佞人和伶人是兩個不同概念的說詞。
先說“佞人”,佞人,通俗地說,就是奸佞之人。佞(讀nìng音同“寧”),佞人是讓人防不勝防的一種人,這種人有兩大特點,一是會說話,二是會來事。一般來說,他們才智過人,巧言諂媚,陰謀、陽謀盡施,做人無底限。佞人有三大危害:一是弄權;二是貪腐;三是不仁。佞人一旦權力到手,就拉大旗作虎皮,連帝王加權力都玩弄於股掌之間。所以,古時的歷朝歷代多有奸佞之人禍國殃民。
比如,早一點的秦朝趙高,就搞出了“指鹿為馬”;為漢文帝吸吮膿血的鄧通錢布天下;宋理宗時的“蟋蟀丞相”賈似道玉石堆山;還有後來清乾隆時的“二皇上”和珅富可敵國。
佞人可謂誤國、誤民、誤事,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口誅筆伐。不過,要將佞人揪出來似乎也不那麼簡單,得講點智慧。
東漢的王充做過一篇《答佞》的文篇,專論“治佞”之策,以提醒帝王察人。唐太宗李世民有個識別佞人的經典故事。據《隋唐嘉話》記載,李世民有一次站在樹下說:“這是棵很好的樹。”宇文士及馬上就跟著讚美這棵樹,而且說起來沒完。於是,李世民很嚴肅地說:“魏徵常勸我疏遠巧言諂媚的佞人,我不知道佞人是誰,心裡常疑是你,但沒有弄清楚,今天證實果然如此。”此後,花言巧語、阿諛奉承之人在唐太宗面前沒有了顏面。
歷史不斷,佞人不絕。但有的人並不是生來就是佞人,有的佞人也並不永遠都是佞人。最典型的例子是裴矩,在隋煬帝手下做丞相時,裴矩很是善於揣摩帝王心思的,好大喜功,出了不少“餿主意”。跟了唐太宗之後,他卻直言敢諫,成了有名的諍臣。對此,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評價:“裴矩佞於隋而諍於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諍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諍。是知君者表也,臣者影也,表動則影隨矣。君明臣直,君昏臣諛。”
這就是說,有些佞人恰恰是主人培養出來的,對待佞人,有時候可以不去防他,重要的是想辦法去改變他。
再說“伶人”,伶人一詞,最早可追溯到黃帝時期,伶倫造音樂之後,稱樂官為伶官,後來也將演戲為生的藝人包括進來,把他們統稱為“伶人”,亦稱冷人。
人們常說“婊子無情,戲子無義”,這充分地說明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意識中,伶人的社會地位之卑下。舉例來說,在古代早就有了“樂戶”制,也就是說伶人必須列入專門的戶籍,且他們的後代世世代代都不得為良。尤其是清朝時,還有專門的律令禁止伶人參加科舉。可以說,除非唱成名角,不然的話,作為伶人就意味著沒有政治、社會和經濟地位,要永遠的抬頭看人,受人欺辱、鄙視。就連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的夫人福芝芳都曾經感慨地說:“幹我們這一行的,唱好了是‘戲飯’,唱不好了是‘氣飯’呀!”
要說“伶人”其實與各朝代的“佞人”是無法比擬的。不過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伶人的故事莫過於歐陽修所寫的《新五代史·伶官傳》,《伶官傳》寫得是後唐·唐莊宗李存勖(讀xù音“緒”)寵幸伶人,讓許多伶人都做了官,這些伶人敬新磨、史進、史彥瓊、郭從謙等擅權亂政,使後唐朝廷之上下離心,互相猜忌,禍亂不息,終成叛逆,而李存勖卻死於非命。
公元923年,李存勖滅了梁朝,統一了北方,改國號為唐,建都洛陽,他隨即位稱帝(唐莊宗)。莊宗報了父親的仇,認為敵人己消滅,中原己安定,志滿意得,就圖起享受來了。李存勖小的時候,最喜歡看戲演戲。那時候晉王府裡有一個戲班子,專給王府演戲,他就跟戲班子裡的伶人混得挺熟。後來,他在河北戰場上拼死拼活的打仗,就把演戲的事擱起來了,如今當了皇帝,就又沾上了演戲的癖好,成天跟伶人在一起,穿著戲裝,登臺表演,把朝廷大事丟在了一邊,還給自已起了個藝名叫“李天下”。
伶人們從此受到了唐莊宗的寵幸,在宮裡自由進出,他們跟皇帝可以打打鬧鬧,不分大小,對一般官員就更是神氣活現了。大臣們受了伶人的欺負,心裡氣惱,但誰也不敢拿他們怎麼樣。
唐莊宗要封兩個伶人當刺史,有人勸阻,莊宗根本不理,照樣讓伶人當了官。不出幾年,朝廷內部先亂了起來,大將李嗣源受到將士的擁戴,決定起兵造反。唐莊宗在叛軍攻進皇官時,被流箭射中喪命。反將李嗣源接替唐莊宗李存勖做了皇帝,這就是後唐的唐明宗。
解答至此。
佞人和伶人是兩個不同概念的說詞。
先說“佞人”,佞人,通俗地說,就是奸佞之人。佞(讀nìng音同“寧”),佞人是讓人防不勝防的一種人,這種人有兩大特點,一是會說話,二是會來事。一般來說,他們才智過人,巧言諂媚,陰謀、陽謀盡施,做人無底限。佞人有三大危害:一是弄權;二是貪腐;三是不仁。佞人一旦權力到手,就拉大旗作虎皮,連帝王加權力都玩弄於股掌之間。所以,古時的歷朝歷代多有奸佞之人禍國殃民。
比如,早一點的秦朝趙高,就搞出了“指鹿為馬”;為漢文帝吸吮膿血的鄧通錢布天下;宋理宗時的“蟋蟀丞相”賈似道玉石堆山;還有後來清乾隆時的“二皇上”和珅富可敵國。
佞人可謂誤國、誤民、誤事,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口誅筆伐。不過,要將佞人揪出來似乎也不那麼簡單,得講點智慧。
東漢的王充做過一篇《答佞》的文篇,專論“治佞”之策,以提醒帝王察人。唐太宗李世民有個識別佞人的經典故事。據《隋唐嘉話》記載,李世民有一次站在樹下說:“這是棵很好的樹。”宇文士及馬上就跟著讚美這棵樹,而且說起來沒完。於是,李世民很嚴肅地說:“魏徵常勸我疏遠巧言諂媚的佞人,我不知道佞人是誰,心裡常疑是你,但沒有弄清楚,今天證實果然如此。”此後,花言巧語、阿諛奉承之人在唐太宗面前沒有了顏面。
歷史不斷,佞人不絕。但有的人並不是生來就是佞人,有的佞人也並不永遠都是佞人。最典型的例子是裴矩,在隋煬帝手下做丞相時,裴矩很是善於揣摩帝王心思的,好大喜功,出了不少“餿主意”。跟了唐太宗之後,他卻直言敢諫,成了有名的諍臣。對此,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評價:“裴矩佞於隋而諍於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諍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諍。是知君者表也,臣者影也,表動則影隨矣。君明臣直,君昏臣諛。”
這就是說,有些佞人恰恰是主人培養出來的,對待佞人,有時候可以不去防他,重要的是想辦法去改變他。
再說“伶人”,伶人一詞,最早可追溯到黃帝時期,伶倫造音樂之後,稱樂官為伶官,後來也將演戲為生的藝人包括進來,把他們統稱為“伶人”,亦稱冷人。
人們常說“婊子無情,戲子無義”,這充分地說明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意識中,伶人的社會地位之卑下。舉例來說,在古代早就有了“樂戶”制,也就是說伶人必須列入專門的戶籍,且他們的後代世世代代都不得為良。尤其是清朝時,還有專門的律令禁止伶人參加科舉。可以說,除非唱成名角,不然的話,作為伶人就意味著沒有政治、社會和經濟地位,要永遠的抬頭看人,受人欺辱、鄙視。就連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的夫人福芝芳都曾經感慨地說:“幹我們這一行的,唱好了是‘戲飯’,唱不好了是‘氣飯’呀!”
要說“伶人”其實與各朝代的“佞人”是無法比擬的。不過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伶人的故事莫過於歐陽修所寫的《新五代史·伶官傳》,《伶官傳》寫得是後唐·唐莊宗李存勖(讀xù音“緒”)寵幸伶人,讓許多伶人都做了官,這些伶人敬新磨、史進、史彥瓊、郭從謙等擅權亂政,使後唐朝廷之上下離心,互相猜忌,禍亂不息,終成叛逆,而李存勖卻死於非命。
公元923年,李存勖滅了梁朝,統一了北方,改國號為唐,建都洛陽,他隨即位稱帝(唐莊宗)。莊宗報了父親的仇,認為敵人己消滅,中原己安定,志滿意得,就圖起享受來了。李存勖小的時候,最喜歡看戲演戲。那時候晉王府裡有一個戲班子,專給王府演戲,他就跟戲班子裡的伶人混得挺熟。後來,他在河北戰場上拼死拼活的打仗,就把演戲的事擱起來了,如今當了皇帝,就又沾上了演戲的癖好,成天跟伶人在一起,穿著戲裝,登臺表演,把朝廷大事丟在了一邊,還給自已起了個藝名叫“李天下”。
伶人們從此受到了唐莊宗的寵幸,在宮裡自由進出,他們跟皇帝可以打打鬧鬧,不分大小,對一般官員就更是神氣活現了。大臣們受了伶人的欺負,心裡氣惱,但誰也不敢拿他們怎麼樣。
唐莊宗要封兩個伶人當刺史,有人勸阻,莊宗根本不理,照樣讓伶人當了官。不出幾年,朝廷內部先亂了起來,大將李嗣源受到將士的擁戴,決定起兵造反。唐莊宗在叛軍攻進皇官時,被流箭射中喪命。反將李嗣源接替唐莊宗李存勖做了皇帝,這就是後唐的唐明宗。
解答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