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910342019456

    有關崇尚君子美德的句子:

    1、 固執任性的人福氣少,而圓融通達的人福氣多;性格急躁的人壽命短,而寬和仁厚的人可以頤養天年。因此君子不說命,修身養性就是奉命;也不說天,盡到自己所應做的就可以扭轉天意。

    2、 君子為什麼有很大的社會影響力呢?因為他們掌握了兩個法寶,一是善言,二是善道。善言指雖然表達淺近,但蘊含著深刻道理、能夠發人深省的語言;善道指雖然只要求自己,但能讓他人受到觸動、受到影響的品行。由此可見,說善言、行善道,這應該成為每一個有抱負的人所要追求的境界。

    3、 與人和睦相處而非爭鬥撻伐,是君子首先要考慮的。對別人寬容也是對自己寬容,放下以前的恩怨,會讓自己從怨恨、不滿中解脫出來。君子不會讓自己糾纏在癬疥小事中,這樣只會讓人目光短淺,無法成就大事。俗話說,大人不記小人過。超越常人擁有君子般的雅量,這需要具有寬廣的胸懷和不凡的見識,所以雅量也是君子修身養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4、 學習究竟有什麼作用?其實並非每個人都真正懂得。本則格言有一個背景。範獻子出使魯國,在事先沒有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就貿然向魯人提出一個傷害族群感情的問題,引起對方的不快。後來範獻子弄清原委,深感愧疚,併發出“人不可以不學”的感慨。就是範獻子對學習重要性所作的進一步申述。

    5、 君子平日待人接物絕對不可輕浮急躁,一旦輕浮急躁,就會把事辦糟而受到困擾,這樣就會喪失悠閒鎮定的趣味;對待事情不可想得太多,過於投入,不然就會被外物所束縛和限制,喪失瀟灑活潑的生機。

    6、 君子一身清白、剛正不阿,所以不要一味地去討好逢迎,君子不會吃這一套;而小人則私心太重,與小人結仇,一定會遭到報復。俗話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小人報仇,從早到晚”,就是說這個道理。告訴我們:做人要不卑不亢。對小人不要與他結仇,因為“惡人自有惡人磨”,終有他的結局。對君子要敬重,不必諂媚。諂媚不僅降低了自身的人格,也是對君子的不尊重。

    7、 君子選擇志趣相合的人以後,才與他展開交往;小人則是先與人建立關係,然後再根據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來決定值不值得繼續維持下去。因此,但凡是君子之交,不會出現一會兒交往一會兒分離的現象;小人之間則總是會因為利益的波動時而歡喜、時而結怨。所以只有君子之間才有真正的朋友之交,小人是沒有的。

    8、 下面情況往往難於被上面所瞭解,君子應虛心詢問了解下面的情況。

    9、 荀子提出,禮義是衡量、統一人的行為道德的最高標準。因此,評價一個人行為道德的高下,不能只觀察他的言行和聲望,要看他合不合禮義,合不合實際。在荀子看來,難辦的事未必是生活中需要做的事;言論再怎麼高妙,太玄虛浮誇也不行;名聲的廣泛流傳也可能是欺名盜世。因此,即使有些言行聽起來、看起來挺美好,如果不符合實際的禮法和社會公認的道德準則,就仍然不值得提倡。

    10、 君子不趁機獲取別人的利益,不把別人逼迫於危險之中。

    11、 蘭花不因無人賞識而停止散發幽香,以此來類比君子也應如蘭花,保持高尚情操,即使面對窮困也不會動搖自我的崇高品性。這告誡人們要堅持潔身自好,不應隨波逐流,有虧氣節德操。尤其是在孤獨、困難,遭受誤解、冷遇的境況下,尤其需要保持充分定力。《孔子家語》雲:“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增廣賢文》裡這則格言,實源於此。

    12、 利害不通、是非不明、美醜不分的人,並非事事時時都利害不通、是非不明、美醜不分,而是由於貪婪、利慾薰心而過分求之,甚至是有意為之。比如一些領導幹部、公職人員,明知貪汙受賄是觸犯刑法的,是要面臨牢獄之災的,可就是經受不住金錢、美色、物慾的誘惑,從而違背良知、鋌而走險、貪贓枉法,最終鋃鐺入獄。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就要明辨是非,知曉利害,更要做到趨利避害。君子不以水為鏡,而以人為鏡。以水為鏡,只能照見自己的面容;以人為鏡,則可以知曉吉凶。

    13、 君子傳道授業是以誨人不倦為責任和追求的,這就使君子天然扮演了一個為師者的角色。那麼,如何才能做一個合格的老師?淵博的知識、正確的方法,這些自然都是不可或缺的,而要想更好地實現目標,必須要樹立不容冒犯的師道尊嚴。當然,師道尊嚴不應該被理解為一種霸權,而應該視作師者所具有的健康正面的人格力量、品行尊嚴,對於學習者,應該是尊崇仿效的榜樣,不能褻讀。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應該從中受到啟發,用這個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給學子們樹立起一座座巍峨的師道豐碑。

    14、 古代的君子,在操行上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和松、竹交朋友;居住的地方沒有情趣相投的朋友,就住在雲山之間,與雲山為友。我沒有朋友,就在書中和古代那些與松竹、雲山為友的前賢交朋友。

    15、 古時有才德的君子,就像深山懷抱美玉一樣從不招搖過市;後代缺乏才德的人,總把如頑石一樣的自己作為美玉拿出來招搖炫耀。

    16、 辦大事忌諱心懷私利,忌諱爭奪名譽,尤其忌諱憑恃意氣爭奪名譽。意氣用事就不能集思廣益。心懷私利的毛病,小人多有;而爭奪名譽、意氣用事,就是君子也免不了,所以多有敗事。總之是做不到剋制私慾、嚴於律己,才出現了這麼多的毛病。(魏世效說:“國家的憂患,固然以小人的自以為是為優患,更以君子的自負為憂患。”)

    17、 中國文化語境中的君子,往往給人以溫柔敦厚、謙恭禮讓的形象。但君子決非唯唯諾諾的懦夫,尤其是在大是大非的重要關節面前,君子要有態度、有立場,乃至有血性、有擔當。孔子之後,君子性格中尤其不可或缺的剛健頑強、愛憎分明的一面,得到了越來越突出的強調。這裡對“爭”的重要性的論述,顯然有助於強化對君子另一方面品格特質的認識。

    18、 君子不愁地位不夠尊貴,而擔心品德不夠高尚;不以俸祿不多為恥,而以學識智慧不夠廣博為恥。因此技藝要勤學苦練、行動更要奮發有為。

    19、 孟子所說“終身之優”,即擔心自己的道德品質不能達到較高的理想境界。其觀點的意義在於,要求人們用真善美的標準審視自身和外部世界,在精神完善方面始終不滿足於現狀,對自身墮落永遠保持警惕。所謂“一朝之患”,是指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麻煩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在孟子看來,“一朝之患”不僅不應轉移人們的“終身之憂”,而且要促使人們重視“終身之憂”。如果我們有了“終身之憂”,時時處處以仁德存養己心,以仁愛之心待人,以正確的言行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這樣就會較少陷入煩惱和憂慮之中,就很少有“一朝之患”了。孟子倫理學的要點,就是力圖用崇高的精神來克服客觀世界中的問題和主觀世界的煩惱,這可與孔子所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相互參照。

    20、 君子在面臨國家社稷存亡安危等大節時,不會動搖屈服。

    21、 君子和小人似乎總是在一起出現:有小人的存在,才能凸顯出君子的品德;而君子又常會遭遇小人的算計。所以君子難為,他們堅持道義,在一個不公正的社會大環境中,會顯得特立獨行而容易成為異類,遭到小人的攻擊。君子不去怨恨某個侮辱他的小人,而是針對社會整體的大環境,理性地思考如何扭轉不公正的現狀。君子能放下個人恩怨、針砭時弊,這也是君子比常人睿智的地方。

    22、 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有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君子不會因為環境的困窘而放棄修身,那麼“陋室”也會因君子的厚德修養而變得馨香在外,流傳四方。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是這個道理。不過這種流芳,應尚是自然而然的,不應有刻意追求,甚至沽名釣譽的成分,否則就會成為假隱士。

    24、 儒家教人修養品德,首先要從“慎獨”做起。所謂“慎獨”,就是指在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情況下,也能夠堅守好的品行,不做任何見不得人的壞事。俗話說,“根壯而葉茂”,如果根部出現萎爛,外表的殘敗必然為人們所惋惜,甚至厭惡。君子的“慎獨”,正如土壤下的根部,雖不為人所見,卻不斷汲取養分、壯大自己。君子私下裡不間斷修養身心,保持品行淳良,所以言行舉止時刻都能表現得彬彬有禮,德行善舉都能得到人們的認同。

    25、 君子如蘭,兩者都是生性淡雅寧靜。蘭花不會因為山谷空幽就心生厭煩寂寞,君子修身養性也不是為了名聲勢利。只有在內心做到從容淡定,才能抵禦住外界種種的誘惑,專注在自己所要達成的目標上。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26、 儒家提倡慎獨,即謹慎獨處,它體現了道德修養的自覺性。西方有學者主張道德律令、意志自由,其本質就是行為主體透過主觀意志把他律內化為自律,把內在的道德規範化為一種自覺的行動,從而實現意志的自由。君子即便一人獨處時仍能嚴格要求自己,久而久之,就會把道德規範內化為自覺行動,不犯或少犯別人常犯的錯誤,哪怕是不拘小節的小毛病。

    27、 不學和閒過最終會導致一生的遺憾。所以不讓一日閒過,活到老、學到老,才是君子所應有的生活。貪圖安逸,只能是一時的逍遙快活,必然會導致一生庸常無為。因為所有不如意的現在,都是由於有不夠努力的當初。君子的人生態度,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應該為我們每個人所記取和效仿。

    28、 君子應該以冷靜的態度來看待事物,切忌感情用事而表現出剛直的個性。

    29、 古代的學者是為自己而學,現在的學者是為別人而學。君子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完善自身,小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取悅別人,以博取名利。

    30、 孔子這段評價鄭國大夫子產的話,可說是論述為官的君子之道。為官者首先自己要行為謹慎謙遜,同時既要對上恭敬,又要對下多予恩惠,講究道義,不能橫徵暴斂、欺壓百姓。“以惠養民”凸顯了為官者的仁心;“以義使民”則強調為官者的政治才幹,即以法度為準則引導、規範百姓,使他們的生產生活秩序井然、有條不紊。

    31、 孔子早就說過“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優貧”的話,意思是說,君子應該具有關懷天下、維護道統的氣魄和雄心,不能為一己之安危和貧富而斤斤計較。姚瑩這裡所言即表明同樣的道理。君子處世,要有大胸懷、大抱負,要真正能將精力集中到事關國家安危、百姓禍福的大關節中去,不能斤斤計較於個人利害得失。中國古代,這種君子不勝列舉,如冒死直諫、不畏權奸的比干、海瑞,如視死如歸、堅守氣節的蘇軾、文天祥,都體現了君子這種可貴的品格。

    32、 “不怨天,不尤人”,這原是孔子的話(見《論語·憲問》)。孟子在這裡複述,可見他對這一思想的贊同。孔子和孟子都主張,凡事要透過自己努力而達到目標,反對事情沒有做好卻責怪環境、埋怨他人。透過自身努力而不能擺脫人生困境卻又不責怪上天和他人,這需要豁達的心態和樂觀向上的精神。這種精神是非常有積極意義的,因為怨天尤人,於事無補、於己無益,不如常存感恩之心,以期歡喜之事。

    33、 時機來了,君子就積極出世有所作為;時機未到,君子就應當像風中的蓬蒿那樣,隨自然遭遇而行事。

    34、 君子辦事,不介意穿破衣、食粗食,而以艱苦勞作為美,這樣就可以沒有過失了。

    35、 怎麼樣才能修養好自己的身心呢?誠實守信是最關鍵的。誠信意味著真實、意味著坦蕩、意味著一切虛偽的東西都能夠被剔除,這樣就為修養身心提供了足夠的空間。所以,今天我們一定要提倡誠實守信,以此為基礎,實現人格品行的完善,實現全社會道德水準的提升。

    36、 曾任美國總統的林肯有句名言:“殺戮沒有榮耀可言,破壞也不會有正當的理由。除了結束,戰爭中沒有可稱為美好的東西。”這句話,與老子之言可謂遙相呼應。

    37、 每個人都會說話,但是君子說的話和一般人說的話有什麼不同呢?古人認為不同即在於是否真實,是否經得起檢驗。這個限定看似簡單,想要做到卻很難。言語是要透過實踐來檢驗的,可有的人沒有經過細緻深入的實踐,就隨意表態解說,那麼他說的話是否符合客現實際,就很值得懷疑。再者,有些人在實踐中看到了真實情況,但考慮到各種外在的因素,不願意把實情道出,這樣也會導致其言論的客觀性大打折扣。因此,要做到“信而有徵”,一要深入實際,二要光明磊落。

    38、 君子的德行就像風,小人的德行就像草;草遇到風,必然會隨風傾倒。

    39、 君子以享受安逸娛樂為毒藥,以富貴為不幸的事。所以沉溺於一己娛情的人容易忘記月盈則虧的道理,而看重道的人則明白日子漸趨於簡單的可貴。

    40、 明理達義的君子,雖說家貧不能用財物來救助他人,可是當遇到有人感到迷惑而不知如何解決時,能從旁邊指點一番,使他有所領悟;或者當他人遇到急難事時,能從旁邊說幾句公道話來解救他的危難,也算是一種很大的善行。

    41、 “君子以厚德載物”。所謂“厚德載物”,就是心性仁愛寬容,並用敦厚溫柔的姿態承載各種生命事物。山之高峻、水之險絕,正如同君子修身過程中所產生的一味追求超凡或急功近利的兩種典型表現。這兩種表現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而罔顧他人的,久而久之,君子便會陷入孤立,也就失去了大半人生意義。“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42、 君子行為有很多規矩,這些規矩來自社會道德倫理,來自對自我、對他人、對世界所應採取的理性的態度。怎樣才能做到理性,關鍵在於學會節制:節制自己不合理的慾望,節制自己的缺點,節制自己不正常的心態,節制自己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等。

    43、 君子修養美德,並沒有什麼功利目的,不是為了在短時間內創穫利益。君子提升道德、修養品性,是為了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這一過程是艱辛而漫長的,但只要一切發展都能納入到良性的軌道,那麼祥和的氣氛便會慢慢形成,福氣也就跟著自然而來了。

    44、 人都有好惡之心,都希望聽到對自己正面的評價,而忌憚負面的看法。對自己喜歡的人,總願意多交往,而對討厭的人,則會避之不及。從感情上講,或許有可以原諒之處;但是如果據此原則來處理工作,尤其是處理涉及其中的人事,那就大錯特錯了。孔子這裡所說的君子的做法,就是一種正確的選擇。歷史上有很多名臣因諍諫而受到重用,如唐太宗與魏徵,進諫者的風骨、納諫者的胸懷,都得到了完美體現。這種做法,在當今社會,對各級領導者來說,也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45、 君子修養身心,沒有比誠實信用更好的方法了。

    46、 天下的事情,有能做的,有不能做的;有可以做得完的,有做不完的,都是由其原因決定的。君子所能做的,只是自己能力所及和機緣可能之事。

    47、 老鷹站立好像在打盹,老虎行走好像有病,這正是他們抓人、咬人捕獲獵物的手段。所以君子要聰明而不顯露,有才華而不炫耀,才能有肩負重任的力量。

    48、 天道執行剛強雄健,君子應效法天道,像它那樣精進奮鬥、自強不息。大地宛若坤卦,德性仁厚,君子應效法大地,像它那樣寬厚和順、承載萬物。

    49、 君子所看重的道有三項:最上等的是樹立崇高品德,其次是著書立說確立自己一家之言,再次是為國為民建立功勳。

    50、 孔子說:“君子致力於學問修養,以忠信來培養品德,以檢點言辭來建立誠信,這是成就事業的立足點。”

    51、 勢力不要施加給君子,仁德不能給予小人。君子的勢力不表現在權勢上,以權勢為勢力的人,一旦權勢喪失,勢力也就消亡了。小人得勢不會給他人帶來好處,趨附它一定會招致禍害。

    52、 君子無論修身還是學習,都必須善用其力。在攻堅克難的關鍵時刻,要保證精力蓬勃興旺,而不是最旺盛的時刻已經過去,更不能需要用力時已是強弩之末。否則,便無法完成工作,實現大的躍升和突破。意在說明,君子做事,要善於審時度勢,選擇有利時機做適合做的事,這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53、 君子單獨一個人的時候,依然恪守正道,不會犯一些常人易犯的錯誤。

    54、 君子具有才能,會用來做好事;小人具有才能,則用以千壞事。

    55、 君子凡事專用力於根本,根本的東西確立了,大道就自然運行了。孝順父母、恭敬兄長,這就是實行仁愛的根本吧?

    56、 君子做人做事,注重少說多做,說到做到;反對誇誇其談,說到做不到。當今有些人,包括有些領導幹部,講一套做一套、臺上一套臺下一套、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言過其實和虛張聲勢者屢見不鮮。有些領導幹部熱衷於搞形象工程,熱衷於編造數字誇大政績,欺世盜名;有些經商者不透過誠實勞動和提升產品質量贏得市場,而是依靠虛假宣傳,甚至坑蒙拐騙招搖過市。這些不僅與實事求是原則相違背,而且有違於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當然,與“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更是相去甚遠、背道而馳。

    57、 君子用嚴肅恭敬的態度來保持內心的正直和真誠,用合乎道義的方式來規範自己的言行。

    58、 身正而為後世範。若要成就匡扶天下、造福萬民的大事業,首先要做到對自己、對身邊人高標準、嚴要求。只有把自己近旁的一畝三分地料理得清爽有序,才能夠把天下治理得和諧有序。古語云,“不掃一屋,何以掃天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59、 君子為義而死,是不可能用富貴來挽留的;君子為義而行,是不可能用死亡來恐嚇的。

    60、 君子所思的是德行,小人所思的是有利可圖。君子處事,從合乎道義的角度出發,內心公正無私,所以行動上光明磊落;而小人一味地追求自身利益,所以鑽營勢利,對上諂媚,對下傲慢無禮。

    61、 孟子說:“君子依循正確的方法來獲得高深的造詣,這就要求他透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取知識。透過自己努力得來的知識,就能牢固地掌握它而不動搖;牢固地掌握它而不動搖,就能積蓄很深;積蓄很深,用起來便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透過自己努力得到想要得到的東西。’

    62、 小人容易被利益驅使,做出違背道義的事情。這樣獲取利益,未必是件好事,甚至會帶來禍害,最終害人害己。君子重義輕利,永遠將道義擺在利益前面,就不會受制於利益,從而活得自由坦蕩。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會遇到“義”和“利”的衝突,如物質產品生產中質量與數量的矛盾,文化產品生產中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矛盾等。對我們擺正義與利的正確關係,摒棄為富不仁、見利忘義的觀念,做到見利思義、義在利先及義利並舉,頗有啟示意義。

    63、 因為抱怨而耽誤大事,這就是不善之舉。人非聖賢,不可能不遇到困惑、為難之事,有時抱怨一下、發些牢騷是正常的,若因此誤事,甚至沉淪,便是對自己和他人的多重懲罰,是極端不負責任的。在困難之時,儘管心存抱怨或不滿,但對於該做的工作、該擔負的責任等,君子應不受一時情緒的影響,勇敢面對,並設法解決和完成。這樣才是向善如一,有始有終。

    64、 君子不怨恨小人,怨恨上天的不公。

    65、 “寬以待人,嚴於律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都是君子做人的信條。君子既不會因他人不如自己而對其傲慢無禮,也不會因為別人曾經有過過錯而看不起別人。仁義為懷、寬宏大量是君子應有的品格。

    66、 君子在利益的追求上漫不經心,在遠離禍害上早有準備,在避免羞辱上心懷畏懼,在踐行道義上勇敢無比。

    67、 子夏說:“工匠們在作坊裡完成他們各自的工作,君子透過學習而領悟和推行大道。”

    68、 《尚書》說:“有的話違揹你的心意,一定要考慮它是否有合理性;有的話合乎你的心意,一定要探求它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所以小人所否定的東西,往往是君子所肯定的道義。

    69、 “君子示其短”,不矯飾、不偽裝,因而活得真實自在。另一方面,不掩飾自己的缺點,是為了讓眾人監督自己,從而更好地提高自我。君子也不輕易顯露自己的長處,目的在於一方面謙虛謹慎,保持積極上進的狀態;一方面韜光養晦,避免遭到別人的忌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歡《天龍八部》裡阿紫的人是什麼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