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校國學
-
2 # 應用國學復興文化
孔子所說的君子和小人只是個人內心境界的大小區分,並非對人格等級的評判。
人心趨利無可厚非。只是趨利的基礎觀念不同,結果也不盡相同。目前中國商企絕大多數追求以"術"而謀,其結果難免導致企業短命。而以儒家的思想基礎趨利,企業更容易實現長久穩定的發展。二者所帶給企業家的幸福感也存在巨大差異。
稻盛和夫就是應用儒家思想的典範。也帶動了中國人以儒治企治商的思潮。
-
3 # 紹興李珍
現在很多國學培訓甚至企業家都在提儒商這個概念,你怎麼看?
答:筆者講個故事吧:
《論語·先進》: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這裡譯了:魯國大夫季氏(三桓之一)比魯國君主周公還富裕,而冉求(“孔門十哲”政事著名)還幫著聚財而增附。孔子說:“他不是我弟子了,弟子們可以公開聲討攻擊之!”
把魯國的財富都集於絕少數人之手,這就是亂源。天下的財富是屬於天下人的,天下人可以共同享用。一旦財富太過集中,禍亂就開始,百姓就遭殃,五千年的歷史就是這樣前行的。
那麼真正的儒家以什麼為寶呢?《禮記·儒行》中孔子說:“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立義以為土地;不祈多積,多文以為富。”
儒家以忠心為寶貝,以大義為土地,他們的財富是講述天道、王道之文章。與俗人的財富是不搭界的,商家入儒門是不得其門而入。
回到題目,筆者雖然終身看書學習,但不認識“儒商”兩字。
《史記·鄭世家》鄭國商人弦高用十二頭牛可以拯救鄭國於戰火之故事;告訴人們弦高是知“商道”的,也僅知商道而已,不敢無知、褻瀆到說是“儒商”。
什麼是“商道”?買賣公平,童叟無欺,價廉物美。
為什麼要說是“儒商”,只是為了搶佔輿論的制高點,如此而已。敬奉!
-
4 # 心易天下
儒學是以孔子為奠基人的一個學術流派。孔子傳世的著作基本可以表達夫子的思想觀點。
孔子言道: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眾所周知,君子小人之分是儒家正統對於人格高低的分別,而義和利的對立則反應了孔子對於商業的看法。商人的本質是趨利。所以孔子對於商業和商人是批判和不認同。因為商人的行為不符合儒家的教義。
所以,從這點來看,說什麼儒商實際是現代人一種臆想,是一個偽命題。
-
5 # 國學風尚
儒商以創造社會財富、服務於天下為責任; 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根基在於“誠信”,儒商以產品和服務的質量誠信為特徵; 工資來自勞動的報酬,在其位必須盡其職,儒商的忠誠是忠於職守忠於客戶的衷心; 資金最初來源於發明、勞動等報酬的再投入,因而投資的股權仍然合乎儒家倫理; 新儒商本質是商,應以企業為重。
儒商文化是加強企業管理和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手段。儒商文化是經過歷代儒商的成功實踐不斷總結出來的,它本身就是一種企業經營管理之道。 如注重誠信,就是重視產品質量,信守合同,不逃廢債務。 重"義"就是守法經營,注重環保,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創造社會效益。 "仁愛"就是關心職工的切身利益,實行人本管理。 "人和"就是對內鑄造團隊精神,搞好協作,對外樹立"顧客至上"的觀念,建立良好的客戶關係。
儒商文化才從潛文化變成了顯文化,這是時代格調決定的。儒商的定義現在學界還沒有統一的定論,但我個人認為,儒商應該是指能正確處理義利關係,有責任有擔當的企業家。 對於現在的企業家我們並不能評論他們是否為儒商,因為他們還在改變,還沒有被封存進入歷史,還沒有蓋棺定論,只能說現在的一些企業家現在在做的事符合儒商精神。
回覆列表
關心時政、財經新聞的朋友可能知道,從2018年開始,到今年的6月底7月初,山東已經成功召開兩屆“儒商大會”,出席會議的,很多都是世界500強、央企、行業領軍或知名民企代表,包括著名專家學者代表。
實際上,不僅有儒商大會,還有世界儒商大會、中華孔子學會儒商文化研究委員會、中華儒商總商會、中華儒商聯合會、“孔子儒商獎”等會議、機構和獎項,並且大部分的影響力都不小。比如世界儒商大會,先後在海內外舉辦過十餘屆,得到了中國、新加坡、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中國香港等國家地區領導人,國內各省市鼎力支援。全球數十個國家高層領導、學術權威、商界精英、社會名流、駐外使節都先後出席大會。
由此可見,儒商這個概念,絕不僅僅是一些國學培訓或者企業家在提,其價值和影響都是實實在在存在的。那麼,怎麼來看待儒商這個概念和事情?下面,我試著從“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三個維度來進行理解。一、什麼是儒商?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百度百科、搜狗百科對儒商的解釋:儒商,指經商的儒客,即為“儒”與“商”的結合體,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財富與成功,是儒者的楷模,商界的精英。一般認為,儒商應有如下特徵:注重個人修養;誠信經營;有較高的文化素質;注重合作;具有較強責任感。
儒商有超功利的最終目標,有對社會發展的崇高責任感,有救世濟民的遠大抱負和憂患意識,追求達則兼善天下。古有陶朱、子貢、白圭等一代儒商,後有徽商、晉商、淮商、閩商、郴商等儒商商幫,現今也湧現出““立己立人,達己達人”的榮氏家族、邵逸夫、霍英東等具有新時期儒商精神的現代儒商。
雖然學術界對儒商這個概念一直存在著不同的說法,但我們大體上可以這樣認為,所謂儒商,是指把“儒”與“商”結合為一體,既有較高文化才智,又有相當物質財富、道德修養、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的人。
二、儒商產生和存在的土壤是什麼(為什麼會有儒商)?
儒商的產生離不開兩個基本的前提條件:儒與商的興盛。我們分別來看一看。
首先來看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我們大部分人都知道,雖然歷史上曾經有過“焚書坑儒”這樣的事情發生,但不可否認的是,儒家文化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對歷代治國者和普通人,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並長期作為統治者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而其民本、仁愛、和而不同的思想,重德務實、堅韌自強、好學合作的精神,更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精髓。
其次,我們來看一看中國古時商業的發達程度。這裡通過列舉可考證的中國古時部分GDP在世界所佔比例情況來說明一下。
中國古代部分年份GDP佔當時世界GDP份額
看了這些資料,大家是不是會對中國歷史商業發達程度感到自豪呢?
好了,基礎條件具備了,那儒家思想又是怎樣成為作為商業的核心價值觀的呢?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商人開始成為社會的重要階層。當時生產力得到較好的發展,出現了士農工商的社會分工。由於從周王室到各諸侯國大都很重視工商業的發展,因此貴族和士人在大商人中佔有很大比重,這大大提升了商人的社會地位,子貢、范蠡、白圭就是這一時期鉅商大賈的傑出代表,他們精於商道,富可敵國,甚至可與諸侯分庭抗禮,其中的子貢是孔子的弟子,更被公認為儒商鼻祖。從那時起,隨著儒商初步形成和儒家思想成為社會主流思想,儒商文化秉承儒家思想,開始建構起一套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商業理念、職業規範和經營方法。
後來,中國歷史上還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儒商,如重守誠信、講究“真不二價”的杭州胡雪巖的胡慶餘堂,見利思義、買下全部有毒胡椒而後付之一炬的清代徽商吳鵬翔,富而好禮將“修身”作為企業文化的瑞蚨祥孟洛川,兼濟天下、傾盡家財救濟災民的喬家大院喬致庸,就是儒商典型的代表。
三、儒商存在的價值是什麼(儒商能做什麼)?
2019年1月15日上午,由中國孔子基金會等主辦的“從儒學到儒商:當代儒商精神研究的時代價值與國際意義”學術研討會在上海舉行。我們可以把這個研討會的部分成果作為我們這個問題的答案。
踐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理念,講德行善,以德治企;踐行“義以生利,利以平民”的理念,生財有道,利他經營;踐行“內誠於心,外信於人”的理念,內外兼修,塑造品牌,達到人品、企品、產品的“三品合一”;踐行“智者不惑”的理念,善抓商機,與時俱進,打造“時代的企業”。踐行“仁者不憂”的理念,關愛員工,服務大眾,實現“仁以愛人”;踐行“勇者不懼”的理念,嚴於律己,“勇以擔當”,形成強大的戰鬥力。通過這些理念的貫徹執行,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世界眼光、人文情懷、可持續發展的優秀企業,運用中國儒家商業智慧推動國家乃至世界商業文明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