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正史tank

    越佬族

      越佬族:其是指世代都使用粵語,並有越佬文化認同的群體。越佬族血緣主要為百越族,其族體和文化在經過漢族的輻射下慢慢的失去了其的獨特性。其民族文化的形成,與下述原因有關:(1)歷史上百越民族的互相遷徙;(2)各個地區不同的自然環境對群體生活方式產生重要的影響;(3)不同時期集聚於某一地區的不同群體之間、不同文化之間,互相影響、相互交融,形成了源於百越族、百越文化而又被漢文化輻射的民族和文化。不同民族是以語言、生活方式、風俗、民情、宗教信仰及文化特點來區分。 越佬族基本是以講粵語來區分的。專家認為越佬族用粵語最早在今廣東封開、廣西梧州等地區形成,是古越族受漢語言輻射而來,粵語保留古越語特點和詞語較多 ,屬於壯侗語系的的語言。但我認為,越佬族和粵語形成的中心地帶應該是在冼夫人、馮氏家族統治的粵西地區,包括高州、陽江、江門、佛山等地。林語堂曾說:粵語以茂名(今高州)為中心(附有地圖),並列舉高州白話(粵語)大多數有音皆有字,廣州話則往往有音無字,粵西白話「尚多儲存隋唐古音」,「陽聲韻及入聲韻之韻尾與《廣韻》系統相合。林語堂的分析並不完全正確,恰恰恰相反,而是粵語雖然存在著與《廣韻》系統相合的情形,但粵語應該與古越族的親緣關係更多,粵語日常底層許多語詞與壯語相同。 越佬族的血統以古越族的血統居多,中原漢文化侵入性融合使之形成漢文化的次文化,而並非是中原漢族人數佔優勢使血統融合造成的結果。高州人族譜上顯示高州很多為福建移民(客家民系、福佬民系),這並不能反映講粵語的 越佬族居民佔大多數的事實。高州越佬族在隋唐時代馮、冼氏統治之後業已形成,由於那時族譜文化並未濫觴(茂名地區有族譜記載的漢族移民最早是唐朝,且族譜記載唐宋時期移入的姓氏和人數都不多),而後來明清福建移民及珠江三角洲移民的到來,也帶來了興盛的族譜文化,早期居住在這裡的 越佬族也學 了這些族譜文化,但其無法追溯族源,便多篡用了別的姓氏敘述和方式,以致帶給我們某種假象。比如,冼氏是明顯的土著,為古俚族的望族,但冼氏族譜一樣說祖先來自於中原。古俚族的大姓有馮、寧、李、陳、龐等,無一例外皆稱祖先來自於中原,當中應有不正確的地方。日本學者認為 越佬族的「珠磯巷傳說」是少數民族漢化同步傳播的結果,存在許多虛構的成份。所以我傾向認為,越佬族大部分為越族的後裔,並不能簡單以族譜來考據他們的由來,對族譜要有所辯識。 廣府人(越佬族的錯誤代名詞)學越南語也是很快的,越南語跟廣州話也是有很多接近的,與廣西壯族有高度相似性(中山大學體質特徵研究分析結果)。

     南方本地民族(汗水):在漢族還沒有來到這熱火朝天的土地前,南粵大地早已孕育了珠江文化,她最早的臣民——百越民族,已經在這裡點燃了熊熊的文明之火,用著最原始的工具一點點地開闢著那富饒的土地,那烈日底下閃閃發光的不是什麼寶石,是他們那舞動的汗珠。而今,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的後裔也演變成了今天的廣府人……南越王趙佗實行了和睦百越的政策,力解因戰爭而留存的仇恨。開始了漢越互融的局面,那麼粵語就是在秦漢這個時候脫離了母體。(《百越民族》 )

    越佬人主要由百越族與早期小部分漢人雜處同化而成。越佬文化特徵以珠江三角洲最為突出,既有古南越遺傳,受中原漢文化輻射,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經濟因素影 響,具有多元的層次和構成因素。

      蠻夷戎狄本來在字源學上並無輕視之意,只是指文化不一樣的民族,稱之為夷、狄、胡,並不那樣輕視。等到「天朝」意識有了之後,一圈一圈形成了一種華夷之別的觀念:我們中國是當中的「天朝」,其他離「天朝」愈遠的文化愈差,這才有文化優越感,然後才有鄙視其他民族的看法。整個華中南的漢化也是逐步的,而廣府的漢化最為典型. 先是上層迅速漢化, 然後過了一千年, 民間才把自己的獨特認同漸漸忘記, 或者攀上顯貴的"河洛移民"的族系, 以漢姓氏族認同和封建階級認同取代土著地方認同或部落認同.(載自華東師大校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把有點發黃的白襯衣再次漂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