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眼看花
-
2 # 過河小卒2008
像陶淵明的生活著,難!有重大的前提就是你有充分的經濟自由,衣食無憂,才談得上佛系人生。這個爭名奪利的社會,強勝弱汰的職場。熙熙攘攘眾生皆為利來,都為利往。獨處一隅,與自然相往還。這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度目標罷了。即使為子孫後代考慮,城裡沒房子,家裡沒轎車,人家連打聽你也懶得打聽。像陶淵明那樣活著,還是到了退休以後吧。
-
3 # 王守仁63923854
陶翁也曾經幾度出來當官,主要還是沒錢。古文人大多看不起滿人身銅臭味的人。按今天的老師觀念,絕對禍及家人。因為道德的標準不一樣。所處社會地位也不是很一樣。所以不是社會看不起現在的老師。現在的老師師德確實不怎麼樣!
我曾經回答過“如何看待陶淵明的歸隱”,這個問題我試著再回答一下。我純屬以蠡測海,如果唐突了聖賢,敬請您批評指正。
(王青松 唐師曾拍攝)
我的答案是“有的”。所謂“捨得”,可以這樣解釋:有“得”必有“舍”,能“舍”才能“得”。只要敢於放棄讓您煩惱的一切,就能夠活得瀟灑。人可以在某一時刻瀟灑,一輩子瀟灑很難。陶淵明真正隱居之後,可能並不瀟灑,所謂的瀟灑多屬後人想象出來的。陶淵明先生剛離職時,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很瀟灑。剛開始隱居時,“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也蠻瀟灑。但是,在他真正隱居南山之下、開始躬耕隴畝之後,就未必能瀟灑起來了。
請看他寫於晚年的兩首詩:
“……風雨縱橫至, 收斂不盈廛。夏日長抱飢, 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 及晨願烏遷。在己何怨天, 離憂悽目前。”(《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
“飢來驅我去, 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 叩門拙言辭。主人解餘意, 遺贈豈虛來。談諧終日夕, 觴至輒傾杯。”(《乞食》)
抱飢受寒,缺吃少喝,到了要向別人家討飯吃、討酒喝,您覺得他瀟灑嗎?
當然,我們後人看古人、議論前賢, 不能完全用世俗的標準。所謂的“瀟灑”多數是他人的觀感,真正的瀟灑是自己的坦然選擇之後的不悔不懼。比如近代大家李叔同先生。他生於津門鉅富之家,長成之後,唱京劇,演文明戲,寫詩詞,譜歌曲,交名士,訪名妓,翩翩濁世佳公子。之後,渡東洋,當教員,研究金石……然後毅然剃度出家,別妻子,洗鉛華,篤志苦行,專事研佛,成為一代律宗宗師。綜觀其人一生,可以用“瀟灑”概括嗎?
(王青松的妻子張梅和兒子 唐師曾拍攝)
再如北大當年的學霸王青松老師。他和妻子出走繁華的京都,選擇隱居在沒電、沒電視、沒網路的山區。他的北大同學得知他的近況後,嚎啕大哭。王青松老師卻說:“我聽得出,他身在高位瀕臨崩潰的壓力,而他不知道,我內心裡有多富有。”
“小隱在山林,大隱於市朝。”真正的瀟灑是自得其樂,是在於每一種處境下的樂天知命,並感謝造物之所賜。抄一段蘇子由先生的文字作為結尾吧:“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倘若心情不舒不暢,到哪裡地方會沒有憂愁呢?倘若心裡坦蕩安泰,不因客觀環境而影響自己的精神,到哪個地方又會不高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