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鄧武岡

    一丶曹操是利用“挾天子以令諸侯”擷取了政治的正確性,從而打敗了北方一個個諸候進而統一北方。而天下尚未一統,孫權劉備力量尚強大,若稱帝則喪失了政治上的正確性,變主動為被動,不利於鏟滅孫劉等勢力。

    二丶曹操內部也有一部分同志和勢力是忠於漢室的,如荀彧等;他們正是在曹操維護漢室大旗下而為曹效力。若稱帝,則失去他們的支援和效力,甚至走向對立面,對曹操來說是得不償失的。

    三丶漢立國四百多年,鮮有暴政,相反外戚和權臣多作威作福,禍亂朝政。所以民眾仍忠於漢室。曹家仍須積累人望。

    當然,若天下統一,憑曹總性格一定會改朝換代。

  • 2 # 宅家小兔

    三國鼎立時期,曹操堪稱一代梟雄。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官拜丞相,卻終生沒有踏上稱帝的道路。可以推測一下幾個原因。

    首先,三國時期儒家文化仍是社會主導,漢獻帝雖弱,但君臣之禮、忠孝之義仍在。曹操雖然勢大,但也不願廢天子以自立,這樣做的話難免會被天下唾棄,變成謀反的亂臣賊子。

    其次,當時仍是三國鼎立局面,曹操並沒有強勢脫下蜀吳的力量,只能徐徐圖之。如果他廢帝自立,會使劉備孫權站在打擊他的道德制高點上,成為眾矢之的,得不償失了。

    再次,皇帝已經掌控在曹操手中,曹操已經成了實際上的掌權人。他只是缺了皇帝的名號而已,皇帝的權利他已經全數收入囊中了。與其戴著皇帝的帽子被攻擊,還不如站在皇帝身後行使他的權利,做一個務實的人。與自己而言有百利而無一害,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這些只是咱們推測的原因,真實的原因已經隨曹操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 3 # 魚包同學

    我們現代人去讀史,看待歷史人物,很容易給自己開天眼,綜合整個歷史程序來看待那個時期的人做的決定,所以就非常難以理解他們的一些選擇。

    實際上,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後世如何,他們是完全不知道的,所以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角度跟我們全然不同,大家不理解曹操為何不稱帝這個問題,也就是這麼來的。角度與態度是讀史、學史的重中之重。以下我針對題目的問題,做一番梳理——

    曹操其實是一個矛盾的人,在官渡完成對袁紹的逆襲之後,曹操真正擁有了舉世矚目的權利,這一刻,他不太清楚怎麼調整自己的心態和位置,他是怎麼想的呢?

    曹操曾經親自作書《讓縣自明本志令》——

    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這裡面說的再清楚不過,曹操的志向,就是平亂討賊而已。當時有人對他大權在握,會不會變成第二個王莽,很是懷疑,於是曹操又說——

    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

    這話說的很實在,曹操非常清楚,自己連年征伐中,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剿滅袁氏的過程中,由於袁家的門生故吏遍佈天下,所以曹操得罪的人不僅多而且地位都不低。

    那怎麼辦?那就將權利的雪球再滾大一點,壓倒他們,壓得他們喘不過來。陶謙為什麼對曹操這麼大意見?殺曹操的父親?他是袁紹的門生故友,門生故吏的關係是三國時期,劃分政治派系的重要依據。

    於是陶謙和曹操的矛盾大到不共戴天,結果是曹操的父親死了,陶謙也無可善終。

    另外一方面,曹操霸氣威武的一面展示給世人,可是他又是極其自卑的,為什麼這麼說?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摘自《世說新語》

    曹操自卑的不僅僅是“形陋”,更多的是出身,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給曹操帶來了錦衣玉食的高起點,可是也帶來了“宦官一黨”這個屈辱的身份。

    漢末的讀書人都非常的厭惡憎恨禍亂朝綱的“宦官黨”,曹操也是讀書人,他也有這種情結,討厭著自己。放眼整個史書記載中,劉備經常提起自己的祖上如何如何,可是曹操從來不說,因為這個出身實在討人厭。

    於是,曹操對於荀彧,是敬重也是羨慕,羨慕他的潁川貴族的身份和氣質,這些東西,曹操再努力也得不到。

    自卑的人最在意別人的冷言冷語,所以在曹操的賬目裡,楊修要死,荀彧也要死。

    尤其是荀彧,他的觀點太明確了,他是漢臣,無論生死。這樣至死不渝的忠臣意識,會不會對曹操產生影響呢?答案是一定的。

    荀彧最後是曹操逼死的,曹操看到荀彧死時,感受著他堅定不移振興漢室的態度,看著他死不瞑目緊緊盯著自己的雙眼,我很難想象曹操當時的情緒,是悲傷懊悔還是憧憬羞愧?但是無論是哪一種情緒,荀彧的死對於他的篡漢的決心一定是極重的衝擊。

  • 4 # 殿前司都點檢

    孫權和劉備稱帝也是曹操兒子先稱帝以後呀!其實他們都有這個想法,曹操可能是想當婊子立牌坊留一個父為漢臣兒為魏帝,劉備是終於等到漢獻帝被幹掉了,他終於可以名正言順的扛起三興漢室的大旗來了。孫權嘛,三國裡存在感最弱的就是吳國,進取不足自保有餘,本來曹劉都稱帝了他稱個吳王還想留條後路,後來火燒連營幹掉劉備後發現稱帝也未嘗不可。

  • 5 # 知常容

    曹操不是不想稱帝,而是因為他來不及了。曹操被漢獻帝加九錫,就差那麼臨門一腳。但是就是進不了,他只要一動手想稱帝,下面的反對力量就很大。所以他最後感嘆算了不稱帝了,乾脆留給兒子吧。

    曹丕運用了九品中正制,與世家大族談好了各種利益,反正從也可以,不從也由不得你。他跟曹操不一樣,他跟曹操的這批手下沒有多大的情感,所以你如果反對也沒用,到最後曹丕順利稱帝了。

    當然如果把時間留給曹操更久一點,比如十年那說不定曹操還真能稱帝。

    劉備是藉口漢獻帝被殺了之後,曹丕篡漢之後,自己就稱皇帝作為延續漢的後裔。孫權是吳大帝,吳王是曹丕封的,曹丕還給孫權加九錫,孫權是最後一個稱帝的,到了這個時候,三國正式完成,劉備和曹操早已掛了多年。

  • 6 # 紅色星河

    漢末三國時代,狼煙四起,群雄逐鹿,逐漸形成了魏、蜀、吳天下三分的格局。其中曹操控制著最為強大的勢力集團,擁有九州之地、最為龐大的人口和最強大的經濟實力,但曹操一生沒有稱帝,而實力弱小的劉備、孫權則先後稱帝,其經過及緣由如下:

    一、前期曹操不敢稱帝,並不是不想稱帝

    初期曹操實力並不是很強大,只是袁紹的一個馬仔,也確實只是想匡扶漢室。曹操靠舉著漢獻帝的旗幟聚集了一大批人才,得以實力暴增,然後依靠“奉天子以討不臣”的政治正確,先後擊敗呂布、袁術等軍閥勢力。

    隨著實力的日益強大,曹操有了繼續向權力頂層攀登的強烈慾望,包括稱帝。期間漢獻帝先後封曹操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不久曹操又自封為漢丞相。當有了與袁紹對抗的資本後,曹操果斷脫離袁紹,並將袁紹集團消滅,一統北方。

    但這個時候曹操尚沒有來得及整頓內部,還沒有肅清內部的擁漢派,而且外部還有劉備、孫權等力量的對抗。曹操因此不敢稱帝,怕擁漢派反對他,更怕劉備等人以此吸引人才而發展壯大。

    赤壁之戰是一個重要的節點,不僅粉碎了曹操一統天下、順勢稱帝的美夢,還造成了劉備的強大,讓劉備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使得天下三分,曹操自此再無機會統一天下。

    二、後期曹操開始實施稱帝計劃

    赤壁之戰曹操慘敗,自此天下三分。作為最為強大的一個勢力集團,既然短時間內無法消滅外面的反對力量,曹操遂開始分化、整頓、清除內部的擁漢派,並從法律上、人事安排上為權力過渡、權力繼承及稱帝做準備。如此,既可以為自己稱帝掃清障礙,最次也能為自己的子孫鋪平稱帝的道路。

    曹操首先打算除掉位居三公的東漢名臣楊彪,被孔融、滿寵、荀彧所救。楊彪經此一嚇,自此不再過問政事;

    曹操很快又將屠刀揮向名滿天下的孔融。由於孔融忠誠於漢室,不能為曹操所用,在天下士人中擁有極大的影響力,尤其孔融警惕性特別強,主張距京城千里之內不得封侯,對曹操稱公稱王稱帝的計劃構成了嚴重威脅,於是曹操教唆手下彈劾孔融,並尋找藉口除掉了孔融及其一對小兒女;

    後又先後除掉婁圭、桓邵、荀彧、崔琰等人;毛玠被免職,差點被殺掉;程昱、賈詡、劉曄等人則只能謹小慎微、明哲自保;

    公元212年初,漢獻帝准許曹操“參拜不名、劍履上殿”;

    同年五月,曹操稱“魏公”,曹操後代有了政治地位的繼承權;

    公元216年四月,曹操稱魏王,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王子皆為列侯。曹操名義上還為漢臣,實際上已是皇帝;

    公元217年冬十月,漢獻帝又賜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曹操立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太子。

    曹操稱公、稱王、加九錫......,一步步直奔帝位而去;

    此時,曹操只差臨門一腳即可代漢稱帝,但在公元217年劉備突然發起漢中之戰,此戰慘烈而又緊張,持續打了兩年,曹操中後期親自率大軍參戰,但慘敗而歸,耽誤了曹操稱帝;

    緊接著兩個月後,關羽於219年七月下旬發起襄樊戰役,並且水淹七軍、威震華夏,迫使曹操差點遷都,這耽誤了曹操稱帝;

    當襄樊戰役於公元220年初結束時,曹操已經重病纏身,時日不多了。至死,曹操沒有來得及稱帝。於是稱帝的機會就留給了曹丕。

    三、曹丕實施代漢稱帝

    公元220年3月15日,一代奸雄曹操病逝,結束了其雄才大略、奸詐兇殘的一生。曹丕則踏著曹操鋪好的繼承權力的康莊大道,繼任丞相、魏王,迅速收攏權力,籠絡支援力量,打擊異己。同年十二月十日漢獻帝正式“禪讓”帝位,曹丕順勢於洛陽登基稱帝,改元黃初,大赦天下。

    四、劉備與孫權先後稱帝

    曹丕代漢稱帝、建立“魏”朝後,大漢王朝一時無主。與曹魏針鋒相對、一心恢復漢室的劉備,此時只能儘快稱帝以繼承漢祚。否則,不僅意味著漢朝徹底滅亡,劉備集團還將在政治上失去合法性,在政治地位上將淪為割據勢力,也將失去擁漢勢力的人心與支援。於是作為漢室宗親的劉備於公元221年四月份稱帝,國號依然是“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漢”。

    由於孫吳於公元219年背盟偷襲荊州、殺害關羽,與蜀漢爆發戰爭,為了避免被曹魏趁機夾擊,孫權被迫討好曹魏,遂向曹丕稱臣。曹丕賜給孫權九錫,冊封其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節督荊、揚、交三州諸軍事。

    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縱橫捭闔與戰爭,彼此都難以在短時間內消滅對方,天下三分的格局已經穩定。於是在曹丕去世三年後的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登基為帝,建國號為“吳”,孫吳王朝正式建立。

  • 7 # 使用者62001428672

    操,攜天子以令諸侯。稱帝,者坐實其篡逆之名。而劉備,孫權皆在曹丕篡漢稱帝之後,無有不妥。備與孔明皆有中興漢室之志,況備為漢室貴胄,帝認為皇叔,稱帝理所當然也。孫權稱帝在江南,因亂久不歸漢統,其情可堪也。獨操稱帝,天時地利人和皆不可。

  • 8 # 柴克016

    曹操在世時東漢王朝的漢獻帝還算得上是名義上的天子,曹操一方面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另一方面曹操雖然以丞相自居,其漢獻帝的勢力沒有被完全剷除,維護東漢集團利益的官員大有人在,與此同時可以制約其他地方軍閥,比如曹操聯合孫權打擊劉備集團的關羽。直到曹操去世,曹丕與東漢士族達成利益共同體,才順利的逼迫漢獻帝退位,因名義上的東漢王朝覆滅,劉備才順勢稱帝,在觀望形勢多年之後的孫權,也最後稱帝。

  • 9 # 客觀派彭敬天

    很簡單,第一個稱帝的是曹丕,那時候曹操已經死了。

    所以曹操不是不成帝,而是死早了。

    稱帝順序是:曹丕☞劉備☞孫權

    所以這個問題是偽命題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貓空運前多久禁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