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行啊路走不了

    造字其實很正常。。普語也很多造字,比如:【吃】:《唐韻》《集韻》《韻會》居乙切,音訖。《說文》言蹇難也。本意是〔口吃〕,粵語讀gat,有片語口吃吃。【吃】:《唐韻》《正韻》苦擊切《集韻》《韻會》喆歷切,音燩。《說文》食也。《玉篇》啖,吃也。這是吃的本字,也是繁體寫法。苦擊切是讀qi1,喆歷切是讀zhi4。【這(這)】:簡體字的 這 不知道來源,繁體字的 這 是 迎 字的異體字。【要(yao4)】:要只有〔要求〕這個讀音,第四聲不知道哪裡來的,有人懷疑是 欲/慾?【你】:本字是 爾 字的不規則變化讀音,疑母讀n在普通話也算是正常,例如〔牛〕。【喝(he1)】:不知道來源,本意是〔喝止〕,〔喝斥〕之類。【怎】:完全自造字,我估計和粵語的〔嚸〕的來源一樣。還有語氣助詞【的(de)】【了(le)】【著(zhe)】【地(de)】應該也是借用的。【的】:《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丁歷切,丁入聲。《說文》明也。《徐曰》光的然也。《博雅》白也。《玉篇》遠也,明見也。又《增韻》實也。又《正韻》端的也。又指的要處也。又《玉篇》射質也。總結一下,就是今天普語(di2)(di4)兩個字義才是原意。這些都不是本字,而是借用字/造字,只是你們習慣了。。。而粵語書面形式,相對普語,的確太隨便,造字太簡單,沒有隱蔽性,所以很容易被認出來————————————————下面我說說我這些年臆測推敲出來的粵語本字,僅代表我自己的不成熟的觀點。。。佢:第三人稱〔其〕的分化。南北朝時,第三人稱〔其〕南北分化,北方仍舊讀〔其〕,但南方已經讀若〔渠〕,所以古人有很多時候也寫作〔渠〕。唔:毋 或者 無 。這是少見的韻母脫落,衹保留聲母,理據其一:是因為陽江白話,把〔唔係〕讀作mou haai,可以推論為廣州音[唔]的前身。其二:結合我韶關老家方言〔木〕〔門〕皆讀作(m),所以有此結論。嗰:本字為 個。李白: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晏幾道:春來還為〈個〉般愁,瘦損宮腰羅帶剩。這裡的〈個〉都是 〔這〕和〔那〕的意思。嘅:也是 個 的分化。客家話〔嘅〕〔個〕同音,我就大膽猜測,沒有依據。喺:在 字的不規則變化。客家話的 在 字,有三讀 文讀cai4,白讀coi/hoi,由此推斷粵語〔hai〕和客語〔hoi〕同源,都經歷了同樣的變化。嚟:來 字的不規則變化。是粵語的深層次白讀。來《廣韻》屬咍母,咍母讀AI粵語不是孤例,例如逮也是讀Dai冇:就是無字的音變。這類音變粵語其實挺常見的,廣州有個地名 林和(沒打錯吧)和字就這個一樣的變調。哋:等字上古讀音的音變。以下是《說文解字》原文:止韻。音變入海韻。音轉入等韻。多肯切。“歪(me)”:正字是 乜 。想來粵語使用者對這個字很熟悉了。沒錯,被借用為〔mat je乜嘢〕的第一個字了。…………………………………………12月13日補充有人提醒【要】有去聲讀法,因為當時發帖全靠記憶,沒怎麼查韻書甚麼的,所以有些錯漏。要的確有去聲一讀,但卻不是今天的釋義,轉帖康熙字典原文如下:又《廣韻》於笑切。讀去聲。《篇海》凡要也,要會也。《孝經》先王有至德要道。《晉書·宣帝紀》軍事大要有五。又《論語》久要,亦讀去聲。《王安石·老人行》古來人事已如此,今日何須論久要。葉入誚韻。要會是要旨、彙總之意。久要是舊約,舊友之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型養豬場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