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這首詩或這首詞的關鍵字眼就行了。趙這些不難,只要理解文意就行了。“詞眼”一詞,首見於元代陸友仁的《詞旨》。《詞旨》分八部分,其六專論“詞眼”。“詩眼”一詞,最早見於北宋。蘇軾詩云:“天工忽向背,詩眼巧增損。”范成大也在詩中寫到過“詩眼”:“道眼已空詩眼在,梅花欲動雪花稀。”範溫的詩話更以“詩眼”為名,題為《潛溪詩眼》.找詩眼:能體現一篇之主旨,一句之中心意思的字就可以說是詩眼和詞眼。所以找詩眼要與篇意、句意聯絡起來。古人有所謂五言詩以第三字為眼、七言詩以第五字為眼的說法,如“孤燈然(燃)客夢,寒件搗鄉愁”(岑參),“危峰入鳥道,深谷寫(一說“富”)猿聲”(鄭世翼),“萬里山川分曉夢,四鄰歌管送春愁”(許渾),“鶯傳舊語嬌春日,花學嚴妝妒曉風”(章孝標)。因而主張五言詩要在第三字上著力,七言詩要在第五字上著力。這種說法是不無道理的。五字句與七字句的節奏多作上二下三與上四下三,如“孤燈——然客夢”與“萬里山川——分曉夢”。而意義單位又往往與節奏單位相統一,在五言詩的完全句中,常常上二字是主語,第三字是動詞所在;在七言詩的完全句中,常常上四字是主語,第五字是動詞所在。動詞是敘事、寫景、狀物、抒情的關鍵字,因而自然成為鍛鍊字眼的重要物件。但若把詩眼定死在五言詩的第三字、七言詩的第五字上,則又未免偏頗。原因在於,詩句的語法結構多種多樣,並不都取上述完全句的格式,而詩眼也並不侷限於動詞一個類別。“身輕一鳥過”、“白玉堂深曾草詔”,便是不受詩眼在第三、五字說法侷限的例子。這在詞裡,句於參差不齊,句法千差萬別,當然更無從咬死第幾字方得為眼,所以“綠肥紅瘦”(李清照)既不妨以二、四字為眼,“寵柳嬌花”(前人)又不妨以一、三字為眼。
找這首詩或這首詞的關鍵字眼就行了。趙這些不難,只要理解文意就行了。“詞眼”一詞,首見於元代陸友仁的《詞旨》。《詞旨》分八部分,其六專論“詞眼”。“詩眼”一詞,最早見於北宋。蘇軾詩云:“天工忽向背,詩眼巧增損。”范成大也在詩中寫到過“詩眼”:“道眼已空詩眼在,梅花欲動雪花稀。”範溫的詩話更以“詩眼”為名,題為《潛溪詩眼》.找詩眼:能體現一篇之主旨,一句之中心意思的字就可以說是詩眼和詞眼。所以找詩眼要與篇意、句意聯絡起來。古人有所謂五言詩以第三字為眼、七言詩以第五字為眼的說法,如“孤燈然(燃)客夢,寒件搗鄉愁”(岑參),“危峰入鳥道,深谷寫(一說“富”)猿聲”(鄭世翼),“萬里山川分曉夢,四鄰歌管送春愁”(許渾),“鶯傳舊語嬌春日,花學嚴妝妒曉風”(章孝標)。因而主張五言詩要在第三字上著力,七言詩要在第五字上著力。這種說法是不無道理的。五字句與七字句的節奏多作上二下三與上四下三,如“孤燈——然客夢”與“萬里山川——分曉夢”。而意義單位又往往與節奏單位相統一,在五言詩的完全句中,常常上二字是主語,第三字是動詞所在;在七言詩的完全句中,常常上四字是主語,第五字是動詞所在。動詞是敘事、寫景、狀物、抒情的關鍵字,因而自然成為鍛鍊字眼的重要物件。但若把詩眼定死在五言詩的第三字、七言詩的第五字上,則又未免偏頗。原因在於,詩句的語法結構多種多樣,並不都取上述完全句的格式,而詩眼也並不侷限於動詞一個類別。“身輕一鳥過”、“白玉堂深曾草詔”,便是不受詩眼在第三、五字說法侷限的例子。這在詞裡,句於參差不齊,句法千差萬別,當然更無從咬死第幾字方得為眼,所以“綠肥紅瘦”(李清照)既不妨以二、四字為眼,“寵柳嬌花”(前人)又不妨以一、三字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