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散來
-
2 # 小小生活裡
大家好,我是一名農村務工的烘焙師。現在看起來很普遍的啊!你看前段時間匯豐銀行還發布了一組資料90後人均負債3萬,造成負債的原因一部分與超前消費的觀念有關,還一部分是迫於形勢壓力引起的。有負債正常主要看負債是哪方便產生的。
-
3 # 老鄧談金融
現在年輕人信用卡負債和存款少這2個問題,其實取決於收入高低!
收入高的信用卡負債基本上沒有,並且還有不少存款。
收入低的,錢不夠用了才會有信用卡負債。
資料顯示華人均收入高,其實能達到人均收入的人可能只有一半,甚至沒有!加上物價上漲,生活成本增高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
4 # 浮雲財經觀
年輕人熱衷於負債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根據匯豐銀行的統計:90後人均負債的額度高達 12 萬,很多一輩子耕耘於土地的莊稼人或許扣除日常開銷幾十年也攢不下這麼多積蓄。。。超前消費的時代真的已經來臨了。
曾幾何時儲蓄被稱為是華人的傳統,大家勤勞節儉,省吃儉用,多餘的錢全部會選擇銀行儲蓄。老一輩的人都是從艱難的歲月走過來的,深知賺錢的不容易。他們容易滿足,沒有太多的奢望,所以對於消費都沒有太多的偏好和奢求。
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刺激了年輕人的神經反觀現在的年輕人,由於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很容易被“花花世界”所蠱惑,漂亮的衣服、精美的包包、迷人的香水、帥氣的跑鞋。。。無時無刻都在覬覦我們癟癟的腰包,要是自制力不強,稍有不慎就會陷入“買買買”的深淵,難以自拔。
攀比心理也是重要的助推因素。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都開始習慣於攀比,別人買了一雙耐克的球鞋,非常風光耀眼,我們也總想著買一雙,總是天真的認為換了一雙帥氣的鞋子就能獲得更多人的認可和矚目。攀比這一點在廣大女生群體中尤為突出。前幾年在大學校園集中爆發的“luo貸門”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
現在的大眾普遍缺乏一種心理精神的寄託,寄希望於透過漂亮的衣著、朋友圈曬出的美食、代購的美妝獲得大眾的認同感。精神層面的空虛導致了物質購買慾望的趁虛而入。現在的年輕人普遍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能做什麼,對於未來總是感到無助和恐懼,沒有精神追求的枯燥日子就需要物質去填補。所以導致了消費慾望的爆棚。
父母的放縱和溺愛難逃其咎。很多父母不懂得如何去引導孩子,給他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以為一路護送他們到大學就足夠了,他們需要什麼滿足什麼就可以了。這樣的家庭教育方針其實是在損害我們的孩子,讓他們對於消費、對於物質擁有慾望的“閾值”在不斷提升,最後很容易由於過度的消費深陷網貸的“不歸路”。
網貸平臺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為什麼尚在大學唸書的學生也能輕易獲得貸款?這樣的行為難道不應該得到有關部門的監督和管理嗎?過度的消費慾望入侵我們的校園,最後導致的結果絕對是非常嚴重的。應該儘快出臺相應的法律規章,約束網貸平臺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從而引導社會的過度消費迴歸正軌。
浮雲微語年輕人的高負債問題已經成為了嚴峻的社會問題,需要引起我們高度的警惕。
-
5 # 進擊的滷蛋
●與其說年輕人,不如說是90後更確切。
其實吧,這可能也是現在90後的一種生活方式,不必用以前的生活方式來約束現在的年輕人。
消費——掙錢不靠譜,花錢更不靠譜“我現在最大的願望,是希望某天早上醒過來,發現自己所有賬號上的債務數字全部都清零了。”
這是在杭州某文創企業工作的26歲職工的新年願望。
根據2018年消費行為調查報告顯示,這一年中,90後的負債數額是他們月收入的18.5倍!
而對於這個數字的具體表現就是:上一秒剛發到手的工資,下一秒就全部還了花唄。
接下來的生活怎麼辦?重新向花唄借唄。
說的好聽點兒,叫“超前消費”,不好聽一點兒呢?叫打腫臉充胖子。
一些生活在大中城市的90後,因為買不起房子,他們直接放棄了這個選項,想方設法地把公積金提取出來,用來補貼日常生活消費。
錢都花在哪兒了?
月薪5000、剛參加工作五個月的小曲,經常會和朋友聚餐。他特別“會吃”,一週要去三四次品牌連鎖餐飲店消費,偶爾也去網紅餐廳打一下卡。因為喜歡看影片和動漫,他一口氣充值了騰訊影片等四個影片網站會員、還有兩個動漫網站的會員。“王者榮耀”購買裝備、面板也花了不少錢。
除了休閒娛樂,球鞋也是必備的。一雙3000塊的AJ球鞋,他眼睛眨也不眨就買下來了。因為用花唄,花的是“別人的錢”嘛。
一個月下來,不僅工資花得一分不剩,債務APP上的數字也上升一大段。好不容易工作賺錢、經濟自由了,最後還得靠爸媽接濟。
借錢越借越多,最後變成了無底洞,他們花了大量的金錢負債,他們的父母卻在為孩子還貸。
不合理、不理智、不理性的消費,從“月光”到“負翁”,不僅是父母的責任,更是社會的一種負擔。
上一輩看來,現在90後價值觀出問題了,改不了了,沒救了,事實上呢?是這個社會的價值觀出問題了。
現代社會傳播的一個價值觀是:有房有車才是標配。
來自父母的教育,來自親友的傳播。
有了房子,才能有安定;有了車子,才會有生活。
如果什麼也沒有,那麼恭喜你,你就只是在外漂泊的一個年輕人,而已。
而社會告訴他們,這一條是真理。
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與巨大的社會壓力,他們只能拼命賺錢。
高昂的房價、擁擠的城市、理想中的自由、現實中的加班。
從他們步入社會開始,他們就在一個快節奏的生活中。
上班用跑的,報告用趕的,吃飯用點的。
90後的安全感在下降,壓力在增加,於是他們多了一絲浮躁,多了一點不安分,少了些安穩,少了些沉澱。
他們甚至無法掌握自己的時間與生活,被工作與金錢支配著,越來越壓抑。
於是他們會想“這到底是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越失敗就越要過得開心,越窮就越要借錢花。
“花著明天的錢,圓了今天的夢”,為什麼?
因為借錢方便,不用利息,因為社會給了他們太多的誘惑,因為資訊爆炸帶來了浮躁與空虛。
90後需要滿足感,他們的滿足感從何而來?
那大概就是:
“EXO的周邊正在向我招手,周杰倫的演唱會向我敞開了大門,美味的網紅零食非要跑到我肚子裡,lv的包包誘惑著我送錢過去。”
沒去過麗江就是白活了一場,不吃“某網紅零食”就是不懂美食,不穿某品牌的服裝就是不會生活。
想證明自己沒有白活、懂得美食、享受生活,可沒有足夠的錢,怎麼辦?
那還不簡單!只要動動手指,錢就提取出來,這月花,下月還,還不用利息,是不是很方便?
現在的年輕人,更喜歡的是享受當下,不再像老一輩那樣只要著掙錢而不想著享受,因此,不必過度批判現在的年輕人,都是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
-
6 # 財經文化評論
說90後負債多主要是源自於匯豐銀行公佈的一組資料:90後人均負債12.79萬元。這一資料被廣泛的流傳和引用,以致於權威媒體都對這一資料進行了解讀,並認為是現在的年輕人超前消費的結果。
另外有調查顯示,90後有70%的人沒有任何存款。沒有存款而消費,除了透支和信用卡肯定是難以實現的,所以一些靠養卡生活的一族、靠借貸生活的年輕人就出現了。
而現實情況可能是:90後的消費程度遠遠高於收入能力必然導致高負債的形成。
有的90後過於依賴於信用卡額度和提高信用卡額度而淪為信用卡過度依賴症。
我們經常看到或者聽到很多人在養卡,有的人到處求教如何提高信用卡的額度攻略,有的人甚至大量進行信用卡分期,我們也經常看到或者聽到一些人過度消費,有的大手大腳,有的揮霍無度,不顧自己的消費能力,不顧自己的收入水平和支出水平,有的寅吃卯糧,完全不顧及今後的生活如何度過。
有的一些已經為人父母的90後,為了自己的孩子上私立學校、貴族學校而負債累累,有的甚至超越自己的經濟能力而從小學就出國留學,在這種所謂高消費生活的背後,這種所謂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們過上偽貴族的生活前提下,是自己的高負債在支撐這樣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
這種消費方式有消費攀比的因素,有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的未來收入水平,有的是盲目消費、誇張式消費。
-
7 # 譚浩俊
如果是用負債來購買學習用具、參加各種培訓等,這些負債,是能在將來慢慢還清的。反之,如果是為了享受、為了購買高檔商品、為了打遊戲等形成的負債,今後償還的難度就很大了。因為,凡此種種,大多學習都不太認真,都對生活的享受遠高於對學習和理想的追求。因此,畢業以後,也會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就業難度很大。即便就業,收入也不會很高。
如此一來,一些以混到文憑為最高目標的大學生,就會在畢業後,仍然身背各種債務而艱難生活,形成年輕人的信用卡上債務較多的現象。更有一些年輕人,為了玩遊戲、賭博、享受等,利用卡套卡的方式套取銀行資金,導致債務越來越多,最終無力償還,需要父母來幫助償還。如果家庭條件較差,會迫使父母變賣資產等償還。
回覆列表
銀行盲目擴張盲目追求髮卡量,華人歷來都有存錢的習慣,手裡有錢的不想辦信用卡的,因為會產生額外費用,缺錢的負債的週轉失靈的才會去辦卡一辦好多張,結果信用卡欠費的人越來越多並且大部分是青壯年和大學生,政府不會眼睜睜看著大量年青人被銀行送去坐牢,所以欠費不用怕,慢慢掙錢還債就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