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咁咁咁靚爆鏡
-
2 # 阿郎看電影
在只有57分鐘的[小山回家]裡,有一個六七分鐘左右的行走鏡頭,失業的農民工王小山穿行在即將“大過年”的北京街頭,想找個老鄉一起回家,有一處字幕上寫“小山在人群中前行,遠處的天安門金光燦爛”。
這是這部被嚴重低估了的電影裡,最令我震撼的一幕,活生生的現實就那麼一頭撞進來,你不得不手忙腳亂地避開一個個連自己都不願正視的自己,否則就會撞得鼻青臉腫。
[小山回家]拍攝於1995年3月,賈樟柯說,這是他的“實話”。
一直堅持說實話的賈樟柯,正在籌備自己的第一部商業片,名字叫[在清朝]。
[在清朝]是不是還像小山那樣站在地上直勾勾地去逼視,賈樟柯那股殺氣騰騰的蠻力會不會被鴉片一樣的潛規則消解?畢竟在中國電影的語境裡,商業片這個詞更像是一個金碧輝煌的煙泡。在
戛納的時候,我問,在商業語境和個人訴求之間,[在清朝]會向哪一方傾斜。賈樟柯說,只是換了個說話方式,但要說的還是要說的。
15年來,中國電影裡,像王小山這樣讓你忍不住去直視的人畢竟還是太少了,觀眾看到的是一個個被塗脂抹粉的塑膠人,在生活的外圍互相拍拍打打、嘻嘻哈哈。
這無異是一個根據價格核算價值,用操作替換了創作的時代,大家心照不宣地,在一個連自己都缺席的作品裡,做出大姿態。
我們知道,一個想要獲得最多受眾的產品,必須儘可能地消減其獨特性,在大市場的脅迫下,大電影們都長著一樣鋼鐵的面容,都玩差不多的刀槍不入的把戲。
[英雄本色]裡有吳宇森,[站臺]裡有賈樟柯,[鋼琴師]裡有波蘭斯基,[Sunny燦爛的日子]裡有姜文,[四百下]裡有特呂弗,它們的動人之處在於其不可複製。
所以莫言說他三十年後再看[賣花姑娘],依然會像30年前那樣流淚。
有一個故事說,一個人天天背水上山,後來山上有了井,他還一直背,有人問,你幹嘛還揹著這個簍,他說後背冷。
人很容易被現實馴養,被大和重洗腦,在華美的理論和宏大的市場面前,自己永遠是最先可以拋棄的,所以1十幾年來,只有小山一直在走,其他人因為後背冷,都飛到了天上。
回覆列表
劇情的合情合理,演員自我修養,也就是演技的指數,你不能叫我拍馬上拍的那種,更不能隨波逐流的派抗日奇俠,小鮮肉之內的電影,觀眾遲早審美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