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逸塵

    武狀元既武科舉狀元

    始於唐朝,終於清朝末年。

    有史可考的第一個武狀元就是唐代大名鼎鼎的郭子儀,實際上郭子儀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武狀元,只不過是“武舉高等”。但是後人敬仰他的有勇有謀,歷經唐代四朝,兩任宰相,所以認為郭子儀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武狀元。

    而不熟悉歷史的,印象中最深的武狀元就是電影裡周星馳演的蘇乞兒了,這個武狀元應該就是虛構出來的一個人物。

    那麼既然武狀元名列武舉進士一甲第一,光是這個名頭都不是泛泛之輩,由此可見光名頭都很響亮,既然名頭響亮那麼還是手底下見真章才是不枉武狀元的名頭。

    古代的武狀元偏向於練體,偏向於力量,因為古代都是冷兵器,要的就是一掃一大片。

    自古以來都有"窮文富武"之說,弓、馬、劍、刀、槍,哪一個也不是平常百姓家負擔的起的。更何況每天體力消耗那麼多,營養也要跟的上,難道一個飢腸轆轆的人會去有勁打拳?

    古代的武將素來是以力破武,如關羽重八十斤青龍偃月刀,張飛也是力大無窮,速度的優勢在穿上重達幾十斤的鎧甲之後很難再發揮出來。即使有速度也發揮不出來,速度不是主要優勢,不像現在的自由搏擊一樣注重速度與力量的協調發揮。古代武狀元天天練的都是騎馬射箭,舉重,電影武狀元蘇乞兒裡面的比賽專案就是古代武舉比賽的一個縮影。

    那麼武狀元實戰怎麼樣呢?如果跟現在的自由搏擊冠軍比又如何?

    答案肯定是搏擊冠軍勝出嘍!當然也沒有那麼絕對,畢竟誰都沒見過,很難下結論,如果沒有比賽規則的話武狀元很大贏面。

    這個其實也分為兩面性,古代武將講究弓馬嫻熟,騎射是最基本操作,如果比騎射武狀元毫無疑問拔得頭籌。

    當然了能成為武狀元的又豈是平常人,打個十個八個我這樣的一點問題沒有,實戰性還是很強的,畢竟冷兵器時代在在戰場上都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下場,一出手都是必殺技。

  • 2 # 科普道人

    武狀元是封建社會中,武科舉考試的第一名,或稱為一甲一名武進士,這就是武狀元。自古以來,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存在著文治武功。人們習慣於一方面“以文教佐天下”也就是叫教化民眾,維護社會太平;另一方面“以武功戡禍亂”也就是保護國家安定、鞏固國家政權。一文一武,相得益彰。

    武狀元就是中國選拔武將的一種方式,開始於隋朝,結束於清朝。清朝以前記錄在冊的武狀元數量不到十個,隋朝到清朝中間相差一千多年,這一千多年間產生的武狀元就那麼幾個,那麼當時的武狀元到底是如何選舉?

    唐朝

    唐朝時期武狀元的考核分四項,綜合成績第一名就是武狀元,射箭、騎馬使槍、舉起指定木樁、舉重。

    宋朝

    宋朝主要考察軍事素養和力量,這樣的改革讓人覺得是在培養文武雙修的人才,

    明朝

    明朝降低的是內容,但是提高了門檻,只有軍戶出生的人才可以參加,同樣是需要有軍事基礎的人才能參加選拔。

    清朝

    時期武狀元更加註重了技巧的考核,增加騎射、舞刀和射地球環節,這些在馬術和射箭方面都要有高超的技藝才能獲勝,勝出的武狀元沒有足夠多的實戰能力。

    中國曆代統治者都重文輕武,皇帝難道都看不起武人麼?錯了,他們就是因為太看的起武人了,才選擇抑制武人的發展。

    第一、各朝的開國皇帝都是馬上得的天下,他們太瞭解武人的可怕。所以他們一上位就立刻分化武將的權力,讓百姓棄武從文,那樣方便他的統治。

    第二、古代但凡能學的起武藝的,大部分是富家子弟。一般小老百姓,哪有閒錢請師傅和買兵器。武舉不同於科舉,沒人指點你,是很難走上正軌的。考試的生源少了,錄取率也低,在朝為官的武生同僚肯定少。所以武狀元很難有大的發展。

    第三、國家既然有精力開武舉,那必然是天下太平的年代。太平年間皇帝要的是經世治國的文人,對於武將需求不大,所以武狀元地位也不會太高。

    所以古代武狀元不過是一種形式而已,多為莽夫之輩,在歷史上都難有作為。

  • 3 # 鏡談史者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有文武之分,文舉始於隋朝,而武舉是唐朝武則天時期創立的,歷經多個朝代的不斷改革和發展,成為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的武舉制度主要有以下發展階段:

    始於唐

    唐朝武則天時期開始實行武舉制度,主要是為了選拔有能力的將帥之才。當時規定六品以下的文武官,五品以上三品以下的官宦子弟,並且年滿18歲才有資格參加武舉考試。考試的內容主要是舉重、騎射、馬槍、摔跤等科目,還要求考生必須相貌不凡,身材魁梧。考試合格者,才能授予武職。因為是批次錄取,所以那個時候並沒有“武狀元”這個稱呼。唐朝的的武舉考試偏向於武力,難度非常大。尤其是馬上槍法這一科,可以刷掉很多人。唐朝名將郭子儀就是武舉出身。

    不過,畢竟武舉才創立不久,很多地方還不夠完善,加上當時的統治者的重心還是在文舉上,所以唐朝的武舉考試影響力非常小,但開創了中國武舉制度的先河。

    完善於宋

    到了宋朝時期,武舉制度有了很大的進步。“武狀元”便是宋朝時期設立的。不過武舉考試不單單隻考武力,還要考軍事策略。當時的武舉考試由兵部主持,先透過初選確定資格,然後經過省試,再到殿試。考試內容以弓馬武藝為主,兵法策略為輔。宋代開始,武舉已經被正式納入整個科舉體系中了,武舉制度已經非常完善。

    廢於元

    到了元朝,統治者為了防止漢人的反抗,明文規定禁止漢人擁有武器,並且要求不得集會,更不能習武。所以,武舉制度在元朝基本被廢。

    興於明

    明朝的武舉制度有了較大的變化,主張先筆試後考武藝,筆試沒有透過的話就喪失了資格。也就是說,明朝時期的武舉人最重要的是有軍事謀略,武藝只是次要。明朝的抗倭名將戚繼光本身就是文職出身的。

    盛於清

    由於清朝是用鐵騎打下的江山,皇帝們都非常重視武藝。清朝武舉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更加註重武藝的考核。考試內容也更加豐富,難度係數也大大增加。這個時期的武狀元真的就是武藝超群,技勇無雙之輩。

    縱觀上述,除了清朝,古代的武狀元並非是蠻力或武藝頂尖之人,作為一名武將,軍事策略也非常重要,畢竟莽夫只能在前線廝殺,而將帥卻可以運籌帷幄。絕大部分統治者需要的是有勇有謀、會帶兵打仗、能定國安邦的武將,而非頭腦簡單的莽夫之輩。所以武狀元並不是打架多厲害、武藝多強就可以當的。

    希望此回答對你有幫助。

  • 4 # 天天影視大咖

    武科與文科一樣,分為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級。

    一:童試,在縣、府進行,考中者為武秀才

    二:鄉試,在省城進行,考中者為武舉人

    三:會試,在京城進行,考中者為武進士

    四:殿試,會試後已取得武進士資格者,再透過殿試(也稱廷試)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稱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頭名是武狀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

    前三名世稱為“鼎甲”,獲“賜武堤及第”資格。

    二甲十多名,獲“賜武進士出身”資格。二甲以下的都屬三甲,獲“賜同武進士出身”資格。殿試的規格很高,一般由皇帝親自主考。考試揭曉後,在太和殿唱名,西長安門外掛榜,並賜給武狀元盔甲。然後由巡捕營護送武狀元歸第,炫耀恩榮。第二天,在兵部舉行盛大的“會試宴”,又賞給武狀元盔甲、腰刀等,賞給眾進士銀兩等。清代科甲等級差別甚大,同樣是武進士,一、二、三甲的等級和榮譽卻大不相同。自然狀元是出盡了風頭的,登第後的三天內,可以披紅掛綵,上街誇官,真所謂春風得意、風光十足了。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武狀元始終是科舉考試中最輝煌、最榮耀的一級。以武藝求功名的人經過層層篩選,在皇帝親自認定之後才得中武狀元,真可謂是萬里挑一。因為,凡取得武狀元者,立即成為朝廷武官。特別是清代,凡取得狀元者,馬上由平頭百姓“釋褐”,成為正三品將領,不是授予參將,就是紫禁城中的頭等侍衛,成為高階武官。

    考試辦法差不多與明代一樣,分一、二、三場進行。一、二場試了弓馬技勇,稱為“外場”;三場試策論武經,稱“內場”。一場試馬上箭法,馳馬三趟,發箭九枝,三箭中靶為合格,達不到三箭者不準參加二場。乾隆年間,一場又增加了馬射“地球”,俗稱“拾帽子”,專為考察伏射能力。二場考步射、技勇。步射九發三中為合格。所謂“技勇”,實際上主要測膂力。一共三項。頭項拉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號,另備有十二力以上的出號弓。應試者弓號自選,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滿為準。二項舞大刀,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號,試刀者應先成左右闖刀過頂、前後胸舞花等動作。刀號自選,一次完成為準。第三項是拿石蒂子,即專為考試而備的石塊,長方型,兩邊各有可以用手指頭摳住的地方,但並不深。也分為三號,頭號三百斤,二號二百五十斤,三號二百斤。考場還備有三百斤以上的出號石蒂。應試者石號自選,要求將石蒂提至胸腹之間,再借助腹力將石蒂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獻印”,一次完成為合格。凡應試者,弓、刀、石三項必有兩項為頭號和二號成績,三號成績超過兩項者為不合格,取消三場考試資格。

    三場是考文,也稱“內場”,相當於文化課考試。

    落第的武舉人,雍正年間曾規定按路程遠近發給回家路費,多則十兩,少則四、五兩。而大部分武舉人,按規定可到兵部註冊,由兵部依據個人成績分三等授予武職,也可以到本省軍營中效力。總之,只要有一個武舉人資格,就算有了進身之機,同樣也有逐步升遷的機會。

    這樣以來,武科舉體系與文科舉體系基本相同。1177年明確武科狀元之稱,狀元願意從軍,授予正將之職,第二、三名副將,第四、五名準備將。

    最後一個武狀元的名字叫張三甲,河南人。這又是一個自幼習武的武術愛好者,力大無窮。1898年,他參加武科舉殿試,表現得非常完美,被欽點為狀元。不過,他這個狀元沒當多久(據說只有100來天)就因為生病去世。此後,清國再也沒有開過武科舉,他也成為了最後一個武狀元

  • 5 # 之於子歸

    提起武狀元,在很多人心中好像就是一群武夫參加比武,勝者居之,但其實武狀元是有一套很嚴格的選拔標準的,想透過並不容易。

    中國歷史上的武舉制度,創始於唐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史載,此年正月“始置武舉,其制有長垛、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馬槍、翹關、負重、身材之選。”

    到了宋代,武舉被納人整個科舉體系之中,確定了三組考試的程式和外場考武藝、內場考策論兵書的考試辦法,武舉制度臻於規整。

    考試分比試、解試、省試、殿試四級,一般先試弓馬,再試策及《孫》、《吳》等兵書的墨義。殿試合格者,分別賜“武舉及第”、“武舉出身”。

    如此可見武狀元的考試並不比文狀元輕鬆多少,其考察的是多方面的能力,不只要武藝高強,還要熟讀兵書,有一定的作戰能力。

    歷史上比較出名的武狀元應該就是郭子儀了,郭子儀是開元初年的武狀元,他一生歷仕了唐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出任宰相,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居功至偉。

    郭子儀在其幾十年天下安危繫於一身的政治、軍事生涯中,居然做到了“功高不震主”的境界,在他壽終正寢後,獲得了武將的最高榮譽“忠武”封號。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所有武狀元領兵打仗的能力都很強。作戰是需要積累經驗的,但不可否認的是,能成為武狀元,實力肯定是有的。

  • 6 # 歷史遨遊

    何為武狀元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武科殿試第一名稱為武狀元。

    武舉制度創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但在整個科舉歷史中,武科考試很不受重視,五代十國和元代甚至都不設武科,直到南宋以後,武科考試才逐漸系統化、制度化。清代沿襲明制而採取文武並重的辦法,武科在清朝達到了鼎盛。

    武科與文科一樣,分為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在文科考試之後的下月進行。考試分內、外場。外場分一場和二場,一場考馬射,合格者再試二場,即步射、硬弓、舞刀等武藝。外場透過以後,繼續內場,內場原試策論,後改默寫武經七書。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中試無定額,中試者稱為武生、武舉人、武貢士和武進士。

    殿試一甲第一名稱為“武狀元”。

    但武舉制度並沒有像科舉那樣,為朝廷選拔出一批優秀的將領,因為傳統兵學的空洞無物,而中國古代的兵書戰策又偏好泛論,不肯細說操作流程。因此光靠熟讀古人兵法,很容易陷於空談理論行動無能的境地。

    唐代初創武舉時,影響力微弱,還沒有“武狀元”的概念。唯一令後世耳熟能詳的中唐大將郭子儀,史書也僅記載他“武舉高等”,沒有詳細名次。

    表面上看,唐代武舉似乎公平公正,有利於底層民眾的階級晉升。但若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武舉制的創設只是為了培養效忠中央朝廷的武人,普通民眾仍很難擠進武職系統。

    單是“馬射”考試一項,就足以把大部分底層家庭排斥在外——一般人根本承擔不起戰馬的開銷。即使除開馬術考核不談,要做好“翹關”、“擎重”兩項,也必須經過充分的肌肉訓練,並非當時一般家庭的營養條件足以供養。

    我們可以近似地認為,勇猛的武士階級天然只能從富裕家庭中產生。

    清末民間尚有“窮文富武”之說,所言不虛。

    宋亡之後,元代至明代初期,軍隊由世襲軍戶組成,武人選拔制度又回到了初唐以前的狀態。比武考核雖未廢棄,還有弓箭比武和並槍比武(所謂並槍,即二人以長槍決勝負)存在,武職選拔系統卻只允許軍戶參加。明代武舉和宋代武舉頗為類似,非常重視“策論”,或許可看作是科舉文官逆襲的結果。在武藝考核方面,明代武舉並沒有什麼新奇創造,仍以弓馬技藝為核心。

    雖然明朝除崇禎朝外從未舉行過武舉殿試,但民間依舊誕生了“武狀元”的稱謂。可惜明代武狀元在行伍中的成績平平無奇,尚不如某些科舉文官出彩。明代的幾位名將,諸如張輔、戚繼光、李成梁等,或為行伍出身,或為世襲武官,沒有一個是武舉出身。

    清代武舉的地位較之明代有了很大提升,並且更注重武藝考核。“策論”考試內容簡單,默寫一段兵書即可。武藝比試則內容豐富,難度係數較高,分為步射、騎射、舞刀、舉石等項。

    遺憾的是,雖然較宋明武舉大不相同,但清代武舉也只是替朝廷選拔了一批氣力大、善弓馬的勇士,沒有產生過哪怕一位戰績卓著的名將。

    綜合唐宋明清四代的武舉經驗後我們不難發現,武舉考試製度只能考核那些“便於考核”的技能。而對於“帥才”這種內涵極度複雜的能力,只有戰爭才是最好的驗證方法。

    不過,純粹的武技考試,起碼還能選拔出弓術、馬術、膂力等上佳的勇士,像宋明這樣的“策試”武舉就只能量產出連武藝都不合格的書呆子而已。

  • 7 # 史研

    在中國歷史上,很多武狀元都是非常垃圾的,就算有特別厲害的,也只是會一點點功夫,真正到戰場上的話,也就和普通的將軍差不多。最厲害的一位武狀元,這是唐朝的郭子儀,這個才是真正的大佬。

    武科舉始創於唐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廢止,在中國歷史上實行了1200年。

    武舉最早是有武則天開始弄的,直到上世紀才真正的結束。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武狀元,但是大多數人在歷史上是籍籍無名的,最著名的也就只有郭子儀這一個。從這一個方面看來,很多武狀元也是非常不行,這個考試和進士科舉是完全不一樣的。

    郭子儀大家都是認識的,因為他平定了安史之亂,是真正能夠拯救唐朝的人。要是沒有郭子怡的話,唐朝早就滅亡了。要說武狀元的實力,誰是最強的話,那就只有郭子儀,很多歷史上著名將軍都無法與郭子儀相提並論。可是郭子儀只有一個,這麼多武狀元,而且在人們心中武狀元也非常高強,是天底下武功最高的人,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95後平均7個月就離職這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