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民間國學社
-
2 # 絳稱
華夏文明以禮樂為制度,易經八卦,丹書朱文,上古漢語為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歷史上有清晰的一脈相承,是世界性的。
什麼是世界性?首先,我們需要明白一個基本概念,世界性文明,並不是自古就有,所謂世界性,應該是指影響力能夠覆蓋到世界大多數地方,不論是指哪一方面形成的所謂文明,軍事力量、科技技術、文學藝術等等。
最早應該從大航海開始之後才算,更嚴格意義上來說,在全球化實現前,沒有哪個文明是“世界性”的,所有文明都是“地方性”“區域性”文明,區別只是範圍大小而已。所以,華夏文明在大航海之前或者說在改革開放之前,都只是東亞區域文明最大的一脈,是世界最古老文明之一。
文明都包含哪些具體內容中國所有歷史古書都是“政治史”或“宮延史”,在極狹隘的視角上看這些經典著作,著墨點是帝王貴胄的家史及其精神的嬗變;一般經濟、軍事、科學、人文,藝術,包括數學,化學在內的科技類歷史始終沒有被重視過,以至於在中國文明的價值體系中一直被埋沒;這些科技人文沒有被總結。
比如:火藥;根本就沒有發揮太大作用,或者沒有被重視,以至於再偉大的發明也只不過是散落在歷史的角落。
但是站在更高的視角來看,雖然某類書籍佔比小,但絕對數量卻能與其它文明較高下,用“浩若煙海”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農學、數學、工程、藥學的著名文獻也很多,僅從宋代開始,就有沈括《夢溪筆談》、元代王禎《王禎農書》、明朝寧應星《天工開物》、李時珍《本草綱目》等。僅僅《天工開物》17世紀就慢慢被系統化,書分十八章,每一章討論包括:冶金、製糖、造紙、紡織、染色、種植等,完全稱得上工業革命前工程技術與手工業的集大成者。
20世紀,英華人李約瑟寫成《中國科學技術史》7卷24冊,其寫作資料大部分出自中國歷史資料的記載;中科院前院長盧嘉錫總編《中國科學技術史》共30卷,100萬字,分別數學、物理、化學、天文、水利、機械、建築、交通等等。
這些科技文明在大航海與工業革命時代面前不堪一擊,雖然我們不得不重新投入到以西方為領導的“工業化”文明裡,在西方的“文明”戰車前我們曾一敗塗地。
如果說“一個文明是世界性的,必然包含大量科技、經濟和軍事資料”這個評價標準是成立的話,那麼中國文明一定又是世界性的。
-
3 # 荷包蛋9359
世界文明指對世界有物質和精神的巨大影響,前者還有一點後者幾乎沒有。基督教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可以算,其餘的就勉為其難了。
-
4 # 心中的蓮花XZdlh
首先中國的輝煌文明,讓東亞(東南亞)地區的民族走進了高度開化的文明時代,尤其是東亞的日本、南韓、北韓深受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最深。這幾個國家首先在文字上師從中國,而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日本從唐朝開始,大量向中國派送唐使,學習中國文化,將先進的生產技術、文學藝術、音樂、繪畫、宗教、哲學思想等等中國文明的璀璨花朵帶回日本。至於北韓和南韓,在歷史上長期以來是中國的藩屬國家,又與中國接壤,其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習俗等都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尤其受儒家文化影響更深。中國古代文明也影響了東南亞的越南,華夏文明對越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產生巨大的影響。
其次華夏文明對歐洲西方國家也產生了影響,歐洲各國從中國古代文明中吸取了不少物質和精神文明成果。如我們知道的四大發明:指南針、火藥、造紙、印刷術。指南針開創了大航海時代。火藥轟碎了歐洲騎士階級,造紙使歐洲打斷貴族的文化壟斷,印刷術使文藝復興的思想得以傳承。除此之外,英華人從華人的科舉制度中得到啟發,開創了文官制度。
中華民族的創造力,為世界文明的發展貢獻了很多重大的技術與發明成果。前面提到過四大發明,但遠遠不止四大發明。比如:種植水稻和粟、發明鑄鐵柔化技術、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發明麻醉劑等等,這些都是世界上最早的。
中國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作為農業文明時代的巔峰。在古代,中國不論是農業技術還是經濟制度,都遠遠走在世界的前列。如中國古代發明的一整套傳統農具,幾乎都被周邊國家全盤引進吸收,對古代農業發展起了很大作用。中國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發展出高水平的農業與手工業,成為全世界的生產中心。
絲綢之路不僅為世界輸送了精美華貴而又實用的商品,還將整個歐亞大陸(包括北非)聯絡起來,同時絲綢之路促進了多種思想和宗教的傳播和交流,多種宗教在絲綢之路上和合共生。古代絲綢之路就是一部人類文明交往與聯絡的世界文明史。總之,華夏文化對世界文化的發展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意義,作為華人 我們應該為此而自豪!
-
5 # 阿斌哥的日記
一、基本簡介
"華夏文明"中的"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釋詁》雲:“夏,大也。”故大國曰“夏華”。“夏”謂中國也。曰:“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孔穎達注曰:“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華夏皆謂中國,而謂之華夏者,夏,大也。言有禮儀之大,有文章之華也。”梅頤《偽孔傳》:“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華夏”一詞的本義即是: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可見,華夏是以服飾華採之美為華;以疆界廣闊與文化繁榮、禮儀道德興盛為夏。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華夏”本義有文明的含義。華夏二字在現實中的實體展示就是服飾、禮儀、經典。華夏文明是炎黃血統、詩書禮儀文化和中華疆界統合在一起的實體。
二、文明起源
華夏文明源自大地灣文化、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華夏族父系Y染色體主體是O3及其支系,母系線粒體單倍群主要為M7c、F 和B4含其他支系。母系線粒體單倍群主要為M7c、F 和B4。六千年前,華夏學會了種植小米的農業技術。糧食漸漸充足,不再像遊牧民族那樣缺乏食物,使得華夏部落的人口很快的增長。於是華夏部落開始為生存空間而擴張,向四方的其它民族掠奪土地,土地的爭奪也發生在華戎之間。但是對華夏更有吸引力的是東方適於農作的肥沃土地。據現有的考古發現資料與研究表明,5800年至5300年前,中國大地上的文明燦若星斗。良渚古國遺失後,中原漸成史前東方文明中心。
根據史書記載,華夏部落是黃河流域(河南一帶)的最早居民,華夏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在黃河流域建立了大地灣文化(甘肅天水一帶)和裴李崗文化(河南新鄭一帶)。又於7000年—5000年前在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建立了仰韶文化。再於距今約4600-4000年在分佈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地區建立龍山文化。距今5300年前後,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
關於華夏文明(古代中原地區居民創造的文明)的起源時間,西方學者根據他們的標準一直認為是3000年前,中國學者雖然存有異議,但一直無法證明這一觀點的錯誤。紅山文物的最新研究結果和關於文明標準的定義,可以證明中華文明起源於8000年前。按照西方對文明起源的定義,中華文明發源於3000年前。而紅山文化的考古研究,使得我們對於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一個重新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應前推5000年,應是8000年前。中華文明起源時間前推5000年,不應以青銅器為標準。據“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發現表明,儘管中華文明的起源、早期形成和發展過程由於地理的原因處在東亞地區,是相對獨立、自己摸索向前發展的,但是在“古國時代”的晚期,中華文明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和其他外來文明有了接觸。“良渚文化”實證了中華文明五千年,良渚距今約5300~4300年,大體與古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哈拉帕文明同處一個時代。
華夏先民分為大大小小許多個部落,活躍於黃河中下游。其中比較著名的首領有太昊(伏羲)、少昊(白帝)、顓頊(黑帝)、黃帝、炎帝(赤帝)、帝嚳(高辛氏)、祝融、伯益、舜帝、堯帝。其中炎帝和黃帝為共主。華夏在黃河流域留下眾多的文明遺址。華夏的祖先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部落戰敗,併入黃帝部落,炎黃聯盟初具雛形。華夏部落從而佔據了中原,開始創造華夏文明。在中原更東的山東一帶,還有許多小部族,被稱為夷,曾經在東方有一個夷國,被商朝滅掉,後來東方就被叫做夷,開始並無貶義。到周朝時期開始“文化”,“東方曰夷”,又稱為“東夷”。
後來炎黃部落聯盟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東夷集團的九黎部落聯盟首領蚩尤,把聯盟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後又以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為主體,與山東境內的東夷部落組成了更龐大的華夏部落聯盟,華夏部落基本固定。公元前2070~前256年黃河中下游華夏部落先後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公元前221年,秦朝的統一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群雄割據的局面。華夏的擴張目標又指向了長江以南更廣闊的百越之地。“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秦末民變中趙佗趁機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漢朝滅掉了南越國,終將廣大南方併入華夏直接領土,漢人的足跡到達南海之濱。漢族於先秦時期自稱華夏,從漢朝開始又逐漸出現“漢”的自稱。因此,華夏族有了另一個名字:漢。但原先的稱謂“華夏”並沒有消失,而是與“漢”這個稱謂一起使用至今。二十世紀之前使用得最多的稱謂是”華夏人“。比如漢朝多以”華夏人“自居,而明朝即以“漢人”自居也以“華夏人”自居,兩個詞為同義詞。總之,漢族和華夏族作為整體族稱是自從漢朝到現在最普遍的。
三、文明特徵
華夏文明的主要特徵是獨特的道德禮儀。《唐律疏議》曰:“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國。” “習俗孝悌”是指的《孝經》。《戰國策·卷十九·趙策二》中又云:“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即中原地方,是聰明有遠見的人居住之地,是萬物財用聚積之地,是賢聖實行教化之地,是仁義施行之地,是《詩》、《書》《禮》、《樂》運用之地,是奇異精巧技能試行之地,是遠方國家觀摩嚮往之地,是四方少數民族效法之地。
《史記·秦本紀》裡面,秦穆公親口說:“中國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晉人由余答之曰:“夫自上聖黃帝作為禮樂法度,身以先之。”“太祖、太宗禮樂刑政之綱,華夏文明之教,將復見於今日矣。”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雲:“夫華夷峻防,一王大法,胡主中國,幾變於夷,聖經明義,千載或湮焉。”因此,六經、六藝、五常以及其主張的詩書禮樂之道是華夏文明的本質。
四、文明思想
華夏文明的思想核心是神道設教、禮樂教化,嚴華夷之辨,推崇仁義禮智信。易學是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根本。“華夏”,一般作為代稱中國,相傳在大約五千年前,黃河流域中下游一帶的華山與夏水之間分佈著許多部落,比較重要的有後來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等。炎、黃兩部落融合成的“華夏”,即為“炎黃子孫”。據《史記·五帝本紀》載,五帝中的首位是黃帝,後來的人稱黃帝為華夏的始祖。黃帝之後,最著名的有唐堯、虞舜、夏禹等人。禹系夏后氏部落之領袖,姒姓,又稱夏禹、神禹、夏後禹、大禹。夏後大禹治水有功,取代了舜的共主地位,登基為天子,夏朝成立了中國的第一個文明王朝。
“中華”一詞最早使用是用在天文方面,“東藩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東太陽門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華東門也。第三星曰次將,其北,東太陰門也。第四星曰上將,所謂四輔也。”(《天文經星·中宮》)華夏、中國、中華,如今指的是中國全境,這三個詞,不僅是地理層面的,更深一層的價值在文化沉積方面。
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諸侯,稱為華人、夏人,通稱為諸華、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夷”與“裔”作為四方。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周朝時,依據《周禮》,華夏是以六輅祭祀昊天上帝和五方上帝。五方上帝分別是:東方青帝太昊伏羲、南方炎帝、中央黃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顓頊。
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云:“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裡的“華”亦即“夏”。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華與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華夏”一詞(華與夏的合稱)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釋詁》雲:“夏,大也。”故大國曰“夏華”。“夏”謂中國也。《左傳》曰:“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孔穎達注曰:“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 “華夏皆謂中國,而謂之華夏者,夏,大也。言有禮儀之大,有文章之華也。”梅頤《偽孔傳》:“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此即“華夏”的本意。
可見,華夏(漢族)是以服飾華採之美為華;以疆界廣闊與文化繁榮、禮儀道德興盛為夏。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華夏”本義即有文明的含義。華夏二字在現實中的實體展示就是服飾、禮儀、經典。華夏文明是炎黃血統、詩書禮儀文化和中華疆界統合在一起的實體。
回覆列表
華夏文明是世界文明之一這是毋庸置疑的。是世界上對歷史資料記錄最為詳實、最為完整、最為豐富的,世界上你可能找不出第二個文明能有三千多年前的詳實準確的文字記錄了。同時華夏文明還是一個不斷進步的文明。華夏文明是以漢文化為主體的,漢文化的基礎是農耕經濟,農耕經濟要求和平穩定。相比較其它文明,它是溫和的柔性文化,外來文化的衝擊它可以包容並吸收,而不是破碎。而中國相對封閉的地形和足夠強大的自保能力使得中華文明沒有中斷,完整地被傳承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