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嬙遙度天際

    秦朝會晚一點滅亡,晚多久?幾年或者幾十年

    那些年的歷史,可以說被儒家玩爛了,《六國論》,《過秦論》什麼的,

    可以說,在秦朝滅亡這件事上,儒家把主要責任給了秦始皇。我們一直學的歷史,都會告訴我們是因為秦朝統治者太殘暴了,所以人民反抗。當然這沒有錯,但這隻能解釋秦朝動亂的原因,不能解釋秦朝滅亡的原因。

    其實我一直很納悶,始皇手段那麼的毒,收天下之兵,難道僅憑一幫烏合之眾斬木為兵能打敗我大秦百戰雄獅?中原諸侯逐鹿中原的時候,席捲天下的大秦士兵怎麼都不見了?輪到要用咸陽囚徒來打?

    他們大概不在家,在“...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還在外面打。當時看這段話的時候不覺得,後來再看資治通鑑的時候就明白了。

    司馬光畢竟先是一個政治家,他的觀點比司馬遷的有參考價值。資治通鑑裡流露出這樣的觀點(沒有原文,但是看完那段給我這個感覺),秦朝滅亡的種子從它崛起的時候就埋下了,就在商鞅變法的時候!

    商鞅變法內容不少,但主要是重新分配利益,利益跟軍功掛鉤,而且不能繼承,所以變法成功後秦國最具侵略性,這是真正的狼入羊群,吃完只看狼有多餓。

    然而這種制度在帝國統一後有嚴重弊病,軍方仍然會不滿足的繼續擴張,自己家打完了就到外面打。打仗才是動亂之源,根本不是儒家渲染的各種大工程。

    這種制度原因是沒法改變的,曾經改變過的商鞅死無全屍,而且他的成功非常依賴當時的環境。秦統一的時候卻並沒有這樣的環境,始皇不說,扶蘇自己不也是軍方的人?他能跟自己的利益群體做對?沒有人會支援修養生息。這跟文官把持的宋朝完全不想打仗一樣難搞。照這個路走下去,秦滅亡不過年。

    而且,這種制度還有一個副作用。你想想,軍方大將各種收人頭立大功,你讓相國怎麼想?再立功相國的位置就該讓出去了。所以相國和大將各種不協調,范雎和白起,李斯和蒙恬,趙高和章邯。每次鬧翻秦的壽命就短一截(白起那次延誤了統一進度)。

    即便是扶蘇不死,即便扶蘇有才,他也只能把問題捂著,因為沒有證據表明他有解決這種問題的大智慧

  • 2 # 大明湖畔的二狗

    1從扶蘇自己多次勸諫秦始皇來看,扶蘇是一個很有主見的人。至少不會像胡亥那樣,任由趙高擺佈,連指鹿為馬這樣的鬧劇都擺不平。有主見,至少自己就會掌握朝臣和武將,可以迅速撲滅起義。不至於胡亥被趙高矇騙了一年,讓起義勢力做大。

    2從扶蘇勸諫的內容來看,扶蘇繼位後,很有可能會採取較為寬鬆的政策,這樣造反的百姓不會那麼多。3扶蘇監軍多年,在軍中的威望肯定會很高,在軍中的關係肯定會很好,而且具備一定作戰經驗,可以更有能力擺平起義百姓。

    4從李斯列傳可以看出,扶蘇很有政治才能,所以有大機率會將國家治理好。

    扶蘇有主見,政策寬鬆向,軍事能力強,政治才能高。有很大機率會使秦國長治久安。

    關於扶蘇自殺:1首先不能確定扶蘇是不是自殺,或許是被趙高的人偷偷殺掉,然後說成是扶蘇自殺的。2扶蘇臨死前的境遇,我們無法得知,如果扶蘇自殺是堅守那個時代我們所無法理解的道德呢,如果扶蘇自殺是為了更好的保全與自己有關係的人(比如傳說中的兒子子嬰)呢,如果扶蘇已經被趙高的人控制自殺更體面呢?那些單憑扶蘇自殺這個隻言片語的史話,就認定扶蘇一定是懦夫,一定是沒能力的判斷真是夠了。性格再堅強的人難道就沒有自卑的時候,拿著他自卑的一條就斷定他是個懦夫的人,難道不是盲人摸象,井底之蛙嗎?

    關於那些秦國體制問題:秦國固然有很多問題,但是起義不一定就一定成功。秦國暴政,為什麼早不反晚不反,偏偏要到秦始皇死後才出現大規模起義?

    英雄和時勢是互相推動的,在不同的時間段和不同的情況下很難比較兩者的作用誰大誰小。1我們很難想象,失去衛青霍去病的漢武帝會是什麼樣的結局。漢朝的強大國力固然是衛霍建功立業的時勢,但是若沒有衛霍,上場的都是草包將軍,再雄厚的國力也能給敗沒了。2我們很難想象,失去曹操的三國會失去多少色彩。曹操一生當中,死裡逃生的時刻有很多,面臨絕望的時候有很多,宛城之戰,曹操損兵折將,自己差點兒就死了。你好斷定曹操沒有動過自殺保臉面的想法?萬一曹榮沒有成功救出曹操,曹操為了體面的死自殺了。有些人就便又嚷嚷了,曹操這貨自殺了,看來他沒能力。曹魏是四戰之地,難以發展,不管換了誰都一樣……

    歷史的車輪離我們漸行漸遠,真相可能越來越遠。我只是說,扶蘇繼位,有很大機率會長治久安。但是保不準一個賢明的君主不會變,比如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唐玄宗,晚年昏聵到什麼地步……歷史本來就是無數個偶然性的集合體,其中當然有所謂的必然。但是,這種必然也是有無數個偶然集合在一起的。秦國有很多問題,但不至於病入膏肓,扶蘇繼位,還是很有希望的。

  • 3 # 時間穿越者

    扶蘇不行,此人太軟,太賢。如果扶蘇當了皇帝,秦國完蛋的更快。因為秦國統一中國面臨很多問題。六國的仇恨需要幾代人的壓制才能化解

  • 4 # 真誠地看著你

    統一世界有點誇張,主要是生產力和世界觀限制了。但秦可能會打破二世而亡的局勢。畢竟,扶蘇作為始皇帝重點培養物件,大秦的合法繼承人,他的個人能力和凝聚力不是胡亥、趙高等竊國之徒可以比擬的。

  • 5 # 真正鱷魚不哭

    扶蘇沒有那個本事。

    你以為大秦王朝是胡亥陛下一個人折騰滅亡的嗎?

    不是這樣的,歷史大勢不是一個人可以改變的,大秦匆匆來去有其歷史必然。

    有一句話叫: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齊之技擊指齊國有最善於個人格鬥的武士,這些人打不過組織完備善於集體作戰的魏武卒,這很好理解,分散的個人武藝再高強,肯定也打不過有組織的軍隊。但為什麼由戰神吳起一手打造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魏武卒,卻打不過訓練程度遠不如的秦銳士呢?

    答案是激勵機制是否存在。魏武卒得到了很好待遇,可以在沒有後顧之憂的情況下認真訓練,但他們終歸只是國家僱傭軍,再怎麼努力作戰也不能進一步提高待遇。而秦國不同,他們計程車兵可以透過戰場上不斷立功,一步步提升自己的階級地位,每斬首敵人一級都有相應的待遇提升,這一切是國家機器保障的。這種制度意味著階層沒有固化,任何一個庶民都有機會改變出身,只要他肯拼。因此秦人聞戰則喜,因為改變命運的時機到了,秦軍戰鬥的戰鬥意志明顯要超過其他各國。而且秦軍透過建功立業逐級晉升,打造了一個良性迴圈機制,軍隊戰鬥力總體上呈上升趨勢,而不像僱傭兵體制的魏武卒難以輪換,隨著時間推移戰鬥力會出現斷層式滑坡。

    這才是秦國以耕戰立國的核心奧義。

    然而凡事有利即有弊。秦軍的激勵機制很好,但這是建立在不斷擴張的基礎上的,古典帝國擴張自有其極限。當秦王掃六合以摧枯拉朽之勢消滅六國的時候,秦軍赫然發現他們沒有敵人了!!!

    這可怎麼辦?沒有敵人怎麼升官發財?

    這時候這支訓練有素的秦軍就成了社會不穩定因素,成功提升階層人士絕不可能放棄既得利益,而晉升無望的將士失意之餘隨時可能反噬帝國。因此秦始皇必須給他們找事做,儘管當時東亞開發良好的膏腴之地已經全部落入皇帝囊中,繼續擴張不可能得到什麼回報,但他還是要做賠本生意,派出大軍北擊匈奴,南平百越。為的就是讓軍隊繼續亢奮,沒有時間胡思亂想。

    因此,即使扶蘇成功繼位,他也無力改變整體大趨勢,仍然要大規模使用民力,仍然會招致社會反彈。

    問題的解決只有透過一場大動亂,掃蕩大部分既得利益者,空出一大批位置來分給下層佼佼者,讓他們實現“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野望。

    任何一個偉大帝國,之前都有一個偉大先驅,或者說先烈。

    秦之於漢如此,隋之於唐也一樣。

  • 6 # 談史小書生

    這個,歷史沒有如果,己經發生就算穿越到秦朝也救不了扶蘇,參考《神話》電視劇,就算穿越的易小川也救不了扶蘇。

    當然,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歷史上秦朝扶蘇不被趙高和李斯合謀害死,以扶蘇的能力,秦國能走向何方,甚至今後中國歷史又向什麼方向發展,還會不會出現對中華民族幾乎滅國亡族的災難,我們無法得知。

    扶蘇是秦始皇嬴政的長子,而始皇帝嬴政對扶蘇這個長子很是看重,而扶蘇自然也不是無能之輩,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為人寬厚,也有政治遠見。

    如果扶蘇能正常坐上皇位,按扶蘇當時的能力,仁厚代人,以及扶蘇的影響力,不像歷史記載一樣,秦始皇死後,六國殘存勢力以及民間勢力揭竿而起,從而導致二世而亡,扶蘇能帶領秦朝走向方,甚至如你所說能不能統一全球?

    我覺得就算趙高和李斯的陰謀失敗,扶蘇末自殺而正常坐上皇位,也不可能統一全球,因為有侷限性,知識的侷限性和民族的侷限性,我們中華民族自古是一個農業文明,農業文明就是有用的地種,如果個地都種不了,地要了也沒用,所以頂多把亞洲有用於農業文明的地佔領完,基本也就是清朝巔峰的版圖。

    當然,如果扶蘇能開始工業革命,也許能稱霸全球,當然這也就是不可能,這也是知識的侷限性。

  • 7 # 虛城明殤

    第一種觀點,如果是公子扶蘇成為二世皇帝,大秦帝國不會這麼快滅亡。其依據主要是公子扶蘇知書達理,深明大義,堅持以仁慈寬容去對待天下人,性格上與秦始皇截然不同,也深得民心。在其繼位後,所推行的國政與秦始皇大相徑庭,是天下人之所願,六國剛統一沒有多久,人們對於和平的嚮往是共識,應該會建立一個新的大秦帝國。在說,從後面的漢高祖劉邦在統一之後,採取的國政和公子扶蘇所採取的應該本質上是一樣的,既休養生息。至於我來說,我也比較認同這個推想。

    第二種觀點,即使公子扶蘇繼位,也難以維持大秦帝國的基業。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動用全國之力修建長城,再加上之前修建驪山陵墓、阿房宮等等,已經是把大秦帝國給掏空了,激起民變在所難免。再加上六國雖滅,但推翻暴秦已經成為了天下共識,一但有能力者做領頭人,很容易就會形成燎原之勢,從之後的陳勝吳廣起義就已經充分認證,民心大失的大秦,已經面臨土崩瓦解的局面了。

  • 8 # 東哥副業

    如果扶蘇登上皇位,將會延長秦朝滅亡的時間,但是扶蘇在位時,大秦國並不會統一世界。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推測出這個結果。

    扶蘇仁善,崇尚儒家學說

    公子扶蘇仁愛好施,崇尚儒家學說,對於商鞅變法後嚴峻的刑法十分不贊同,他曾為此多次頂撞秦始皇,所以扶蘇繼位後應該會重用儒生,廢除嚴峻的刑法,慢慢的會使得民心所向,秦國也會繼續發展,不至於走向滅亡。但是仁善是一把雙刃劍,當時秦國剛剛統一六國,還是靠武力鎮壓的,六國臣民還沉浸在國破家亡的悲傷和憤恨中,他們當中還有不少人在籌劃著復國,看似風平浪靜實則實則暗潮湧動,一旦離開法律約束,光靠仁愛,以心換心,是無法治理好偌大的國家的,扶蘇更適合太平盛世。扶蘇雖然勇敢,有政治遠見,但是沒有野心,更不忍心百姓受戰亂之苦,所以扶蘇不會像秦始皇一樣東征西戰,大秦國自然不會統一世界了,但是扶蘇死後的事誰也說不準。

    秦國暴政的後患

    秦始皇殘暴,焚書坑儒、繁重的賦稅徭役、修建陵墓及阿房宮等等,使得民不聊生,再加上常年戰亂後的蕭條之景,這些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善的,所以即使扶蘇繼位,也只能保證延緩秦國的滅亡。

    蒙恬李斯的扶持

    有了蒙恬和李斯一文一武的扶持,秦國肯定不會像胡亥繼位那樣迅速走向滅亡。但是從李斯建議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來看,李斯更信奉法家,可能會與扶蘇意見向左。而蒙恬呢,眾所周知曾擊退匈奴,收復失地,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保家衛國自然不在話下。

    郡縣制的隱患

    秦始皇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這樣看來所有的權利都集中在皇帝手中,君臣一條心,官僚政治取代血緣政治,有極大的好處,但是也有不少隱患。在我看來,推行郡縣制有點急功近利了,國家剛剛統一,朝局動盪,民心不安。廢除分封制,無疑是損害了各國諸侯貴族的利益,這樣會激起他們的反叛之心,引發戰爭。一直以來,都是分封制,諸侯貴族們都有著各自的勢力,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也不是一兩日可動搖的,所以這樣急著推行郡縣制很容易招來反噬。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很明顯意識到了這一點,他稱帝后分封制與郡縣制同步推行,一點點瓦解,慢慢集中才是長久之計。

    總之,仁愛的扶蘇在大臣們的扶持下會讓秦國發展下去,但是難以保證長治久安,因為秦朝暴政下的隱患不是說解決就能解決的,還有扶蘇死後,下一任皇帝的想法誰也說不準。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扶蘇在位期間,大秦國不會統一世界,後人如果統一了世界,世界也會再次動盪,變化的亙古不變的。

  • 9 # 諸事不順的羊

    個人分析三個觀點!!

    1:秦代的統治思想,是法家思想,紀律嚴明,依法治國。太嚴厲了,一個人犯罪,他身邊的人,也樣遭殃。法家思想,太死板不講情面。長期這樣,肯定會出事。

    別人犯了事,身邊的人也會遭殃,這種情況,如果在戰爭時期還可以,但是到了後期沒有戰爭了,還這樣實行,就不合適了。哪有不犯錯的人那。

    2:如果扶蘇當了皇帝的話,個人感覺,秦代還會延續下去

    有兩點原因

    (1)有大將扶持蒙恬蒙毅一文一武,而且還是親戚關係。蒙恬蒙毅是有名的文臣武將。

    (2)從焚書坑儒這件事上來說,扶蘇敢於求情,就說明,扶蘇是親近讀書人的。

    所以,扶蘇上位後肯定會,事實一系列改革,可能把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結合起來。

    3:能不能統一全世界,這要配合當時人的思想來說。當時的人的思想是地球是方的,我們處於世界的中心。

    所以,我的個人觀點是統一不了全世界,能把匈奴滅了就算不錯了。

  • 10 # 風動藤動銅鈴動

    如果趙高陰謀失敗扶蘇未死,大機率是蒙恬輔佐扶蘇武力奪取皇位。因為對手是胡亥趙高還有代表官僚集團的丞相李斯,最終可能難免一戰。

    如果李斯這個牆頭草很快倒戈,天下事還有可為;若奪位之戰拖到了七個月之後,天下已亂,諸事難為了;也可能奪位之戰本身就是全國動亂的導火索。

    即使登基的扶蘇有賢仁之名,不能再成為陳勝吳廣的藉口,但也僅是他們的名義而已。一旦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發出的這個火星落到到處都有的乾柴上,後面的烈火就誰也控制不了了。

    一、始皇既沒至陳勝吳廣起義之間的劉項在做什麼

    實際上,秦始皇死的訊息擴散出來需要一段時間,天下的反秦力量還沒有冒頭。

    但是,秦二世胡亥登基不到七個月,他和趙高不但沒有改弦更張與民休息,反而變本加厲,殺昆仲兄弟與威懾大臣,還復作阿房宮,生活奢侈靡爛,用法益刻深,連秦國國內的民心也開始喪失。

    終於,末日審判的時刻到來……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即完成統一12年之後,時間並不很長。宣稱所謂“天下苦秦久矣”,應該是將秦攻滅六國的時間一起算進去了。

    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酈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

    劉邦在秦始皇死之前,由於往酈山送刑徒半路跑了很多人,已經混不了亭長了,和一夥人混在芒碭山中,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中。其九月,會稽守通謂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

    秦始皇死之前,項梁和項羽四處流竄,項梁還進過監獄;二世元年七月大澤鄉起義時,他們正在會稽太守那裡潛伏著,等待暴發。

    於是項梁然其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

    楚懷王的孫子熊心早已流落民間,為尋條活路還在鄉下給人放羊謀生。

    二、扶蘇是個什麼樣的人

    扶蘇針對始皇帝坑術士一事,曾上書勸諫秦始皇。

    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史記》中別處記載:

    “扶蘇為人仁。”

    “剛毅而武勇, 信人而奮士”。

    陳勝吳起起義,借用胡亥殺死扶蘇之罪來號召,代表了民間對公子扶蘇的看法:

    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

    三、扶蘇會採取什麼樣的政策,其後變法革新嗎?

    作為北部邊境重要的國防工程,長城還會繼續修,但規模是否減小不好說,畢竟秦始皇大修長城,是因為“亡秦者胡也”的讖語。

    扶蘇若登基後可能會放緩該項工程,因為蒙恬的長城軍團要移作別的用途,首先是要與反對派作戰與維護都城咸陽的防衛安全。

    因為秦始皇死後,阿房宮接近完工已經停止,扶蘇應會斷然撤消該工程而不復作。作為孝子,驪山陵墓會繼續修完,但陪葬規模檔次會有所削減,修陵的人力資源釋放出來一部分,人力不缺新增徭役的任務會停止。

    如果上面措施扶蘇登基之初很快實現,可能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不會發生。

    四、結果會如何演化,是否能傳承下去

    如上,即使扶蘇登基成為秦二世,除非他執政效率極高,登基時能將秦始皇死的訊息和減役緩刑的政令一起或儘快釋出出去,才會取得最好的效果。

    否則,錯過到七月前的這個時間視窗,稍晚一步,他就必須面對天下已經開始動亂的局面。但是,他和蒙恬將軍肯定要比胡亥趙高能夠更好地處理這些亂局,結果很可能是動亂一段時間之後就天下初定。

    初定之後就應該會總結經驗,尋找引致戰亂的各種原因,檢討國家各項法律制度,從而在政治和軍事上展開與時俱進的變法更制。如果能成功,就會延續秦王朝的壽命。

    現代的我們知道有個“蝴蝶效應”,對初始條件的一個小小變動,都可能引發後續的巨大變化。

    對歷史中幾個條件作出假設往後推演,就象在一幅已經完成的繪畫作品上,再繪製修改畫成另一幅完全不同的繪畫作品,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公有4套房,我倆,他父母和孩子各一套,一套能給弟弟結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