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閬中world

    一座活著的千年古鎮——遊埠!它有哪些吸引人們的地方呢?一、追朔遊埠:

    遊埠鎮位於蘭溪市西南郊,距城區18公里。東南瀕臨衢江與金華市婺城區隔江相望,西南與龍游縣和本市水亭鄉接壤,西北與孟湖鄉、赤溪鄉毗鄰。至蘭溪、金華分別為半小時和一小時的車程。總面積63.5平方公里。遊埠鎮位於蘭溪市西南郊,距城區18公里。東南瀕臨衢江與金華市婺城區隔江相望,西南與龍游縣和本市水亭鄉接壤,西北與孟湖鄉、赤溪鄉毗鄰。至蘭溪、金華分別為半小時和一小時的車程。總面積63.5平方公里。遊埠古鎮是浙江省四大古鎮之一,傳統文化活動盛名,文物古蹟頗多。龍燈、花燈舞獅等村村都有,宗祠、廟宇、牌坊、鼓樓等多數儲存完好。橫貫鎮內的遊埠溪上有清代所建的"太平橋"、"永安橋"、"永濟橋"、"永福橋"、"潦溪橋",總稱"五馬歸槽",堪稱一絕。改革開放以來,古鎮遊埠的面貌煥然一新,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新景象,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進一步加快,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初步形成了科學合理的城鎮化管理體系。教育、文化、衛生事業進一步得到鞏固提高,廣播、電視通訊事業進一步健全完善,全社會法制意識增強,社會安定團結,綜合治理工作進一步。遊埠位於浙江省蘭溪市自然環境,遊埠古鎮地處金衢盆地北部,海拔31.79米,遊埠溪橫貫境內。西北部為黃土丘陵,地勢較高,丘陵之間有小壠畈;東南為衢江北岸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水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氣候溫和,Sunny充裕,年平均氣溫17.7攝氏度,降雨量1400毫米左右,無霜期280多天。自然資源豐富,耕地42000多畝,盛產糧、棉、蔬菜、水果、珍珠、淡水魚、生豬、土雞、蛋鴨等,產量約佔全市的三分一。經濟社會:近年來,在遊埠鎮黨委、政府“強工興鎮”戰略的有力推動下,全鎮工業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新開闢了高速公路互通口邊的省級工業園。規劃用地3000多畝,目前已經形成2000多畝特色工業園,企業達100多家,初步形成了以紡織、機械、化工、綠色食品為主的四大支柱產業。2008年全鎮實現工業產值9.9億元,稅收2400多萬元” ,人均收入5710多元。農業產值0.53億元,水稻、棉花、油菜籽是主要傳統產品,養殖主要是生豬、淡水魚、珍珠。透過產業結構調整,實行科學種養和適度規模經營,農業逐步向優質、高效、高產發展,珍珠、蔬菜等種養面積成倍增加。商業繁榮,貿易興旺,自古以來就是金、蘭、龍三市縣毗鄰地區的農副產品和手工業產品的集散地,素有"瀔西重鎮"之譽。有較大規模的小商品市場、畜禽交易市場、蔬菜市場、糧油市場。各類商店300餘家。歷史改革:遊埠為龍游縣下游的商埠,故名"遊埠"。據出土文物及古遺址考證,遊埠成為埠頭,至遲當在東晉蘭溪建縣之前,明萬曆年間已經為"鎮",以後建制多變。1950年1月建立遊埠鎮人民政府,1958年9月建立政社合一體制的遊埠人民公社,1959年9月恢復遊埠鎮建制。1961年10月調整公社規模,原遊埠大公社分設遊埠、金湖、聖山、水亭、孟湖、錢村、下王、中洲等8個人民公社,劃歸遊埠區管轄,遊埠鎮只轄2個居委會。1983年8月將原遊埠鄉所轄的三個靠集鎮的村劃歸遊埠鎮,1985年12月撤消遊埠鄉,所轄村全部併入遊埠鎮。1992年5月將中洲、下王、金湖3個鄉併入遊埠鎮。1998年被列為浙江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2000年被列為浙江省中心鎮。二、遊埠的內涵

    1、遊埠早茶。清晨6時的老茶館——石橋邊,看古往今來。每天天一亮,幾張老木頭門板拆下來一鋪,搭好桌子,再拉上幾張板凳,煮起開水,茶館就開業了。老茶客們每天按慣例喝早茶、泡茶館,也不嫌環境簡陋,有的乾脆坐在屋簷下的一排石墩上,悠閒自在地飲茶。他們或獨自品茗,或敘談農事、家事,或聽聽東村西村的新聞。氤氳的水汽中,一杯清茶,一副燒餅夾油條,就是老茶客一個上午的“配料”。每天的主料,卻隨著國家大事或者家長裡短,不斷變化著。遊埠古鎮誕生和演繹的早茶文化可是非常特別的。探尋古鎮原始的密碼,就得從古鎮的早茶中去尋覓,古時的人們從黎明時分從各地雲集到各個埠頭的早茶館,在早茶的悠閒中尋找商機,茶後忙碌中產生生機。如今水路交通受阻,陸地交通發展迅速,遊埠鎮泡早茶習慣延續可簡單和幸福多了。每日早晨四至五時人們從附近村落紛紛來到古鎮的老街上,泡上一杯茶,坐上二至三個小時,關心關心國家大事,聊聊鄉鎮趣事,理理家園小事,在閒情逸致的早晨開始美好的一天。連續不斷的茶客,一字排的茶店也因此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遊埠的早晨,從4點就開始了。由於遊埠過去商戶雲集,來往客人很多,經常天不亮就拉著貨來到古鎮交易。誰家的貨更好,誰今天賺了錢,每天交流“情報”。無論是閒談,或是吃早點,都需要一個歇腳的地方。久而久之,茶館就成了遊埠早晨最熱鬧的地方。千百年過去了,儘管古埠的交通優勢不再,這個習慣卻一直保留了下來。

    2、遊埠古河道與埠頭:衢江古時稱內河。古河道由衢江龍游縣苑頭北起,流經遊埠石壁寺(今柴埠頭附近),再流經遊埠石灰潭北,至遊埠鎮南,與遊埠溪合流。經雙溪(潦溪)再流入衢江。明末清初古河道(衢江)向東南遷,僅留下游埠溪。溪兩旁原有埠頭11處:即前街、大街橋(東西各1)、白鷺園、柴市橋(東西各1)、殺狗弄堂、豬行橋(東西各1)、雙溪、太平橋11個埠頭。埠頭呈半月形或長方形,大都寬10米,高25——27個臺階。古時,供裝卸貨物、挑水、洗滌之用,現主要用於洗滌。埠頭也稱碼頭,是古鎮昔日水運發達,商貿繁華的印記。明代前,古衢江流入遊埠溪,緊靠古鎮街市,當時遊埠溪就設有前街埠頭、大街橋埠頭(東西各一座)、白鷺園埠頭、柴市橋埠頭(東西各一座)、殺狗弄堂埠頭、豬行橋埠頭(東西各一座)、雙溪埠頭、太平橋埠頭等共11座埠頭。供裝卸貨物、挑水、洗滌之用。3、古街古宅:遊埠古商埠的建築形式也多樣,尤其是十字、丁字路口的鋪面,隨街轉折,立面豐富,斗拱、欄杆、柱礎、馬頭牆等都顯示出豐富性與傳統性。許多商號如協通大當鋪、祝裕隆棉布號等,規模之大、建築之精、儲存之完好,實為罕見。遊埠古街從南至北,分前街、大街、后街、解放街,長1000多米。街道兩邊建有商店、作坊、茶店、當鋪、民宅等連成一片,大都是二層,一層為木牌門屋,二層為樓房,前面商店,後面作坊,至今仍保留原形為多。遊埠古鎮古街有兩條。一條前街,一條后街。前街,現稱為中山街,長570米,寬5米。另一條后街,現稱解放街,長520米,寬5米。兩條古街南北平行,中有一東西走向的橫街,把前後兩街相連,形成H形。前街建築較早,兩旁磚木結構樓房,整齊劃一,兩旁均為店鋪或手工作坊。街道原為卵石鋪砌,後改為石板鋪設。祝裕隆、源茂、益美堂、協通當鋪等百年老店均在此街。后街建築稍遲於前街,后街靠近遊埠溪,這裡碼頭林立,“門接三衢,途通百越”。雲集四方商賈,茶樓酒肆遍佈。兩街建築雖年久失修,但仍然比較完整的儲存著典型的明清建築特色,馬頭牆、吊腳樓、青石板,一些老商店的老字號標誌清晰可見。民國《湯溪縣誌》載,衢江在古時稱內港。古道由龍游縣茆頭北流,經石壁寺,流經楊港村,至遊埠大街裡,與遊埠溪合流到裘家埠。明朝河道外遷,但至今鎮南石灰潭和餘麻車村等段尚存古河道遺蹟,河邊還有不少古碼頭,特別是柴埠頭村段碼頭儲存完好。4、五馬歸槽:五橋橫跨東西,相隔不遠,都以黛青色的青石砌成,但建造風格迥異,當地人稱為“五馬歸槽”。遊埠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在當地,對遊埠鎮上的五座橋稱為“五馬歸槽”。在穿過鎮中間的遊埠溪上,依次排列著潦溪橋、太平橋、永濟橋、永福橋和永安橋五座橋。據地方史料記載,五座橋原是木橋,年代相當久遠,幾廢幾建,到了清代因為當地財力充實了,才先後改建成石橋。其中,太平橋最能見證遊埠古鎮的歷史。太平橋橫跨太平裡和解放街。唐朝初期,它是一座雕樑畫棟的廊橋,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為了穩固和久遠,當地老百姓籌集資金將木橋改建成了斧形橋墩雙孔石拱橋,長18.7米,寬4.36米。橋墩上置一鎮橋石獅子,橋東端建有一座六角亭,曰:“六和亭”。寫有“光大千年遊埠鎮,奠安百世太平橋”之句。到抗日戰爭時期,駐軍為了拒敵,提出炸橋方案,遊埠商會毅然出資建造了橋頭門樓,門樓日開夜閉,使太平橋逃過一劫。而逃過一劫的太平橋依然不太平。1999年初的某天中午,由於該橋年久失修,轟然倒塌,一對準備過橋去對岸洗衣服的母女不幸遇難。2006年夏,復建太平橋的工程開始動工。雖然名字依然叫太平橋,但顯眼的現代磚石所砌成的石橋,怎麼看都少了歷史的味道。“五馬歸槽”的傳說依舊浪漫。現保持原形的永福橋,坐落在大街裡28號,建於清初,為單孔石拱橋,長36.9米,寬5.26米,全部用紅石壘砌。永福橋——舊稱柴市橋建於明朝,重修於清朝。是米、豬、竹、木、藥、繭“六行”的交通樞紐,據夏村宗譜記載,此橋系25歲守寡的夏氏用結蒲鞋、打草鞋的一生積蓄所興建!原稱夏氏橋,因方言諧音成了柴市橋,後又念夏氏造福鄰里的德行,改稱“永福橋”。永福橋為單孔石拱橋,長36.90米,寬5.40米。是本鎮跨度最長、結構最宏偉,高度最高的石拱橋。5、百年醬坊:到每天中午12時的醬坊——老街上,嘗人生百味。一進入百年醬坊一個大曬場首先映入眼簾。一百多口千斤缸整齊地擺著,盛著不同時期出產的醬油。“醬油鮮美的關鍵,除了手藝,還有時間。”陳凌介紹,“方豫豐”的醬油,也叫“伏天泰”。因為它們都經歷了三伏天的曝曬。只有這樣,Sunny才能使大豆、小麥粉、鹽和酶充分地發生奇妙反應。據介紹,“方豫豐”是清朝光緒三十年(1904年)開設的老牌子醬坊。因為醬油品質一流,1913年拿到了官醬園的資質。一百多年來,醬坊始終嚴格遵守祖輩傳下來的手工技藝。兩位老師傅傅國根和方以明,都做了一輩子醬油。“傳統醬油釀造沒有任何新增劑,完全是靠鹽保鮮,所以要經Sunny長期曝曬,使得鹽度升高。”傅師傅說,金字招牌,靠的是純天然的古法釀造。大家都是五斤十斤地買回家,甚至有人一缸一缸地預訂。6、鼓樓:坐落在古鎮南端大街永濟橋頭,建於明初,五間三層樓,佔地160多平方,飛簷翻閣,雄踞溪邊。樓上供奉文武兩帝神像。土改時分給兩戶農民居住,現尚存。7、十間廳:坐落鎮東郎六里,建於清代,佔地450平方米,為昔日鎮最高建築物。門臺為三層樓房,樓上設“瞭望臺”、“更樓”,俯瞰可見遊埠全貌。前有三重大門設定,後有後塘深水護衛。8、十一門:清道光年間,戶主章宜修建造11幢三間三進二天井的樓房,分前門、中廳、後堂(群眾稱十一門)。11幢樓轟立在四周,高大雄偉,均是磚雕匾額,花卉、人物、鳥獸等圖案。如今儲存完整的二幢樓,一幢上面刻有“雲燕夏蔚”,雕飾《借東風》等10臺戲劇人物。另一幢上面刻有“南極星輝”,雕飾花卉、獅、鹿、鳥雀等圖案。這樣整齊劃一的建築,在古代是少有的。9、八大堂:坐落在潦溪橋,始建於清代康熙年間。名曰無逸堂、敬德堂、雍睦堂、友恭堂、孝友堂、久思堂、丁隆堂、繼述堂。都是柱大梁粗,三進兩天井的結構。10、保滋堂(郎靜山紀念館):坐落郎家路中段,建於清代,為三間三進兩天井,面積382.7平方米,雕刻精緻,前進有戲臺,每年都演戲。現為世界攝影大師郎靜山紀念館、浙江省級文保單位。葆滋堂:葆滋堂位於蘭溪市遊埠鎮郎家行政村郎家村中,為三間三進二明堂建築,坐東北朝西南,面積382.73平方米,清代時期建築。該建築設二柱青石磚雕門面。前進樑架不露明,設五福平棋,除次間用抬梁與穿鬥相結合外,其餘都用月梁承重,上有木墩,下有雀替。中進明間用四柱九檁,即抬梁式五架樑帶前後雙步,月梁造,上有木墩,下有雀替,柱頭置坐鬥。後兩金柱間置一“葆滋堂”橫匾。次間用五柱九檁,抬梁與穿鬥相結合,各柱柱頭置坐鬥。兩進間用青石天井,天井簷柱上置外八字瑞獸牛腿。過廊為一開間。後進明間用四柱十一檁,抬梁式,五架樑帶前後雙步,月梁造,前後廊都用月梁,各柱柱頭置坐鬥。次間用五柱十一檁,為抬梁與穿鬥相結合,月梁造,各柱柱頭置坐鬥。各金檁與前簷檁下皮有浮雕圖案。青石天井,兩進間簷柱上置外八字形回字紋牛腿,過廊為一開間。前兩進為鼓形柱礎,下墊覆盆,後進為礩形柱礎,下墊覆盆,三合土地面,硬山頂。該建築用材碩大,雕刻精緻,具有較高的審美、藝術與研究價值。朗靜山紀念館,位於遊埠集鎮中山街100號。展館布展分三個部分,一是郎靜山的生平事蹟,二是展示他的藝術作品和集錦攝影作品及成就,另外還開設了一個展館,展示蘭溪當地攝影愛好者和攝影家的作品。郎靜山(1892-1995)浙江蘭溪人。十四歲就愛好攝影。1928-1937年擔任上海時報攝影記者,成為中國新聞史上的第一位攝影記者。郎靜山一生致力推動攝影活動與教育,曾發起組織許多藝術團體。其後曾任教於北一女子中學、臺灣國立藝術學院及臺北文化大學。他曾入選參展世界各國攝影展覽的作品達千餘件,他更被二十餘個世界各大攝影學會和團體推舉為名譽會員和研究員。著作有個人攝影集和中國攝影史。郎靜山將中國繪畫藝術理念與傳統美學融入現代攝影技術,創造出“集錦攝影”。11、八大圓洞門:古鎮街道巷口主要出口處,建有大小不同的圓洞門八處,門前均有題詞,似古城的城門洞,給古鎮增添了獨特風姿。它們分別是:白鷺園洞門,題詞是“九峰拱秀” ;前塘邊洞門,題詞是“濲水芬香”;裘家路洞門,題詞是“漸入佳地”;郎家路洞門,題詞是“綠萼青波”;太平橋洞門,題詞是“太平曙色”;永安橋洞門,題詞是“遊藩永固”;永福橋洞門,題詞是“洞達三衢”;塔園殿洞門,題詞是“濲西重鎮”。門形大同小異,題詞各有風彩。12、“古亭古井”:天福亭俗稱寺基亭,在鎮東北天福橋邊。嘉慶十三年(1808)建。12根柱石以硬木為梁,長9.35米,寬4.3米,中間柱上有浮雕對聯。亭內有石板供人歇息。永濟亭:在鎮東南至洋港途中。光緒三十一年(1905)建,後重修,長7米,寬4.5米。葉家井:坐落裘家路,清光緒元年(1875)重修,水質優,冬暖夏涼,終年不涸。13、古鎮三缸:做醬油、釀酒、染布用的醬缸、酒缸、染缸是古鎮的“三缸”,尤以“官醬園”醬江最為有名。清光緒三十年(1904)開設的“方豫豐醬園”,由官方頒發“官醬園”烙印牌一塊,其三伏太油1939年獲巴拿馬金獎,每年過春節,人們都要去遊埠鎮買三伏醬油,很受群眾喝彩。14、遊埠鎮農貿市場:遊埠鎮不僅是千年古鎮,又是浙江省十大中心鎮之一。在鎮政府前面寫有“四面接軌興古鎮,三產並舉立新城”和“打通外部,啟用遊埠、再造商埠”之句。在“做強重點鎮,打響遊埠市”的總目標下,“兩街一溪”已改造完畢,寬闊的新街道,現代化的新房,於鎮西南面建有遊埠鎮集貿市場,交通、電信、學校、醫院、超市等一應俱全,集文化、休閒、景觀、商貿於一體。古鎮遊埠,交通便捷,工業發達,商貿繁榮,文化活躍,新房林立,人民安居樂業,入選全國“宜居小鎮示範”和省級生態鎮,各方面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蒸蒸日上、再展宏圖的新氣象。15.胡氏宗祠:生塘胡大宗祠是離蘭溪市區最遠的祠堂。據說,水亭鄉生塘胡一帶早在三國時期就已形成了一個小村落,唐朝時已經十分繁華。如今,村裡有90%以上的村民都是姓胡的。據《生塘胡氏宗譜》卷首第一頁小宗祠興廢記:“我族以晉太傅鳳公為始祖分立大宗,不幸元朝回祿,至明萬曆年間(1573~1620)後行建立,第大宗既立”由此推證大宗祠(左右兩廂、前後廳)始建於明萬曆年間,而中廳則是在清康熙(1662~1722)時完工的。16.觀萬鷺歸巢的壯麗風光:好山好水好生態,賦予了蘭溪一份得天獨厚的浪漫——白鷺。在蘭溪,就有這樣兩個地方成為了白鷺棲息的天堂。埠鎮刁家村的野狐山,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四周池塘密佈,加之氣候溫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白鷺在此繁衍生活。觀萬鷺歸巢已是這裡一大不容錯過的景觀。白鷺天生麗質,身體修長,羽毛潔白如雪,悠然雅緻,古時李白就曾有“白鷺行時散飛去,又如雪點青山雲”的讚美。如今在遊埠鎮的野狐山中,已經有上萬只白鷺安家落戶,安靜優雅的生活忙碌著。早晨和傍晚是觀賞白鷺的最佳時間,想象遠方飄著火燒雲的天空,一行白鷺在天空與山林間追逐鳴叫,靜止的背景,晚歸的白鷺,動靜之間令人沉浸其中。白鷺是安靜無爭的一種鳥,稍有嘈雜就會容易驚擾到它們,因此,為了便於遊人觀鳥、攝影,同時免於驚擾到白鷺群,野狐山的至高點上修有兩個觀鳥亭,被稱為“觀鳥仙山”,專門供朋友們觀鳥。在白露山上觀白鷺,蘭溪白露山也是一個觀賞白鷺的不二選擇。白露山自然環境優美,山腰奇巖環抱,山上巨石突兀,驚險奇絕。站在白露山上極目遠眺,綠蔭叢中村煙點點,白鷺穿行其間,如同這山裡的精靈。山下的鏡潭泉清澈可鑑,山間的乘仙殿古色古香,甚是惹人憐愛。山腰有酷似玉帶的白巖,巖下有高峻突兀的仙人石,山巔有古樸幽雅的江南古剎白露寺。在這裡,一邊看白鷺雪點青山,一邊又飽覽了名勝風景,一舉兩得。除了萬鷺歸巢的壯麗風光,遊埠古鎮本身也是個休閒遊玩的好去處。三、古鎮交通

    遊埠鎮轄48個行政村,2個社群,分設三個工作片,一個建城工作片,總戶數15495戶,總人口41743人,其中外來人口2500人。鎮區面積2.2平方公里,人口1.2萬人。遊埠鎮水陸交通方便,沿衢江航道西上可通龍游、衢州至江西;東下可達蘭溪、金華、杭州、建德、安徽、上海、江蘇。1963年以來,相繼建成六條公路,直達蘭溪、金華、建德龍游,杭金衢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並在遊埠設立互通口。供電、供水、環保、餐飲、醫療、教育、文化、程控電話、有線電視等城鎮功能設施齊全,金融、保險體系完備。由上海同濟大學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的《遊埠鎮總體規劃》已於2001年8月經金華市人民政府批准實施。地址:蘭溪市遊埠鎮。旅遊辦聯絡電話:0579一88662022。

    四、後記

    遊埠古鎮不是旅遊景點,只是一個普通的小鎮,現在的遊埠已經沒有當年水運的繁華與喧鬧,暢通的陸上交通網使得“脫水”後的千年古鎮活力不減,在從水運進化到陸路的過程中,遊埠並未落後,毫不遜色。芝堰水庫的引水工程圓滿成功,太平橋的復建完工,工業圓區的轟轟烈烈開發。來之不易的高速公路互通口,境內330國道,46省道貫穿而過,三條縣道通往蘭溪市區和龍游縣城。但令人失望古建築由於沒錢維修,受到嚴重破壞,有的折除後買給諸葛村,新建築也在慢慢的吞噬這座古鎮,我真心希望遊埠古鎮能被重視,並能好好保護起來。(本文圖來自網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結構化自信建立的重要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