大的差別的就在於鄭成功是真心“反清復明”,而鄭經只求為自己的利益而遊離於東南沿海。三藩之亂,鄭經也乘機分一杯羹,不過所奪惠州、泉州、漳州、潮州四府,皆是平南王尚之喜和靖南王耿精忠的地盤。奪盟友之地已屬不齒,更尷尬的是,此四州府所在的廣東和福建,都是三藩之一,正在正面與清軍對抗,鄭經實際上難以再繼續拓展領土,畢竟自己也不敢因為抗清大業而與耿精忠和尚之信翻臉。
康熙十五年(1676年)五月,吳三桂大軍已經入湘鄂,兵鋒直指安徽江西,耿精忠欲配合吳三桂進攻江南,徵召汀州總兵劉應麟出師,劉應麟為儲存實力推諉不前,反聯絡鄭經攻取汀州,這令原本聯盟脆弱的耿鄭兩家關係再一次走向破裂。耿精忠正面要面對清軍的大兵壓境,背面還要防備鄭經的趁火打劫,腹背受敵之下,耿精忠權衡再三,被迫向清朝投降。
原本作為鄭軍與清軍緩衝之兵的耿精忠所部降清,使得鄭經不得不直面清軍精銳。這一年的十月,三萬鄭軍在福州城郊烏龍江被清軍擊敗,清軍以壓倒性優勢南下,鄭經連失泉州、漳州、潮州、惠州,只能退守金廈徐圖恢復。
從康熙十六年(1677年)起,鄭經委派大將劉國軒收復沿海四府,但清軍堅壁清野,沿海軍民後撤五十里地,加上三藩之亂已近結尾,廣東、福建的形勢已經明朗,鄭經與清軍始終處於膠著相持狀態。
次年(1678年)清廷與鄭經談判,許以北韓稱藩如是,只望鄭軍退往臺灣,鄭氏則可永據臺灣,豈不知這是康熙的緩兵之計,彼時三藩之亂已進入關鍵時期,吳三桂覆滅在即,康熙不想東南再生事端,故而以此安撫之。
康熙給鄭經的詔書看起來誠意十足“從此不必登岸,不必剃髮,不必易衣冠。稱臣納貢可也,不稱臣,不納貢亦可也。以臺灣為箕子之北韓,為徐福之日本”。然此舉不過是拖延時間,這一年的十二月,清朝再次頒佈遷界令,福建沿海軍民自北而南一律內遷,並加固海防,斷絕與臺灣明鄭集團的貿易往來。鄭經經過多年的征戰,內努不濟,補給困頓,財政陷入嚴重困難,已經無力再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月,鄭經連在大陸最後的據點金、廈都不能保全,只得悻悻然率諸將返回臺灣。短短几年時間,鄭經七府連敗,二島盡失,大好形勢毀於一旦,其用人和任事方面都有著明顯的缺陷,難怪其母董夫人會斥責他“無權略果斷,不能任人,致左右竊權,各樹其黨。”
志短才疏鄭經與其父延平王鄭成功比起來,如星辰之於皓月,實難稱的上明主。
鄭成功堅持抗清,與清廷勢不兩立。永曆十三年(1659年)鄭成功集結16萬大軍,聯合明兵部尚書張煌言大舉北伐,從福建到浙江,一路皆望風而降,在南京城下雖中清軍緩兵之計,北伐中道而止,但南京之戰仍不失為是鄭成功生涯當中最輝煌及最重要的一役,只可惜此時北伐先盛後衰,以大敗收場,使鄭成功的反清大業受到致命挫折。
鄭成功臨終前仍念念不忘反清復明,而繼承父王遺志的鄭經最後卻背離了他的策略。三藩之亂本是重現當年鄭成功北伐,兵圍南京的大好時機,但鄭經為圖沿海州府之利,不惜與耿精忠、尚之信兩大清朝藩王交惡,間接導致三藩之亂的失敗。
鄭經試圖與清朝建立朝貢關係,欲效仿北韓國永為藩屬,這是典型的利己主義,鄭成功明志反清復明,鄭經卻為求自保意圖鄭氏永鎮臺灣。由此可以看出,鄭經實乃志短才疏之人矣。
-
9 # 打字費勁
印象中,鄭經也曾試圖趁此機會返攻大陸,應該是還在浙江登陸了,打了幾個州縣,後來又被驅逐回臺灣了。具體的你可以百度嘛。
-
10 # 雙魚趣談
臺灣鄭氏也在渾水摸魚,趁機佔點地盤。
當三番拉起反清復明的旗幟起義時,吳三桂部數月間席捲西南,兵臨長江南岸。耿精忠和尚可喜也各自起兵響應,形成三番之亂。耿精忠也積極地邀請鄭經聯合作戰,自從1644年明鄭大將周全斌投降滿清後,鄭經率部遷至臺灣隔絕大陸已有十年,所以鄭經也想捲土重來,再創輝煌。
奈何此時的鄭經軍隊並沒有鄭成功那時的規模與戰鬥力,當時臺灣開發的土地資源以及人口完全不能支援這種大規模的作戰。所以當鄭經部隊來到廈門時,耿精忠發現並沒有想象中數萬之眾的大明水師,只有數千疲敝之兵時,對鄭經的態度轉為輕視,這也為後續兩人兵戎相見埋下了伏筆。
鄭經率部到達福建之後,雖連戰連捷,但遠離清軍主戰場,並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而此時三藩與清軍也展開了持久戰,而鄭經底子太薄卻經不起持久戰的消耗,再加上他和三藩本來也不是利益共同體,所以還不如背刺耿精忠搞點地盤,可以說鄭經是目光短淺,也可能是當時的無奈之舉。
隨著吳三桂病亡,導致吳軍戰力急劇下降,耿精忠和尚之信投降於清朝,三藩之亂也開始土崩瓦解,鄭經又以海峽為屏障退守了臺灣。後續康熙結束三藩之亂後就開始派遣軍隊渡海攻打臺灣鄭氏了。
-
11 # 使用者槐業芳
割據政權,當時鄭成功已死,鄭經當政。哈哈哈,秫桔弄成了杆草,杆草弄成了軲轆。軲轆軲轆什麼也沒有了。哈哈哈啊哈哈哈
回覆列表
鄭經嗣位期間,曾經與清朝展開多次談判,鄭經堅持採北韓不削髮、不入貢之例,但是都沒有得到清朝的正面迴應。
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鄭經接受靖南王耿精忠請援,率軍東渡福建。鄭經先調遣兵萬人、船百餘艘先行,至廈門,耿軍派人往接,軍容未如早年壯盛,甚輕視之,耿精忠甚悔。
鄭經收回廈門後,並收漳州、泉州與潮州三府,進而攻下廣東惠州。鄭經親自率兵西征,並請耿精忠如約撥船及地方安插兵士。耿精忠不答,雙方開始交惡。
後來,廣東平南王尚之信、福建靖南王耿精忠相繼為清軍所平定,雲南平西王吳三桂亦死亡,鄭經勢力敗退僅能守住廈門,1680年清將萬正色遣人遊說鄭軍水師副總督朱天貴(原為耿精忠部將)率艦300艘,將士2萬餘人降清,鄭經放棄廈門並班師回臺,之後沉迷於酒色,翌年病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