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邊讀邊看話歷史

    繼位的是皇四子胤禛。而康熙心目中的繼承人應該是十四子胤禎。

    胤禎和胤禛是一母同胞,都是德妃所生,比胤禛小十歲。胤禎文武全才,而且友愛兄弟,既是皇四子胤禛的“小弟弟”,又和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關係都好,且年富力強,所以康熙晚年重點培養他。

    康熙派胤禎出兵青海,各方面待遇都能高,因此朝野都有很多人認為,十四皇子就是未來的皇上。胤禎回京時,有官員向他行跪拜裡,康熙也未怪罪。可惜康熙去世時,胤禎還是遠在青海。等到遺照宣示,傳位於皇四子胤禛,其他很多皇子都大驚。

    很多傳說糾結於康熙遺詔中的“第四子”還是“十四子”,或者說“傳位於四子”,“於”字是在“十”字上加了一橫一勾,其實意義不大。因為傳位詔書是正式檔案,在清朝的正式詔書中,“於”字一般寫成“於”,不會簡寫;再說,正式詔書一般還會有滿文,哪怕改了漢文,滿文卻沒法改。

    而專家推測,發生這樣的事,是因為康熙所信任的九門提督隆科多,其實早已成了胤禛的臥底,在康熙病逝的暢春園之夜,假傳遺詔。因為隆科多手握重兵,眾皇子形同被軟禁被挾持,最終只得屈從。至於“遺詔”,前面說過,修改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完全可以另造一份。

  • 2 # 靈石蘊珠寶

    感謝邀請

    康熙心裡怎麼想,現在沒人知道;他的遺詔到底如何,也沒人知道。不過不知歸不知,但若說雍正在“十”字上加了一筆,變成“於”,把康熙傳位詔書變成“傳位於四子”,那也是戲說,壓根沒這麼回事

    人家雍正做的更徹底,所謂的康熙遺詔其實是雍正讓隆科多寫的

    講真,康熙之死,撲朔迷離

    據外國史料記載,康熙死之前某段時間,曾乾嚎不止。這資料據說是當年在大清為官的傳教士敘說……外國資料真假不知,但康熙入住暢春園後,內部禁衛逐步被老四替換成他的人(負責禁衛的是九門提督隆科多,老四認得的舅舅),隔絕內外,這個真有記錄

    康熙駕崩祕不發喪,一天後,諸皇子才得知,這一天時間,誰知道老四幹了什麼,只知道諸多大臣王子到了之後,隆科多傳遺旨,老四登基!

    其實,從康熙過往來說,他並不喜歡什麼遺旨,他認為遺旨其實都是大臣矯詔,按照康熙德行,他只會在駕崩前把皇位安排出去

  • 3 # 奚河青青

    康熙傳位於四子已是史實,不管是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後人的角度來講傳位十四子也是不可能的。

    其一,雖然康熙帝非常疼愛十四阿哥,但是疼愛歸疼愛,挑選繼承人,疼愛並不能成為理由,而是要考慮繼承人是否有利於政治統治。從這一點來講,作為千古明君的康熙帝不可能自私到連這個都不懂,十四阿哥有很強的軍事才能,是個將才。但將在外,往往有勇無謀,無法協調政治關係。而四阿哥並未在康熙帝面前表現出很強的政治才能,而是蟄伏在家裡修花剪草,韜光養晦,與諸兄弟維持和氣,與隆科多和年羹堯等大臣來往甚密。康熙帝則經常派遣四阿哥隨從自己外出巡幸,外出代辦政務。這個過程對於四阿哥而言,既豐富了自己的閱歷,又能觀察康熙帝處理政事,獲得了從政的經驗。

    其二,康熙帝祕密立儲,傳位聖旨是用滿語寫成,而非現在的漢語,滿語中的“十”和“於”可不是一橫一勾的區別,這個是無法篡改的。所以傳位於四阿哥於情於理。

    綜上,答案躍然紙上,勿需多言!

  • 4 # 君臨天下999

    正史記載傳位四子,說康熙遺詔本意傳位十四子純屬後人猜測,毫無根據,因為清朝時期“於”子用通假字“於”代替書寫,再說了清朝遺詔用滿漢兩文並用的書寫形式,所以說雍正篡改詔書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的猜測不攻自破。

  • 5 #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十改於”是關於清世宗(雍正帝)流傳最廣的傳說,沒有之一!那麼,這所謂“十改於”真的存在嗎?“幹勾於”這個字並不屬於簡體字,其在中國古代便已經存在,這也是“十改於”傳說得以廣為流傳的最大前提。如果於是簡體字,無論一簡還是二簡,這個傳說都無從說起。

    清朝的語言文字使用習慣

    前面說到,於字在中國古代早已存在。因此,“十改於”理論上是可能成立的。但清朝對皇子的稱呼卻是一個我們無法迴避的問題。清朝為了強調皇子身份的尊貴,在口頭或書面語中涉及皇子齒序時,通常會稱呼皇某子而不是某子或者某皇子。例如潛邸時期的雍正帝,應該叫皇四子而不是四子或者四皇子。換言之,在清朝“傳位十四子”的標準寫法應該是“傳位皇十四子”。如果“十改於”,那就是“傳位皇於四子”,顯然是說不通的!

    滿文的問題

    除了稱呼習慣之外,還有一點我們也無法迴避,那就是清朝的正式檔案都是滿漢雙語對照的,著名的道光帝祕密立儲詔書就是實證。直到道光年間,傳位詔書依然使用滿漢雙語對照,康熙年間滿語使用更加普遍,自然不會例外。漢字十字可以改成於字,滿文卻是另一套文字系統,十字無論如何也是無法改成於字的!綜上所述,“十改於”的傳說是根本站不住腳的!所謂雍正帝篡改遺詔說純屬子虛烏有。

    康熙帝傳位遺詔實物尚存

    前面說到“十改於”站不住腳,實際上無須太多考證,康熙帝的傳位遺詔實物並沒有遺失,就儲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裡。滿漢對照,很長的一大段文字,並不是簡簡單單“傳位於四子”幾個字!既然有實物,那還存在什麼爭議?其實,這個爭議並不是遺詔的內容,而是這道遺詔本身!這道所謂遺詔並不是康熙帝親筆所寫。那麼,問題就來了——雍正帝即位之後,玉璽掌握在他手裡,偽造出一道“真”遺詔並不困難,僅僅只是操作層面的問題。

    現存的康熙帝傳位遺詔是真是假

    現存康熙帝傳位遺詔的真偽問題我們已經無從確認。就遺詔本身而言,紙是真的詔書專用紙張、印也是真的玉璽印、所寫內容與真實繼承皇位者也是一致的……從這幾個層面而言,這就是一份真遺詔!如假包換。可為什麼不是康熙帝親筆所寫呢?首先,晚年康熙帝身體違和,或許已經沒有什麼氣力親自動筆了。其次,彼時不是雍正之後的祕密立儲,正式詔書通常情況下都是皇帝口述、專人代筆,並不需要皇帝親自動筆。當然,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康熙帝根本沒有留下書面詔書,傳位只是口述。為了留下“實質性證據”,雍正帝事後命人弄出了這麼一個東西,但內容應該沒有太大出入的。

    康熙帝到底準備讓誰繼承皇位

    關於康熙帝原本選定了皇十四子允禵作為繼承人這個問題,個人認為可能性並不大。很多人認定康熙帝選擇了允禵,無非是帶兵的問題,將那麼多軍隊都交到允禵手裡了,難道還不是“繼承人”嗎?但個人認為,這恰恰否定了允禵是“繼承人”的可能性!您見過皇帝去世前把皇位繼承人支到千里之外的嗎?這裡面變數是在太大了,一天都可能使形勢發生永久性逆轉,更何況是從青海返回北京,就算是八百里加急也得很多天!等允禵回來,黃花菜早涼了……更何況,國不可一日無君,康熙帝不太可能讓皇位虛懸那麼久等允禵回來。可是,康熙帝並沒有提前宣召允禵回京,由此可見允禵並不是康熙屬意的繼承人。

    再就是康熙帝把允禵大軍的後援補給“承包”給年羹堯的問題。年羹堯是誰?雍正帝的“奴才”兼大舅哥之一!二人之間既是名義上的主僕,又是實際上的姻親,打斷骨頭連著筋。讓年羹堯出任川陝總督,等於是從東線和南線兩面堵死了允禵的後援補給線。而提拔年羹堯出任川陝總督的不是別人,正是康熙帝本人!康熙帝是實權皇帝,直到去世手裡一直緊握著權柄,潛邸時期的雍正帝還沒有能力跳過父親康熙帝直接任命年羹堯出任川陝總督。更重要的是,川陝搭配在清朝總督中並不常見,更多的是陝甘搭配。陝甘搭配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在南線四川給青海允禵所部“開了天窗”;而川陝搭配則完全堵死了允禵的後路!這種搭配,只要不傻誰都能看得出用心。康熙帝這麼搞目的何在?就是讓允禵變成紙老虎,不是嗎?年羹堯升任川陝總督是在康熙六十年,而這正是康熙帝著手準備身後事的時期!一年之後,康熙帝去世……

    這就足以說明問題了,可見康熙帝從來就沒有準備讓允禵繼承皇位。那麼,又何來“傳位十四子”之說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節自駕遊雲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