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漪思飄緒

    太極拳之名,始於武禹襄楊露禪。

    嚴格來說,在太極拳發展程序中,陳氏太極拳是較晚出現的拳種。

    太極拳,不知始於何時何處,至武當有個張三丰,創編出一套武當“太極十三式”,由起勢、抱球勢、單推勢、探勢、託勢、撲勢、擔勢、分勢、雲勢、化勢、雙推勢、下勢、收勢等十三組動作組成。

    之後延伸出武當猶龍派太極拳;又有人將武當太極拳勢帶到了北京白雲觀,歷代道長不斷改編融合,成為白雲觀張三丰太極拳。

    傳聞中,有個王宗嶽,學到了道家傳授的太極拳法,一脈傳至山西的傅山(傅青主1607~1684),融合創編為傅山太極拳或綿山太極拳(子午太極拳);另一脈,傳授給了蔣發(河南博愛縣金城鄉小劉村人),融合了當地流傳的通背纏拳與十三勢軟手,與太極丹功一併傳授給了趙堡邢喜懷(1594—1674),趙堡太極拳自此始。

    1639年,陳王廷(1612~1680)因考場闖禍,避難御寨山,與李際遇、蔣髮結識,交流武藝,在御寨山留下畫像(應在生前所畫;入殮後或補畫祭祀像,則會坐於廳椅)。1947年,李際遇因“王道士案”被殺,蔣發逃匿陳家溝,幫助陳家溝訓練村民武藝,同時,幫助陳王廷整理改編當地的少林拳術與通背拳術,1670年後,統編為通背拳理系。至陳長興,與趙堡有拳術互換交流,後來,在傳授楊露禪十三勢軟手之後,將所學融合陳家溝長拳與炮錘,創編出原始的陳氏太極拳的一路與二路拳,用心意拳理論作為指導思想。

    1852年,武禹襄從師趙堡陳清平,又獲得《王宗嶽太極拳論》,迅速與楊露禪相匹敵。楊露禪讓兒子楊班侯拜師武禹襄。武家與楊家 依照《王宗嶽太極拳論》創編出“太極拳”。“太極拳”之名自此揚於世間。

    吳全佑師從楊露禪,其兒子吳鑑泉又拜師當時的太極高手宋書銘,編創出獨具風格的吳氏太極拳。1912年,武式太極拳傳人郝為真傳授孫祿堂,遂創出孫氏太極拳。

    陳長興忙於走鏢,兒子陳耕耘只好從師陳有本。陳有本為了讓陳耕耘很快練出功夫,改編了拳架,成為後來的陳氏太極拳風格。1909年--1919年,陳鑫花費心血,用易經解釋陳家拳,編成《陳氏太極拳圖說》,1933年出版;1928年,陳發科到北京教拳,出版《炮錘》一書,其在流行的楊氏太極拳風格影響下,將炮錘加了柔化了練法,成為了陳式太極拳。後來,陳式太極拳著作也開始引用武禹襄的《王宗嶽太極拳論》。

  • 2 # 青山友友

    陳式太極拳應該說是最低階原始的.換個說法就是剛剛從外家拳轉變過來。所以裡面摻雜發力和跳躍就是印證。

    65年國家體委召集各門派拳編排的88式太極拳就是中國太極拳發展的里程碑.該套拳符合太極拳的力學和技擊原理。後面有編排的都有不及。

  • 3 # 咕咚940

    太極拳的發展的頂峰,如果說是楊家三代和吳式的話,太極拳的源頭,就比較複雜。理論是道家的理論,成形於內家拳的實踐。陳家溝的炮錘也是太極拳行程過程中的一個原料,但並非太極拳。直到陳發科到北京後,其晚年按照楊式吳式太極拳的原理,將炮錘柔化,形成接近於太極拳的北京陳式太極拳,也稱為新架。但新架要求很高,難以傳承,也難以達到真正太極拳的高度。所以,現在的競賽套路和深受其影響的陳家溝一派陳式太極拳,完全達不到陳發科的北京新架的水平,淪落為地地道道的炮錘,甚至太極操。這種武術的墮落和返祖,基本斷送了陳式太極拳的發展前途。

  • 4 # 美好生活48069219

    不能說是低階原始,各有各的特點和用途。可以這麼說:陳氏太極拳是第一代太極拳。楊、孫、吳等式太極拳是第二代太極拳。簡化太極拳是第三代。現在及今後有些人練的根據不同目的而改進的太極拳是第四代太極拳。不同時代的太極拳滿足不同時代的人們的需求。

  • 5 # 正牌永和

    不是低高之分,陳式更偏向實戰,楊式更適合養身,當年楊露禪三下陳家溝,前後18年學藝,成名後為公孫王爺學拳需求創編了楊式太極

  • 6 # NJY一行

    不懂太極拳的人,才會提這樣的問題。

    陳氏太極拳循螺旋運動產生的纏絲勁,是體現太極拳陰陽合一、虛實互根、開合一統的最高水平,這種纏絲勁化打合一。可惜的是,後來師從於陳式拳的楊式拳把這一秘技給傳丟了,更不用說跟從楊式後來的武式、吳式、孫式等更不知纏絲勁為何物了!尤如一個人進了寶山,卻空手而歸,這叫不識貨!哈哈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兒童天真無邪的詩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