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曹老師xixi
-
2 # 古風93814281
謝謝邀請,你這問題實在是讓人覺得太無知了。北洋艦隊難道是一支能夠自主作戰的軍隊?北洋艦隊的戰和完全由腐敗愚昧無知的大清朝廷決定,大清朝廷在19世紀80年代仍然處於內憂外患和統治階級的紙醉金迷中,目光短淺的統治階級只是把北洋艦隊當作一個形象工程,而不是真正把它當作稱霸亞洲的力量。缺乏雄心壯志和對自己傳統敝帚自珍的清廷怎麼可能在19世紀80年代制定利用北洋艦隊擊敗日本艦隊稱霸東亞的計劃呢?既然如此,北洋艦隊又怎麼可能在19世紀80年代利用優勢擊敗日本艦隊呢?
-
3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在1890年之前北洋水師都擁有完全壓倒性的實力去打敗日本海軍,因為在甲午海戰前幾年日本海軍的許多先進艦艇才服役,特別是那艘對戰局有著決定性作用的“吉野號”。
在1890年之前北洋水師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下建立了完備的工業體系,無論是海軍用還是陸軍用的大炮,還是軍隊建設體系都已經步入了現代化程序。特別是那時已經擁有了獨立建造大型艦艇的技術,並且已經造出一艘鐵甲艦——平遠號。並且海軍已經進入世界前列。
但是就是擁有這樣先進軍隊的大清卻在甲午戰敗。因為大清從來就沒有將海軍的作用發揮出來。因為海軍的作用是禦敵於國門之外,大清只是將它當做水師用,只是用於鎮壓和威懾用。而且當權者也沒有給北洋水師自主權,因為不能讓漢人壯大,威懾這一點大清也用得很熟練。特別是對日本的震懾。且將儒家與人為善的人文理念用在叢林法則的國際關係上。
在當時的環境裡,只要是個人都認為甲午戰爭日本必敗,無論是華人還是外華人都這麼認為,因為日本太弱小了。“蕞爾小國”、“蠻夷之邦”就是這樣輕敵的理念也深入所有人的心裡,所以將日本海軍扼殺在搖籃裡,他們覺得沒這個必要。在長崎事件中,北洋水師也選擇了息事寧人,因為他們覺得沒有欺負小國的必要。
-
4 # 吉林大福圓
首先,指揮官不行
李鴻章一味地想用自己的人,於是只當過陸軍軍官的丁汝昌竟然被委以如此重任。
其次,錢不夠。
如果有財力支援,北洋水師也可以準備更多的武器裝備。
-
5 # 淵源166339088
1882年北韓兵變?北洋海軍派3艘軍艦去平叛。超威,揚勇等3艦比較先進。但日本也派7艘艦對峙。但日本海軍染了腳氣病。減員嚴重。但結果清軍順利平定兵變。使日軍在軍艦多的情況不敢一戰。這個干涉順利。
-
6 # 坐古談今
李鴻章及其北洋艦隊在甲午戰爭十年前為啥不滅掉日本海軍,這種問題犯了以下幾個錯誤。 (1)與國開戰不是地方官員和軍隊指揮,能夠下達作戰命令就可以的,這需要最高指揮的命令。但打一場突發還是可以的。例如長崎事件。
(2)與國交戰,總要有藉口。中國並非西方列強,若這樣會引來西方列強地干預。前有西北與沙俄伊犁衝突,後有西南與法國戰爭。 (3)主動進攻也不符合中國對海軍的定位。1885年北洋海軍成軍時的戰略任務是防禦,即保住京津冀環渤海的門戶安全。之後,再對南洋、廣東等海軍進行防禦建設。也就是,中國的防禦政策還沒有構造完畢,剛完成第一步。
很遺憾的是,就在這時晚清發生了黃河大水災,河南段受災極為嚴重,又先後趕上皇帝大婚、慈禧過壽等封建社會誰也不敢耽擱的事情。
(4)李鴻章等北洋的建設者、指揮者,並不具備艦船和武器的自主研發和建造能力,因此,與他國開戰,需要裝置補充,在各種災害頻仍下,根本沒這筆錢填充。
(5)當時的戰術思想一味購買,並依靠操練演習檢驗戰力,但你演習十遍不如一次實戰。長崎事件發生時,本是一次練兵絕佳時期,但因為李鴻章等人的阻撓,沒有聽從外軍顧問的建議,很遺憾。
至於所謂的儒家思想限制,在這個問題上並不重要,臣子的思想在清朝並不重要。主要還是當時的國防思想有問題。守是對的,但不應該所有方面都守,沒有進攻。
-
7 # 陳悅漫步海邊
有關北洋海軍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陳悅來回答。
對於這個問題,最簡單的答案,就是國家戰略使然,即清王朝根本就沒有去消滅日本海軍的國家戰略,所以根本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
李鴻章乃至清王朝注意到日本的擴張野心,要早於19世紀的80年代,在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事件發生之後,清政府高層即產生了對日本的警惕心。有關日本是中國的肘腋之患、永久大害的論斷,也就出現在這一時刻。不過,對日本咄咄逼人的擴張態勢,清政府的戰略並不是反擊,而是威懾,即不戰而屈人之兵,所以清政府並沒有快速擴張軍力去攻打日本的任何考慮。
1874臺灣事件後,清王朝所選擇的對日威懾手段,具體就是建設北洋海軍。因為清王朝高層並沒有清晰地認識到日本之所以敢於對中國挑釁,是源自明確、堅定的擴張國策,以及不斷充實的國力,當時李鴻章以及清王朝的視野所及,都是非常具體、短視地認為日本是因為有了鐵甲艦,海軍實力超過了中國,所以敢於對中國下手,於是判斷,倘若中國的海軍實力碾壓日本,日本就會收手。
(北洋海軍全盛時期的景象,1891年停泊在旅順東港內的北洋海軍艦船。也就是這一年,清政府下令暫停北洋海軍發展。)
之後在19世紀70年代末開始,以李鴻章具體經辦的北洋海防為重點,開始了一輪中日兩國間激烈的海軍競賽,至1885年北洋海防訂造的“定遠”“鎮遠”鐵甲艦回國後,這輪比賽可謂是塵埃落定,中國北洋艦隊的實力迅速超越了日本。
而從這之後的幾年間,東北亞局勢幾乎立刻趨於平靜(之前日本先後挑起了吞併琉球,以及1882年借北韓壬午兵變生事,1884年唆使北韓甲申政變等事端)。
也就是說,清王朝的對日威懾戰略在當時已經奏效,本來清王朝就沒準備去進犯日本,而對日威懾也已經生效,所以根本不會發生什麼北洋艦隊乘著勢大而去消滅日本海軍的事情,因為當時我們根本沒有這樣的國家戰略。
作為後話,正是因為北洋海軍在1885年之後的數年間,已經讓國家看到其實現了對日威懾價值,所以才有了清王朝志得意滿之下,決定暫停北洋海軍發展的草率決定。
回覆列表
這就是中國的儒家思想影響了華人幾千年,事事都要以德服人,絕不主動動武,對敵人也要以感化為主,所以中原王朝總是被周邊揍,但也正是這儒家思想,中原不斷的同化周邊。
清代也是如此,中法馬尾海戰,中國就吃虧在儒家思想上,自認為是文明大國,不能先開炮被人落下話柄,結果被法國突襲殲滅。其實北洋海軍消滅日本海軍在19世紀80年代有一個機會,就是1886年的長崎事件,然是清朝海軍訪問日本,在長崎清軍士兵不守規矩,被日本反華人士屠殺,甚至搶奪了炮臺,打算借清朝北洋海軍不備殲滅北洋海軍,按照國際規則,外國軍人死在你國,這不僅僅是外交問題,更是戰爭挑釁,殊不知定遠鎮遠鐵甲艦是不沉戰艦,日本當時就算炮臺攻擊,也是以卵擊石,北洋海軍當時能在半小時內擊毀長崎港口內所有的日本艦船,給日本打回明治維新之前,只可惜,華人的不尚武,要以德服人,要感化日本,要和日本說中日一衣帶水,鄰里關係和睦,誰都不能打誰,並且當時權臣李鴻章,不喜歡和外國打仗,在對外方面總是妥協,真是讓人無限遺憾,定遠艦上的外籍教官氣憤的說道“大炮就是外交,華人怎麼就不明白呢。”
8年後,日本海軍壯大,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給北洋軍隊滅了,北韓臺灣也給佔了。我們只記得以德服人,而忘記了漁夫與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