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907387717188

    海獅和海狗同屬於海獅科,共有7屬,14種。它們和海豹的差別為:海獅及海狗的鰭狀後肢可朝向前方,所以能夠在陸地上行走,而海豹則不能。此外,有如小指頭般的耳朵也是海豹所久缺的特徵。因雄性頸部密生漂亮的鬃毛,故名為「海獅科」。海獅易與人類親近,記憶力不錯,可以飼養學藝。海獅的毛粗硬無絨毛,能防溼,毛皮僅可作防水用具外,沒有什麼價值。海狗很像海獅,全身覆有絨毛,臉很短是其特徵。海狗與海獅不同,不會學藝。但因為它們的皮毛柔軟、漂亮,往往招致獵人的捕殺以獲取暴利,目前在嚴格的國際法令保護下,族群數目正逐漸回覆中。

    海獅是海洋中的食肉類猛獸。海獅身體粗壯,食量大得很,最高可以潛入270米的海底。在人工飼養下,一頭海獅一天要吃四十公斤的魚。一條三斤多重的大魚,它可以一口吞下。在自然條件下,海獅的活動量大增,它們的食量還會增加一倍。海獅不但食量大,而且膽子也不小。它敢於在魚網中鑽來鑽去,搶奪漁民的收穫。然後撕壞漁網逃之夭夭。因此,在漁民眼中,海獅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由於人們的大量捕殺,海獅的數量在不斷下降。目前,有些國家已經提出保護海獅的倡議。中國已經把海獅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海獅在地球上分佈廣泛。種類較多。目前,人們已知的海獅有十四種。它們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個頭較大,體披稀疏剛毛,沒有或極少絨毛,共5種,如北海獅和南海獅;另一類個頭較小,身上既有剛毛,又有厚而密的絨毛,共9種,如生活在北太平洋的海狗。因為它們吼聲如獅,有的種類雄性頸部的長毛也像獅子,所以總稱為海獅類。

    海獅,哺乳綱,鰭足目,海狗科。四肢呈鰭狀,後肢能轉向前方以支援身體;有耳殼;尾甚短;體被粗毛,細毛稀少。雄的體長2.5—3.25米,隨種類而異;雌的較小。有的種類頸部有長毛似獅,故名。生活在海洋中,以魚、烏賊及貝類等為食。繁殖時期到海島上產仔。年產一胎,每胎一仔。主要有北海獅,分佈於北太平洋;南海獅,亦稱黑海獅,主要分佈於美國西北部沿海;南美海獅,分佈於南美洲沿海;灰海獅,分佈於澳洲西南部沿海。

    生物學家認為鰭足類動物和胡狼源自同一個祖先。大約在三千萬年前,海洋裡的食物資源大大增加,在那時有些象犬類的肉食性動物開始慢慢轉移到海洋裡來尋找食物,為了能適應在水中覓食,他們的身體和生理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他的四肢演化成鰭狀以方便在水中游泳,經過長時間的演變進化,就形成了現在的鰭足類動物。

    海獅具有和其它的哺乳類動物一樣具有用肺呼吸、胎生和恆溫等特徵。海獅吼聲如獅,且個別種頸部長有鬃毛,又頗像獅子,因而有“海中獅王”之稱。它的四腳像鰭,很適於在水中游泳。海獅的後腳能向前彎曲,使它既能在陸地上靈活行走,又能像狗那樣蹲在地上。而海豹的後肢卻是恆向後伸,不能朝前彎曲,故不能在陸地上步行。雖然海獅有時上陸,但海洋才是它真正的家,只有在海里它才能捕到食物、避開敵人,因此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它們都在海上巡遊覓食。

    海獅的食物來源在海上,主要以魚類和烏賊等頭足類為食。它的食量很大,如身體粗壯的北海獅,在飼養條件下一天餵魚最多達40公斤,一條1.5公斤重的大魚它可一吞而下。若在自然條件下,每天的攝食量要比在飼養條件下增加2倍~3倍,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會在海上巡遊覓食。

    海獅也是一種十分聰明的海獸。經過馴養之後的海獅,能表演頂球、倒立行走以及跳越距水面1.5 米高的繩索等技藝。海獅的鬍子比耳朵還靈,能辨別幾十海里外的聲音。

    海獅對人類幫助最大的莫過於替人潛至海底打撈沉入海中的東西。自古以來,物品沉入海洋就意味著有去無還,可是在科學發達的今天,一些寶貴的試驗材料必須找回來,比如從太空返回地球而又濺落於海洋裡的人造衛星,以及向海域所做的發射試驗的濺落物等。當水深超過一定限度,潛水員也無能為力。可是海獅卻有著高超的潛水本領,人們求助它來完成一些潛水任務。例如,美國特種部隊中一頭訓練有素的海獅,在1分鐘內將沉入海底的火箭取上來,人們付給它的“報酬”卻只是一點烏賊和魚。這真是一本萬利的好生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