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故鄉》選自《吶喊》。該小說入選初中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上冊)。
《故鄉》內容賞析:
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
同時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擴充套件資料:
魯迅的《故鄉》創作背景:
1、時代背景
辛亥革命後,封建王朝的專制政權是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由於這雙重的壓迫,中國的廣大人民,特別是中國的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著飢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作者於1919年回故鄉期間,耳聞目睹了中國農村瘡痍累累的殘酷現實,加之在這個風雨飄搖的社會中求索了三十餘年的生活體驗,於是寫出了這篇悲涼沉鬱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說。
2、創作過程
作者魯迅於1898年第一次離開老家紹興,“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吶喊)自序》)。1919年12月,最後一次回故鄉紹興接他的母親等人來北京居住。從《魯迅日記》中可以瞭解這次回鄉的經過:1919年9月,魯迅賣掉了紹興的老屋,添了些錢,買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彎宅第。
11月修葺完畢,21日“上午與二弟眷屬俱移入八道彎宅”。26日魯迅“上書請歸省”。12月1日,由北京動身回老家,4日晚“抵紹興城,即乘轎回家”,在家鄉處理搬遷事務,大約住了二十來天。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屬攜行李發紹興”。29日中午抵達北京,“下午俱到家”。
往返大約29天。《故鄉》的故事情節便是根據這段生活經歷演繹而來。不過這只是觸發故事的一點,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卻是更為廣闊深邃的社會背景。
魯迅的《故鄉》選自《吶喊》。該小說入選初中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上冊)。
《故鄉》內容賞析:
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
同時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擴充套件資料:
魯迅的《故鄉》創作背景:
1、時代背景
辛亥革命後,封建王朝的專制政權是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由於這雙重的壓迫,中國的廣大人民,特別是中國的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著飢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作者於1919年回故鄉期間,耳聞目睹了中國農村瘡痍累累的殘酷現實,加之在這個風雨飄搖的社會中求索了三十餘年的生活體驗,於是寫出了這篇悲涼沉鬱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說。
2、創作過程
作者魯迅於1898年第一次離開老家紹興,“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吶喊)自序》)。1919年12月,最後一次回故鄉紹興接他的母親等人來北京居住。從《魯迅日記》中可以瞭解這次回鄉的經過:1919年9月,魯迅賣掉了紹興的老屋,添了些錢,買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彎宅第。
11月修葺完畢,21日“上午與二弟眷屬俱移入八道彎宅”。26日魯迅“上書請歸省”。12月1日,由北京動身回老家,4日晚“抵紹興城,即乘轎回家”,在家鄉處理搬遷事務,大約住了二十來天。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屬攜行李發紹興”。29日中午抵達北京,“下午俱到家”。
往返大約29天。《故鄉》的故事情節便是根據這段生活經歷演繹而來。不過這只是觸發故事的一點,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卻是更為廣闊深邃的社會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