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245007921649

    關於越女劍的傳說悠遠,散見於正史和野編,最早、最詳盡的記載是東漢趙曄的《吳越春秋》,在後來的《藝文類聚》及《劍俠傳》中亦有記載,小說《東周列國志演義》中也有。

    《吳越春秋》中有這樣的記載:“其時越王又問相國范蠡曰:‘孤有報復之謀,水戰則乘舟,陸行則乘輿。輿舟之利,頓於兵弩。今子為寡人謀事,莫不謬者乎?’范蠡對曰:‘臣聞古之聖人,莫不習戰用兵。然行陣、隊伍、軍鼓之事,吉凶決在其工。今聞越有處女,出於南林(是指古歙縣的南鄉地區,主峰擱船尖,這裡一直有傳說36把越女劍,又稱36把徽劍),華人稱善。願王請之,立可見。’越王乃使使聘之,問以劍戟之術。

    “處女將北見於王,道逢一翁,自稱曰‘袁公’,問於處女曰:吾聞子善劍,願一見之。’女曰:‘妾不敢多所隱,惟公試之。’於是袁公即杖箖箊(竹名)竹,竹枝上頡橋(向上勁挑),未墮地(‘未’應作‘末’,竹梢折而跌落),女即捷末(‘捷’應作‘接’,接住竹梢)。袁公則飛上樹,變為白猿,遂別去。

    “見越王。越王問曰:‘夫劍之道如之何?’女曰:‘妾生深林之中,長於無人之野,無道不習,不達諸侯,竊好擊劍之道,誦之不休。妾非受於人也,而忽自有之。’越王曰:‘其道如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看上去好像溫柔的女子,一受攻擊,立刻便如受到威脅的猛虎那樣,作出迅速強烈的反應)。布形候氣,與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騰兔,追形逐影,光若彷彿,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逆順,直復不聞。斯道者,一人當百,百人當萬。王欲試之,其驗即見。’越王即加女號,號曰‘越女’。乃命五板之墮(‘墮’應作‘隊’)高(‘高’是人名,高隊長)習之教軍士,當世莫勝越女之劍。”

    《劍俠傳》則說:“袁公即挽林杪之竹似桔槔,末折地,女接其末。公操其本而刺女。女因舉杖擊之,公即上樹,化為白猿。”“桔槔”是井上汲水的滑車,當是從《吳越春秋》中“頡橋”兩字化出來的,形容袁公使動竹枝時的靈動。

    越國的謀臣范蠡,原為楚華人,字少伯,出仕越國為大夫。吳越夫椒之戰,越國大敗,退保會稽(今浙江紹興)。范蠡獻計越王,卑身厚賂(包括獻出美女西施和鄭旦)向吳求和,自己也陪同越王勾踐至吳為人質,終於迷惑吳王,放虎歸山。歸國後,范蠡與大夫文種協力治國,加強戰備,公元前473年,越兵破吳,迫使夫差自殺,越國因此強盛。勾踐稱霸後,范蠡辭官歸隱至齊國,曾任齊相。據說他善於經營,積財千萬,成了大富翁,號陶朱公。范蠡歸隱後曾寫信給大夫文種,提醒他“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認為越王勾踐只可共患難,不可共安樂,勸文種也離開勾踐,功成身退。文種沒有聽從范蠡的勸告。後來勾踐聽信讒言,令文種自殺。文種嘆曰:“我懊悔沒有聽范蠡的話,才遭到這樣的下場!”後人為越王辯曰:范蠡文種之所以不見容於勾踐,並不是由於“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富貴”,要知道勾踐乃王霸之才,且正是大展宏圖,用人之時怎麼會殺自己的得力干將呢?當時越已吞吳之地,欲向北爭霸擴疆,第一個對手便是楚國(越衰時曾被楚盡奪浙西之地),而范蠡和文種皆為楚人,所以勾踐不能信任他們。美女西施亦稱西子,越華人,家住苧蘿(今浙江諸暨南)浣紗村西。越王勾踐從范蠡施美人計,獻西施於吳王夫差,在吳王宮中極受寵愛,同時的美女鄭旦卻不見經傳。吳亡後,有說她被越王“沉於江”,有說她與范蠡駕扁舟入五湖(即今太湖)隱居,也有民間傳說,他們隱居到了古山越腹地---神山 擱船尖的“石門九不鎖”,不知所終。范蠡在無錫留下了不少傳說,在無錫有好多地名與范蠡有關,如蠡河、蠡橋、蠡園、罵蠡港橋(現已改名為馬蠡港橋)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各調1/2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