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乃“臉部失憶症”
又叫臉盲症。
臉盲症表現一般分為兩種:
1、患者看不清別人的臉;
2、患者對別人的臉型失去辨認能力。臉盲症
3、補充說明:
(1)即便是熟人,也會形同陌路
(2)只能靠細節記住你。比如你是一個捲髮的傢伙(拉直後我就忘記你);比如你鼻子上有痣(離我太遠看不到時,你只能是小誰家的小誰);比如你走路時像鴨子(坐著的時候休想讓我跟你打招呼)
(3)幾乎分不清所有明星的臉,即使那個人天天在電視上晃點。
(4)人名與人經常對不上號
(5)整體記憶力不如常人
原因:
大腦中很多個部位都參與了對容貌影像的資訊處理,不過影像學研究表明一個叫做梭狀回面孔區的部位尤其重要,這是大腦顳葉的一部分,顳葉是耳朵上方的一大塊大腦皮層。大腦後部的枕葉面部區可能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負責分辨看到的物體是不是人臉。同樣在顳葉裡的顳葉上溝能夠對被觀察者的表情變化和視覺角度變化作出反應。
20世紀40年代,德國斯圖加特附近的溫濃達爾療養院裡,神經病學家約阿希姆·博達默檢查了兩名在二戰中頭部嚴重受傷的病人,提出了短迴路能夠有選擇性地存於大腦的面部識別系統中。博達默注意到,儘管病人可以看到人臉,卻認不出來是誰,最終得出結論:看到和認出人臉代表著兩種不同的大腦功能。在1947年的論文中,博達默首創了“prosop-agnosia”這個詞,這是由希臘文“prosopon”(臉)和agnosia(意思是認不出來或不知道)構成的。
在隨後的許多年裡,醫生們在中風病人和其他患神經疾病的病人,特別是那些枕葉和顳葉之間的組織受損的病人中觀察到了這個現象。然而直到1976年,先天性的面容失認症才出現在醫學文獻中:一個女孩經過一兩個月,熟悉了同學的聲音和穿著後,才認得他們。在此後的25年裡,只有大約十幾個病例被報道。
此乃“臉部失憶症”
又叫臉盲症。
臉盲症表現一般分為兩種:
1、患者看不清別人的臉;
2、患者對別人的臉型失去辨認能力。臉盲症
3、補充說明:
(1)即便是熟人,也會形同陌路
(2)只能靠細節記住你。比如你是一個捲髮的傢伙(拉直後我就忘記你);比如你鼻子上有痣(離我太遠看不到時,你只能是小誰家的小誰);比如你走路時像鴨子(坐著的時候休想讓我跟你打招呼)
(3)幾乎分不清所有明星的臉,即使那個人天天在電視上晃點。
(4)人名與人經常對不上號
(5)整體記憶力不如常人
原因:
大腦中很多個部位都參與了對容貌影像的資訊處理,不過影像學研究表明一個叫做梭狀回面孔區的部位尤其重要,這是大腦顳葉的一部分,顳葉是耳朵上方的一大塊大腦皮層。大腦後部的枕葉面部區可能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負責分辨看到的物體是不是人臉。同樣在顳葉裡的顳葉上溝能夠對被觀察者的表情變化和視覺角度變化作出反應。
20世紀40年代,德國斯圖加特附近的溫濃達爾療養院裡,神經病學家約阿希姆·博達默檢查了兩名在二戰中頭部嚴重受傷的病人,提出了短迴路能夠有選擇性地存於大腦的面部識別系統中。博達默注意到,儘管病人可以看到人臉,卻認不出來是誰,最終得出結論:看到和認出人臉代表著兩種不同的大腦功能。在1947年的論文中,博達默首創了“prosop-agnosia”這個詞,這是由希臘文“prosopon”(臉)和agnosia(意思是認不出來或不知道)構成的。
在隨後的許多年裡,醫生們在中風病人和其他患神經疾病的病人,特別是那些枕葉和顳葉之間的組織受損的病人中觀察到了這個現象。然而直到1976年,先天性的面容失認症才出現在醫學文獻中:一個女孩經過一兩個月,熟悉了同學的聲音和穿著後,才認得他們。在此後的25年裡,只有大約十幾個病例被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