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蘿蔔大葉

    他像毛澤東主席一樣,一心為人民。不貪,不腐,為糧食發展勤勤懇懇,艱苦樸素,不愧為毛主席的好學生。一路走好!

  • 2 # 嘉嘉59451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又是一個人口大國,糧食安全關係到國家的安危和生存,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研究,為提高水稻的產量盡心竭力,我們簡單地用一個數據告訴大家;大家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組成立於1967年6月,1973年經過千千多個品種的測篩選,從原來的300公斤提升到500公斤,到1974年又增產20%以上,到了2000年,培育出超級雜交水稻,實現百畝示範地,畝產達到700公斤,2004年800公斤,公斤2011年提升到926.6公斤,創造出中國大面積畝產最高紀錄,2013年袁隆平科研團隊培育出畝產988.1公斤,創造出世界紀錄,到了2020年,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平均畝產突破1500公斤,再次重新整理了世界紀錄。

    享有“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生前曾說;中國完全有實現糧食生產自給自足的能力,不會出現“糧荒”希望大家不要擔心。為了華人的糧食袁隆平奮鬥了一生,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國士無雙。

  • 3 # 冬日暖陽124086398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工程院院士、國家勳章獲得者、中國水稻科學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袁隆平不幸病逝。袁隆平,國之棟樑,國之脊樑,他的去逝,舉國悲哀,人民會永遠記住他,人民會永遠懷念他。

    袁隆平之所以在華人眼裡有著非常高的威望和威信,我們就得從糧食說起,從水稻說起。大家非常清楚,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一個農業大國,同時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建國之初乃至六七十年代,工業基礎薄弱,農業技術落後,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完全由國家計劃來調劑,尤其是糧食產量畝產非常低,那時老百姓的生活根本談不上什麼質量和水平,每日三餐能填報肚子已經是天大的幸事,在我的記憶中,那時國家對糧食畝產提出的目標是,淮河以北地區畝產力爭達到500市斤/畝,淮河至長江以北地區畝產達到800市斤/畝,長江以南地區畝產達到1000市斤/畝。也就是當時的5—8—10的目標。就是實現這個目標糧食依然不夠,在廣大農村地區,農民群眾依然需要用其他雜糧來補充。於是,國家在淮河以南地區又推廣種植雙季稻,說實話,在中國秦淮一線種植雙季稻,季節氣候都不適宜。

    而到了八十年,雜交水稻的推出與推廣,才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糧食的增產與增收。畝產800公斤,1000公斤,直到今天的1500多公斤。雜交水稻的

    研究與開發,不僅僅是解決了中國的糧食問題,而且這項技術已經被應用到東南亞、非洲等許多國家和地區。而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正是這項技術的開拓者。昨天我在懷念袁老的帖子裡寫過這樣兩句話:“畢生傾注雜交種,華人從此不愁糧”。袁老作為雜交水稻研發的創始人,其成果超越了歷史,也超越了人們的想象!他不僅解決了十四億多華人的吃飯問題,也解決了人類的吃飯問題,他對祖國、對世界、對人類的貢獻可謂不可估量!當了解了袁隆平對國家、對世界、對人類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時,他在華人眼裡那種無人所比擬的威望與威信也就不言而喻了。

  • 4 # 天道酬勤勞動效率越高

    袁老在全世界勞動人民心中都有著很崇高的威望,這幾天國網路友集體悼念袁老,很多外國友人評價袁老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人。

  • 5 # 相伴永遠258

    餓上你三天,誰給你口飯吃你不感激啊?何況華人民餓了那麼多年的飯,袁隆平爺爺讓華人民吃上了飽飯,從此告別飢餓,隨之而來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發展,才有了華人現在的幸福。所以大家都感激他,他當然有著很高的威望。

  • 6 # 300Roger吉豫蘇貴

    其一:當人類的肚子感到飢餓了,自然會想到救世大士袁隆平;當人類遇到傳染病了,自然會想起華佗、張仲景、鍾南山等救世神醫。其二:袁老下能接地氣,經常與老百姓打交道,上能登廟堂,大雅之堂共和國榮譽柱上有他的名字,他平易近人,一生勤勞樸素、鞠躬盡瘁等高風亮節自然引發感召力。

  • 7 # 老歌199

    他是毛主席時代培養起來的農業科學家,懂得為人民服務,懂得幹一行、愛一行,懂得為國爭光。

    他知道,解決吃飽飯的問題,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達到九億人口的華人民,已經實現了糧食自給自足,他的使命是要解決華人口繼續增加,糧食如何增產的問題。

    他謙虛謹慎,別人稱他一己之力解決了華人吃飽了飯,而他自己不居功自傲,還是埋頭當好田間老農民。

    這才是人民信任他,尊敬他,在華人眼裡有著很高威望的原因。

  • 8 # 西江石壁

    現在進入老年或即將進入老年的人都有切身的感受。

    小時候吃不飽飯,想天天吃上大米飯只是一件奢望的事。那個時候走農業集體社,上交完國家公糧,分到社員家的糧食所剩無幾,接不上新糧,吃紅薯,吃米糠等充飢,那日子真是苦。後來有了雜交水稻,八十年代初全面推廣,糧食產量大大地提高了,吃飯就沒有問題了,感覺生活很幸福。

    那時記得雜交水稻沉甸甸的稻穗長勢豐厚飽滿,惹人憐愛,與之前的產量低的普通水稻形成強烈的反差。後來都知道是水稻專家袁隆平研製培育出來的雜交水稻,很是敬佩。全國近幾十年來,公佈的糧食產量連年豐收又增長,這都是袁老帶領的科研團隊不斷取得雜交水稻新品種的功勞,最近培育的超級稻將畝產推向了二千多斤,這真是個驚天動地的成就。

    斯人已逝,思念無限,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上,袁老無疑將是一座令世人景仰的豐碑。他在田間頭帶草帽,身穿布衣,手把稻穗,一絲不苟,笑容可掬,樸實無華的形象將永遠活在人的心裡,因為他將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民以食為天”的偉大事業中!

  • 9 # 蕭蕭政語

    因為從袁隆平院士身上我們一是可以看到他敢於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想敢幹敢突破,不信教條,不崇拜洋人的精神。袁老從1960年在湖南黔陽安江農校任教時起,在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他推斷為天然雜交水稻,從此就開始了雜交水稻的研究。但當時有權威人士根據學界主流的蘇聯遺傳學理論,反對進行這樣的研究。這些權威認為“水稻是自花粉作物,雜交沒有優勢,提出這個課題是對遺傳學的無知,即使搞成了雜交種子,在生產上也沒有利用價值。”“國外從50年代起就進行研究,至今也沒有得到應用。”袁老從毛主席的《實踐論》和《矛盾論》找到理論支援,他指出,根據矛盾的普遍規律,雜交優勢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為什麼水稻就例外呢?他認為這是說不通的。他認為知識主要來自實踐,而不僅僅是書本。袁老不迷信權威,敢於破除迷信矢志不渝地進行雜交水稻的研究。

    二是在遺傳學領域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奇蹟。袁老從1971年調省農業科學院雜交稻研究協作組工作,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候開始上馬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就實現了三系雜交稻配套。1974年進行雜交優勢鑑定,1975年開始試種5600畝,1976年全國示範推廣面積達208.83萬畝,以後開始大面積應用。畝產從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不斷上升,第三代雙季雜交稻畝產達到1530.76公斤,速度之快,產量之高,無疑是一個奇蹟。

    第三,在研究領域充滿不斷探索的執著精神。他曾經提出他的兩個夢想,一是在禾下乘涼,二是讓雜交稻覆蓋全球。這正是袁老孜孜以求不斷攀登精神。同時,袁老還常常向人們敲起警鐘:華人的飯碗一定要端在華人自己手裡。袁老對華人的吃飯問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就是袁老在華人眼裡有著極高威望的根本原因。

    現在,袁老走了,讓我們共同道一聲“袁‬老‬,一‬路‬走好!”

  • 10 # 大鍋aishang燴菜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 能吃飽飯對老百姓來說是頭等大事,國家奔小康的最基本的目標就是溫飽問題。

    但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們國家剛剛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老百姓可以說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都是無法解決的,國家耕地不足水稻等糧食作物畝產普遍不高。能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糧食產量成了國家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就在這時候袁隆平院士所帶領下的科研人員經過不斷攻關成功研製出“秈型雜交水稻”順應國家發展的需要成功讓糧食增產讓老百姓填飽了肚子。

    袁隆平院士身上有一種不滿足的精神,不斷鑽研讓大米產量不斷的增加併成功培育出“海水稻”。讓國家耕地面積多出一億多畝水稻年產量增加300億公斤,這是多麼偉大的科研成果。

    袁隆平院士有兩個夢“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為了這兩個夢想一直不斷的努力,他的追求已經超越了人類種群的限制,讓世界上處於飢餓地區的人都能吃飽飯。

    袁隆平院士為全世界消除飢餓做出非常大的貢獻,所以不光在中國有很高的威望在國際上也是有著很高的威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前教育主題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