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季我努學社
-
2 # 燕過紫禁城
所謂“乾嘉四大幕府”,指的是自乾隆初年,經嘉慶年至道光初年的近一百年的時間裡,清朝最具代表性的四個以學術文化為核心的“幕府”,分別是盧見曾、朱筠、畢沅和阮元的幕府。
下面稍微做些介紹。
一、此幕府非彼幕府
一提到“幕府”,可能很多朋友第一個想法是日本著名的“幕府時代”。日本“幕府”是日本一種特殊的政治體制,起初是指將領的軍帳,後來演變成日本武士進行統治的工具,比如著名的鎌倉幕府、德川幕府等。
當然,其實“幕府”一詞最早起源於古代中國,指將軍的府署。
我們這裡的“乾嘉四大幕府”,與日本的幕府完全不同,這裡的“幕府”是指清代,特別是乾隆時期起興盛的,以某些對學術文化活動頗熱衷的地方大員為核心的一批提倡文學風雅的官員幕府,它們廣泛吸納當時的文人學士,“文達日昌,士氣日備”。其中,最為著名、最有代表性的,是盧見曾、朱筠、畢沅和阮元的幕府,一般合稱為“乾嘉四大幕府”。
二、四大幕府
1、盧見曾幕府
盧見曾,山東德州人,曾經擔任過兩淮鹽運使,後來因兩淮鹽案被拘,病死獄中。他的孫子娶了紀曉嵐之女。盧見曾愛好納士,幕府中有很多大名鼎鼎的文人,如“揚州八怪”和《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等等。(下圖是盧見曾所著的《雅雨堂》叢書)
2、畢沅幕府
畢沅,江蘇鎮洋人,曾擔任河南巡撫、湖廣總督,自己著有《續資治通鑑》等。他的幕府中有很多著名學士,如洪亮吉、章學誠等,“一時名儒,多招至幕府”。(下圖是畢沅的作品)
3、阮元幕府
阮元,江蘇儀徵人,曾先後擔任浙江、江西、河南巡撫,湖廣、兩廣、雲貴總督,體任閣大學士,為官曆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是三朝閣老、九省疆臣,影響力巨大。同時,他還是一代文宗。因其巨大影響力,其幕府中藏龍臥虎,特別是對金石篆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下圖為阮元畫像)
4、朱筠幕府
朱筠,順天大興(即今天北京大興)人,著名金石家、學者。朱筠的胞弟更為著名,就是乾隆、嘉慶朝名臣、死後得諡“文正”的朱珪,在扳倒和紳的過程中曾起到重要作用。朱筠擔任過安徽學政,在此期間他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了大量的學者,形成了“朱筠幕府”。(下圖為朱筠手札)
回覆列表
乾嘉時期是清朝學術風氣最為濃厚的一個時期,士子人數也超過了歷代,在人口繁盛的乾嘉時期,錄取比率比清代歷朝的1%-2%還要低,因此對很多有才識和理想抱負的人而言,幕府成為了他們的首選。和晚清不同,乾嘉時期的幕府提倡風雅,是詩人和學者的聚集地,因此有學術幕府的說法,這些幕府平時的活動以著書立說和編纂方誌為主,也時常有些組織文人宴集和詩文唱和的活動,周星譽曾對此現象描述道:“國家當康熙乾隆之間,時和政美,天子右文,王公大臣相習成風,延攬儒素,當代文學之士以詩文結主知,致身通顯者踵趾相錯。下至卿相、節鎮,開閣置館,厚其廩餼,以海內之望,田野韋布,一藝足稱,無不坐致贏足。”這種文人風氣之盛在古代歷朝歷代都是十分罕見的。
乾嘉時期的顯學是考據學,一方面提高了地方大員們在從事學術文化活動中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在四庫館開館後,士子游幕的風氣更是加重。此外,漢學鼎盛,出現了一批對漢學研究貢獻較大的幕府,其中以朱筠、盧見曾、畢沅、阮元最具典型,他們並稱為乾嘉時期四大幕府。朱筠幕府可以說是漢學家的大本營,雲集了章學誠、邵晉涵、洪亮吉、王念孫、汪中、黃景仁等著名學者、詩人,其幕府中尤重研討經史考據,對乾嘉漢學影響很大。同時,朱筠不幕權貴,獨樂於下層文人和詩、探討學問,成為乾嘉文人領袖,有人稱讚他“是以天下才人學士從之者如歸市”,評價較為公允。可以說,章學誠的學問和名氣離不開朱筠的指點。
乾嘉時期的幕主們經常出資修繕和維護古老的建築,極大地籠絡了文人士子之心。代表性人物就是盧見曾,他多次修葺揚州的文化景觀,曾經在乾隆年間兩次主持紅橋修禊,袁枚、鄭燮等著名的文人學者都積極參與。盧見曾延攬大批學人入幕府,非常重視以經術啟迪後進,還主持他們共同研討學術,刊刻經史著作,其幕府也成為漢學家交流的重要場所,乾嘉時期漢學的興盛離不開盧見曾的大力提倡。阮元幕府為乾嘉學術最後之重鎮,是清代規模最大的一個學人幕府,據說網羅了天下學人 120 餘人,對學術影響很大。
畢沅
相較於清初、晚清甚至清朝以前的幕府,“乾嘉四大幕府”的獨特性,乃在於其體現出的“學術性”及文化功能,尤其是對經史之學的張揚和對“新經學”的塑造,這在很大程度上正彰顯了乾嘉學派與乾嘉學術興起、發展、興盛、趨於衰微的歷程。在“乾嘉四大幕府”的持續推動下,清初以來“以經學濟理學之窮”的學術潮流遂得到深化,並達到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林存陽:《乾嘉四大幕府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6月。
刁美林:《乾嘉學術幕府中的文人宴集現象》,《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版)2011年9月第5期。
侯 冬 :《乾嘉幕府對清代文學之影響》,《北方論叢》2013年第2期。
梁結玲 :《士子游幕與乾嘉文學》,《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5月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