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故事裡的事2020

    三國是個亂局啊,漢室衰微權臣當道,像水鏡和崔州平之流都是傳統文人,有自己操守。出來做官不能為國為民他們寧願退隱山林。

    這些人出來做官有個首要問題,就是為誰效忠?按傳統道理應該效忠漢室天下,可是漢獻帝無能,曹操又把持朝政,在他們眼裡曹操不孝忠漢獻帝就是漢賊。劉備打的旗號不就是和漢賊不兩立嗎。荀彧被曹操所殺不也是因為漢室正統觀念的結果嗎。諸葛亮選擇輔助劉備也有漢室正統觀念的成分,因為劉備一開始就一直打著輔助漢室的旗號。

    那這些隱士為什麼不出來輔助劉備呢?水鏡先生就曾經說過劉備不得天時,這些人的看法都是一樣的,諸葛亮也知道大業難成,但是又不甘與草木同腐,於是給劉備規劃了三分天下,北讓曹操得天時,東讓孫權得地利,讓劉備占人和形成三分天下。等天下有變動,派一上將出去一統漢室。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先有關羽大意失荊州,後有劉備夷陵之敗,諸葛亮主政的時候人才損失大半,所以才有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最終,諸葛亮拼了老命也沒能扭轉乾坤。

  • 2 # 逍遙遊講史

    三國時期是亂世,兵荒馬亂的,而荊州在赤壁之戰前是一個世外桃源,很多名士隱居在山林之中,他們不願意出山,包括了龐德公、水鏡先生、崔州平等。

    當時荊州地區是清流派的根據地,有六大家族,分別是龐、黃、蒯、蔡、馬、習等。除了蒯、蔡兩家在劉表手下做官外,其他都沒有做官,但他們之間的關係密切。諸葛亮和其中勢力最強的龐家、黃家有密切關係,諸葛亮的姐姐嫁給了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諸葛亮自身是黃承彥的女婿。

    以“名士”自居的其他四家,一向對劉表敬而遠之,常明顯地不合作,劉表也無可奈何。

    六大家族中,以龐家的勢力最大,龐家的首領就是給諸葛亮取綽號“臥龍”的龐德公。龐德公慷慨重義,學問極高。劉表幾次請他出仕,都被他婉拒。 《後漢書•逸民龐公傳》中便有這麼一段記載:

    有一天,劉表親自去拜訪龐德公,勸說道: “先生不肯出來做官,日後將遺留些什麼給子孫?”龐德公表示: “我和別人不同,別人留給子孫危險(伴君如伴虎),我卻留給他們安全(獨善其身)。”

    從上面一段文字可以看出,以龐德公為代表的名士不願意在劉表手下為官,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官場複雜,二是沒有明主。

    題主提到的水鏡先生是龐德公請過來教書講學的,崔州平是本土名士。不過他們都比諸葛亮大20歲以上,龐德公比諸葛亮大30歲左右,換句話說,諸葛亮喜歡和“老人家”交朋友。

    總而言之,這些清流不願意出山的原因主要還是上面兩點:一是,未遇到明主;二是,官場過於複雜,不如當下自在。他們也知道漢室沒有希望了,不必要費那個勁去折騰。

  • 3 # 1絕處逢生

    天不得時,日月無光!

    地不得時,草木不長!

    水不得時,風浪不平!

    人不得時,氣運不通!

    他們生不逢時,無明主坐正位,漢獻帝軟弱無能,被奸臣挾持;曹操乃漢賊,東吳偏居一禺,袁紹,袁術…

    他們不知道為誰效命!時局太過於複雜,一時半會看不到希望,於是便歸隱山林,對酒當歌,往來無白丁,崔州平,龐德公,黃承彥,水鏡先生等他們常來常往!孔明便是黃承彥的女婿!

    劉備打著反漢賊的旗號多多少少給了他們一點安慰,才讓諸葛孔明出山扶漢!

  • 4 # 江湖小曉生

    清華大學有一位學生,在學成之後,並沒有選擇繼續深造或者走向社會。而是選擇回家躺平啃老。如果理解這件事,你就能知道為啥水鏡先生他們不願意出山了。

    不是所有讀書人都能稱之為謀士,有些人讀書偏實用,比如諸葛亮、龐統、荀彧、郭嘉等等,但是也有些人讀書,純粹只能陶冶情操,水鏡先生、崔州平這些人顯然就是這樣。

    啥是文人清高?說輕鬆點,就是這個文人不太懂人情世故。說嚴重點,就是這個讀書人死讀書,把腦袋給讀傻了。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光讀書,不出來做點實事,這點書讀了又有什麼意義呢?就算不做事,哪怕你寫本書把自己的感悟寫下來教導後人也是好的,否則就是在浪費教育資源。

    古代的教育資源,那是相當寶貴的。尤其是兩漢魏晉時期,只有貴族才能讀書。你好不容易有了讀書的機會,卻沒有創造相應的價值,難道不覺得可惜嗎?

    一、水鏡先生這幫人,未必真有治世之才。

    我們都知道水鏡先生是諸葛亮、龐統這些人的好朋友。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能跟諸葛亮這幫人結交的人,肯定不是等閒之輩。

    顯然水鏡先生就是個非常有學問的人,但是水鏡先生就是不肯出山。這就好比考上清華大學以後,偏偏選擇回家躺平一樣。

    你要真的想躺平,當初何必要考清華呢?你讓出一個名額來,不就改變其他人的命運了嘛!所以說我認為水鏡先生、崔州平這樣的人,其實並沒有在亂世中發揮作用的才能。

    這幫人很有文采,這一點應該不假,至少飽讀詩書。但是他們未必就有出謀劃策的能力,以及南征北戰的膽略。

    他們本來就是為了躲避北方的戰亂,才會跑到荊州來隱居的。如果真的有治世之才,我覺得他們至少可以在北方找份工作吧?可惜的是,他們不屑於工作,因為他們出生於大家族,家裡有錢得很,足夠他們安度一生。

    水鏡先生一沒有傳世之作,二沒有出山輔佐任何人,我們憑什麼說他就有幫助君主平定天下的能力呢?

    或許他們就是那種只會讀書,吟風弄月的那種文人,而不是像諸葛亮這種,可以為君王出謀劃策,安定天下的人。

    二、劉表咋沒去找孔明?其實就是被水鏡先生給耽誤了。

    那麼多賢才跑到荊州來,作為荊州牧,劉表咋可能不去拜訪呢?其實尋找人才這事兒,劉表的確是幹過,不過他沒找到諸葛亮,反倒是找到了水鏡先生。

    當時劉表跑來找水鏡先生談天論地,可水鏡先生對劉表卻很冷淡,他在劉表跟前從來不談論任何政務,為啥?因為水鏡先生覺得劉表心胸狹窄,不是個仁君。

    結果劉表回來以後,得出的結論是,水鏡先生其實就是個會讀書的人而已,對天下大事的看法,跟普通人其實沒什麼區別。

    故事裡說明了一點,水鏡先生司馬徽這是藏著掖著了,故意不給劉表看到自己的才能。可是他這麼做的原因是他知道劉表心胸狹窄。

    也就是說水鏡先生是覺得自己沒遇上對的主公,所以才會藏著掖著。那麼後來他遇上劉備,為何也不出山呢?

    如果劉備都不符合他的條件,那這天下還真的沒人能夠讓他輔佐了。諸葛亮不就蟄伏在劉備手下做事嘛!

    所以我認為,極有可能是水鏡先生對國家大事,果真沒有太多研究,即使有研究,也沒有什麼新鮮的看法。所以美其名曰,未遇明主,實際上是能力有限。

    正是因為水鏡先生跟劉表的這次談話並不愉快,所以劉表才會覺得這幫逃難來的才子,壓根只是徒有虛表,也就沒有繼續拜訪諸葛亮、龐統等人。

    三、水鏡先生相當於大學教授,可未必有實戰經驗。

    我們都知道,除了徐庶以外,水鏡先生司馬徽也曾經在劉備跟前推薦過諸葛亮和龐統。當時劉備前來跟司馬徽聊天,司馬徽立刻就打開了話匣子。

    很顯然司馬徽還是有兩把刷子的,但是還不足以打動劉備。否則就算司馬徽這次拒絕,以劉備的那種尿性,還是會想辦法前來,一次不行就來兩次,再不行就來三次,直到司馬徽認識到自己的執著為止。

    可是劉備並沒有這麼做,可見劉備雖然覺得司馬徽也是人才,但是並不是那種曠世奇才。司馬徽自己也曾經坦言:一般的讀書人是看不清天下大勢的,只有堪稱俊傑的人,才能看得清天下大勢。

    一聽說有俊傑,本已打瞌睡的劉備立馬來了精神:啥?誰是俊傑啊?

    這回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在司馬徽眼中,只有這兩個人才是俊傑。而此前徐庶也曾經推薦過這兩位大爺,所以劉備心裡暗自認定,這兩位肯定是大才!至於司馬徽,還是不要花費太多精力在他身上好了。

    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襄陽記》

    由此可見,水鏡先生最多是傳授理論的大學教授,他們沒有太多實戰經驗,但是理論知識學習得很到位。而諸葛亮和龐統,雖然是這類人帶出來的研究生,可是他們卻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了很久,有了非常深厚的經驗。

    總結:有些人就是不願意給人家打工。

    有這麼一個笑話:我在工作上沒有什麼理想,我最大的理想就是不工作。這類人其實佔據了社會上的大多數。

    不少人出來工作,都是為了生計而已。如果真的讓他們選,很多人不會願意摻和到職場上來,畢竟職場是個大泥潭,混不好就要沉下去,甚至成為別人的墊腳石。

    所以說,現代人都有不願意工作的人,古代自然也有,而且人家有不工作的資本。水鏡先生司馬徽、博陵崔州平等人,全都是清一色的貴族出身。

    哪怕他們一輩子不工作,其實要想混個溫飽,一點問題都沒有。好好的閒散日子不過,跑去你的血汗工廠九九六?想啥呢?還真以為是福報啊!

    參考資料:《三國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既然屏下攝像頭做出來了,那麼屏下結構光可以做出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