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1740年至1786年間在位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以其卓著的軍功而史稱“腓特烈大帝”。這位帶領普魯士實現快速發展和領土擴張、最多時和大半個歐洲為敵的君王和軍事天才,由於創造了戰場上的一個又一個勝利而被有的歷史學家看作是“僅次於亞歷山大、凱撒、漢尼拔和拿破崙的人物”。而在腓特烈大帝所取得的諸多勝利之中,相繼發生於1757年年末的羅斯巴赫會戰和洛伊滕會戰被公認為是他的輝煌巔峰,也奠定了腓特烈作為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統帥之一的歷史地位。今天,就讓我們跨越時光,走入羅斯巴赫的戰場吧。
普魯士的困境
1757年深秋,使多個歐洲國家深陷泥潭的“七年戰爭”進入第二個年頭,對於由腓特烈領導的普魯士王國來說,它正處於腹背受敵的不利局面中。
在此之前,儘管因為明智地退出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而獲得了差不多10年的休養生息時間,但是當踏入七年戰爭時,普魯士王國卻得同時和三個Continental強國作戰,那就是奧地利、法國和俄國,雙方的力量對比懸殊,普魯士和三大國的軍隊數量比為1:3,人口數量比更達到1:20。
在如此群狼環伺的局面之下,普魯士的戰略形勢確實極為嚴峻。東面,一支數量龐大的俄國軍隊壓向東普魯士;東南面,奧地利帝國的主力正力求奪回西里西亞;南面,在神聖羅馬帝國旗號下的奧軍在尋機進攻薩克森,而一支強大的法國軍隊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另外,有一支奧軍突襲部隊甚至摸進了空虛的柏林,那裡可是有整個普魯士王室……
開戰以來,普軍在各個戰場上的不斷碰壁,加上突然到來的母親去世的訊息,令已經迭遭打擊的腓特烈痛苦不堪。他一度對勝利前景失去信心,轉而希望以“金錢外交”來從敵人那裡“購”得和平。當求和不成後,他又產生了自殺的想法,在給自己最親近的人、威廉敏娜女伯爵的家信裡,他居然寫道:“接下來,我惟一的庇護所就是死神的懷抱。”
還是這位溫柔細心的女伯爵重新鼓起了兄長的勇氣,而戰場上的形勢也開始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已經佔據東普魯士大部的俄軍原因不明地撤退;突入柏林的奧地利騎兵只是停留了一天便匆匆離開;指向森的敵軍逡巡不動;奧軍對西里西亞的進攻也呈現僵持態勢。
現在,西里西亞和薩克森的兩大股敵人各自為戰而無法呼應,而普軍雖則遭到夾擊,卻享有內線作的便利。腓特烈敏銳地覺察到他正處在這樣一個稍縱即逝的有利位置上,於是立即做出決斷:將行動遲緩的主力軍約41000人留在西里西亞,繼續牽制奧地利大軍;他本人則率領騎兵和輕裝部隊趕往薩克森,迎戰那裡的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聯軍。
這位國王已然恢復了他的判斷力與自信,於是他又提筆給妹妹去通道:“至於我,必須在沉船的威脅下,在遭遇暴風雨之際……表現得像一位王者。”
對峙西薩克森
之所以選擇先南向迎敵,乃是腓特烈深思熟慮的結果。雖然東南面的奧軍人數較眾,但是西里西亞戰場由於距離普魯士腹地較遠,並不能構成直接威脅;相反,法奧聯軍的挺進則可謂腹心之患,對普魯士的指揮中樞構成著嚴重威脅。因此他決心先把這裡的敵人打敗,然後掉頭攻擊西里西亞的奧軍,當然,他也希望後者的行動儘量遲緩,這樣他的內線戰略就可以發揮作用。
事不宜遲,腓特烈立即自德累斯頓向西啟程。他所挑選的部隊,只有27個步兵營和45個騎兵中隊,計有步兵16600人、騎兵5400人、總數22000人。他還帶上了不可缺少的79門火炮,不過其中重炮只有18門。
普軍需要走的是一段比較艱辛的道路,當年,腓特烈的父親腓特烈一世就曾率部走過這條路。這一次,腓特烈大帝果斷採取由前哨部隊沿途採集或者購買補給的辦法,拋棄了沉重的輜重車隊,從而有效加快了行軍速度。在13天時間裡,普軍走完了274公里距離,他們越過薩爾河,快速開進至西薩克森地區萊比錫以西的位置上,終於來到了敵人的眼皮底下。
在這段行程的終點、距自己約4公里遠的地方,正有兩倍於己的敵人在等著普魯士人,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聯軍的總兵力為41000餘人。其中,法軍有49個步兵營和40個騎兵中隊,共30200人;神聖羅馬帝國軍隊由精銳的奧地利輕騎兵、來自勃艮地的戰士和徵募自巴爾幹行省的輕裝步兵所組成,編為12個步兵營和39個騎兵中隊,共10800人。這份實力共包括33700名步兵、7300名騎兵、114門火炮(含重炮45門)。
這支聯軍的統領者,分別是來自法國的蘇比茲親王夏爾?德?羅昂和來自奧地利的薩克森公爵約瑟夫?弗雷德裡克?威廉。和即將展現雄才大略的腓特烈大帝相比,他的這兩個對手在各方面都顯得遜色不少。蘇比茲親王根本就是一個聲名狼藉的登徒子,他之所以能掌握兵符,主要是得益於他和法國後宮的良好關係。至於薩克森公爵,在行政管理上不愧為是一個富有經驗的好手,但在戰場上,他卻是一名少見的幾乎沒有取得過勝績的將軍。
聯軍出擊
應該說,普軍的運動出乎聯軍的意料。按照法國親王和奧地利公爵的想法,在他們進犯薩克森的同時,另一支奧軍也將在西里西亞施加巨大壓力,這樣應該使得腓特烈首尾不能兼顧才是,而不是現在就出現在自己的面前。
不過,儘管低估了腓特烈的反應速度和普軍的行軍速度,握有2比1人數優勢的聯軍統帥,此時仍然保持著適度的冷靜。急於儘快解決問題的腓特烈當然要尋機展開會戰,但是聯軍卻不急於應戰,蘇比茲和約瑟夫覺得都應該再看一看再說。
於是,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兩支軍隊時而接近、時而疏遠,彼此都在不停的機動中前進或後退,都試圖使自己處在一個可以有效包抄對手的有利境地上,結果是誰都無法如願,而形成了傳統的對峙態勢。
到了1757年11月5日清晨,普軍依託右翼(北)的貝德拉村和左翼(南)的羅斯巴赫村展開,面朝西地指向聯軍。而聯軍則以布蘭登盧達村為右翼(南),慕希林村為左翼(北),面朝東擺開更長更強的陣勢。
就在這個清晨,蘇比茲和約瑟夫對於下一步所應採取的動作,終於產生了分歧。或許是知道自己的部下對作戰並不熱情,或許是他自己沒有熱情,總之蘇比茲親王在幾日來的連續運動中成功避免了和普軍交戰,現在他也打算繼續這樣做。但是薩克森公爵卻覺得是時候發揮兵力優勢了,他決心一戰定乾坤。兩位統軍者討論了很久,最終是公爵說服了法華人。作戰計劃是這樣,聯軍的主力將從自己的右翼出發,穿行過戰場南端蘇赫菲德村附近的開闊地,繼而包抄普軍左翼。這個方向上的地勢平緩,沒有天然障礙,利於發揮人數優勢;而包抄戰術或者將有效合圍普軍,或者將威脅其後方交通線而迫使普軍敗退。另外,主力開進時,將由法軍一部前出攻擊普軍陣地正前方的沙陶高地,以把普軍盯在原地便於主力包抄。而在沙陶高地和主力之間,則由一支奧軍輕步兵部隊進佔加洛高地,以為兩者間的聯絡。
上午11點,聯軍終於拔營而進,其主力編成兩路縱隊,以騎兵在前步兵在後的隊形向南推進,直指蘇赫菲德村。蘇比茲親王希望腓特烈看到自己的大軍就會“回家去”,而薩克森公爵則真心打算摧毀對面的那支軍隊。
普軍向後運動
應該說,公爵的包抄計劃還是很不錯的,但它的實施需要聯軍內部的高度協調性。而聯軍恰恰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差:各部隊間根本缺乏有效聯絡,以致法軍騎兵很快就跑到了自己步兵前面2公里遠的地方,而法軍和神聖羅馬帝國軍隊的出發時間也不一致,後者又遠遠落在法國步兵身後,在他們中間的炮手們自己推著沉重的大炮前進……
這些軍人還由於近幾日的食物供應不足而士氣低落,那是連續機動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而由於蘇比茲本不打算進攻,法軍騎兵們沒有完全做好準備:他們的馬匹還沒吃飽飼料呢。這還不是問題的全部,向一側的伸展意味著自己的側翼也在不斷延長而需要保護,另外,這樣的推進還得指望普軍不做出相應的機動來應對才成。
不過,當聯軍這樣行動時,普軍倒確實未採取什麼應對動作。這是因為,自清早開始,腓特烈就坐在羅斯巴赫一處旅館的閣樓上,一直看著他們呢。他看著聯軍拔營向南,便產生了一個誤判,他想敵人可能是要一直向南方移動,好去那裡的補給站尋求休整。這並不奇怪,敵人幾天來一直在這樣做:動而不戰。快到12點時,腓特烈起身下樓去吃午餐,只留下馮?高迪上尉在閣樓裡繼續觀察敵情。
觀察了一段時間之後,這名軍官就得出了和他的國王截然不同的印象。越來越多的縱隊在走過蘇赫菲德之後並未繼續向南,而是向東開進而來,也就是朝著普軍的方向,他馬上報告了這一發現。
腓特烈登上閣樓,現在可以看到大隊的騎兵和步兵正在逼近。聯軍的浩大陣容呈現出了壓倒一切的氣勢,不過這時的腓特烈,表現得就如同後世的拿破崙評價他時所說的那樣:“越是在最危急的時候,就越是顯得他的偉大。”這位普魯士國王先是表揚了高迪上尉,接著立即斷定敵軍是要包抄自己的左翼。他顯得很高興,因為終於可以和敵人展開交戰了,而這正是他想要的,於是腓特烈馬上做出了相應部署。
這時是13點10分剛過不久,聯軍主力的兩路縱隊已經走到了蘇赫菲德之前的佩特施塔特村附近,不協調的場面隨處可見。右路縱隊的騎兵遙遙領先於本隊的步兵,左路縱隊的騎兵卻又落在步兵之後,原本應該在隊尾的步兵預備隊擠到了兩個縱隊之間,那又妨礙了炮兵部隊的開進。
但是很快,聯軍就觀察到了一個顯著的變化:普軍陣線開始鬆動了!普軍主力已經離開他們的陣地,而向後撤退了,在相當短的時間裡,他們就消失到了羅斯巴赫東北面那延伸著的亞努斯山脊之後。
在聯軍指揮部裡,親王和公爵都判斷敵人害怕被包抄而已然退卻。早就盼著腓特烈“回家去”的蘇比茲興高采烈,他開始提筆給巴黎去信,報告這一勝利喜訊。而薩克森公爵則打算抓住機會消滅敵人,因此下令右路的騎兵趕緊衝向亞努斯山的盡頭去攔截敵軍的退路,同時他又催促左路的騎兵加速前進,以加入追擊的行列。如旋風般的衝擊
蘇比茲親王和薩克森公爵做夢也不會想到,腓特烈的退卻其實是為了打擊自己。是的,腓特烈大帝當然不打算撤退,相反,他正準備圍捕他的對手。他的做法就是率部退入亞努斯山丘,依靠自己在行進速度上的優勢,普軍將搶先從山脊線上突然現身,居高臨下地打擊正在拼命趕路的聯軍。
腓特烈做了兩手準備,如果自己的部隊進入攻擊時敵軍主力已進抵並結成陣列,那麼攻擊就將指向其右翼;如果主力尚未進抵,那麼攻擊就將全力打擊其騎兵前鋒。普軍快速行動。整個上午都在待命的弗雷德里希?威廉?馮?賽德利茨少將立即帶著他的騎兵火速東移,轉入山丘背後,而由國王的弟弟亨利親王率領的步兵部隊亦隨後跟進。
下午15點15分,已經在亞努斯山上部署到位的普軍18門重炮一齊開火,宣告羅斯巴赫會戰正式打響。炮彈砸向了這時已經逼近山腳的聯軍騎兵,後者蒙受了一定的損失,但依舊士氣高昂,因為在當時,使用重炮來掩護主力撤退乃是戰場上通行的做法,炮擊倒說明普軍正在逃跑呢。
但是,當賽德利茨率領的4000餘名普魯士騎兵猛地從山地上現身,並且以風一樣的速度向他們攔腰衝來時,聯軍騎兵就完全被震懾住了。賽德利茨投入了每一個能上馬的騎手,包括他自己在內,速度加上地勢,令普魯士騎兵勢不可擋。剛才還意氣風發的聯軍騎兵心驚膽戰,掉頭向南奪路而逃,他們衝散了自己的步兵佇列,甚至從自己人的身上踏過。
衝鋒成功之後,普軍騎兵暫避入一處山谷隱藏點中休整,接下來輪到普軍步兵迎擊士氣已嚴重受挫的聯軍步兵。後者此時已經推進至距山腳約750米處,本來,有的法軍團隊受即將到來的“勝利”鼓舞,還罕見地為步槍上了刺刀,但當遭到本方騎兵的衝擊後,整齊的佇列便不復成形。有的軍官盡力想保持作戰列,但努力是徒勞的,由於左右兩路縱隊靠得太近,無論是步兵還是混在裡面的炮兵,都已經無從發揮作用。
當在山腰上的亨利親王親率最為精銳的7個普軍步兵營展開快速而有效的步槍齊射後,聯軍的推進動力便徹底蕩然無存。就在這時,賽德利茨的騎兵重新在戰場上現身,如旋風般衝向聯軍步兵的右翼,這次衝鋒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排在前面的聯軍士兵慌忙要想後退,而縱隊的後部卻仍然在往前推進,其結果便是導致了一場不可收拾的混亂。很快的,所有士兵都丟盔棄甲,開始奪路逃命。
“10比1”的經典
聯軍主力的崩潰無可挽回,驚恐萬狀的蘇比茲和受了傷的薩克森公爵發現自己的身邊只剩下了一到兩個團的兵力,另外的所有人,全都倉皇奔逃在西薩克森鄉間的小道和荒原上。僅僅持續了一個半小時--其中聯軍步兵從接敵到崩盤還不到一刻鐘,這場羅斯巴赫會戰便告結束: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聯軍被打得潰不成軍,普魯士軍隊大獲全勝。
蘇比茲親王落荒而走,使早些時候發往巴黎的那封快信淪為笑柄,不過他仍能憑藉自己的人脈關係而化險為夷,繼續風流瀟灑地活上一段日子。常敗將軍薩克森公爵也沒有受到什麼處分,只不過他自己對此役深感羞愧,宣稱自己從此再也不涉足軍界了。
一首歌謠很快應運而生:“當我們偉大的腓特烈到場、並輕拍他的膝蓋時,整支普魯士大軍便如風捲殘雲般,一舉掃蕩了法華人。”而腓特烈大帝、這位創作過四部交響曲和一百餘首長笛奏鳴曲的文武雙全的人物,對於羅斯巴赫這一自己最新的“作品”也大感滿意,他自負地評價道:“在我大部分步兵仍然肩挎著步槍的情況下,我就已經贏得了羅斯巴赫之戰的勝利。”
真正倒黴的是戰場上計程車兵們。在這場會戰的90分鐘裡,法軍有600人陣亡、2000人負傷、5000人被俘;神聖羅馬帝國軍隊損失了2500人,其中大部分成為俘虜,另外,全軍有72門火炮被繳獲。普軍為此付出的代價,僅僅是165人陣亡、376人受傷而已。
雙方在此戰中的損失比,竟然達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10比1,創下18世紀歐洲戰爭中一項極為罕見的記錄。因此,這場一邊倒式的戰役,就此成為腓特烈大帝所贏得過的最為徹底的勝利,也被當之無愧的載入到了歐洲戰爭的史冊之中。而時至今日,這場戰役的大比例沙盤模型,仍然被陳列在美國西點軍校的軍事博物館中。
於1740年至1786年間在位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以其卓著的軍功而史稱“腓特烈大帝”。這位帶領普魯士實現快速發展和領土擴張、最多時和大半個歐洲為敵的君王和軍事天才,由於創造了戰場上的一個又一個勝利而被有的歷史學家看作是“僅次於亞歷山大、凱撒、漢尼拔和拿破崙的人物”。而在腓特烈大帝所取得的諸多勝利之中,相繼發生於1757年年末的羅斯巴赫會戰和洛伊滕會戰被公認為是他的輝煌巔峰,也奠定了腓特烈作為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統帥之一的歷史地位。今天,就讓我們跨越時光,走入羅斯巴赫的戰場吧。
普魯士的困境
1757年深秋,使多個歐洲國家深陷泥潭的“七年戰爭”進入第二個年頭,對於由腓特烈領導的普魯士王國來說,它正處於腹背受敵的不利局面中。
在此之前,儘管因為明智地退出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而獲得了差不多10年的休養生息時間,但是當踏入七年戰爭時,普魯士王國卻得同時和三個Continental強國作戰,那就是奧地利、法國和俄國,雙方的力量對比懸殊,普魯士和三大國的軍隊數量比為1:3,人口數量比更達到1:20。
在如此群狼環伺的局面之下,普魯士的戰略形勢確實極為嚴峻。東面,一支數量龐大的俄國軍隊壓向東普魯士;東南面,奧地利帝國的主力正力求奪回西里西亞;南面,在神聖羅馬帝國旗號下的奧軍在尋機進攻薩克森,而一支強大的法國軍隊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另外,有一支奧軍突襲部隊甚至摸進了空虛的柏林,那裡可是有整個普魯士王室……
開戰以來,普軍在各個戰場上的不斷碰壁,加上突然到來的母親去世的訊息,令已經迭遭打擊的腓特烈痛苦不堪。他一度對勝利前景失去信心,轉而希望以“金錢外交”來從敵人那裡“購”得和平。當求和不成後,他又產生了自殺的想法,在給自己最親近的人、威廉敏娜女伯爵的家信裡,他居然寫道:“接下來,我惟一的庇護所就是死神的懷抱。”
還是這位溫柔細心的女伯爵重新鼓起了兄長的勇氣,而戰場上的形勢也開始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已經佔據東普魯士大部的俄軍原因不明地撤退;突入柏林的奧地利騎兵只是停留了一天便匆匆離開;指向森的敵軍逡巡不動;奧軍對西里西亞的進攻也呈現僵持態勢。
現在,西里西亞和薩克森的兩大股敵人各自為戰而無法呼應,而普軍雖則遭到夾擊,卻享有內線作的便利。腓特烈敏銳地覺察到他正處在這樣一個稍縱即逝的有利位置上,於是立即做出決斷:將行動遲緩的主力軍約41000人留在西里西亞,繼續牽制奧地利大軍;他本人則率領騎兵和輕裝部隊趕往薩克森,迎戰那裡的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聯軍。
這位國王已然恢復了他的判斷力與自信,於是他又提筆給妹妹去通道:“至於我,必須在沉船的威脅下,在遭遇暴風雨之際……表現得像一位王者。”
對峙西薩克森
之所以選擇先南向迎敵,乃是腓特烈深思熟慮的結果。雖然東南面的奧軍人數較眾,但是西里西亞戰場由於距離普魯士腹地較遠,並不能構成直接威脅;相反,法奧聯軍的挺進則可謂腹心之患,對普魯士的指揮中樞構成著嚴重威脅。因此他決心先把這裡的敵人打敗,然後掉頭攻擊西里西亞的奧軍,當然,他也希望後者的行動儘量遲緩,這樣他的內線戰略就可以發揮作用。
事不宜遲,腓特烈立即自德累斯頓向西啟程。他所挑選的部隊,只有27個步兵營和45個騎兵中隊,計有步兵16600人、騎兵5400人、總數22000人。他還帶上了不可缺少的79門火炮,不過其中重炮只有18門。
普軍需要走的是一段比較艱辛的道路,當年,腓特烈的父親腓特烈一世就曾率部走過這條路。這一次,腓特烈大帝果斷採取由前哨部隊沿途採集或者購買補給的辦法,拋棄了沉重的輜重車隊,從而有效加快了行軍速度。在13天時間裡,普軍走完了274公里距離,他們越過薩爾河,快速開進至西薩克森地區萊比錫以西的位置上,終於來到了敵人的眼皮底下。
在這段行程的終點、距自己約4公里遠的地方,正有兩倍於己的敵人在等著普魯士人,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聯軍的總兵力為41000餘人。其中,法軍有49個步兵營和40個騎兵中隊,共30200人;神聖羅馬帝國軍隊由精銳的奧地利輕騎兵、來自勃艮地的戰士和徵募自巴爾幹行省的輕裝步兵所組成,編為12個步兵營和39個騎兵中隊,共10800人。這份實力共包括33700名步兵、7300名騎兵、114門火炮(含重炮45門)。
這支聯軍的統領者,分別是來自法國的蘇比茲親王夏爾?德?羅昂和來自奧地利的薩克森公爵約瑟夫?弗雷德裡克?威廉。和即將展現雄才大略的腓特烈大帝相比,他的這兩個對手在各方面都顯得遜色不少。蘇比茲親王根本就是一個聲名狼藉的登徒子,他之所以能掌握兵符,主要是得益於他和法國後宮的良好關係。至於薩克森公爵,在行政管理上不愧為是一個富有經驗的好手,但在戰場上,他卻是一名少見的幾乎沒有取得過勝績的將軍。
聯軍出擊
應該說,普軍的運動出乎聯軍的意料。按照法國親王和奧地利公爵的想法,在他們進犯薩克森的同時,另一支奧軍也將在西里西亞施加巨大壓力,這樣應該使得腓特烈首尾不能兼顧才是,而不是現在就出現在自己的面前。
不過,儘管低估了腓特烈的反應速度和普軍的行軍速度,握有2比1人數優勢的聯軍統帥,此時仍然保持著適度的冷靜。急於儘快解決問題的腓特烈當然要尋機展開會戰,但是聯軍卻不急於應戰,蘇比茲和約瑟夫覺得都應該再看一看再說。
於是,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兩支軍隊時而接近、時而疏遠,彼此都在不停的機動中前進或後退,都試圖使自己處在一個可以有效包抄對手的有利境地上,結果是誰都無法如願,而形成了傳統的對峙態勢。
到了1757年11月5日清晨,普軍依託右翼(北)的貝德拉村和左翼(南)的羅斯巴赫村展開,面朝西地指向聯軍。而聯軍則以布蘭登盧達村為右翼(南),慕希林村為左翼(北),面朝東擺開更長更強的陣勢。
就在這個清晨,蘇比茲和約瑟夫對於下一步所應採取的動作,終於產生了分歧。或許是知道自己的部下對作戰並不熱情,或許是他自己沒有熱情,總之蘇比茲親王在幾日來的連續運動中成功避免了和普軍交戰,現在他也打算繼續這樣做。但是薩克森公爵卻覺得是時候發揮兵力優勢了,他決心一戰定乾坤。兩位統軍者討論了很久,最終是公爵說服了法華人。作戰計劃是這樣,聯軍的主力將從自己的右翼出發,穿行過戰場南端蘇赫菲德村附近的開闊地,繼而包抄普軍左翼。這個方向上的地勢平緩,沒有天然障礙,利於發揮人數優勢;而包抄戰術或者將有效合圍普軍,或者將威脅其後方交通線而迫使普軍敗退。另外,主力開進時,將由法軍一部前出攻擊普軍陣地正前方的沙陶高地,以把普軍盯在原地便於主力包抄。而在沙陶高地和主力之間,則由一支奧軍輕步兵部隊進佔加洛高地,以為兩者間的聯絡。
上午11點,聯軍終於拔營而進,其主力編成兩路縱隊,以騎兵在前步兵在後的隊形向南推進,直指蘇赫菲德村。蘇比茲親王希望腓特烈看到自己的大軍就會“回家去”,而薩克森公爵則真心打算摧毀對面的那支軍隊。
普軍向後運動
應該說,公爵的包抄計劃還是很不錯的,但它的實施需要聯軍內部的高度協調性。而聯軍恰恰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差:各部隊間根本缺乏有效聯絡,以致法軍騎兵很快就跑到了自己步兵前面2公里遠的地方,而法軍和神聖羅馬帝國軍隊的出發時間也不一致,後者又遠遠落在法國步兵身後,在他們中間的炮手們自己推著沉重的大炮前進……
這些軍人還由於近幾日的食物供應不足而士氣低落,那是連續機動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而由於蘇比茲本不打算進攻,法軍騎兵們沒有完全做好準備:他們的馬匹還沒吃飽飼料呢。這還不是問題的全部,向一側的伸展意味著自己的側翼也在不斷延長而需要保護,另外,這樣的推進還得指望普軍不做出相應的機動來應對才成。
不過,當聯軍這樣行動時,普軍倒確實未採取什麼應對動作。這是因為,自清早開始,腓特烈就坐在羅斯巴赫一處旅館的閣樓上,一直看著他們呢。他看著聯軍拔營向南,便產生了一個誤判,他想敵人可能是要一直向南方移動,好去那裡的補給站尋求休整。這並不奇怪,敵人幾天來一直在這樣做:動而不戰。快到12點時,腓特烈起身下樓去吃午餐,只留下馮?高迪上尉在閣樓裡繼續觀察敵情。
觀察了一段時間之後,這名軍官就得出了和他的國王截然不同的印象。越來越多的縱隊在走過蘇赫菲德之後並未繼續向南,而是向東開進而來,也就是朝著普軍的方向,他馬上報告了這一發現。
腓特烈登上閣樓,現在可以看到大隊的騎兵和步兵正在逼近。聯軍的浩大陣容呈現出了壓倒一切的氣勢,不過這時的腓特烈,表現得就如同後世的拿破崙評價他時所說的那樣:“越是在最危急的時候,就越是顯得他的偉大。”這位普魯士國王先是表揚了高迪上尉,接著立即斷定敵軍是要包抄自己的左翼。他顯得很高興,因為終於可以和敵人展開交戰了,而這正是他想要的,於是腓特烈馬上做出了相應部署。
這時是13點10分剛過不久,聯軍主力的兩路縱隊已經走到了蘇赫菲德之前的佩特施塔特村附近,不協調的場面隨處可見。右路縱隊的騎兵遙遙領先於本隊的步兵,左路縱隊的騎兵卻又落在步兵之後,原本應該在隊尾的步兵預備隊擠到了兩個縱隊之間,那又妨礙了炮兵部隊的開進。
但是很快,聯軍就觀察到了一個顯著的變化:普軍陣線開始鬆動了!普軍主力已經離開他們的陣地,而向後撤退了,在相當短的時間裡,他們就消失到了羅斯巴赫東北面那延伸著的亞努斯山脊之後。
在聯軍指揮部裡,親王和公爵都判斷敵人害怕被包抄而已然退卻。早就盼著腓特烈“回家去”的蘇比茲興高采烈,他開始提筆給巴黎去信,報告這一勝利喜訊。而薩克森公爵則打算抓住機會消滅敵人,因此下令右路的騎兵趕緊衝向亞努斯山的盡頭去攔截敵軍的退路,同時他又催促左路的騎兵加速前進,以加入追擊的行列。如旋風般的衝擊
蘇比茲親王和薩克森公爵做夢也不會想到,腓特烈的退卻其實是為了打擊自己。是的,腓特烈大帝當然不打算撤退,相反,他正準備圍捕他的對手。他的做法就是率部退入亞努斯山丘,依靠自己在行進速度上的優勢,普軍將搶先從山脊線上突然現身,居高臨下地打擊正在拼命趕路的聯軍。
腓特烈做了兩手準備,如果自己的部隊進入攻擊時敵軍主力已進抵並結成陣列,那麼攻擊就將指向其右翼;如果主力尚未進抵,那麼攻擊就將全力打擊其騎兵前鋒。普軍快速行動。整個上午都在待命的弗雷德里希?威廉?馮?賽德利茨少將立即帶著他的騎兵火速東移,轉入山丘背後,而由國王的弟弟亨利親王率領的步兵部隊亦隨後跟進。
下午15點15分,已經在亞努斯山上部署到位的普軍18門重炮一齊開火,宣告羅斯巴赫會戰正式打響。炮彈砸向了這時已經逼近山腳的聯軍騎兵,後者蒙受了一定的損失,但依舊士氣高昂,因為在當時,使用重炮來掩護主力撤退乃是戰場上通行的做法,炮擊倒說明普軍正在逃跑呢。
但是,當賽德利茨率領的4000餘名普魯士騎兵猛地從山地上現身,並且以風一樣的速度向他們攔腰衝來時,聯軍騎兵就完全被震懾住了。賽德利茨投入了每一個能上馬的騎手,包括他自己在內,速度加上地勢,令普魯士騎兵勢不可擋。剛才還意氣風發的聯軍騎兵心驚膽戰,掉頭向南奪路而逃,他們衝散了自己的步兵佇列,甚至從自己人的身上踏過。
衝鋒成功之後,普軍騎兵暫避入一處山谷隱藏點中休整,接下來輪到普軍步兵迎擊士氣已嚴重受挫的聯軍步兵。後者此時已經推進至距山腳約750米處,本來,有的法軍團隊受即將到來的“勝利”鼓舞,還罕見地為步槍上了刺刀,但當遭到本方騎兵的衝擊後,整齊的佇列便不復成形。有的軍官盡力想保持作戰列,但努力是徒勞的,由於左右兩路縱隊靠得太近,無論是步兵還是混在裡面的炮兵,都已經無從發揮作用。
當在山腰上的亨利親王親率最為精銳的7個普軍步兵營展開快速而有效的步槍齊射後,聯軍的推進動力便徹底蕩然無存。就在這時,賽德利茨的騎兵重新在戰場上現身,如旋風般衝向聯軍步兵的右翼,這次衝鋒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排在前面的聯軍士兵慌忙要想後退,而縱隊的後部卻仍然在往前推進,其結果便是導致了一場不可收拾的混亂。很快的,所有士兵都丟盔棄甲,開始奪路逃命。
“10比1”的經典
聯軍主力的崩潰無可挽回,驚恐萬狀的蘇比茲和受了傷的薩克森公爵發現自己的身邊只剩下了一到兩個團的兵力,另外的所有人,全都倉皇奔逃在西薩克森鄉間的小道和荒原上。僅僅持續了一個半小時--其中聯軍步兵從接敵到崩盤還不到一刻鐘,這場羅斯巴赫會戰便告結束: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聯軍被打得潰不成軍,普魯士軍隊大獲全勝。
蘇比茲親王落荒而走,使早些時候發往巴黎的那封快信淪為笑柄,不過他仍能憑藉自己的人脈關係而化險為夷,繼續風流瀟灑地活上一段日子。常敗將軍薩克森公爵也沒有受到什麼處分,只不過他自己對此役深感羞愧,宣稱自己從此再也不涉足軍界了。
一首歌謠很快應運而生:“當我們偉大的腓特烈到場、並輕拍他的膝蓋時,整支普魯士大軍便如風捲殘雲般,一舉掃蕩了法華人。”而腓特烈大帝、這位創作過四部交響曲和一百餘首長笛奏鳴曲的文武雙全的人物,對於羅斯巴赫這一自己最新的“作品”也大感滿意,他自負地評價道:“在我大部分步兵仍然肩挎著步槍的情況下,我就已經贏得了羅斯巴赫之戰的勝利。”
真正倒黴的是戰場上計程車兵們。在這場會戰的90分鐘裡,法軍有600人陣亡、2000人負傷、5000人被俘;神聖羅馬帝國軍隊損失了2500人,其中大部分成為俘虜,另外,全軍有72門火炮被繳獲。普軍為此付出的代價,僅僅是165人陣亡、376人受傷而已。
雙方在此戰中的損失比,竟然達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10比1,創下18世紀歐洲戰爭中一項極為罕見的記錄。因此,這場一邊倒式的戰役,就此成為腓特烈大帝所贏得過的最為徹底的勝利,也被當之無愧的載入到了歐洲戰爭的史冊之中。而時至今日,這場戰役的大比例沙盤模型,仍然被陳列在美國西點軍校的軍事博物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