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fighting兜兜媽咪
-
2 # emmm好的呢
有的,嶗山的佛寺–華嚴寺
嶗山南面的太清宮是中國著名的道教聖地,華嚴寺則不同,是佛教。兩寺同在一景區,相隔不遠,卻是兩個教派。道家講究的是修行,佛家講究的是慈悲。
來華嚴寺的人還是相對較少,給人的感覺比較清幽,當然,還是比不上“初日照高林,禪房花木深”。不過,透過竹林,忽略遊客,真的是曲徑通幽。
華嚴寺門前有一條直通海濱的公路,名“華嚴路”,是1930年寺僧鳩工築成。沿路蒼松夾道,翠竹成林;沿路觀望,煙靄橫空,白雲嫋嫋,如九天幻境。
華嚴寺依山傍海,風景秀麗,與聞名遐邇的“那羅延窟”遙相呼應,形成了集自然景觀與宗教文化相融的旅遊風景區帶,是嶗山風景區內著名的景點之一,吸引著海內外信眾僧侶及遊客前來膜拜瞻仰。
嶗山華嚴寺廣場,法顯嶗山登陸紀念碑。法顯和尚是第一位到達了印度本土的華人,傳說法顯東遊在嶗山華嚴寺附近登陸,另說在今青島市附近的嶗山南岸栲栳島一帶登陸。
華藏世界門,山門上方中間是佛祖釋迦牟尼像,兩側十大菩薩。山門頂部是鑄銅蓮花,每片花瓣有一尊打著不同手勢的佛像,應是寓意“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轉身而行,兩旁翠竹成片,蓮座石墩點綴其間,藤蔓攀爬共生;不由得讓人想起那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波若”來。
嶗山上有佛寺。
嶗山上的佛寺是華嚴寺,這個寺院原名華嚴庵,也叫華嚴禪院,坐落於嶗山之濱。是嶗山目前唯一現存佛寺,也是嶗山風景區經典景區之一。
青島華嚴寺,位於青島市嶗山區華嚴景區內,屬於佛教臨濟宗。為嶗山中現存唯一佛寺。明崇禎時,由明代御史黃宗昌捐造,名華嚴庵,亦稱“華嚴禪院”,在寺的西邊山上,後毀於兵火。清初黃坦助慈沾禪師重建於今址,1931年改今名。清初重建後,整體建築宏偉典雅,為嶗山古代建築藝術之最,原為四進院落,有殿堂、僧寮、客房130餘間,建築面積2500餘平方米,佔地面積4000餘平方米。
簡介
第一代住持慈沾是臨濟宗傳人。華嚴寺位於共經二十代,20世紀20年代是鼎盛時期,寺僧達80多餘人。
擴充套件資料
建築景觀
寺廟共四進。第一進原有僧舍12間。第二進為藏經閣,閣中藏有清順治九年(1652年)刊本《大藏經》一部,明人手抄《冊府元龜》一部和明版經典142冊,計1000卷。該經等藏品經郭沫若鑑定,認為是國內珍寶,囑於保護。第三進為正殿。第四進為後殿即大悲殿。華嚴寺極盛時共有殿宇僧寮130餘間,僧侶80餘人。其寺庵佈局嚴謹,結構精巧,殿宇崇宏,雙層歇山,四角飛簷,古樸清雅。華嚴寺前路西設有塔院一座,乃寺中歷代主持藏骨之處。塔頂兩株蒼松緊繞塔身,虯曲多姿,故得名“松抱塔”。寺前澗底西側有一巨石,石上有一圓洞,深不可測,用手拍之如魚鼓聲之,故名“魚鼓礦、旁有清人所鐫“雲穴”兩個篆字。寺後半坡“寂光洞”,洞大如屋。山頂一平石,名“望海樓”,立於石上,東望大海,明曠無阻。
藏經閣建在4米多高洞形的山門之上,呈方形;閣高8.2米,闊13.8米,深8米。閣中央大應立四稜形石柱,木構架為抬梁式屋頂,是重簷歇山式。登閣遠看,浩浩湯湯的大海直入眼底。西南群峰林立,閣下松竹青翠。從山門到海濱,通有石砌盤道,名為華嚴路,路旁林木茂盛,怪石嶙峋,可坐可依,遊人多在石上題刻。山門外有塔院一處,內有九級磚塔,為該寺第一代住持僧慈沾墓塔。二蒼松幡屈環抱塔身,名曰“松抱塔”。
四周遊廊貫通,環以雕欄,外簷木柱20撐頂,簷角飾“嘲風”,兩端飾“螭吻”。前為幕式牆,門窗結合在一起,穿堂門,無後窗,頂披黃綠琉璃瓦,雕甍高約40公分,鏤空雲龍。
華藏世界
1931年青島市代理市長沈鴻烈為華嚴庵贈匾,將其改名為華嚴寺,抗日戰爭期間,日軍侵佔青島,流亡的青島政府就設在這裡,後經多次修繕,“文革”期間,華嚴寺受到嚴重破壞,現在的華嚴寺是1999年修葺的。
經政府批准,華嚴寺現已開放為宗教活動場所。嶗山區在在積極制定規劃,即將在華嚴寺周圍建立國內唯一的以華嚴宗經典教義為依據的大型佛教文化風景旅遊區“華藏世界”。屆時,華嚴寺下方的“山海奇觀”,上方的“那羅延窟”,將與華嚴寺連為一體。在“華藏世界”中,將出現數千尊隨石形而雕造的佛像,蔚為壯觀。同時還將修建一座寶塔,紀念法顯從古印度求法歸國在嶗山登陸的歷史往事。
華嚴寺現為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