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團講財經

    應當在青少年之中多普及這方面的文化教育內容,因為很多時候,青少年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太多的認知,他只會理解為這件東西有意思,好玩兒好看。

    青少年能懂得這件事物好玩好看也就足夠了,等於在青少年的腦海中種下了一個文化的種子,在他長大成年之後如果在工作生活中遇到此類事物,他一定會非常的關注這樣文化風俗,並且跟他的價值觀內心有著很大的共鳴。

    從小接觸了這類文化的青少年,有一部分人成年長大之後也會致力於這類文化思想的工作,也算是一代人傳承一代人了。

    其實,跟現在的青少年講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候,應當多加一些背後的故事,有感人故事,有勵志故事,有成功故事等等,這樣比較吸引青少年們在方面主動提高文化遺產認知。

  • 2 # 南山來客34780

    建議國家下血本,給青少年免費提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讀物,這樣才能更好的傳承和教育,因為書太貴,很多人想讀買不起

  • 3 # A豆B聯盟豆寶聯盟

    從興趣愛好開始培養,不要提倡唯有上大學才是唯一出路的思想。無領,藍領,白領,金領,都是社會的一份子,人人有飯吃,人人有事幹。

  • 4 # 看閱世界

    首先讓青少年感興趣,然後你要讓他明白這個東西它的意義在那,最後你要告訴他,他要承受的這樣東西的歷史貢獻是什麼。

  • 5 # 魯風遺韻

    讓青少年兒童喜歡上非遺,其實就是為未來更好的傳承保護非遺立基礎。

    在回答個問題的答案之前,我們需要了解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什麼是非遺?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要保護非遺?

    我們一直談非遺,但大部分人卻對什麼是非遺這個概念一知半解。有人說,過年是非遺,有人說肉夾饃是非遺?好像什麼都可以成為非遺,又好像過年和肉夾饃不是一類東西,那他們又為什麼都叫非遺呢?

    非遺,全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顧名思義,他首先強調的是非物質性,也就是無形的東西,物質的肯定不是非遺。

    但無形的東西不是空的,他是透過物質的東西要表示出來,所以必須要有個物質的載體,要不我們怎麼能看到他們。

    這個載體就是人。也就是說,要被稱為非遺必須有人的參與。所以 稱過年是非遺,是指人在過年所參與的各項民俗是非遺,說肉夾饃是非遺,是指人在做肉夾饃的這個技術是非遺。

    非遺強調的是當代人的參與,並不是強調最後的實物。古代人做的肉夾饃,就不是非遺,他可能是變質的垃圾,也可能是文物。

    但並不是,所有人參與的,都能稱為非遺。那整個世界都是非遺了。非遺,他是一種能被繼承的文化遺產,遺產就代表著兩層意思,一層是祖先留給你的,另一層意思,這個東西很值錢。不值錢的東西誰願意繼承,不被繼承,你還能把他當做遺產嗎?

    總結一下,非遺就是祖先流傳下來,現代人繼承,並認為他很有價值的東西。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要保護非遺?什麼東西需要保護呢?當然是柔小,微小,打不過別人的東西需要別人保護。非遺需要保護,就是說,他快完蛋了,再不保護就完蛋了,所以我們國家才大力氣保護他,保護他實際上就是重視他。之所以,有些非遺快完蛋了,也就是瀕危了,就是因為我們現在不重視他們了。

    回到題主的問題,如何加強青少年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從大的層面上來講,要做好個兩方面,一個是要讓青少年知道什麼是非遺,第二個是重視起非遺,重新認識他們是我們的寶貝。

    具體做法就是,讓青少年近距離觀察各種非遺,好的方法是讓非遺傳承人進校園展演,例如組織戲曲進校園,讓他們從小接觸非遺,愛上傳統戲曲,長大了自然就覺得自己所愛的東西是珍貴的。還有就是,參與非遺的傳承,將非遺傳習所建在學校裡,學生課餘時間學習非遺,例如學習剪紙,畫年畫,學傳統武術等,讓他們從小就成為優秀的非遺傳承人。等他們長大了,這個傳承群體,自然而然也變大了。

    不管採用什麼方式,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讓青少年愛上非遺。因為,現在的成年人,不再愛非遺了,才出現了需要保護非遺的問題。

    所以,愛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終極辦法。

  • 6 # 許家那個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和標誌,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青少年學生群體中的傳播和教育,對延續中華文脈、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培養愛國主義情操具有重大意義。那麼如何在青少年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教育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在國家這邊文化單位可以製作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片或者影片等,讓青少年瞭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內容。

    想要在青少年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教育,首先就得讓他們知道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具體包含那些內容。那麼怎麼樣才能更好的讓他們知道這些內容呢?國家文化單位可以把這些具體內容製作成記錄片或者影片免費對青少年開放,讓他們透過觀看知道更多內容。

    第二,在學校這邊加強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教育,以及開展更多的文化活動,讓青少年用行動去維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青少年在知道了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內容後,學校可以開設關於這些文化內容的具體課程,讓他們加深瞭解;另外課下舉行關於這些的文化活動,比如去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家裡實地學習和考察,讓他們明白這些來之不易,傳承困難等。

    第三,在家庭這邊父母可以做到言傳身教,以自己為準則,要求孩子學習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父母怎麼樣,孩子就會怎麼樣。所以父母自己要以身作則,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和保護方面充當第一人,這樣才能更好的加強青少年在這方面的繼承和教育。

    第四,在青少年自己這邊要更好的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教育這邊來,學習和了解關於這方面的內容,不能被西方的一系列文化所迷惑。

    經濟高速發展,一些青少年對西洋節日越來越熟知,談論起來朗朗上口,但你要問起關於自己國家的傳統節日卻知之甚少,所以青少年自己本身要參與到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和教育中來,學習和了解關於這方面的內容。

  • 7 # 揚州講壇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當中,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被團體、群體或個人看做是其文化遺產的表演、實踐、知識體系及相關實物、工具與文化場所等的統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教育指的是藉助學校的標準化教育方法來對傳承目標、內容、方法等進行制定來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中,學校教育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因此,如何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學校教育的傳承教育整合,是當下需要高度關注的問題。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學校教育的關係

      1.教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保障

      一方面,教育可以培養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人才,從而擴大非物質文化遺傳知識的影響範圍,使其適應當下世界全球化發展的時代要求,透過有效教學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配置來對更多人產生影響;另一方面,教育具有影響範圍大、影響時間長的特點,透過終身、代際發展的教育能夠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引起人們長期的注意,實現傳承的更好效果。除此之外,透過學校教育來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有利於減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工作的負擔,在學校教育當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能夠有效地減少國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

      2.學校教育的成熟發展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創造了平臺

      作為一種由專業人員承擔並在專門機構中進行組織嚴密、目的明確、系統完善且具有很強計劃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學校教育以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促進作為主要目標,具有促使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關鍵功能,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得到了逐步的成熟與完善。學校教育的內容涉及了社會、經濟、自然科學等多個方面,其自然科學中對自然的各種文化空間分佈的研究等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的重要內容,使學校教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良好平臺。我校根據自編的楹聯校本教材透過每週一節《地方經典誦讀》課程的開展來讓小學生了解地方知識,並在不斷地教學實踐中對課程做出了逐步的完善,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了良好的知識儲備與教育環境。

      3.學校教育的本土化適應了不同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教育

      學校教育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其中一些鄉土知識等內容迎合了同樣具有地域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的要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性導致人們對於自身所處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給予了更高的關注,一方面人們對家鄉的熱愛與關注促使了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另一方面語言差異等因素阻礙了異地人群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與研究。在素質教育的推行下很多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大綱的基礎上結合本校區域條件編制出了本土化的教材,適應了不同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差異性的需求。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學校教育的傳承教育整合的有效途徑

      1.教育知識的有效整合

      小學校本課程中涉及地域知識方面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對形成地域環境的相關人文、自然機制進行了解與掌握,同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中也對傳承者掌握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環境機制與理解、實踐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出了要求。由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活態性與區域性的特點,受到時間與地域條件、傳承人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一定的變化,因此,在進行傳承教育時必須遵循因地施教的原則來實現其更好的傳承。在小學教育中一些區域知識的內容可以同地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內容進行有機的整合,在開發小學教材時可以將地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寫入教材中來進行教育。

      我校位於中國文化部命名的楹聯之鄉――九龍鎮上,其得天獨厚的楹聯文化豐富了我校的辦學文化和品質,目前我們自己編寫了楹聯校本教材用於本校自身楹聯文化的教學和傳承,同時,也完成了一個市級課題――小學開展楹聯校本課程的實踐研究,本課題已經順利結題。2015年6月26日,我校被九龍鎮命名為楹聯文化傳承實驗基地校,同時,九龍鎮正在對楹聯文化專案向國家申遺辦公室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我校將抓住這一有利契機大力開展楹聯文化教育,積極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精髓,透過楹聯文化與教學內容的有效整合來促進楹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

      2.教育方法的有機整合

      一方面,豐富的活動實踐是促進學生加深課本知識理解與記憶的有效手段,由於小學生受到年齡、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對於課外活動往往都抱有極大的好奇心,小學教育者可立足於本土化教育教材的基礎上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進行教育。另一方面,為了充分調動小學生參與到教育活動當中的積極性,小學教育者可以在自編教材中融入更多的景觀圖片元素,或者在課堂中藉助現代多媒體技術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圖片、影片的展示,從而在教育中整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同時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更好傳承。

      除此之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必要手段,專案性、問題式等研究型學習要求教師在分析教學內容後對相關的材料進行收集,在收集過程中可以區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為重點收集物件,並將其作為教學資源來輔助教學,豐富小學教育的內容。例如,我校結合地域文化優勢,以楹聯教育為特色,在教育過程中收集了眾多楹聯文化來作為重要教學資源,從而在教授學生知識的過程中傳承楹聯文化。

      在收集了區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後,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針對知識進行研究討論與交流,使學生在分析與思考課堂知識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間的聯絡中做出文化創新。例如,在對楹聯文化進行問題式研究性學習時,教師可以設計“楹聯文化具有哪些貢獻?”等問題,讓學生結合教材資料進行自主研究,在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認知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地域情感。

      三、結論與展望

      綜上所述,學校教育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學科平臺,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豐富了學校教育的內容與價值,二者的有機整合能夠有效地促進地區、社會以及文化教育的進一步發展。目前,我校有在職在編教師77人,在校學生1381人,27個教學班,是一箇中型小學,預計下學期有29個教學班,1500人左右,基本成長為一所大型小學,學生規模的擴大給我校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的有機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將以楹聯教育為特色,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抓住機遇,修煉內功,做精做強,提升學校辦學、育人水平與檔次,走精品化教育路線,在教育中整合楹聯文化教育,從而豐富學生知識,促進楹聯文化的傳承,實現學校的跨越式發展。

  • 8 # 悟衷

    【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好多人對它一知半解下面給大家科普一下;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所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一、 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二、表演藝術;三、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四、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五、傳統手工藝。

    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教育為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原則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以下有幾點建議。

    一、提高全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

    中國傳統文化流失已經非常嚴重。因此我們應該驚醒的認識,並採取相應的保護性措施,引導鼓勵全民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教育。規劃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並且博覽交易會定期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積極推廣。

    二、著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每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構成了有別於其它城市的特色與風格。近年來,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手工藝)製作啟動,全球性的保護、珍視匠師精神逐漸掀起熱潮。包括中國“竹編”、“竹木雕”這凝聚中華文化特質的古老藝術在內,已經有46種世界各地的民間藝術登上了“非物質遺產名錄”。然而,申遺不等於保護,重要的是傳承發展,需要樹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業者是榮耀王者”形象。吸引廣大青少年來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

    歷經數千年而形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它長期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受歷史條件、經濟形態、生產、生活方式及群眾思想觀念的侷限,必然要打上某一時代與階級的烙印,其中既有金礫玉石,亦有殘渣敗絮,既是精神動力,亦是沉重的包袱。我們在對其研究時,政府要分批扶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各大高校聘請他們到學校開“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並主辦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比賽專案。

    中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繫國家統一的基礎。保護和利用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結語:總而言之就是要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業者”都能夠生存、發展、有前途、樹榜樣。青少年自然就會參與進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栽三年的葡萄苗怎麼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