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秦鐵鷹劍士
-
2 # 張律明
謝謝邀請!我想先說說什麼是殉葬。殉葬在中國歷史上最早記載的殷商的人殉,在考古挖掘中看到殷商貴族在死後,將活人與死人一起殉葬,少著幾個,多著幾百個,不管是奴隸還是戰俘,這好像太殘酷。周朝推翻了商朝,指責商朝無道的理由,就有一條是“人殉”制度,所以周朝祭祀時,就用牲畜代替了人殉,併發明瞭一個字叫“牲”。
殷商的甲骨文不是用於人與人溝通,而是祭師用於記錄和掌握的,它用於記錄“祭祀、占卜、戰爭、收成、天象”等等。周朝時有許多方面繼續了殷商,周公旦頒佈了周禮,其中主要有“巫、史、祝、卜”等等。但是,後來越來越文明,主要是用來約束人的行為規模。
西周滅亡,東周建立,遷都到今天的洛陽。但是,東周開始社危,就是自己朝不保夕。出現了百家爭鳴,儒、法、道、墨、陰陽五學等百家,著書立說,歷史上稱為“庶民亂議”。孔子的儒學繼承了周禮,也是庶民亂議其中之一,也就是老百姓亂說。秦朝的先輩是戎狄的遊牧民族,他們不受(中原)周公旦文化的影響,他們在秦孝公商鞅變法以後,禁止儒學的傳播,沒有祭祀神靈那一套,唯有祭奠祖輩和瞻仰自己的豐功偉績。所以,秦始皇有兵馬俑,而沒有活人殉葬。再則,在今天的西安,你也可以看見漢高祖劉邦的“兵馬俑”,就是這個“兵馬俑”比秦始皇的小一點。原因是,漢高祖劉邦也不相信儒學,從漢初到了漢景帝時,一直採用的是“黃老之學”,對儒學嗤之以鼻。
明太祖朱元璋將所有他寵信過的嬪妃都一起殉葬!原因是,朱元璋與元朝蒙軍作戰時信仰的是伊斯蘭教,許多人懷疑朱元璋是回族。由於伊斯蘭教與猶太教和基督教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他們都主張人死後能昇天,“復活”。所以,朱元璋要將所有的嬪妃一起帶去。其實,朱元璋既不是回族,也不信仰伊斯蘭教,他是個實用主義者,他信仰儒教,只信仰孔子的儒學,不信仰孟子的儒學,因為要維護他的朱家皇朝。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時,由於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時被瓦刺俘獲,放回來又被關在皇宮八年,第二次做皇帝時性格大變,為方孝儒翻案,並且廢除了人殉制,結束了中國歷史上人殉制度。
-
3 # 小郭玩部落衝突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什麼是殉葬,殉葬的方式有很多種,先秦時期,殉葬最殘酷的就是人殉。秦國在秦獻公之前也是比較流行人殉的,但是到了秦獻公執政時期,由於前面幾代整治昏暗,導致人口大量流失。獻公為了發展人口,下的第一道政令就是廢除人殉。
所以獻公後面直到始皇帝幾代,一直沒有在用人殉的例子了。
還有說始皇帝心狠手辣我覺得這是亂扣帽子,始皇帝不該背鍋,有誰能列舉幾個始皇帝心狠手辣的例子嗎?
再說,始皇帝為什麼用兵馬俑殉葬。
始皇帝一統天下,為中華奠定了一統的概念,再有書同文 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三公九卿的管制,設郡縣制第一個把黃和帝並用的君王。功勞盛大,殉葬品又不能用活人,但是又不能太寒酸,所以選用了陶俑做殉葬品。。這一用可不得了,為世界留下了第八大奇蹟^_^
-
4 # 故紙匯
假設下秦始皇要找活人殉葬,那麼會發生什麼?
秦始皇是前無古人的一代雄主,他的目標不光是生前享受帝王的尊嚴,死後他仍然要做一代雄主。所以,秦始皇是要把他生前的威嚴復制到地下。他穿的衣服、吃飯的碗、坐的車、住的宮殿,都是要複製到地下的。當然,他戰無不勝的秦軍也要照此辦理。
所以,不是隨隨便便什麼人都有資格殉葬的。必須是秦軍才可以。
當然,也不能就幾個人充充樣子,那樣達不到秦始皇的目的。
那麼,能把一隻龐大的軍隊全解決掉殉葬嗎?
-
5 # 歷史風暴
秦始皇心狠手辣,那為何這樣一個霸主會選擇兵馬俑,而不是活人來為自己殉葬?
問題的核心,為什麼不用活人來為自己殉葬?
先來簡單瞭解一下兵馬俑:兵馬俑身高普遍超過1.8米,甚至有2米高的將軍俑。每一個兵馬俑都栩栩如生,而且長相不一,它們就像是忽然定格在了某一個時刻!
我認為,秦始皇之所以如此命人燒製兵馬俑就是在記錄大秦統一天下的漫長曆程。
這些兵馬俑的原型都是當年秦軍中的功臣元勳。
比如這個身高兩米的將軍俑,可能就是攻滅楚國的大將軍王翦!他凝視著遠方面帶微笑,似乎正在檢閱麾下無敵的秦軍!
這個做半蹲著身子的弩手俑,很可能就是狙殺了趙括的軍士。連日的苦戰,讓他面露疲憊,但仍然抬起手中的弩,準備射殺遠處的敵軍將領!他身後計程車兵,有的持弓,有的拿戟,有的面容稚嫩,有的鬍鬚濃密,他們應該是被緊急動員過來支援的河內郡百姓!
這具騎士俑頭部微微上揚,眼神堅定,似乎在傾聽蒙恬將軍的訓話。他身邊的戰馬微張著嘴,蠢蠢欲動,準備隨時馱著主人殺向敵軍!
如果仔細去看,你會發現每一個兵馬俑都在訴說著一個故事。
所以,秦始皇就是在用兵馬俑的形式,記錄大秦一統天下的波瀾壯闊,記錄北逐匈奴南平百越的千秋之功!
幸運的是,這些兵馬俑沒有一直深埋地下,而是重見天日,讓2000多年後的世人能體驗到那個時代的金戈鐵馬。假如,隨秦始皇殉葬的是一群活人,今天出土的可能就只有一具具白骨了。
-
6 # 陽Sir的考古之眼
謝邀~這個問題很好,陷入了人們長久以來的一個思維定式:秦始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以他死後應該以大批活人殉葬,至少也不會比他的15代祖先秦景公差吧,要知道這位秦景公的“一號秦公大墓”,其墓中186具殉人就創下自西周以來人殉數量最多的記錄。所以,秦始皇也應如此效仿祖先大規模殉人麼?“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孔子的這句話成為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去理解歷史上的人殉與俑殉,相信看完你就能大致明白,為何秦始皇會顯得如此“仁義”以兵馬俑殉葬代替活人。
一、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關於孔子這句話,從字面上理解為“第一個發明用俑殉葬的人,你難道就沒有後代嗎?”聽得出老夫子對於“始作俑者”是十分氣憤的,甚至開始跳起來詛咒其斷子絕孫了!
按照我們基本認知來看,俑殉顯然會比人殉要先進溫和的多,那麼孔子為何要猛烈批判用“俑代替活人殉葬”的行為呢?
先從“殉葬物”說起,春秋以前至少經歷了“芻靈”——“俑”——“活人”這三個階段:
芻靈,就是用草紮成的小人,只是略似人形;而中古時候作出的俑,卻大似人矣!
俑,從葬木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為人以為從衛,謂之芻靈,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則有面目機發,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惡其不仁,而言其必無後也。”——《四書章句集註》孔子所反對的,正是從殉葬“芻靈”到殉葬“俑”這個轉型的關鍵點,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製作的俑太像人了!其面目肌膚頭髮幾乎就是活人的翻版!所以孔子才“惡其不仁”
但具人形貌,便不當慢。因賞此語曰:‘孔子云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者也。蓋象人而用之,其流必至於用人。君子無所不用其敬,見似人者不忽,則於人可知矣。若於似人者,而生慢易之心。其流必至於輕忽人。”——《論孟精義》其中的一句話幾乎道破玄機:“蓋象人而用之,其流必至於用人”,孔老夫子所擔心的是:既然你的俑做的越來越像人,那麼誰知道以後的人會不會又直接拿活人來殉葬呢?
這或許是“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另一種解讀吧?的確,開了這個口子,活人殉葬就極有可能復辟!
確實,製作技術在進步,殉葬觀念卻開倒車!
二、簡明人殉—俑殉“殉葬史”簡單分析一下:
1.殷商時期,為第一次人殉高峰,在殷墟2000座墓葬中,殉人墓葬有100座!
2.西周時期,“敬德保民”民本思想崛起,人殉衰落,俑殉萌芽開始出現!
3.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殉人之風再起為第二個高峰,秦國更有“三良從葬”的事例!
4.秦漢時期,俑殉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度,可以說完全取代了人殉的習俗!
結合以上考古中的證據,其實不難看出:
首先,在“禮崩樂壞”春秋時期,孔子顯然是從根本上反對殘忍的人殉制度,他所說的“克己復禮”是恢復周禮,因為這一時期至少在周的京畿地區,人殉遺存是很少發現的。另外,春秋時期除了人殉達到高峰,俑殉也在逐步壯大,最終為秦漢時期一舉替代人殉奠定了基礎。比如戰國時期的楚地,多以木俑來隨葬,幾乎成為一種楚人極為流行的喪葬習俗!最後,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人殉的習俗已經淹沒在歷史潮流之中,而兵馬俑也並不一定是簡單意義上的“殉葬俑”性質! -
7 # 魏敬桓
首先,關於秦始皇是暴君,我們不能人云亦云,必競我們沒有親眼所見他的行為。
歷史都是人為傳下來的,我們不能用史書和傳說做唯一考證。
秦始皇為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皇帝,功績是不可磨滅的。統一六國,統一六國文字,度量衡,貨幣。組織修抵抗外敵的萬里長城。
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用兵馬俑殉葬並不是代替活人,而是希望死後也能像在生一樣了能延續在生時美好的帝王夢想。求長生,也是情理之中之事。
再看歷朝歷代哪一位皇帝不是為了自己的地位穩定。殺父試兄,霸佔兄嫂的也很多。
-
8 # Callme不韋
關於秦始皇陵墓的殉葬和秦陵兵馬俑,我們分成兩部分來分析: 秦陵殉葬 秦始皇陵墓裡,為他殉葬的人數多達萬餘人,是中國歷史上殉葬人數最多的! 這些人主要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最後一批修建陵墓的,也是秦國技藝最高明的能工巧匠,被封堵在墓地神道中為秦始皇殉葬,秦二世擔心這些人洩露秦始皇陵墓中的秘密,所以萬餘名技藝最高超的匠師就這樣被活埋了; 第二類是秦始皇的後宮團,秦二世曾下令:“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秦始皇的子女有限,而兼併六國所得佳人無數,全都被秦二世送進陵墓,成為了秦始皇殉葬的祭品,秦始皇陵墓中殉葬的妃子數量也是最多的; 第三類是秦始皇的兒子,秦二世胡亥擔心自己的兄弟們不服自己,所以就讓這些兄弟們去給老爹陪葬了,法家思想教出來的果然都是些心狠手辣的主!秦始皇的二十幾個兒子大部分都給他殉葬了,兒子給爹殉葬這種事本就少有聽聞,更何況秦始皇一下子就是二十多個兒子,數量應該也是最多的! 再說秦陵兵馬俑,關於燒製兵馬俑的目的是什麼,這一點有點爭議,我們先聊聊最為大家所認同的說法——秦始皇一統陰間的戰力。 秦始皇迷信,他相信鬼神的存在,要不然也不會訪仙求藥。秦始皇兼併了六國,掌權37年,早已經習慣了大權在握的日子,他要把這種權利帶到陰間,而用無數精銳之士為他殉葬有損國力,所以就以精銳士兵為模板,燒製陶俑,讓這些精銳借用陶俑之軀,在陰間為他開疆擴土,再創霸業。 當然這種說法之外還有一種說法,說兵馬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始皇的爺爺的奶奶,我們熟悉的羋月羋八子,那為什麼是羋月不是秦始皇呢? 1、服飾、髮型,大秦尚黑,衣服一般都是黑色,兵馬俑是以紅色、再加上兵馬俑都是歪向一邊的髮髻,非常像楚國的打扮,而羋月的故鄉正是楚國; 2、兵器,大秦帝國的主要作戰兵器是鐵質的,那時候的鍊鐵技術已經比較完善了,但是兵馬俑的兵器是青銅的,羋月時期的冶鐵技術還不完善,普遍兵器正是青銅質地; 3、車軌,兵馬俑裡的車輛,車軌的寬度從一米到一米五不等,“車同軌”是秦始皇親自下的命令,如果是秦始皇的戰車,怎麼能不同軌呢? 4、兵馬俑沒有中軍,如果是作戰軍隊,中軍最為重要,但是兵馬俑沒有中軍,而且兵馬俑坑位於咸陽以東,面向東方,面色悲涼,更有帶鬍子的老者,所以兵馬俑應該是護送羋月魂歸故鄉的隊伍; 當然這也只是假設,而且流傳在少數人中,僅得到少數人的猜測,至於哪種猜測才是最真實的,也許秦陵開啟的那一刻,我們才會得到最準確的答案。
-
9 # 文物樑子
春秋(前771——476)已經不再大量進行人殉。一個政治家不敢逆天理違人倫。
提此問題,可能還有一個誤讀:兵馬俑是代替人殉的陪葬。非也!他是打造地下兵團,對東方六國始終保持打壓,維護國家統一!那時,不論誰,都沒有對鬼神世界,人死後的情況有唯物主義地深刻理解。
-
10 # 人在草木中行
秦始皇雖然心狠手辣,但從此方面看出他聰明。秦始皇一統天下,有雄才大略。顯聲揚名之心。活著開始建陵墓,有名垂青史之意。用活人陪葬人死時間久屍體腐爛,只剩枯骨。只有這建築的陵墓才永世不壞,長久存於世上。而且一旦後世得知,名垂千史之名永存。因物而存人,堵物思人。這個物是大於常人眼中小物件罷了,理同此理。秦始皇把這睹物思人的小事做大了,不能說他做這件事時未想後世開掘。絕對想到了,生而把生的名聲做大。未死而思把死的名聲,一世名聲做大。所以秦始皇的萬世偉業自他起滅,但他的這一陵墓設計使他名垂千古。看來,他活著時對子孫萬世也不抱希望,做了為自己萬世留名的準備。
-
11 # 半畝園子
道教思想一致左右著秦皇的思想,也決定了他的舉動。
道教教義核心是,人做的一切都是給天尊看的,順天意合天理自然是秦皇的主政做人理念,也是他看待人生的聽診器。
在我們今天看來心狠手辣的殘暴,也許是秦皇認為是道義賦予的手段;而以俑陪葬的仁慈也許並不存在,只是企望再生的寄託。
泥土經火燒活而再入土,如同人生而入土得再生。如果不是這樣,人怎麼又能再生呢?
回覆列表
秦始皇嬴政心狠手辣不知從何說起,但是帝王之家無私情,國家公器鮮血鑄就,在統一華夏的過程中伏屍百萬,流血漂櫓是不可避免的。至於為何選擇陶瓷兵馬俑作為陪葬品,而不是活人,原因是秦國從秦獻公嬴師熹時代起就廢除了活人殉葬的傳統,商鞅更是以法律的形式嚴禁活人殉葬,兩百多年的傳統下來,嬴政也不會去破壞傳統與法治!
戰國大爭之世,人口是重要的戰爭資源,生產力的提高也需要更多的人去耕戰,因此戰國時代活人殉葬制度早就沒有了!秦國變法後更是從東方六國招募了數百萬流民進入秦國以充實人口!秦朝的國家建設需要人力眾多,因此秦始皇不會蠢到用活人來殉葬!
秦始皇終身不曾殺過一名功臣,呂不韋都是自殺身亡的,並非嬴政賜死,嬴政只是讓呂不韋遷到巴蜀之地養老!至於秦始皇焚書坑儒我都不想廢唇舌解釋,總比漢武帝的巫蠱案殺的人少,也比朱元璋的藍玉案殺的人少,更比乾隆皇帝的文字獄殺人少!最後說到嬴政皇帝囚禁生母的事,這件事情嬴政都是心慈手軟了,帝王之家弒父殺兄的事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