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肥宅說史
-
2 # 花前月丨月下人
鉅鹿之戰,項羽的封神之戰。
項羽能以少勝多的原因有很多,總結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從軍心上看。
楚國最初以傾國之軍5萬人北上援趙,宋義為主將,項羽為副將。宋義畏懼秦軍,在安陽屯兵四十六日,不敢言戰。一日連降大雨,楚軍將士飢寒交迫,項羽趁機煽動軍心,聯合諸將斬殺宋義,襲奪軍權,接著巡視部曲,撫慰士卒,楚軍軍心大振。
而秦軍久圍鉅鹿堅城,數月不下,又有各路諸侯聯軍牽制,已經是師老兵疲。
第二、從戰術上看。
項羽率領楚軍先奮力擊退章邯軍團的20萬秦軍,奪佔了秦軍糧道,接著破釜沉舟,大破王離率領的20萬秦軍。深和用兵之道,為後世所效仿,如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
秦軍章邯將邯郫之民遷往河內,而夷其城郭,分派王離軍團將鉅鹿團團圍困,自己則聚合大軍於城南,築甬道連線黃河,將糧秣自敖倉源源不斷輸送至王離軍。給了楚軍佔據甬道,斷王離軍團糧草的可乘之機。
-
3 # 雨夜夢幻歷史劇
項羽是員猛將是其一,其二就是項羽的叔父被章邯所殺,氣的項羽拿出了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便率領五萬人將士急忙趕去鉅鹿,在將士們過完河後,他便命令把所有的船都燒掉,鍋都砸掉,只帶了3天的乾糧,斷了將士們的後路。將士們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去拼命,只有拼命的殺敵才能有活的希望。所以在這場5萬對40萬的對決中,項羽的軍隊表現的異常兇猛。本來在古代的戰鬥中,士兵們是不願意主動去打仗的,看到兇猛的項羽把一個個主將幹倒,又有如此拼命的軍隊追隨,嚇得章邯的40萬大軍大多都仍下武器逃命去了。
-
4 # 阿慶還是阿慶
章邯率領的這幾十萬大軍是什麼情況呢?這個其實很關鍵。史記中有記載,章邯率領的,是驪山刑徒以及奴產子。這些人按照正常的邏輯,可能終生都要揹負著刑徒的名聲。但是因為國內農民起義的形式非常嚴峻,而秦朝此時關內陷入無兵可派的窘境。後來便把主意打到這四十萬驪山刑徒的身上,許諾他們跟隨著章邯打敗起義軍後就可以放他們自由。
於是這四十萬草率匯聚而成的大軍一路向東,勢如破竹,最後圍困趙國,與一眾諸侯國軍隊對峙不下,敗於項羽帶領的楚國精銳。
首先這四十萬士兵戰鬥素質肯定沒有正規秦軍高的,但是戰鬥勇氣很充足。他們都抱著脫離刑期並且透過戰功升官加爵的夢想,而秦朝的法制是允許的,很多都是成功的。
其次軍隊的強大還在於將領。章邯的軍事才能也是非常傑出的,號稱僅次於白起的武將。這就給整個龐大的軍隊以運動的靈魂。
第三,他們的對手是不堪一擊的。陳勝吳廣起義之後,人數迅速像滾雪球一樣的擴大,但是因為起義軍沒有有效的組織紀律,所以並沒有形成強大的戰鬥力,尤其是當和章邯這樣的將領帶領的軍隊野戰時,更是一敗塗地。
第四,項羽所帶領的楚軍主力,是他從小一起玩大的一些人為主幹組建的,項羽帶著他們從小就用排兵佈陣的方式鍛鍊,所以就算遇到了真正的戰事,他們也應對從容,可謂楚國精銳中的精銳。以這些人為骨幹的楚軍也是諸侯國軍隊之冠了,面對刑徒軍當然不怯場了。
第五,刑徒軍畢竟是刑徒軍,再強大的軍隊都需要修養,在章邯帶軍與項羽軍對戰前,秦軍已經經歷了四五場戰鬥,每次戰鬥都會消耗人員和銳氣,最後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軍隊戰鬥力下降也是可以理解的。剛好碰到了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項羽,最後損失慘重。
-
5 # 小奔說史
秦國以武力起家,最後也敗於武力。
章邯,曾經在大秦帝國最黑暗的時候,像一顆耀眼的流星劃過天際,照亮了咸陽上空。但可悲的是,當他就快要取得成功時,遇上了項羽,最後身死國滅。
所謂時勢造英雄,秦二世元年九月,陳勝吳廣起義軍在大將周文的率領下,攻破函谷關,“行收兵至關,車千乘,卒數十萬,至戲,軍焉。”
函谷關是關中的東大門,也是秦國扼守本土的戰略咽喉,戰國時期,秦軍與關東六國交戰各有勝敗,但有一個基本的底線,就是從未丟失函谷關。
六國軍隊始終未能進函谷關一步,也就不能威脅和蹂躪秦國本土!
所以,陳勝吳廣的張楚軍攻破函谷關,對秦帝國來說,不僅是軍事的重大失敗,更是心理上的巨大沖擊。
反之,張楚軍攻破函谷關後,軍心大振,此後關中八百里平川幾乎無險可守。他們沿著渭水南岸的直道快速西進,過寧秦、鄭縣,勢如破竹攻到咸陽東郊驪山腳下的始皇陵附近。
此時的秦軍主力遠在河套和嶺南,誰來抵禦張楚軍?
關中震動!咸陽危急!
此時徵調任何軍隊都是遠水救不了近火,俗話說,時勢造英雄,疾風知勁草,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此前默默無聞的章邯橫空出世。
章邯其人,在秦末叛亂之際,幾乎不見任何記載,只有零星的記述顯示他曾在消滅南韓和趙國的過程中立有軍功。
在以耕戰立國的秦國,章邯一步一步向上發展,秦始皇掃滅六國後,他進入官僚體系,並得到重用,成為少府——擔當宮廷事務的大臣,並負責驪山陵園的工程建設。
在他的上升過程中,丞相李斯顯然起到了重要作用,因為重要的驪山陵園工程,由丞相李斯掛名,實際負責運作的卻是章邯。
作為大秦帝國的天字一號工程,李斯只有交付給自己的心腹才絕對放心,也才安心。
面對大秦帝國立國以來的最大危機,丞相李斯不出意外的向秦二世推薦了自己的心腹:章邯。
章邯也沒有讓秦國失望,他以戍衛首都的帝國中尉軍為核心,快速動員驪山服役者和刑徒並編入秦軍。隨即,章邯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擊敗數十萬已經逼近咸陽的張楚軍。
史書記載,
1、秦二世元年九月,周文率軍攻破函谷關以後抵達戲水,與秦軍大戰,敗;
2、十一月,在曹陽(河南靈寶東)與秦軍又戰,敗;
3、十多天後,退到澠池附近,再與秦軍戰,敗,自殺。
擊殺周文後,章邯軍猶如天神下凡,在十幾天之內,從澠池打到滎陽(直線距離約150公里),又從滎陽打到許縣(直線距離約110公里),再從許縣打到張楚國的首都陳縣(直線距離約80公里)。
田臧、李歸、伍逢、房君、張賀戰死,陳勝、吳廣被殺。
張楚國在章邯面前,彷彿紙房子一樣被輕鬆踢破。
接著,章邯又擊破諸侯軍中最強的齊軍和楚軍,殺齊王、周市、魏咎。
我只能想到一個詞來形容這些一一被殺的:土雞瓦犬。
章邯軍連戰連勝之後,遭遇到第一次失敗,先後在東阿和濮陽兩次被楚軍統帥項梁擊敗。
不過,項梁可是糾結了秦漢之際的十大名將中的五個:曹參、周勃、灌嬰、樊噲、項羽,一起死磕章邯才將其擊敗,前來助陣的三川郡守,李由(李斯的兒子)也被曹參斬殺。
驕兵必敗,不久之後章邯再次拿出了他夜襲的必殺技,在定陶將項梁斬於馬下,成就一生威名巔峰。
此後,章邯留下少量部隊在黃河南岸防止楚軍西進,主力於秦二世二年後九月北渡黃河,向趙地進攻。此後,秦國兩支主力軍隊會師,大破趙國齊國聯軍,乘勝攻佔了趙國舊都邯鄲城。
為了杜絕趙華人再次反抗的可能,章邯下令平毀邯鄲城牆,將居民強行遷往河內郡。
不久,章邯與王離進行了任務分工:王離追擊趙齊聯軍進入鉅鹿郡,將其包圍在城內;章邯軍則留在河內和邯鄲郡掩護糧道,確保敖倉的糧食源源不斷運往鉅鹿前線。
章邯的意圖就是:圍點打援,如果六國援軍來,則加以殲滅,如果不來,則等城中糧食耗盡再輕鬆攻克。
但只能說章邯猜對了開頭,沒有猜對結局:他輸了。
項羽在破釜沉舟渡過漳水之後,奇蹟般地擊敗王離三十萬北部軍、逼降章邯二十萬秦軍。
章邯為什麼輸給項羽?
其實,章邯在戰場上並未輸給項羽,那麼,可以換個說法:章邯為什麼投降項羽?
這是一個很大的謎團,司馬遷語焉不詳,在秦始皇本紀和項羽本紀都說成是皇帝二世昏庸,大臣趙高專權,逼反了最後一個忠臣加軍神章邯。
這樣的前後矛盾,白紙黑字寫在《史記》裡面,各位可以自行翻閱。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矛盾?
因為章邯為何會投降,司馬遷也不知其所以然。
我們知道,王離是滅楚大將王翦的孫子,蒙恬被殺後的北部軍統帥。據記載,秦始皇二十八年,王離為武城侯,列侯是為二十爵之最高一級,金銀,紫綬,位上卿。而章邯的名字,此刻還沒有出現在歷史記載中。此後,到秦二世二年才第一次出現,官職為少府,九卿之一,銀印,青綬。可見品級遠遠低於王離。
北部軍是秦軍三大主力之一,原先由名將蒙恬帶領在北部長城沿線抗擊匈奴,人數共有三十萬之眾。陳勝吳廣起義之後,秦朝中央政府除了留下部分留守部隊以外,其他主力全部緊急調回內地用於撲滅六國起義。
北部軍主力的覆沒,無論是對於秦朝,還是章邯來說,是一記非常沉重的打擊。
能征善戰的北部軍團為何覆滅?近在咫尺的章邯軍隊在幹嗎?為何不去救援?
按照《項羽本紀》,項羽先打敗王離,再打敗章邯。但是,在《陳餘張耳列傳》中:項羽是先攻打章邯軍,章邯撤退以後,邯鄲城下的王離軍隊成為孤軍,從而被諸侯圍困,最後全軍覆沒。
秦將王離包圍鉅鹿,他的南面是秦將章邯的20萬大軍,再往南才是漳水,漳水再往南才是項羽。項羽要想包圍王離,首先要北渡漳水,然後還要穿過章邯20萬大軍的防地。按照軍事常理,項羽的作戰步驟應該是以《張耳陳餘列傳》為準,因為只有先擊敗外圍的章邯,才能去圍攻王離。
《孫子兵法》說,“十則圍之”,項羽渡過漳河的全軍也就六萬人左右,項羽以漳水河南岸區區幾萬人,如何能包圍王離兩個月並將其消滅?更何況王離的南面幾公里處還有章邯的20萬大軍。
項羽如果真正蠢到散開兵力包圍王離,結果必然被章邯、王離兩支大軍分割消滅。可是實際卻是:章邯始終沒有離開過棘原城,根本沒有全力以赴堅守漳河北岸一線。否則項羽就是破再多的釜,沉再多的舟,恐怕也無法輕易渡過漳河。
也就是說,在秦國精銳部隊北部軍王離被包圍直到最後失敗,章邯在很奇怪的觀望!
按照《史記秦楚之際月表》:秦二世二年九月,王離軍圍趙王於鉅鹿。十月,章邯才在李良的引導下,北入邯鄲。十一月,項羽渡河作戰,王離卻是在兩個月之後的秦二世三年端月投降。
從王離包圍鉅鹿到失敗,期間有五個月的時間。
章邯為何從能征善戰,人擋殺人變成坐視友軍被滅?
還原歷史,我們會發現,這期間,遠在咸陽的秦國朝廷發生了非常巨大的變故:
當章邯率軍北上鉅鹿包圍齊趙聯軍的同時,鬆了一口氣的秦國君臣上下開始追究責任:
“關東群盜並起,秦發兵誅擊,所殺亡甚眾,然猶不止。盜多,皆以戍漕轉作事苦,賦稅大也。請且止阿房宮作者,減省四邊戍轉。”
秦二世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在趙高的煽動下稱:
今朕即位二年之間,群盜並起,君不能禁,又欲罷先帝之所為,是上毋以報先帝,次不為朕盡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責他罪。去疾、劫曰:“將相不辱。”
他下令將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李斯、將軍馮劫一起治罪並下獄。
最後,右丞相去疾、將軍馮劫自殺,李斯被下獄,腰斬於咸陽郊外,族滅。
李斯是在秦二世二年,七月被殺的,訊息傳到鉅鹿,身為李斯心腹的章邯傻眼了。
他很擔心自己的命運,派司馬欣前往咸陽活動。然而,趙高不肯接見司馬欣。
在章邯首鼠兩端的同時,王離軍團覆滅,趙國將領司馬卬和申陽已先後南下攻克了河內和河南郡,切斷了章邯的退路,章邯已經無法再退回關中,聯軍對章邯形成了戰略包圍。
於是,章邯最終在實力佔據明顯優勢的情況下,選擇了背叛自己的祖國。
要知道,項羽在同意接受章邯的投降之前,曾經召集軍官們統一思想:“部隊糧草不多,我想答應他們來訂約。”
否則,章邯是殺害項羽叔叔項梁的罪魁禍首,以項羽的性格,如果不是部隊糧草不足,如果不是因為章邯部的戰鬥力太強,無法從根本上戰勝章邯,項羽豈能輕易答應章邯投降?
儘管如此,項羽及其部下還是對章邯的二十萬部眾充滿了仇恨與敵視。不久之後,在新安城南把他們全部坑殺。
這二十萬子弟兵,並不是此前的驪山刑徒,而是關中卒及新徵秦人。
一句話,都是關中父老的嫡親子弟。
章邯把他們賣的太慘了。
所以,儘管章邯被封了一個王,但幾年以後,劉邦率軍從陳倉進入關中時,眾叛親離大失人心的章邯再也無能為力。
因為他的生命,從他投降那一天就已經結束了。
回覆列表
我認為有幾下幾點原因。
第一,項羽猛,這是必須得,要不然當時想救鉅鹿城的有很多,但卻是沒有一個敢動的,要不是有項羽這等猛人,章邯很可能能蕩平諸侯,續秦國國祚數十年。
第二,由於秦軍主將章邯之前對陣陳勝,項梁等反王都是連戰連勝的,王離所帶正規軍也沒能重視項羽這個新人,所以生出了輕敵之心,項羽攻章邯王離也是打了個綽手不及,如果擺陣對戰,項羽再猛勝負也未可知。
第三,項羽運氣好,鉅鹿之戰時剛好趕上王離章邯久攻鉅鹿不下,所以分兵兩處,由王離領邊境軍圍城,而章邯領由20萬囚犯組成的雜牌軍負責運糧,分散了兵力,再加上項羽戰法得當,結合種種原因,項羽才能獲勝。
至於說什麼秦軍腐敗什麼的,我認為關係有,但是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