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枝青荷

    導語:宋末三傑是南宋末年抗擊元朝入侵的三位領軍人物:文天祥、張世傑和陸秀夫。

    文天祥不幸被俘,他堅貞不屈,堅決拒絕了敵人的勸降,慷慨就義;

    張世傑在崖山兵敗以後,殺出元軍的包圍圈,率艦隊在海上流亡,遭遇颶風,墜落海中,就此逝世;

    陸秀夫在崖山之戰中,眼看大勢已去,為了氣節和尊嚴,揹負著宋朝末代小皇帝趙昺,毅然投海而死。

    宋末三傑——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

    公元1276年,元軍迫近南宋都城臨安,宋恭帝出城投降,太皇太后謝道清下令全國軍民停止抵抗,接受元朝的統治。

    不甘心亡國之恨的南宋軍民,在將領張世傑、文官陸秀夫等人的主持下,擁立益王趙昰為帝,繼續進行抗元鬥爭。後來。趙昰病死了,張世傑等人又擁立趙昺當了皇帝,以號召天下軍民共同抗擊元軍。

    1279年,史上著名的崖山之戰爆發。此戰的結果是宋軍慘敗,南宋十幾萬軍民不願投降,紛紛蹈海而死。

    崖山之戰,是南宋滅亡的標誌

    崖山之戰以後,南宋滅亡了。

    宋末三傑中的陸秀夫和文天祥,原來在南宋朝廷中都屬於中級官僚,地位並不顯赫;只是在國家危亡之際,高階官員們不顧國家安危,紛紛逃亡,另謀出路去了;所以,敢於擔當的陸秀夫和文天祥才脫穎而出,成為南宋末年著名的領軍人物。

    而張世傑是行伍出身的宿將,也是忠於宋室,不願投降元朝;但是,張世傑的軍事才能並不高,而且他不具備遠大的戰略目光,一味主張往南逃到福建和廣東地區,作為南宋小朝廷的落腳點。由於張世傑手握兵權,因此,南宋末代小朝廷基本上就是張世傑說了算。

    南宋末年的統兵大將——張世傑

    張世傑與前來圍剿的元軍屢次作戰,都失敗了,只得率領艦隊在海上到處漂泊;最後,張世傑厭倦了這種局面,於是,他下定決心,決意在崖山地區與元軍進行決戰。

    張世傑在作軍事部署的時候,忽視了入海口的重要性,沒有派遣艦隊控制入海口;他把千餘艘戰艦背山面海圍成方陣,用大鐵索貫穿起來,四周圍起樓柵,就像城池的模樣,小皇帝趙昺的御船居於方陣之中。

    放棄入海口的控制權,是一大失誤;把千餘戰船用大鐵索連線起來,更是一大失誤。

    元軍將領張弘範是一員名將,他利用張世傑戰略佈陣的嚴重失誤,乘機切斷了宋軍的淡水供應線,使得宋軍將士只能飲用海水來解渴;這樣一來,宋軍的戰鬥力大減,水戰優勢逐漸喪失。

    最後,張弘範兵分四路,從東、南、北三面向崖山發起總攻,戰鬥從清晨打到黃昏,宋軍大敗。

    張世傑見到敗局已定,下令砍斷鐵索,率領十幾艘船隻,殺出重圍。

    此後,張世傑繼續與元軍交戰,又遭挫敗,只能流亡海上。一天,船隊突然遭遇颶風襲擊,全部傾覆,張世傑溺死於海中。

    崖山大戰是元朝消滅南宋的最後一戰

    陸秀夫在擁立趙昺當上皇帝以後,擔任了丞相一職,還負責教育小皇帝的任務。

    在崖山之戰中,小皇帝趙昺的座艦被元軍圍困,而張世傑派人乘坐小船,前來接小皇帝突圍;陸秀夫卻害怕來人是冒充的,想來劫持小皇帝;那樣一來,徒然讓南宋朝廷蒙受恥辱。所以,陸秀夫斷然拒絕了來人迎接小皇帝的要求。

    陸秀夫揹著小皇帝,投海殉國

    最後,陸秀夫看到已經無法突圍,便決定自殺殉國。他仗劍將自己妻子兒女驅入海中,又對小皇帝趙昺說:“國事至此,陛下應為國死。德祐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說完,背起八歲的帝昺,跳入大海。

    張世傑、陸秀夫是南宋的忠臣義士,理應受到後人的敬仰。

    文天祥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他在末代南宋小朝廷中是主張積極北上的,與張世傑一味南逃的主張相悖,所以,文天祥被排擠出去,到外邊組織軍民,抗擊元軍。

    1278年,文天祥被元軍俘虜;元朝很想招降文天祥,可是文天祥始終堅貞不屈,誓死不降。

    在歷經了多年的監禁之後,文天祥英勇就義。

    文天祥堅貞不屈,慷慨就義

    結語:張世傑、陸秀夫和文天祥在元朝的大舉進攻面前,誓死不屈,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氣節。他們的精神受到人們的讚譽,後人把他們合稱為“宋末三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稱為老可解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