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村裡的城裡人1
-
2 # 使用者3292160286384
武昌起義,又稱辛亥首義、武漢首義,是指1911年10月10日(農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
3 # 使用者3017292245610
1、武昌起義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是湖北的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在比較長的時間內在新軍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革命士兵們在起義中發揮了主動性和積極性。
2、革命形勢迅速發展,清政府已空前孤立,時機完全成熟。武昌起義的爆發是全國革命形勢發展的一種必然結果,沒有多年間全國各地革命黨人的宣傳、組織工作和前仆後繼的鬥爭,就不會有武昌起義。
3、立憲黨人在“預備立憲”的騙局被揭穿之後,也開始分化。部分立憲黨人開始向革命派靠攏。
4、四川保路運動的發展,為武昌起義的勝利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時機。鄂軍西調,武漢空虛,又給武漢的革命黨人造成了一個發動起義的絕好機會。這是武昌起義之所以能夠比較容易成功的一個重要的客觀條件。
5、湖北有較好的社會基礎。洋務運動後期著名代表人物張之洞,從1889年出任湖廣總督後,在湖北創辦了漢陽鐵廠,還創辦了兩湖書院。近代工商業和近代文化教育的發展,形成新的階級和新的知識階層,建立了具有近代色彩的“湖北新軍”,這些因素在客觀上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社會基礎。
戊戌變法失敗之後,激進革命主張被更多志士仁人認同。1900年7月,譚嗣同的摯友唐才常組織自立軍,擬在長江沿岸武漢等五地同時發動勤王起義。事敗,唐才常等12位起義領導人在漢口被捕,在武昌紫陽湖畔被斬首。
辛亥武昌起義前夕,中國的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人民群眾的反抗鬥爭持續不斷,革命黨人不斷髮動武裝起義。1906年,清廷丟擲“預備立憲”,其實質卻是加強了皇族的權力,廣大立憲派對此極為不滿。
太平天國革命失敗以後,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更加瘋狂,加上清朝政府的殘暴統治,壓得人民喘不過氣來,他們的反抗越來越激烈。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仁人志士,為了拯救中國,紛紛組織革命團體,發動武裝起義。1894年11月,孫中山建立了興中會。1905年7月,興中會和其他幾個革命團體聯合一起組成了中國同盟會,發表宣言,主張推翻封建王朝,建立民國。1911年10月10日,駐紮在湖北武昌的新軍,在革命黨人的帶領下,舉行武裝起義。經過一夜的激戰,革命士兵們便佔領了武昌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