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漂亮獅城

    於公來說,是為了結束亂世,推翻暴政,趕走異族,建立漢人自己的江山!

    元末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階級矛盾極度尖銳!元朝貴族窮奢極欲,爭權奪利,推行民族壓迫政策,把全中國人口劃分等級,南方漢人地位最低!

    漢人不能私藏武器,幾家人共用一把菜刀!漢人女子嫁人,要先讓蒙古人享受初夜權!漢人甚至不能跟蒙古人在一家飯店吃飯!蒙古人殺死漢人,只要賠一隻動物即可獲釋;漢人殺死蒙古人要償命!

    再加上天災頻繁,土地兼併嚴重,統治者治國無方,官場貪汙腐敗嚴重,老百姓活不下去了,不得不反!

    朱元璋親眼目睹一切亂象,當然希望改變這個不公平的世道,讓漢人可以活得有尊嚴!

    於私來說,朱元璋出身寒微,嚐盡人世酸甜苦辣,當然希望改變自身的命運,做人上人!不用挨餓受凍,不用被人歧視,不會有性命危險!亂世無數人被餓死或被殺死,要想生存下去,只有努力奮鬥,別無他法!

  • 2 # 皖北隱士

    朱元璋雖為一介草民,但他參加紅巾軍後,軍紀嚴明,知人善任,很快成為紅巾軍內部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文士名人紛紛歸其帳下,為其所用。特別是劉基(伯溫),宋濂在成就朱元璋的霸業中起到了顯著的作用。在元末群雄並起的局面下,劉基提出:“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的主張,以免成眾矢之的。

    朱元璋在其統治區內,注意恢復農業生產,興修水利,經營農田。並寓兵於農,“農時則耕,閒時習武”。所以在其統治區內,農民生活比較安定,軍糧供應充足。

    在時機成熟後,朱元璋決意北伐,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結束了元朝統治,從而成就了帝業。

  • 3 # 思省1

    朱元璋從小吃苦,從磨難中成長。苦難造就了他堅韌,頑強,睿智,他還好學,能從每一次苦難經歷中鍛鍊成長。他也有常人沒有的洞察判斷力,在他領導下義軍節節勝利,直至走向建立大明,王者往往是從苦難中成長,在一次次的戰役中成熟,在無數的逆境中成為一代君王,歷史造就了朱元璋,他也書寫了大明的歷史。

  • 4 # 地理小能手

    元朝末年,吏治腐敗,各路諸侯紛紛揭竿而起,朱元璋,曾經只是一個牧童的他是如何打敗各路紅巾軍,並且最終成為明朝開國皇帝的?

    朱元璋的成功絕非偶然,元至正17年,即公元1358年,朱元璋打下徽州,之後便遍訪賢士。有位叫朱升的賢士,給他出謀劃策,事後又給他留下了九個字,叮囑道:如這九個字得以兌現,天下可取之。那麼這九個字是什麼呢,即‘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將這九個字奉為真言,後果真成就了霸業。

    高築牆:高築牆是一個廣義的說法,不一定要築牆,這裡我們可以理解為建立穩固的後方根據地,朱元璋在奪取應天府(南京)後,在周圍打造城池,並在長江兩岸打造船隻硬弩,這一點是與同樣有屌絲經歷的劉邦學習的,劉邦在天下未定的時候,也開始打造自己的都城長安。

    廣積糧:廣積糧即囤積軍糧,為之後消滅各路反王奠定了基礎。元朝末年吏治敗壞,百姓飢寒交迫,逼不得已,只好投軍。投軍是為了什麼,僅僅是為了吃飽飯,不被餓死而已。那麼,有了充足的糧餉,就不愁募集不到兵,而建立霸業,沒有足夠的軍事實力是萬萬不行的,須知‘槍桿子裡出政權’的道理。

    緩稱王:在元末的各路反王中能做到以上六個字的大有人在,而這九個字同時做到並付諸實踐的僅朱重八一人而已。當時各路反王爭相恐後的稱帝、稱王,譬如龍鳳政權劉福通,天完政權徐壽輝、陳漢政權的陳友諒等等,這些人著急稱帝、建立政權,無非是想要籠絡人心,證明自己為正統而已。然而殊不知,如果誰稱帝,誰就是元統治者最大的敵人,統治者必將除之而後快,實力也必將大大折損。

    朱元璋之所以能逆襲成為皇帝,與這九個字的策略是分不開的,同時他也注意籠絡知識人才,為此還修建了‘禮賢館’來接待他們,這也為朱元璋統一全國奠定了人才基礎。

  • 5 # 歷史吧檯

    朱元璋從一介草民,成為大明開國皇帝,他的信仰,一開始是官逼民反求生存,待到水漲船高眼界開闊以後才是改朝換代開國稱帝。

    在中國的漫長曆史長河中,朱元璋絕對是一個最具傳奇色彩的草根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逆襲者,沒有之一。

    朱元璋(1328—1398),安徽濠州鍾離(明朝建立後改為鳳陽)人,家族中排行第八,重字輩,故父親給他取名重八,朱元璋的大名是後來他的岳丈大人郭子興給改的。

    朱重八赤貧家庭出身,從小與徐達,湯和,周德興等玩伴一起給地主劉德家放牛為生,沒上過幾天私塾。

    1343年濠州大旱,莊稼絕收,次年春天又發生嚴重的蝗災,瘟疫,朱元璋父親,大哥,母親接連染病去世,卻無地埋葬,幸得鄰居劉繼祖發善心,給了塊墳地,朱家才把父母兄長草草葬了。為了活命,朱元璋與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生。

    無處安身的朱元璋去了附近的皇覺寺做小和尚。還沒五十天,寺裡也斷了糧,他只好託缽流浪,四處乞討化緣整整三年。

    三年之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各個角落,見了世面,開闊了眼界,飽嘗了人世的冷暖,積累了社會生活經驗,滿目瘡痍的社會現實狀況也讓他意識到社會大亂就要來臨。

    三年艱苦的流浪生活,鑄就了朱元璋堅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變得殘忍、猜忌,這段流浪生活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347年,他回到了皇覺寺。

    就在這時,參加了郭子興紅巾軍的發小湯和,來信勸他別做和尚了,一同參加義軍打天下。

    早就躍躍欲試要做人上人的朱元璋,急不可耐地投奔了郭子興的紅巾軍,從此開始了他轟轟烈烈、揭竿而起的起義征程,這一年他25歲。

    25歲以前的朱元璋一無所有,在社會最底層掙扎求生。

    但是金子就會發光。25歲後的朱元璋的人生開了掛,一帆風順。

    這當然離不開他的作戰勇敢,深謀遠慮。

    其實我認為朱元璋能在元末群雄逐鹿中脫穎而出,從一介草民,最後能成為大明開國皇帝,最重要的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善於爭取民心。

    我們都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但在元末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農民起義大潮中,要懂得並做到這一點是很難很難的。

    出身農民的草莽英雄,讀書少,沒文化,決定了他們的通病是眼界低,心胸狹隘,目光短淺,沒遠大理想,瞧不起讀書人。

    因此他們起義後部隊紀律一般很差,不懂得籠絡民心取得老百姓支援。

    郭子興的隊伍剛開始就是這樣,紀律很差,他們佔領濠州以後,“哨掠四鄰”,不僅剝奪地主富豪,也搶劫普通老百姓的財產。

    “不兩月,越境犯他邑,所過亦然。”攻佔和州後,燒殺擄掠,姦淫婦女,老百姓妻離子散,民心惶惶。

    朱元璋則與眾不同。他自己出身窮苦,知道老百姓喜歡怎樣的軍隊。

    所以,朱元璋獨自帶兵不久,他就開始注意軍紀問題。

    朱元璋攻佔和州後,手下士兵同別的起義隊伍一樣照例搶奪財物,擄掠婦女。

    朱元璋很生氣,嚴厲處分了軍紀渙散的將領,殺了擄掠的士卒後,把和州全城的男人們召集到衙門前,來認領自己的妻女。

    這使和州城的老百姓奔走相告,感恩戴德。人們爭相傳誦朱元璋的部隊軍紀嚴明,許多年輕人紛紛加入他的隊伍。

    朱元璋懂得:戰爭中人心的向背取決於軍隊的紀律。

    他常對手下將領們說:“我每次聽說你們攻下一城之後不亂殺人,不搶奪老百姓財物就打心眼裡高興。林子裡有老鷹,別的鳥就不來了。你軍紀不好,百姓們就會逃跑。”

    第二個原因是多方網羅人才,重用讀書人。

    朱元璋成功的第二個原因,也是他與其他農民起義領袖最大的不同點,是他對待讀書人的方式。

    農民起義領袖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在對待讀書人的態度上:一方面,他們自己沒有讀過多少書,從骨子裡瞧不起讀書人的“窮酸”“迂腐”;另一方面,他們的粗豪氣質又與讀書人格格不入,談不到一塊,有交流障礙。

    所以,大部分起義軍領袖對讀書人沒有好感,抓到之後多是一殺了之。

    朱元璋卻不一樣,他的父母很敬重讀書人,送朱元璋讀私塾,朱元璋也很喜歡讀書,只是家中太窮而中斷。

    通過與讀書人的交往,朱元璋深刻地認識到讀書人知識多,計謀也多,“用之則為力,驅之則為敵”。

    而且這些讀書人在地方上多是鄉紳巨賈,民望高,影響巨大,能左右一方老百姓的態度。把他們爭取過來,一方百姓也就跟著過來了。

    因此在朱元璋一路征戰的過程中,遇到讀書人,他就盡力延攬到帳下。將領出徵之時,朱元璋聽說哪個地方有有名的讀書人,一定要將領們把他們請回來。

    朱元璋在應天府專門修建了禮賢館來接待這些地主階級知識分子。

    這些讀書人在朱元璋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如比肩漢代丞相蕭何的李善長、“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劉基,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真經的朱升以及胡惟庸,宋濂,陸昶,方孝儒等。

    第三個原因是朱元璋有高瞻遠矚的大局觀。

    朱元璋成功的第三個原因是他具有高瞻遠矚的大局觀,善於把握時機,有決斷能力。

    就這一點,就把別的群雄全比下去了!

    朱元璋成功登基,有關鍵的三步棋走對了:一是離開江淮,渡江攻佔南京,開闢新的根據地;二是東征西討,順序得當地消滅了陳友諒和張士誠;三是南攻北戰,穩紮穩打地消滅北元。

    郭子興死後,朱元璋統領了郭子興的部隊,他毅然離開了經營多年的淮西根據地,渡江攻佔了集慶(後改名應天府,今南京)。

    這一機會把握得極為精準,是“無比英明”的一次決策。正是這一決策,顯示了朱元璋高超的戰略眼光,也決定了朱元璋今後的人生命運。

    原來,這時元朝的河南淮北全被紅巾軍攻佔,北方的元軍主力被堵在中原一帶無法南下。而盛產糧食的江南地區,駐守的元軍兵力很少,並且被各路義軍分割開來,有利於朱元璋各個擊破。

    朱元璋抓住這個機會,迅速攻佔了長興、常州、寧國、江陰、常熟、徽州、池州、揚州等地,建立起了自己的根據地。在別人都急不可耐地稱王時,他卻謹守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計策,韜光養晦,不顯山不露水,悄悄擴充實力。

    經過兩年戰鬥,他攻取了富庶的浙江東部,領地擴充套件了一倍,與陳友諒、張士誠並肩成為江南三巨頭。

    朱元璋採納了劉基先集中力量消滅陳友諒的建議,在鄱陽湖水戰中二十萬對六十萬,藉助東北風火燒陳友諒,三十六天內消滅了兵多將廣的最危險敵人。

    隨後攻擊張士誠,1367年攻破平江城(今蘇州),俘虜了張士誠。

    1368年正月,40歲的朱元璋,告祀天地,於應天南郊登基,建國號大明,改元洪武,以應天府為南京。

    經過十六年的浴血鏖戰,朱元璋終於從一個橫笛牛背的牧童、四方化緣小行僧,成為了明王朝的開國皇帝,實現了人生的完美逆襲。

    結語:

    朱元璋的人生,他的信仰,一開始是官逼民反求生存,待到水漲船高眼界開闊以後才是改朝換代開國稱帝。

    人的志向與信仰,是在奮鬥中一步一步成熟的,朱元璋也不例外。

    而朱元璋能從一介草民,一步登天建立大明王朝南京稱帝,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善於爭取民心,二是多方網羅人才,重用讀書人,三是朱元璋有高瞻遠矚的大局觀。

    (網路配圖)

  • 6 # 璽印芳華

    可以說是一種信仰,也可以說是一種境界!到了一定境界後就有了自己的信仰,大明的信仰!

    朱元璋童年生活不是非常困難,而是非常悽慘!

    由於元末的腐敗和苛政,父母和幾個兄弟姐妹相繼餓死,這時侯身為放牛官的朱元璋的信仰只有一個,那就是不被餓死就行。

    朱元璋後於皇覺寺出家為僧,這時能勉強能吃口飯了,對於這份穩定的工作它勤勤懇懇,任勞任怨。這時他的信仰是堅持,放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這時候發小湯和找到朱元璋,讓他一起隨自己投軍。朱元璋投到郭子興門下,靠自己的能力成家立業。這時候朱元璋的境界也不是隻吃飽飯就行了,而是有質的飛躍!

    環境不一樣了,想法和眼界自然也不一樣了。

    隨著勢力的壯大並依次滅掉對手後,這時的朱元璋已經到了可以統一全國的境界!信仰自然有了,那就是要保大明江山千秋萬代的信仰!

    所以說,很多人的人生起伏不是由自己的主觀主義左右的,而是環境左右的!朱元璋從一介草民當上了皇帝,不是原本有多麼崇高的信仰,而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

  • 7 # 景觀歷史

    元朝末年,統治腐敗,有的地方旱的旱死、澇的澇死,農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而朱元璋的家庭也沒能逃過元末的災難,

    父母雙親及大哥先後餓死,可憐下葬的時候,連一塊墳地都找不到。此時的朱元璋肯定想不通,父母一輩子都是農民,臨死卻沒有屬於自己的地方。

    但是朱元璋註定不平凡,因為他有一個不平凡的兄弟,就是他小時候的玩伴湯和,這個湯和邀請他參加郭子興的起義隊伍中,朱元璋接到信後,壓根沒想去造朝廷的反,可是有人告密說他私通敵寇,朱元璋再三思考下,覺得該做選擇的時候到了,於是雙腿直達郭子興的紅巾軍大營。

    這朱元璋雖然當和尚不咋滴,但打仗卻是一把好手,很快成為郭子興的心腹大將,郭子興又把他的養女馬姑娘(後來的馬皇后)嫁給朱元璋。

    後來朱元璋決定出去自己發展,可見他有獨到的戰略眼光,既然自己選擇了這條不歸路,那就一路走到底。

    出去後,朱元璋很快拉起了屬於自己的隊伍,併網羅了李善長、劉伯溫等一批謀臣,並把“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作為自己的發展策略,祕密擴大自己的實力,把元廷矛頭轉向陳友諒、張士誠等義軍,後來更是一舉佔領應天(南京),還在城中修建禮賢館來接待知識分子,可見朱元璋對人才的重視。

    陳友諒的稱帝從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元朝的火力,在對朱元璋的戰爭中,死磕洪都一城,不懂得調整軍事戰略,導致士氣低落,無心再戰,結果被趕來的朱元璋生力軍在鄱陽湖打的一敗塗地,最後被亂箭射死。

    一個是最有兵,一個是最有錢,卻都敗在了朱元璋的手下。雖為草民,但卻有吞併天下的志向,要真正的說他有一種怎樣的信仰,或許他是真的窮怕了,苦怕了,既然上天給了他這個機會,那就必須把握,哪怕一路之上充滿了荊棘,也要艱難走過,即使天下人都來恥笑我的出生,那我就用實際行動來堵住天下的悠悠眾口。

  • 8 # 鴻哥iouyh福小鋪

    明代元註定如此,理由很簡單,在元朝的等級劃分下,起兵反元的勢力,且成功率高的都是草民。

    即便不是和尚老朱,也會有打漁的老陳,甚至賣鹽的老張。

    談信仰太玄乎了,蒙元統治,不僅對百姓苟刻,就連其上層階級也極其不穩,短短數十年,唉!走馬燈殺出十來位皇帝。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這般狀況,從上到下打成一團糟,佔大多數的百姓自然出頭機會比相互殺得頭破血流貴族的概率大。

    直白說,貴族眼裡只有皇位,不可能團結,而是一盤散沙;

    百姓呢,首先為了生存,滅元,滅貴族,因此會有團結機會,這也就是朱元璋的九字訣的基礎。

  • 9 # 文化人大橙子

    朱元璋從一個平民百姓成為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是中國古代少有的平民皇帝。俗話說時勢造英雄,朱元璋成為開國皇帝得益於元朝末年動盪的局勢,但自己救民於水火,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的信仰促使他不斷成長,最終成為開國皇帝,這種信仰在他身上逐漸堅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營銷管理有前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