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橡皮精
-
2 # 陽洸芐哋問餱
公元200年,曹軍與袁紹軍對峙於官渡,並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戰事之初,曹操親率大軍,帶領關羽與張遼等人擊敗了袁紹軍中大將顏良,隨後,曹操設計誅殺了袁紹軍中的大將文丑,嚴重挫敗了袁紹軍的銳氣。只不過即便曹操接連戰勝袁紹大軍,但由於其兵力依舊處於劣勢,因此在隨後兩軍的對峙過程中,曹操接連戰敗,幾乎到了要退回許都的地步了。然而就在此時,袁紹麾下的謀士許攸因為家人被捕入獄而對袁紹懷恨在心,他離開袁紹而投奔了曹操,並告知曹操袁紹大軍糧草囤積在烏巢,建議曹操對烏巢進行偷襲,從而幫助曹操擊敗袁紹,贏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在官渡之戰後不久,袁紹就因病去世,留下了袁譚與袁尚兩人爭奪繼承人的位置。在《三國演義》中,袁譚領兵劫掠了甘陵、安平和渤海等地,並收降了袁尚的全部兵馬,打算再度奪回冀州,然而曹操不願讓袁譚做大,於是他親率大軍直奔平原,打算除掉袁譚,袁譚聽聞曹操率軍而來,急忙派人向劉表求救。當時劉表請來劉備商討,劉備認為如今曹操已經攻破冀州,兵勢正盛,此時救援袁氏兄弟沒有一點好處,因此劉備認為不應該去救援袁譚。要知道在劉備有難時,是袁譚幫助了他,既然如此,為何在袁譚有難時,劉備不願意讓劉表去援助袁譚呢?只是因為曹操勢大?
事實上,劉備即便是有救助袁譚之心,但他也是愛莫能助的,畢竟劉表自己根本就不願意摻和到這件事中來,他只希望自己可以好好的經營荊州的一畝三分地,從未想過要和任何人作戰,即便是對外作戰,也是以防禦為主。而劉備剛來到荊州時,正好是曹操遠征柳城的時候,當時他就曾勸說劉表要偷襲許都,但被劉表拒絕了。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劉備很清楚劉表根本不會出兵幫助袁譚,劉表之所以這樣問劉備,或許就是存了試探的意思在裡面。更何況劉表生性猶豫,他斷然不會在對外戰爭上只聽劉備的一家之言,即便劉備勸說劉表,讓劉表支援袁譚,這件事也不會有結果。對於劉備來說,他自己只是個客將,自然不會過多的表明立場。
當時劉備寄人籬下,只能順著劉表的想法與性子去回答援助袁譚的事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袁譚對他有恩,劉備也不會勸劉表出兵幫助袁譚。
-
3 # 微史春秋
正史和民間演義中對此事的描述是不一樣的。
在《三國演義》中,袁譚在曹操大軍征討時,“遣人求救於劉表”。
表請玄德商議。玄德曰:“今操已破冀州,兵勢正盛,袁氏兄弟不久必為操擒,救之無益;況操常有窺荊、襄之意,我只養兵自守,未可妄動。”表曰:“然則何以謝之?”玄德曰:“可作書與袁氏兄弟,以和解為名,婉詞謝之。”表然其言,先遣人以書遺譚。從劉備的話中便可知劉備不讓劉表去營救袁譚的原因:
袁氏已敗,發兵就袁譚已經沒有意義;而且曹操對荊州虎視眈眈,不能妄動。
應該說劉備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
李贄愛批註的時候,在劉備的第一句話下批註道:
是,是。在正史《三國志》中,並沒有明確記載劉備勸劉表不救袁譚的,裴松之在作注時記載了劉表給袁譚的書信,《三國演義》中也引用了一段:
君子違難,不適仇國。日前聞君屈膝降曹,則是忘先人之仇,棄手足之誼,而遺同盟之恥矣。若冀州不弟,當降心相從。待事定之後,使天下平其曲直,不亦高義耶?其實不需要劉備勸阻,劉表也不會去救袁譚的。
在官渡之戰開始時,袁譚的老爸袁紹求援於劉表,劉表就是持兩不相干的態度。
太祖與袁紹方相持於官渡,紹遣人求助,表許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漢間,觀天下變。劉表的手下勸劉表不能觀望,應投降曹操:
從事中郎韓嵩、別駕劉先說表曰:“豪傑並爭,兩雄相持,天下之重,在於將軍。將軍若欲有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將擇所從。將軍擁十萬之眾,安坐而觀望。夫見賢而不能助,請和而不得,此兩怨必集於將軍,將軍不得中立矣。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賢俊皆歸之,其勢必舉袁紹,然後稱兵以向江漢,恐將軍不能御也。故為將軍計者,不若舉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將軍;長享福祚,垂之後嗣,此萬全之策也。”
表大將蒯越亦勸表,表狐疑,乃遣嵩詣太祖以觀虛實。嵩還,深陳太祖威德,說表遣子入質。表疑嵩反為太祖說,大怒,欲殺嵩,考殺隨嵩行者,知嵩無他意,乃止。
這裡可見劉表的性格,《三國志》也說的很清楚
表雖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皆此類也。
他的這般性格最終使他最官渡之戰中沒有任何實際行動。
那是袁紹還在,袁氏勢力仍在,劉表都沒有輕舉妄動,更別說袁紹敗亡,他那幾個兒子瞎折騰時劉表會干預袁氏和曹操的爭鬥了。
-
4 # 三國逐夢
劉備沒有權力讓劉表去救援,劉表也沒有能力去營救。
首先,官渡之戰時,袁紹已經派人請劉表助戰,劉表許諾了,但沒有派兵,已經失信於袁氏。其坐觀成敗的表現,把兩方勢力都得罪了,不能輕易動兵。而且以劉表好面子的程度為避免尷尬,也不會去救袁譚。後來袁譚兄弟相爭,劉表也只是寫了一封信勸和,但二人都不鳥他。
其次,官渡之戰時,長沙太守張羨被郡民桓階說服,劇荊南四郡叛亂,響應曹操。為平定荊南,劉表全力對付張羨,但“連年不下”,一直持續到張羨病死,這才平定了荊南的叛亂。既然是“連年不下”,那就說明持續的時間很長,或許此時劉表還在平叛中,或者平叛已經結束但損失很重,需要休整,沒有兵力去營救袁譚。
第三,官渡之戰時,劉備還在汝南晃盪,威脅曹操後方。直到次年曹操回師南征,劉備被擊敗,這才不得已投奔劉表。此刻就算劉備到了荊州,也只是新附之人,在劉表面前說不上話。
第四,劉表為人“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劉備征戰半生,積累了巨大的人望,劉表對其非常忌憚,所以劉備在荊州數年,實力一直未得到提升。此時新附劉表,如果提出營救袁譚,很可能會被劉表誤會其要趁機獲得軍隊的指揮權,從而謀奪荊州,對劉備處境不利,因此劉備不會提出這樣的建議。
第五、荊州軍戰鬥力比較差,不如曹操麾下常年四處征戰,士氣高昂。就算劉表不介意,讓劉備領兵救援,估計劉備也不願意。一來是自己在荊州沒有威望,不足震懾荊州軍;二來劉備多次被曹操擊敗,就算有屢敗屢戰的精神,在剛剛失敗的情況下,也要休整一段時間。
第六,袁譚在青州,或者更遠一點在河北,距離荊州很遠,中間隔著豫州、兗州,想要營救袁譚,就要先擊敗攔路的曹操。顯然,以劉表的實力不足以做到這點,而且天子在曹操手中,作為漢室宗親,封疆大吏,理論上劉表不能攻擊朝廷,哪怕此時天子的威望降到冰點。
綜合以上幾點,劉表沒有出兵營救袁譚。而是在平定荊南後,擁兵十餘萬,自守江漢,直到病亡,子孫投降曹操,被曹操罵作“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
僅代表個人觀點。
-
5 # 豹眼看歷史
這件事史書上沒有明確的記載,但在《三國演義》中說得還是比較具體的。但這不重要,我依然認為題主的這個問題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因為整個漢末三國時期,所有的打打殺殺,合合分分,都無非是利益權衡的結果。啥道義,親情,友誼都是浮雲,只有利益才是最愛。
01
劉表曖昧地拒絕袁紹請援
建安四年(199年),袁紹統一河北以後決定奪取許都,一舉消滅曹操。
他派出使者企圖聯絡張繡和劉表共同夾擊曹操。
使者到了穰城見到張繡,還特意致意張繡的謀士賈詡與之結好。
張繡打算應允,還未開口,賈詡在一旁就說話啦:“請你回去轉告袁本初,兄弟都不能相容,還能容得下天下的國士嗎?”不久張繡投降了曹操。
與此同時,袁紹也派使者到了劉表處求援,劉表假惺惺答應了,實際上卻按兵不動,做壁上觀。
看到張繡,劉表的態度,袁紹遲遲沒有動手。
劉表是漢室宗親,一方諸侯大佬,當時頗有聲望。但其向來明哲保身,身處四戰之地,卻不積極進取,只期望保住地盤。
他雖然答應袁紹,只是不想直接撕破臉而已。
賈詡所說的話,劉表葉門清。袁紹實力強大,有他在曹操的背後,曹操有後顧之憂,就不敢貿然對劉表下手,荊州就安全許多。
如果幫助袁紹滅掉了曹操,袁紹已經擁有了青並冀幽四州,實力會更加強大,將會直接與袁紹面對面,袁紹下一步惦記的可能就是劉表自己啦。
如果曹操不爭氣,被袁紹吃掉了,那就聽天由命,到時候再說吧。
劉表沒想到曹操居然打敗了袁紹,這個讓人大跌眼鏡 , 估計除了曹操,可能就數劉表最開心啦。
02
劉表理直氣壯地拒絕袁譚
建安七年(202年),袁紹憂憤而死。其長子青州刺史袁譚與少子袁尚為了爭奪繼承人之位,哥倆展開廝殺。
別駕王修率領官吏百姓從青州來救援袁譚,並對其說:“兄弟好比左右手,假如一個人準備與人格鬥先弄斷自己的右手,然後說我一定勝你,這樣行嗎?丟掉兄弟情分而不相親,天下還有誰同他親近?有人挑撥離間造成兄弟爭鬥,用來謀取一時利益,希望你不要聽,而且殺掉他們,兄弟重新和睦,來抵擋四方的敵人”。
袁譚拒絕了。這時劉表也寫信給袁譚勸他與袁尚和好,但袁譚也不接受。
在正史上記載劉表勸袁譚兄弟和睦之事較少,但在《三國演義》描述的比較詳細 :
袁尚被曹操擊敗後逃亡幽州依附袁熙,袁譚被曹操圍困而求援劉表。
此時劉備已經投奔了劉表。
劉表徵詢劉備的意見,劉備建議不要支援袁譚,而以和解為名,婉言謝絕。
劉表分別給袁譚,袁尚寫信,勸其和解,不與援助。
03
劉表才不管你劉備咋想的
劉備投靠劉表時,劉表對其非常客氣,但不重用他。劉備屢有建議都不採納。
不過在袁譚求援這件事上,不管是不是徵詢過劉備的意見,《三國演義》的描述,恐怕是最符合劉表的心思。
袁紹死後,冀州的局面已經不能維持啦。如果袁氏兄弟能夠團結一致,共同對付曹操,還有一線希望。劉表適當的援助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但是,袁氏兄弟自相殘殺,自斷手足,任何人都解救不了他們啦。
況且,劉表一向是自保求安,不想多事。儘管局勢不同了,但劉表拒絕袁紹和袁譚的目的卻沒有絲毫變化。不管是不是有劉備的建議,劉表都會只觀望,不參與。
還是那句老話: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都猴精猴精的,最後把自己都玩進去啦。
回覆列表
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相持於官渡,最終,袁紹大財於曹操。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直接決定了北方的格局。在戰敗後不久,袁紹因病去世,而其子袁譚袁尚,卻為了爭奪繼承權相互爭鬥。在《三國演義》中,袁譚領兵劫掠了甘陵、安平和渤海等地,並收降了袁尚的所有兵馬,並打算再度奪回冀州。然而,曹操並不想讓袁尚繼續發展壯大,因此再次出兵,準備除掉袁譚。袁譚聽聞曹操率軍而來,急忙向劉表求助。當時,劉備借據在荊州劉表處,故劉表請來劉備討。當時,劉備認為曹操兵勢正盛,或許已經攻破冀州,所以救援袁氏兄弟沒有意義。那麼,劉備為何不願意讓劉表救援袁氏兄弟呢?袁譚在曾經在劉備有難時還幫助過劉備,難道劉備真的是假仁義。事實上,劉備就算有救援的心,也是愛莫能助。因為荊州劉表並不想參與外界的紛爭,只想守護好自己的荊州。劉備深知劉表不會出兵相助於袁譚,寄人籬下,劉備有心也不會說出來,而讓劉表為難。還不如,做個人情,自己當個壞人,見死不救。另一方面,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並未損失其根本,反而,取勝後,實力大增。所以就算劉表出兵,也未必救的了袁譚,甚至還會把荊州搭進去。所以,筆者認為,結合當時的局勢以及劉備的處境,他只能順著劉表的想法和性情去回答此事,即便袁譚有恩於劉備,他也不會勸劉表出兵相助袁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