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藍天沃土成愛民
-
2 # 流浪的歷史
項羽自刎烏江的故事眾人皆知,項羽被劉邦的大軍一直追殺到了烏江邊上,沒有選擇誓死反抗,沒有選擇渡江逃跑,而是選擇一種極端而殘忍的方式-揮刀自刎,結束了英雄而又悲劇的一生。 我覺得,項羽誓死反抗也是徒勞,留著青山在也是沒柴燒。下面,讓我們重新走到那波濤洶湧的烏江邊上去揭開這個歷史謎底。
項羽 ,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區)人。項羽是一位武力超群,天生好戰的武將,因出眾的軍事才華成為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的代表人物。清朝乾隆年間著名的女學者李晚芳曾經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項羽一生征戰經歷簡介公元前209年,隨著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起義,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各地紛紛響應,項羽也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加入了起義反秦的大軍。公元前207年,項羽率領的起義軍在鉅鹿之戰擊敗秦末大將章邯的秦軍主力,這也是歷史上五大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之一,經此一戰,秦朝名存實亡。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後,項羽分封了8個封地,並自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劉邦被封為漢王,定都南鄭(今漢中市南鄭區一帶)。接著,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掀起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今安徽靈璧縣),突圍烏江,最後自刎於烏江旁。
項羽自刎烏江原因分析垓下之戰戰敗之後,項羽帶著最後的二十八騎,被劉邦的追兵一直追到了烏江邊上。當時岸邊停著一條船,是項羽手下烏江的一名船長,早就在岸邊等候,建議項羽坐船過江。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烏江亭長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可是項羽沒有聽從亭長的話,不僅渡江而去,而且直接選擇揮刀自殺。我覺得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敗局已定。劉邦擁有幾十萬大軍,而且擁有韓信、英布及彭越等名將的輔佐,勝券在握,項羽就剩下二十來個士兵,心有餘而力不足啊,所以反不反抗根本不重要,失敗的結局早已註定。二是性格缺陷。項羽雖然個人武力勇冠三軍,但是卻是一個狂妄自負,自尊心強的人。自古以來成王敗寇,曾經的西楚霸王,分封八王的時候多麼的威風,自己指日可待的帝王之位,突然之間被曾經的手下劉邦、一個沛縣街頭的小混混給奪了去,這是多麼顏面掃地的一件事啊。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項羽意識很清楚,上天要滅亡我,我還渡烏江干什麼!再說我和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沒有一個人回來。縱使江東父老兄弟憐愛我讓我做王,我又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自古成王敗寇,勝出者可得天下,失敗者將一無所有。與其一無所有,不如揮刀自刎來的痛快,至少不會臉面盡失。
三是虞姬之死。虞姬是項羽一生唯一的女人,也是項羽最愛的女人。無論項羽打仗到哪裡,就把虞姬帶到哪裡。當虞姬為了不拖累項羽拔劍自盡倒在項羽懷中的時候,我覺得項羽的心已經死了,自古英雄愛江山更愛美人,即使可以捲土重來,但心愛的虞姬已經不再,就算得到天下又能如何。
四是為了江東父老。假如自己所幸渡過烏江逃到了江東,可是按照劉邦的性格,肯定不會給他喘息的機會,會想盡辦法追到烏江另一邊去,到時候遭殃的可是江東父老呀,這等於引狼入室啊。只有自殺,才能解除劉邦的後顧之憂啊。所以,他選擇了驕傲的死去,而不是苟且偷生。項羽雖敗猶榮,成為世人心中永遠的戰神。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題烏江亭》,至今仍有很多人在為項羽沒有選擇過江東捲土重來而扼腕嘆息。項羽從從揭竿而起到楚漢之爭戰敗,再到自刎烏江,短短八年間,把自己英雄而又悲劇的一生演繹的淋漓盡致。項羽為歷史的發展所做的貢獻不會磨滅,更不會被後人遺忘。如果是你被困烏江,你會像項羽一樣選擇揮刀自刎蕩氣長存,還是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呢?
-
3 # 貳仔曲追
感謝邀請,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吧。關於項羽的故事在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中能夠集中看到。透過閱讀項羽本紀,我認為項羽其實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道理的。但就像人們常說的“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一樣,項羽本人在忍氣吞聲儲存實力和天命亡我之中選擇了天命亡我。關於項羽是誰,怎麼起兵,怎麼成為西楚霸王這些,我就不贅述了。我著重講的是:項羽烏江自刎其實是和他本人自由自在的個人意志、天真幼稚的政治思維緊密相關的。
在《項羽本紀》中,司馬遷透過很多小事件來說明了項羽的性格特徵就是具有太強烈的個人意志,那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個性和天真的性格在書中體現的淋漓盡致,這一點從他對待秦國將軍章邯和秦國二十萬俘虜士兵的態度可以看出來。鉅鹿之戰之後,秦國的主將章邯見到項羽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哭訴自己在前線打仗,趙高卻老在秦二世面前詆譭自己,這種委屈說的項羽都動容了,哪怕章邯在之前的對陣中殺了項羽的叔父項梁,怎麼也算國仇家很,但面對一個秦朝主將的主動歸順,項羽十分滿足,甚至還很同情章邯,封了章邯為雍王。而鉅鹿之戰之後投降項羽的二十多萬秦軍因為項羽諸侯軍,也就是項羽軍隊的各種折辱,都很擔心自己在秦國的父母妻兒,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軍心不穩。這時候項羽那種逆我者亡的強烈個性爆發了,他做了一個決定:坑殺秦卒於新南。
二十萬的秦國士兵被活埋在新南,其實這二十萬的秦軍有更好的安置辦法,並且從一個領導者的角度出發,項羽的這種做法勢必會給他帶來政治領導上的詬病。但是他太自我,個人意志太強烈,什麼擋住了他,他就不管不顧,隨著自己的意志來。
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他垓下兵敗,烏江自刎並不是沒有深刻原因。我認為項羽其實懂得捲土重來的道理,但是他不願意這麼做,他寧可用天命亡我的說法來說明自己的失敗,也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性格,忍辱負重。烏江自刎在我們後人看來是非常可惜,但在項羽自己看來,他是成全了自己。
-
4 # 現實喚醒夢
項羽是我很喜歡很敬佩的歷史人物,他自刎烏江也是他驕傲自大的後果,怪不得任何人。如果他聽從亞父范增的話,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就不會有自刎烏江的悲劇。
當時劉邦和他的聯軍已經基本上蕩平各路諸侯,在大秦二世而亡的基礎上,如果他有一定的權謀,能聽范增的話,以他西楚霸王的威名,絕對可以再次統一華夏,哪有劉邦什麼事……
可項羽這人一向都比較目中無人,覺得劉邦這種市井成長起來的人,怎麼可以和自己相提並論,又有什麼資格和自己爭天下呢?
他想錯了,劉邦團隊還有張良、蕭何和韓信。楚漢三傑,劉邦會用人得其全部,項羽哪有不敗的餘地……
如果張良和韓信項羽能得其一,也許歷史就會有顛覆性的變化,但項羽是名門大閥出身,一向驕傲跋扈,瞧不起任何人。更何況韓信受過胯下之辱,對於項羽來說,更是為人所不齒,更不屑於與之為伍。
虞姬和西楚霸王情殉烏江,是多麼可悲可泣的佳話呢,項羽失去了天下,卻贏得了愛人的心;虞姬就算與君共赴黃泉,我想於她而言也是滿足的,幸福的……
愛江山,更愛美人,哪個英雄好漢寧願孤單,好兒郎,渾身是膽,壯志豪情四海遠名揚……我想項羽的黃泉路,並不孤單,因為有虞姬的陪伴。
-
5 # W龍的傳人
項羽兵敗後,帶領幾百人突圍來到烏江,這時他計程車卒要項羽趕緊渡江,留有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項羽搖搖頭笑著說“天既然要亡我,我為什麼要渡江”。項羽兵敗為什麼自刎也不肯過烏江?項羽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
從起兵到稱霸,項羽征戰沙場幾乎無往不利。很多戰爭,都是他一個人面對成千上萬的敵人,與之搏鬥;有時徒步與數百敵兵激戰。英雄氣概始終貫穿他的一生,到垓下被圍仍不減以一敵十的英雄氣勢!他高傲自負霸氣,這是一個熱血男兒的英雄情懷,也是一代叱吒風雲的雄主的豪邁氣概,同時這也是他不肯過烏江的性格原因,曾有人悲哀的說,或許項羽少那麼一點霸氣,少那麼一點高傲,就能渡過烏江,待他日東山再起,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而“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的極端性格更使他往往只憑一己之喜惡行事。在他的世界中只有黑與白,沒有灰色中間地帶。這樣極端的性格使得他最後選擇以自刎的方式結束生命。項羽一生打過的勝仗不計其數,又是名將之後。經歷的失敗在他眼裡是非常不能接受的,是可恥的。對於他來說渡江後是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為什麼無顏?除了心中的愧疚,還因為受不了那份憐憫。對於高傲要強的項羽來說,憐憫就是對他的侮辱。寧遠以死來挽回面子!
性格決定命運,項羽的失敗是由他的性格造成的。面對項羽的悲劇人生,李清照曾作詞:“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歷史已經遠去,但是在歷史的長河裡他依然光彩奪目。滔滔的烏江水永遠銘記這位“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西楚霸王! -
6 # 畫詩人生
楚漢之戰,已經打了四年。自從韓信兵出陳倉,為劉邦掃除四圍。劉邦作為對手和項羽較量中,項羽的英勇已經把劉邦的膽嚇破了。
烏江,垓下之戰。劉邦經過四年艱苦的努力積聚中,終於等來最後的勝利。合圍項羽,並且提前許諾了最高賞賜,捉項羽殺項羽者,封萬戶候。作為既將勝利的一方,劉邦是不可能給項羽留下一點生機。
劉邦和項羽在過往的交集中,劉邦始終被項羽壓的抬不起頭來。天天生活於水深火熱中,稍有不甚,項上人頭早就是項羽的了
鴻門宴上膽戰心驚,小心說話,陪著笑臉,看著項羽的臉色。劉邦心中的小兔子怦怦跳個不住,那一天的時光在劉邦心中永遠留下驚懼的心影。那一天的時間到底怎麼熬過不得而知。
劉邦和項羽的彭城大戰,劉邦以五十六萬之眾。被項羽一個勁的砍殺,劉邦和將軍灌嬰單車逃難。五十六萬大軍沒有還手之力,被項羽三萬人追著殺。父親妻子在那仗中落人項羽之手。在逃難過程中,遇上兒子劉盈和女兒魯元公主。將軍灌嬰可憐兩個小孩再亂軍恐有不測。抱兩個小孩上車一齊逃難,作為孩子的父親劉邦看車增加份量,減慢速度。狠心把兩個小孩扔下車,如此三次。將軍灌嬰不忍,又把孩子抱上車。這次的經史是否為後來的皇帝劉盈留下多少心理負擔,也末可知。但父親劉邦的狼心一定在劉盈心中揮之不去。
劉邦與項羽的戰爭,好不容易來了一個百年大逆轉。項羽,就是上天入地,劉邦也不可能叫他逃出生天,不殺項羽,劉邦不可能收兵。
項羽自從虞姬自殺時,也就看到了這一步。要不,憑項羽的英勇和對虞姬的愛。項羽不可能看著心愛的女人死去。虞姬一死,項羽也就放下心來,最後一博,以展示個人的豪氣。
烏江,是最後的地點,過江就是項羽的家鄉。仗打了四年,項羽再也不忍心把戰火引到家鄉。項羽一死,一切就結束了。
-
7 # 厚土高天識君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這是後人對西楚霸王項羽的高度評價,如果滅秦戰爭沒有項羽,可能滅秦只是高喊的口號與誓言。在鉅鹿之戰之前,眾.義軍面對強秦大軍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就連總領導項粱也戰死吭身亡,而此時的義軍士氣低落,項羽殺宋義奪權後,第一次行使統帥主權,以破釜沉舟的方法打贏了鉅鹿之戰,譽滿天下,威震乾坤,天下精英紛紛投奔項羽旗下,項羽的實力是當時無人能匹敵的政治軍事集團,天下人寄很大希望在項羽身上,然而項羽卻以屠城掘陵殺降火燒咸陽誅秦王室,斷送了自己政治威望,軍事以自我為中心的剛愎措施,流逝了太多英才。
到烏江邊的的項羽己最窮途末路了,坐船逃到江東,重新招兵馬,就算劉邦不追殺,也是鹹魚翻不了身,以前.的勢力都輸給了劉邦,最.後能捲土重來得了嗎?
老
-
8 # 空城207701928
你不懂,山以盡,鳥以飛,這句話的意思嗎,清朝有反清復明的口號,三國有劉備捍衛漢末的旗帆,最後的結論,曹操統一三國輸給司馬懿,慈禧太后以割讓領土守寶座敗給八國聯軍!
-
9 # 紫雲詩客
首先看一首詩
題烏江亭
(唐)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從古至今,這種認為項羽如果渡江就可東山再起、就能捲土重來的想法,屢世不絕於耳。但在許多人看來,這是一種根本沒有政治頭腦的想法。因為你稍微再往深裡想一想~即使項羽過了江,劉邦就會放過他嗎?就不會繼續過江追殺了嗎?毫無疑問,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對於作為死對頭的敵人,劉邦集團是不可能也不會放過他的,必然會繼續過江追殺,徹底斬草除根。而一條江也根本擋不住劉邦的。那麼項羽為何會失敗?為何會自殺?我寫過幾首詩自認為概括了項羽失敗和自殺的原因,權做一時的回答。如有必要,也可以寫長篇詳細分析。
霸王誤
項羽曾經人才盛,范增韓信與陳平。
三人俱得定天下,霸王卻無識人能。
胸無大志心智淺,剛愎自用莽夫雄。
棄都關中優勢喪,畫地分封禍根成。
焚城殺降人心恨,名為復仇實逞兇。
仁義不施自取禍,空前殘暴猶不省。
天降一個天殺星,只破不立敗垂成。
項羽
祖龍一死江山亂,世無英雄出暴雄。
良才武將曾濟濟,地利天時更洶洶。
任人唯親德識淺,賞罰不公意獨行。
有勇無謀任蠻力,焚城殺降逞頑兇。
畫地分封逆世理,空前殘暴喪民情。
至死不悟自己過,慘敗無顏渡江東。
-
10 # 靈芸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項羽自古便是人人公認的英雄,就連關羽也對他的英雄氣概甘拜下風!
項羽被人追至烏江時,身邊僅有二十八騎,他面對的卻是漢軍的五千騎,但這種懸殊境地並沒有讓他產生畏懼,他將二十八騎分為四隊,並且和屬下打了個賭,用這四隊騎兵就能衝破漢軍的五千騎,屬下們都有些懷疑,但項羽真的做到了,漢軍五千騎真的被項羽率領的這四隊共二十八騎衝破,項羽的屬下都佩服的五體投地。
他在烏江自刎前一人獨自殺了數百名漢軍,整條烏江幾乎都被染紅,可見他的武力有多強大!
項羽由於自身有著軍事上的天賦,自從上戰場的那一天開始,就未曾敗過,而且多次都是以少勝多,以弱制強,縱有兵仙之稱的韓信在項羽面前依然不敢太過放肆!
對於這樣一個軍事天才,項羽又怎麼會不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道理,可是當他突破了漢軍的包圍來到烏江,而烏江亭長早已在河邊等待,但項羽卻讓他走,堅決不肯上船。
此時的項羽為什麼要放棄這個機會,不回江東整軍再戰呢?筆者認為有兩個原因左右了他回江東的想法。
數萬江東子弟跟著他出來打天下,如今卻只有他一個人回去,這讓他如何面對江東父老,項羽回到江東後必然會受到那些失去親人的江東百姓指責,他們只會認為項羽是貪生怕死之徒,讓他們的親人白白葬送了性命。項羽的潛意識裡已經接受了這樣的失敗,因為他從來沒有敗過,一直以來都是唯我獨尊的心態,他就像一個被寵壞的孩子一樣容不下半點瑕疵,所以當他被劉邦的漢軍包圍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經對自己絕望了。正是因為怕江東父老的責備謾罵,而且也對自己已經絕望,所以他才選擇了死得其所!對項羽這樣的英雄來說,死在戰場就是一種至高榮譽。
因此烏江自刎絕非偶然而是必然!
回覆列表
這要從項羽的性格和思想品質上說。一、從性格上說,項羽這個人屬剛愎自用,死要面子又急燥暴烈型。他從擁有幾十萬大軍的“霸王”,到兵敗被困最後只剩下一十八騎(有的說三十六騎),心愛的妃子也自刎了。他從心底裡受不了,很沒面子,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他沒有東山再起的雄才大略,也沒有忍辱圖強的精神思想。暴脾氣上來,既然老天不助我,那我就死吧!於是乎,拔劍自刎了!二、從精神思想品質上分析,項羽雖是一武夫,但思想上受儒家道德文化影響很重,很講究“仁”。他認為,秦未戰禍連連,民不聊生,皆因他和劉邦爭戰所致。他死了,劉邦沒了競爭的對手,天下就太平了,老百姓就脫離了戰爭之苦,安居樂業了。所以,他不想再爭了,再打了。那麼,與其被劉邦捉往受辱還不如有尊嚴的自殺好。於是乎,拔劍自刎了!項羽這個人雖然沒建立自己的朝代,沒當皇帝,但司馬遷編《史記》還是把他和帝王放在了一起。後世老百姓也是把他當英雄看待,而沒有壞作“草寇”和昏王看待。雖說是勝者帝王敗者賊,項羽在歷史上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