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勒爺,三件寶,扳指核桃籠中鳥。”這是老北京的一句俗語,所謂貝勒爺,全稱“多羅貝勒”,在滿文中是一種貴族稱號,相當於王或諸侯,地位次於親王、郡王。複數為“貝子”。後將貝勒、貝子分為封爵的兩個等級,貝勒為第三級,貝子為第四級。
清代封爵採取“世襲遞降”的方式,王爺的長子一般封為貝勒,民間分不清爵位之類,便將貴族子弟一律尊稱為“貝勒爺”。清代貴族多靠軍功出身,承平日久,為避免皇帝猜疑,貴族子弟刻意遠離武事,轉向提籠架鳥、遊山玩水,而“扳指核桃籠中鳥”最顯悠閒,又不至於給人玩物喪志之感,因此受追捧。
所謂扳指,本是射箭用的護手裝置,東亞人射箭以拇指勾弦,與西方人三指勾弦法迥異,故被稱為“蒙古式拉弓法”或“漢法”。因為東亞的弓比較短,方便騎馬時使用,如果用三指拉弦,吃力不說,還容易夾箭或擾弦。從實際操作來看,東亞弓如採用三指勾弦法,箭射出的距離甚至不到“蒙古式拉弓法”的一半,且準度大大下降。然而,“蒙古式拉弓法”也有缺點,即拇指承受能力弱,非天生神力加上反覆訓練,很難使用硬弓。所以要用扳指保護手指。
扳指歷史悠久,商代(公元前17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已有,稱為韘(音同射),《說文解字》說:“韘,射也。”到春秋戰國時,韘已十分普及。清軍重騎射,所以八旗士兵人人都有扳指,久而久之,扳指成了身份的代表。初期最尊者用鹿角,必須橫切,因鹿角中血線是縱向生長,這樣製出的扳指可以將手上的汗沿著血線散發出去。一對鹿角上夠橫切出扳指的地方只有三四處,因此特別昂貴。康熙皇帝所使用的扳指即為鹿角製成,只是外面另包了一層黃金。
到了清中後期,鹿角扳指已不流行,被稱為“武扳指”,另有用材質昂貴的玉石、瑪瑙、珊瑚、黃金、象牙等製成的扳指,因沒有實戰價值,僅僅為了炫耀,所以被稱為“文扳指”。此風能流行,因乾隆時常用文扳指賞賜功臣,這給了八旗子弟互競豪奢以藉口。
至於核桃,指的是文玩核桃,始於漢代,因其便於攜帶且有健身功效,故歷代相傳,到乾隆時,達到頂峰,乾隆曾賦詩說:“掌上旋日月,時光欲倒流。周身氣血湧,何年是白頭。”
乾隆喜歡擺弄文玩核桃,而他活到89歲,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算是為文玩核桃延年益壽做了個活廣告。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稱:“在養心殿後面的庫房裡,我還發現了很多有趣的百寶匣,據說這是乾隆的玩物。”
至於“籠中鳥”,歷史更悠久,在出土文物中已發現了宋代的鳥食罐,從文獻看,最遲在東漢,養鳥已在皇家普及。北方冬季漫長,人們活動減少、內心寂寞,養鳥有修身養性之功,傳說乾隆曾因聽到“沼澤山雀”的鳴叫聲,非常喜歡,給它賜名為“三色六語鳥”。而乾隆時,養鳥之風堪稱歷史最高點。
一般來說,皇帝往往恨手下沉溺於遊戲,但他們又希望手下人能玩物喪志,所以一面嚴禁,一面又去鼓勵。貝勒爺們鍾愛“扳指核桃籠中鳥”,未必是他們都喜歡,只因為皇帝都玩,則他們玩這個最安全。
貝勒爺,三件寶,扳指核桃籠中鳥。”這是老北京的一句俗語,所謂貝勒爺,全稱“多羅貝勒”,在滿文中是一種貴族稱號,相當於王或諸侯,地位次於親王、郡王。複數為“貝子”。後將貝勒、貝子分為封爵的兩個等級,貝勒為第三級,貝子為第四級。
清代封爵採取“世襲遞降”的方式,王爺的長子一般封為貝勒,民間分不清爵位之類,便將貴族子弟一律尊稱為“貝勒爺”。清代貴族多靠軍功出身,承平日久,為避免皇帝猜疑,貴族子弟刻意遠離武事,轉向提籠架鳥、遊山玩水,而“扳指核桃籠中鳥”最顯悠閒,又不至於給人玩物喪志之感,因此受追捧。
所謂扳指,本是射箭用的護手裝置,東亞人射箭以拇指勾弦,與西方人三指勾弦法迥異,故被稱為“蒙古式拉弓法”或“漢法”。因為東亞的弓比較短,方便騎馬時使用,如果用三指拉弦,吃力不說,還容易夾箭或擾弦。從實際操作來看,東亞弓如採用三指勾弦法,箭射出的距離甚至不到“蒙古式拉弓法”的一半,且準度大大下降。然而,“蒙古式拉弓法”也有缺點,即拇指承受能力弱,非天生神力加上反覆訓練,很難使用硬弓。所以要用扳指保護手指。
扳指歷史悠久,商代(公元前17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已有,稱為韘(音同射),《說文解字》說:“韘,射也。”到春秋戰國時,韘已十分普及。清軍重騎射,所以八旗士兵人人都有扳指,久而久之,扳指成了身份的代表。初期最尊者用鹿角,必須橫切,因鹿角中血線是縱向生長,這樣製出的扳指可以將手上的汗沿著血線散發出去。一對鹿角上夠橫切出扳指的地方只有三四處,因此特別昂貴。康熙皇帝所使用的扳指即為鹿角製成,只是外面另包了一層黃金。
到了清中後期,鹿角扳指已不流行,被稱為“武扳指”,另有用材質昂貴的玉石、瑪瑙、珊瑚、黃金、象牙等製成的扳指,因沒有實戰價值,僅僅為了炫耀,所以被稱為“文扳指”。此風能流行,因乾隆時常用文扳指賞賜功臣,這給了八旗子弟互競豪奢以藉口。
至於核桃,指的是文玩核桃,始於漢代,因其便於攜帶且有健身功效,故歷代相傳,到乾隆時,達到頂峰,乾隆曾賦詩說:“掌上旋日月,時光欲倒流。周身氣血湧,何年是白頭。”
乾隆喜歡擺弄文玩核桃,而他活到89歲,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算是為文玩核桃延年益壽做了個活廣告。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稱:“在養心殿後面的庫房裡,我還發現了很多有趣的百寶匣,據說這是乾隆的玩物。”
至於“籠中鳥”,歷史更悠久,在出土文物中已發現了宋代的鳥食罐,從文獻看,最遲在東漢,養鳥已在皇家普及。北方冬季漫長,人們活動減少、內心寂寞,養鳥有修身養性之功,傳說乾隆曾因聽到“沼澤山雀”的鳴叫聲,非常喜歡,給它賜名為“三色六語鳥”。而乾隆時,養鳥之風堪稱歷史最高點。
一般來說,皇帝往往恨手下沉溺於遊戲,但他們又希望手下人能玩物喪志,所以一面嚴禁,一面又去鼓勵。貝勒爺們鍾愛“扳指核桃籠中鳥”,未必是他們都喜歡,只因為皇帝都玩,則他們玩這個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