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智造圈

    第一,以製造業而言,民營製造企業普遍在高度市場競爭的行業,沒有壟斷優勢,因此,生存環境普遍比國企嚴峻。第二,民營企業的融資能力、技術水平普遍較弱,以規模和成本為主要競爭力,導致利潤微薄,可持續投入能力弱。第三,地方民營企業經常面臨政策不確定性,營商環境不佳。

  • 2 # 曹存寧

    民營企業類同多,規模小,核心技術缺乏,技術人員少,現代管理簿弱等影響,缺乏行業規範引導培訓和領頭羊企業的奉獻,政府在這方面的可管可不管方面也在探索,所以民企生存有點難。

  • 3 # 布藝王的王

    今年以來,中國工業企業利潤資料引發廣泛爭議。1-8月統計局公佈的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速為16.2%,顯示企業利潤情況尚處於不錯的水平。然而,而根據利潤名義額資料計算得出的同比增速卻是-10%。這一正一反,相差高達26%的差距,給理解當前企業執行的真實情況增加了難度。如何理解工業企業資料背後的差異?是資料質量問題還是另有原因?如何透過資料背後的訊號洞察企業執行的真相,併為決策提供依據?京東金融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從歷史情況來看,兩種不同方法計算得出的工業利潤增速差距並不大,直至近兩年才呈現出放大並逐步上升之勢。對此,國家統計局曾迴應,兩組資料的差距主要是企業統計數量發生變化、加強統計執法、剔除重複計算和非工業生產經營活動剝離所致。統計制度規定,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統計範圍是年主營業務收入為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單位。而過去一年,由於多種原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是減少的。

    對於這一回應,不少學者依然質疑資料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但沈建光認為,這樣的判斷是草率的,同樣得不到其他與工業企業執行高度相關的指標的支援。例如,今年1-8月發電量累計增速為7.7%,高於去年同期6.5%的情況;工業增加值增速是6.5%,去年同期是6.7%,相差不大;鐵路貨運量累計同比增速是7.7%,比去年同期15.3%明顯回落,但仍舊正增長;財政資料更可靠,1-8月企業所得稅增速為12.9%,顯示當前企業盈利沒有整體利潤負增長這麼差。

    同樣,上市公司利潤也並不悲觀。根據《證券日報》統計,截止9月24日,在滬深兩市已釋出三季報業績預告的上市公司中,67%的公司業績預喜。

    若沿著“倖存者偏差”的思路深入分析可以發現,利潤資料差距較大主要體現在私有企業,而國有企業差異較小。直接用統計局的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名義值計算得出的累計同比增速與統計局官方透過調整之後的累計同比增速對比來看,國有企業分別為24.3%和26.7%,差異極小;私營企業名義值計算出的利潤為-29.7%,但官方調整後的資料則為10%,差距非常大。沈建光認為,這說明當下不少私營企業因為經營不善,已被迫退出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統計。而這一情況,正凸顯出了民營企業執行困難的事實。

    大部分中小民營企業的生存環境一直比較艱難。相對於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執行風險大,缺乏擔保物,又沒有國有企業那樣的隱形擔保,融資難融資貴的情況一貫有之。而近段時間,民營企業的執行越加困難,信心明顯不足。沈建光認為,其原因主要在於去槓桿、去產能、加強環保與規範稅負繳納對民營經濟造成了進一步衝擊。

    工業企業利潤資料的差異雖不足以判斷資料失真,但終究增加了政府、學者以及社會各界瞭解經濟執行真實情況的難度。為此,沈建光表示,有必要進一步完善統計制度,對公眾關注的資料問題提供更為詳盡的解釋。而對於“倖存者偏差”背後反映出民營經濟運轉困難的事實,防範民營經濟低位邊緣化,讓民營經濟發揮活力,提振民營企業家信心,十分重要。

    沈建光認為,中國民營經濟對支援中國經濟增長、創新發展、穩定就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當前外部中美貿易戰風險加大,內部穩就業、穩投資、穩金融、穩信心等壓力不減的背景下,支援民營經濟更是意義非常。

    從這個角度來說,找到民營企業新困境的原因,並尋找應對措施具有重要意義。沈建光認為,一方面,民營經濟執行困境與自身因素有關,適當出清一些管理薄弱、風險偏好較高的民營企業無可厚非。另一方面,也恰如上文所提,是制度性原因,突出體現在行政一刀切、民企與國企差別化待遇、市場準入公平性、產權保護的問題等方面。

    展望未來,沈建光建議在去槓桿,嚴監管的同時應鼓勵更多普惠金融創新,提供多渠道的資本市場以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援;在去產能與環保規範的同時,給予民營企業整改的空間和時間,用市場化手段而非行政干預化解風險;而在企業經營成本增加的當下,正視企業稅負較高的事實,做到減稅與規範徵收並行,確保民企稅負切實下降等,都是重振民營企業家的信心,走出民營經濟新困境的可行嘗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鷗st1812和st2130哪個機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