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娛一桶

    屈原投江,三個人需要負責任:

    一是楚懷王,二是楚國百姓,三是屈原自己!

    我們倒推屈原的死,看看是不是這麼回事。

    屈原是怎麼死的?

    鬱悶投江。

    為什麼要投江?

    楚國沒了。

    楚國怎麼沒的?

    楚懷王聽信了張儀的胡說八道和齊國斷交了,而沒有聽取屈原聯合齊國抗秦的建議。

    楚懷王為什麼不聽屈原的?

    是楚懷王傻了嗎?不是的,因為楚懷王心裡憋屈。

    楚懷王心裡為什麼會憋屈?

    因為屈原在楚國的聲望太高,超過了他這個國君!

    這就清楚明白了,用我們現在人的觀點來解釋一下這其中的原因吧。

    楚懷王,羋姓;屈原,同樣是羋姓,也就是說屈原出生在楚國的貴族裡,後來又因為才華橫溢,一路混到了楚國的二把手,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這個時候,身為楚國國君,一把手,心裡多少是有點忌憚的,雖然旁人都知道屈原愛國,可是當局者迷啊,楚懷王多少還是有點懷疑和擔心的,萬一哪天屈原反了可咋整。

    就在這個時候,楚國的老百姓出來給屈原添亂了,不論什麼時候,什麼場合,心裡眼裡都只有屈原這個二把手,屈原走路上,那些大姑娘小媳婦估計都會大喊:屈原,我愛你,屈原,我愛你……。

    崇拜之聲此起彼伏!

    久而久之,在那個封建時代,國家是帝王的私人物品,哪個君王允許自己的臣民愛別人勝過愛自己啊。

    可是礙於屈原在百姓心中聲望太高,楚懷王表面上依然對屈原客客氣氣,可誰敢保證楚懷王心裡沒有埋怨?他雖然是帝王,但同時也是個人,他也有嫉妒的本能。

    後來,楚懷王漸漸地疏遠屈原,這太正常了,人的本性而已,一和屈原在一起,他這個一把手就好像空氣一樣,換誰都不樂意了。

    怨氣與日俱增,然而屈原自己卻一點都沒察覺到,還是一如既往地在楚懷王面前吧啦吧啦個不停,最後被貶也是意料之中。

    屈原愛國,毋庸置疑,但是屈原給君主進諫缺乏謀略,以為可以用一身滿腔熱血感動楚懷王,哪裡知道只是感動了自己而已,最終鬱悶投江。

    因此,屈原的死,楚懷王當然死最大的傷害者,但是屈原自己和楚國老百姓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屈原是被聲名所累的一代忠臣,可惜生錯了時代,生錯了地方,輔佐了一個不是十分開明的君主。

    倘若楚懷王是唐太宗的話,屈原必是魏徵一樣的人才!

    讀史使人明智,明理。我們不必去糾結歷史的真想究竟如何,只要從歷史事件或者人物身上明白道理即可。

    我們這個時代也有被名聲所累的人,譬如某寶某雲,動不動就要改變社會,前些年被大眾捧上了神壇,以為可以利用使用者,利用輿論進行倒逼,結果如何呢?

    其他就不多說了,今天是端午節,我們一起懷念一下這位名臣,畢竟是他讓我們享受了一天的假期,還讓我們吃上了粽子。地分南北,粽不分甜鹹,都好,都好。

  • 2 # 春回芳去一玫到

    屈原是一個偉大的浪漫派詩人,也是一個有抱負的政治改革家,他的浪漫性註定了靈魂的高潔,不能融入現實生活之中,不願與世俗社會同流合汙,認為世人皆醉我獨醒,他致力於變法而失敗,後來聽到楚國被滅亡的訊息,他最終萬念俱灰,投江殉國,他的死,是不願作亡國奴的民族氣節的一種體現,不是具體到某人能夠把他逼死。

  • 3 # 味哎兒

    在中國有兩個創造英雄的時代。

    一個就是黃帝.炎帝.共工.刑天.祝融.蚩尤,這是一群猶如半人半神的英雄。

    一個就是春秋戰國各個英雄,及聖賢,和大能者了。但他們都是人,沒有半點神氣兒,或仙氣兒。

    屈原與伍子胥是一樣的,都是忠君愛國的英雄形象,並且最終都是屈死的。也就是君主不聽他們的話和建議,最終導致國家衰敗和滅亡,他們自己也自殺死了。

    只不過這時候的國家是諸侯國,同現在的國家概念不同。

    屈原是楚懷王的同族人,伍子胥是諸侯王的叔叔。

    他們倆都是勸自己的國軍,不要聽敵對方的諸侯國家的話。應該防止這些敵對國家對自己的陰謀,他們的國君都不聽,最終都被囚禁起來了。

    所以伍子胥讓人把他的眼睛放在城門前上,讓他看見敵對的諸侯國怎麼樣的進入他們國家的城門的。

    而屈原是自己投了江,以身殉國了。

    這都是由於當時春秋戰國,各個諸侯國之間互相吞併,造成的。

    而當時的各個諸侯國,是以各個姓族同佔一塊土地為生的,有如現在的單姓村莊一樣,這個村莊裡面就這一個家族的人,村莊的一切都屬於這個家族的。

    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個諸侯中中國產生出了姓,這個東西。或者說姓,是由於春秋戰國形成的。只不過當時是以國為姓罷了。

    樹立起一個忠君愛國的形象,也由於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的。

    因此春秋戰國時期相當於中華民國和清朝交接時,各省的軍閥混戰一樣。

    只不過軍閥混戰,是有很多很多姓的人共同進行的。只不過口語上說吞併另一個軍閥的省地盤。

    春秋戰國時期的互相兼併,是一個姓族吞併另一個姓族進行的。只不過口語上說吞併另一個諸侯國。

    所以屈原的死亡,不能用誰逼死他來解釋說明,而是因為忠君愛國,看到國家要滅亡了,自己就以身殉國了。如果非要說是誰逼死他的話,那麼就是國情逼死了他。

  • 4 # 阿里獾

    往大了說,是時代造成了屈原的悲劇!

    楚國舊勢力太強大,國家日漸式微;同比秦國,順應時代潮流,必然會進行統一戰爭!

  • 5 # 周柃利

    屈原是投江而死,通俗點講就是自殺。

    對於自殺的人,他的死當然自身問題最大,因為自身想不開,不過屈原之所以自殺不是像普通人那樣為了自己,他是為了楚國,所以他的死當時的楚懷王也要負責。

    屈原得到楚懷王的信任,上官大夫十分嫉妒。

    他為了得到楚懷王的信任,想要把屈原為楚懷王制定的國家法令草稿佔為己有,遭到屈原拒絕後就去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說屈原自誇其功,就這樣楚懷王疏遠了屈原。

    楚懷王不辯忠奸,這讓屈原很痛心,於是他就寫了楚辭《離騷》來表達內心的憤懣之情。

    屈原遭到貶斥後,秦國攻打齊國,楚國和齊國有盟約,秦惠文王擔心這個派張儀來楚國遊說,說如果楚國願意和齊國斷交,那麼秦國願意獻出商、於一帶六百里土地給楚國,楚懷王貪圖秦國的土地,輕信了張儀的鬼話和齊國斷交。

    沒想到張儀轉身就耍賴,說和楚懷王商定的是六里地,根本不是六百里地。

    楚懷王被騙一怒之下出兵攻打秦國,最後秦軍大敗楚軍,俘虜了楚將屈丐,之後又取得了楚國漢中一帶。

    楚懷王不服輸深入進軍攻打秦國,魏國趁機偷襲楚國,楚軍不得不從秦國撤兵,而這時候遭到背棄的齊國也不願意出兵救楚國。

    第二年,秦國講和,願意割讓漢中一帶土地,而此時的楚懷王心中十分痛恨張儀,只想得到張儀,於是張儀去到了楚國,他一去楚國就給大臣靳尚送上厚禮,又讓楚懷王的寵妾鄭袖說服楚懷王把他給放了。

    此時,屈原已經被楚懷王疏遠了,他剛出使齊國回來,他問楚懷王為什麼不把張儀給殺了,楚懷王悔悟想要殺張儀,可是已經晚了,張儀早跑了。

    到秦昭襄王時,想要和楚國結親,想和楚懷王見面,屈原勸說楚懷王,說秦國是虎狼之國,這次去恐怕是羊入虎穴,可是楚懷王不聽還是去了,這就導致他被秦昭襄王扣留,後來他逃到了趙國,可趙國不肯收留,又回到秦國,可憐的老楚王最後客死他鄉。

    由上可見,這個楚懷王中後期成了糊塗蟲,先被張儀忽悠和齊國斷交,之後又被秦昭襄王扣留死在他鄉,可憐他上半世的英明全都磨滅,楚國也曾在他的手上顯赫一時,可最後又衰退下去。

    正是因為楚懷王早期昭陽、靳尚、屈原等楚華人才,才使得楚國強大,屈原也正是因為看到了楚國的強盛,後來再見證楚國衰退才會更加的悲痛欲絕。

    楚懷王死後,他的大兒子繼位,是為頃襄王,公子子蘭被任命為令尹。子蘭因為勸說楚懷王入秦,導致楚懷王客死他鄉,因此楚華人都把楚懷王的死怪罪到子蘭身上。

    當時屈原已經遭到放逐,不能重新返回朝堂,可他依舊心繫楚國安危,懷念楚懷王,他多次流露出國君親小人遠賢臣,導致國家土地被侵佔,被天下人恥笑的想法,由此子蘭十分憤怒,讓上官大夫去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頃襄王就把屈原放逐了。

    屈原看不到楚國未來的希望,心中悲憤於是就抱著石頭跳了汨羅江。

    屈原死後,楚國還有宋玉、景差等人都喜歡左賦,可終究是沒人敢於向楚王直諫了,楚國國力一日日衰退,終究在幾十年後滅亡在了秦國手裡。

    屈原的死與其說是為了反抗楚懷王不辨忠奸,為楚國的命運悲哀,及早地為楚國敲響了喪鐘,倒不如說是他太過執拗,心中的忠君思想太重,家國觀念太深刻。

    楚國有屈原是幸事,但是楚懷王后期不能重用他是蠢事,屈原生在楚國是錯事,最後投身汨羅江是無可奈何的事。屈原的死楚懷王要付一半的責任,而屈原自己,性格太耿直太強硬,他的死自己也要付一半責任。

  • 6 # 西城人匆匆2015

    謝邀/盜版太多西城人(正版)誰也沒逼死他,屈大爺是讓人給推下去的,兇手至今未到案。屈原是個浪漫詩人,其詩文,楚詞,影響甚廣,粉絲無數比我多他有理想,有抱負,奈何得不到高層的賞識,無法施展,鬱悶俗話說得好,官場失意,情場得意。屈原也有詩人特有的毛病,好色,悶騷。他與楚懷王的愛妃眉來眼去出軌,傳說還懷孕啦這事兒傳到楚懷王的耳朵裡,家醜不可外揚,怕丟人遂將屈原貶官流放,後派人追殺至汨羅江邊,將屈原裝入麻袋,捆上草繩兒,其形狀與今天的肉粽子相似,投入江中每逢五月端午,粉絲們為紀念他,包些粽子,放入汨羅江。流傳至今。曖昧須謹慎,出軌有風險。不管怎麼說,也得感謝屈大爺讓我等亨受了一天的假親們,五月端午吃粽子時,不要吃肉的,一定要吃江米小棗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統治最長的朝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