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快速閱讀推動者

    李開復,知名科技人、創新工場董事長。我們都瞭解他在科技領域的成就。但您知道他的教育觀嗎?成功的獲得不僅僅依靠自己的努力,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援。小編今天帶您來看看李開復如何看待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問題,孩子們該如何鍛鍊自己的獨立性格?家長又該怎樣放手讓孩子選擇呢?※別當聽話的小孩別當聽話的小孩!中華文化教孩子要“聽話”,文、理科提早決定,但孩子讀書被逼得更緊,世界就看得更少,遲早需要改變。在我看來,今天的世界已經不一樣了,那些消極被動,只是聽話,或害怕處罰的孩子,他們進入社會往往會覺得非常迷茫,不知所措,會習慣性地需要別人告訴他們怎麼做;但當一個孩子有積極性的時候,無論是要讀書、要實踐,或者找工作、找興趣,都可以自己安排、自己設計。有了積極性,其他的特質如理智、快樂、自信等等,就可以自然而然掌握。許多父母希望孩子乖,如果乖就是聽話,要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但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太乖,相反地,我希望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做最乖的小孩,絕非是我培養小孩的目標。我很幸運在美國讀大學,入學時只要依照興趣選擇主修,兩年後才確定科系。但臺灣孩子在高中就須抉擇大學要讀文科、理科,選錯了想轉系又很難,這是非常糟糕的系統,這種系統非常需要改。※培養自主獨立的孩子  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特別深,生怕孩子受一點傷害。所以他們對孩子更多的是保護,放不開手腳。這樣導致了孩子有很大的依賴性。也有些父母會幫助孩子設計人生規劃,但是這通常會使很多人忽視了自己真正的興趣和選擇的能力。但是,二十一世紀將是“自主選擇”的世紀。在這個世紀裡,人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進入了社會後,孩子必須自己決定自己的行業,自己的老師,自己的老闆,自己的公司……每一天面臨的都是選擇。一個孩子如果長大了還是隻會背誦知識,聽話被動,等著別人幫他作決定或做事情,那他進入社會就算不被欺負,也不會被重視。※父母要學會放權,不要為孩子做決定所以我說,父母必須被點醒,十年前的建議,現在看是否依然是最好的?父母總是依自己體驗給建議,或是將自己錯過的要孩子來補償失落。我認為,父母的建議可以參考,但當科技人都無法預測未來,父母怎麼有辦法為孩子做決定。  在我看來,家長應該隨著孩子的長大而逐漸放權。三五歲的時候告訴他們怎麼做,七八歲的時候給他們一些授權,讀了大學以後,他們就應該完全做自己的主人。很多父母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才要去管他,但是我有四個應該放權的理由。  第一,父母不見得懂孩子的這一代,可能並不像孩子那樣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第二,如果父母幫孩子做了太多決定,反而會造成他們日後責任心的缺失。  第三,如果父母管教太多,就會淹沒孩子自己的聲音,他們會找不到自己的興趣,失去自信。我在大學演講的時候,常常有學生說你總告訴我們要追隨自己的心,可是我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什麼。如果太嚴管,可能就會把孩子變成這樣的機器。  第四,如果施壓太多,會給孩子沉重的負擔。  有一次女兒問我是學日文還是韓文好,我跟她說兩個都沒有用。但是後來我很後悔,就告訴她雖然你的父親說日文韓文都沒有用,但是你都可以去選。我告訴她要追隨自己的心,去嘗試很多事,因為每一件事情都是一個點,在人生未來的某一天,你會有機會把這些點連在一起,畫成一條優美的曲線。在我個人成長過程中,有件事意義重大,就是四歲多時我決定不要讀幼兒園而去讀小學,我的父母答應只要考得上就讓我讀,最後我考上了。這是我第一個重要的人生決定,我因此意識到自己不是父母的附屬品,而是一個有決策權力的人。放權會培養孩子的自信,在信賴中長大的孩子會相信自己,以後也會相信別人。在放權的環境中長大,孩子也會具有獨立自主的能力,深具責任感。※青年須把格局放大另外我提醒想創業的青年須把格局放大,當拿出一筆錢創業,若選擇相對安穩的決定,只思考如何養活自己,視野相對會縮小。格局感就是別人看到樹,你看到樹林,當別人看到今天,你看到未來。有強烈使命感的創業者,第一天就該往外闖,當市場變大,思想也會更廣闊。大學畢業後十年是黃金時期,還沒有房貸、車貸的壓力下,青年應該把握這段時間學習與成長,活在當下,想做一件事就去做,不要留瓶好酒以後才喝。※人生碰到低谷才是學習的最好時刻我想以我自己的抗癌經歷叮嚀各位年輕人,除了工作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如與家人相處的時光,在睡眠、壓力、飲食和運動等四件事及格的前提下,才努力拼工作。我覺得人生碰到低谷才是學習的最好時刻,碰到最大的挫折可能才是最好的老師,生了病才瞭解世界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期望未來會用更平和的眼光,讓全世界變得更美好。※不要那麼想要有影響力我的微博粉絲數破5000萬,有人打趣說,“比兩個臺灣總人口數還多!”但從小求學、求職一路順遂的我,因2013年確診罹患淋巴癌,人生有了巨大轉變,我開始反歸思索人生中真正的價值。我認為,不要那麼想要有影響力,當你想有影響力,表示沒有完全放下“名”這件事。只要想每個人做了,世界會不會更好,如果它是好的事情就去做吧。不要用數字去衡量影響範圍大或小。

  • 2 # 嘿呦喂哦

    日常生活中,父母經常需要說服孩子去做一些事情,或是孩子與自己的意見相左時,要讓孩子聽從自己的建議。但是孩子往往會跟父母唱反調,你越是讓我往東,我就越往西,偏不聽你的。其實,和孩子溝通也是有技巧和規則的,父母要想達到目的,多把決定大權交給孩子,也不失為一種高明的溝通方式。

    有研究表明,父母總是替孩子做決定,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常常缺乏判斷力和選擇的能力,而且缺乏責任感。因此建議父母多把做決定的機會交給孩子,讓孩子從做決定中培養獨立的能力,享受自我成長的快樂。

    思哲是一個8歲的小男孩,因為爸爸媽媽工作忙,爸爸就把奶奶接到家裡來照顧思哲。思哲雖然有點小叛逆,但爸爸媽媽對思哲是很寬容的,每當遇到親子間的分歧時,他們一家三口就會召開家庭會議,探討誰的做法最好、最可行。可奶奶一來,家裡的事情全都變成奶奶說了算,尤其是和思哲有關的事情。思哲吃什麼,喝什麼,和誰一起玩,都要經過奶奶的安排和同意才行,思哲自然不會乖乖服從奶奶的管教。

    一次,思哲把鄰居家的小夥伴謙謙叫到家裡玩。兩人拍卡片正拍得起勁時,奶奶突然說:“瞧你倆把客廳搞得這麼亂!別玩了,要玩就玩點別的吧!”

    “不玩別的,就玩這個,怎麼了?”思哲半氣憤半挑釁地說。

    “真是不聽話!”奶奶的氣也不打一處來,“我說,這是誰家的孩子,你在你家也這樣鬧騰嗎?”

    謙謙聽了奶奶的話感到很難為情,於是小聲對思哲說:“思哲,我要回家了。”

    思哲說:“別走,我們接著玩!”

    “不了,我要回家了!”說完,謙謙就走了。

    謙謙走後,思哲把卡片踢了一地,還把沙發上的靠墊、茶几上的雜誌全都扔到地上。“全都怪你,你憑什麼要管著我啊?”奶奶不理思哲,任憑他發脾氣。

    晚上爸爸媽媽下班得知這件事後,媽媽覺得奶奶的管教太細緻了,使得孩子沒有一點自由,於是就和爸爸商量把奶奶送回去。爸爸和奶奶商量了一番,奶奶也同意回家了。等奶奶走後,媽媽將全職工作改成在家兼職工作,這樣一來就可以在家照顧思哲了。

    和媽媽在一起的思哲性情變得溫順多了,因為媽媽從不過多地干涉思哲做什麼,而且在選擇食物、衣服、閱讀書目等很多東西時,媽媽都會先詢問思哲的意見,並把決定大權交給思哲。

    從案例中可以看出,思哲的奶奶對思哲的管教幾乎不近人情。奶奶的做法是不給孩子自己做決定的機會,這會讓孩子變成沒有主見、依賴性強的人,由於思哲的性格比較叛逆,並沒有聽從奶奶的管教。相反的,思哲媽媽的做法就很明智,她把很多能讓孩子做決定的事情都交給思哲,讓他來行使決定大權。

    作為父母,應該懂得,孩子在稍稍懂事的時候(5~7歲),就開始期待著各種各樣的做決定的權利,這時候,父母讓他們決定看什麼書,買什麼玩具,交什麼樣的朋友等,能夠鍛鍊他們的獨立能力。如果長期剝奪孩子的決定大權,替孩子包辦一切,那必然造成這樣不良的後果:在遇到難題的時候,孩子首先想到的不是依靠自己的智慧與能力去解決,而是寄期望於他人的幫助。一旦他所依賴的人不能再幫助他時,他就會陷入不知所措的茫然境地。因此,父母與這個階段的孩子溝通,要注意傾聽和尊重他們的意見,還要適當放手,能讓孩子自己做決定的事情,就讓孩子自己去決定。

    1.提供給孩子兩個可行的方案

    親子溝通中,父母與孩子產生衝突時,父母把自己能夠接受的方案做成兩個選項提供給孩子,讓孩子做最後的決定。這樣一來,不論孩子做出哪種選擇,父母都能夠達到平息親子衝突的目的。相信這種不著痕跡的溝通方式,一定會有出其不意的效果。提供給孩子兩個可行的方案,這種溝通方式適用於與年齡小的孩子交流。

    2.多向孩子提出開放式的問題

    如果孩子的年齡較大,那就需要父母與孩子平等地溝通、協商。在與孩子協商時,父母要有技巧性地徵詢孩子的意見,提出孩子能夠給出答案的開放性問題,比如“你是怎麼想的呢”“接下來你打算怎麼做”。這樣能讓孩子說出心中最真切的想法,從而給孩子提出最合理的建議,但最終的決定權要視情況而定,能交給孩子決定的,就要儘量交給孩子。

    孩子四五歲就可以學漢字了哦~推薦一款幼兒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課程以冒險故事為主,寶寶使用時有一種聽人講故事的體驗,不僅可以培養寶寶的閱讀能力,而且還有各種小遊戲作為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加深寶寶的記憶。讓孩子開心地學習漢字。擔心寶寶眼睛的家長也可在設定中設定學習休息時間,總之功能是比較全的。

  • 3 # 快速閱讀推動者

    李開復,知名科技人、創新工場董事長。我們都瞭解他在科技領域的成就。但您知道他的教育觀嗎?成功的獲得不僅僅依靠自己的努力,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援。小編今天帶您來看看李開復如何看待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問題,孩子們該如何鍛鍊自己的獨立性格?家長又該怎樣放手讓孩子選擇呢?※別當聽話的小孩別當聽話的小孩!中華文化教孩子要“聽話”,文、理科提早決定,但孩子讀書被逼得更緊,世界就看得更少,遲早需要改變。在我看來,今天的世界已經不一樣了,那些消極被動,只是聽話,或害怕處罰的孩子,他們進入社會往往會覺得非常迷茫,不知所措,會習慣性地需要別人告訴他們怎麼做;但當一個孩子有積極性的時候,無論是要讀書、要實踐,或者找工作、找興趣,都可以自己安排、自己設計。有了積極性,其他的特質如理智、快樂、自信等等,就可以自然而然掌握。許多父母希望孩子乖,如果乖就是聽話,要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但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太乖,相反地,我希望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做最乖的小孩,絕非是我培養小孩的目標。我很幸運在美國讀大學,入學時只要依照興趣選擇主修,兩年後才確定科系。但臺灣孩子在高中就須抉擇大學要讀文科、理科,選錯了想轉系又很難,這是非常糟糕的系統,這種系統非常需要改。※培養自主獨立的孩子  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特別深,生怕孩子受一點傷害。所以他們對孩子更多的是保護,放不開手腳。這樣導致了孩子有很大的依賴性。也有些父母會幫助孩子設計人生規劃,但是這通常會使很多人忽視了自己真正的興趣和選擇的能力。但是,二十一世紀將是“自主選擇”的世紀。在這個世紀裡,人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進入了社會後,孩子必須自己決定自己的行業,自己的老師,自己的老闆,自己的公司……每一天面臨的都是選擇。一個孩子如果長大了還是隻會背誦知識,聽話被動,等著別人幫他作決定或做事情,那他進入社會就算不被欺負,也不會被重視。※父母要學會放權,不要為孩子做決定所以我說,父母必須被點醒,十年前的建議,現在看是否依然是最好的?父母總是依自己體驗給建議,或是將自己錯過的要孩子來補償失落。我認為,父母的建議可以參考,但當科技人都無法預測未來,父母怎麼有辦法為孩子做決定。  在我看來,家長應該隨著孩子的長大而逐漸放權。三五歲的時候告訴他們怎麼做,七八歲的時候給他們一些授權,讀了大學以後,他們就應該完全做自己的主人。很多父母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才要去管他,但是我有四個應該放權的理由。  第一,父母不見得懂孩子的這一代,可能並不像孩子那樣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第二,如果父母幫孩子做了太多決定,反而會造成他們日後責任心的缺失。  第三,如果父母管教太多,就會淹沒孩子自己的聲音,他們會找不到自己的興趣,失去自信。我在大學演講的時候,常常有學生說你總告訴我們要追隨自己的心,可是我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什麼。如果太嚴管,可能就會把孩子變成這樣的機器。  第四,如果施壓太多,會給孩子沉重的負擔。  有一次女兒問我是學日文還是韓文好,我跟她說兩個都沒有用。但是後來我很後悔,就告訴她雖然你的父親說日文韓文都沒有用,但是你都可以去選。我告訴她要追隨自己的心,去嘗試很多事,因為每一件事情都是一個點,在人生未來的某一天,你會有機會把這些點連在一起,畫成一條優美的曲線。在我個人成長過程中,有件事意義重大,就是四歲多時我決定不要讀幼兒園而去讀小學,我的父母答應只要考得上就讓我讀,最後我考上了。這是我第一個重要的人生決定,我因此意識到自己不是父母的附屬品,而是一個有決策權力的人。放權會培養孩子的自信,在信賴中長大的孩子會相信自己,以後也會相信別人。在放權的環境中長大,孩子也會具有獨立自主的能力,深具責任感。※青年須把格局放大另外我提醒想創業的青年須把格局放大,當拿出一筆錢創業,若選擇相對安穩的決定,只思考如何養活自己,視野相對會縮小。格局感就是別人看到樹,你看到樹林,當別人看到今天,你看到未來。有強烈使命感的創業者,第一天就該往外闖,當市場變大,思想也會更廣闊。大學畢業後十年是黃金時期,還沒有房貸、車貸的壓力下,青年應該把握這段時間學習與成長,活在當下,想做一件事就去做,不要留瓶好酒以後才喝。※人生碰到低谷才是學習的最好時刻我想以我自己的抗癌經歷叮嚀各位年輕人,除了工作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如與家人相處的時光,在睡眠、壓力、飲食和運動等四件事及格的前提下,才努力拼工作。我覺得人生碰到低谷才是學習的最好時刻,碰到最大的挫折可能才是最好的老師,生了病才瞭解世界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期望未來會用更平和的眼光,讓全世界變得更美好。※不要那麼想要有影響力我的微博粉絲數破5000萬,有人打趣說,“比兩個臺灣總人口數還多!”但從小求學、求職一路順遂的我,因2013年確診罹患淋巴癌,人生有了巨大轉變,我開始反歸思索人生中真正的價值。我認為,不要那麼想要有影響力,當你想有影響力,表示沒有完全放下“名”這件事。只要想每個人做了,世界會不會更好,如果它是好的事情就去做吧。不要用數字去衡量影響範圍大或小。

  • 4 # 嘿呦喂哦

    日常生活中,父母經常需要說服孩子去做一些事情,或是孩子與自己的意見相左時,要讓孩子聽從自己的建議。但是孩子往往會跟父母唱反調,你越是讓我往東,我就越往西,偏不聽你的。其實,和孩子溝通也是有技巧和規則的,父母要想達到目的,多把決定大權交給孩子,也不失為一種高明的溝通方式。

    有研究表明,父母總是替孩子做決定,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常常缺乏判斷力和選擇的能力,而且缺乏責任感。因此建議父母多把做決定的機會交給孩子,讓孩子從做決定中培養獨立的能力,享受自我成長的快樂。

    思哲是一個8歲的小男孩,因為爸爸媽媽工作忙,爸爸就把奶奶接到家裡來照顧思哲。思哲雖然有點小叛逆,但爸爸媽媽對思哲是很寬容的,每當遇到親子間的分歧時,他們一家三口就會召開家庭會議,探討誰的做法最好、最可行。可奶奶一來,家裡的事情全都變成奶奶說了算,尤其是和思哲有關的事情。思哲吃什麼,喝什麼,和誰一起玩,都要經過奶奶的安排和同意才行,思哲自然不會乖乖服從奶奶的管教。

    一次,思哲把鄰居家的小夥伴謙謙叫到家裡玩。兩人拍卡片正拍得起勁時,奶奶突然說:“瞧你倆把客廳搞得這麼亂!別玩了,要玩就玩點別的吧!”

    “不玩別的,就玩這個,怎麼了?”思哲半氣憤半挑釁地說。

    “真是不聽話!”奶奶的氣也不打一處來,“我說,這是誰家的孩子,你在你家也這樣鬧騰嗎?”

    謙謙聽了奶奶的話感到很難為情,於是小聲對思哲說:“思哲,我要回家了。”

    思哲說:“別走,我們接著玩!”

    “不了,我要回家了!”說完,謙謙就走了。

    謙謙走後,思哲把卡片踢了一地,還把沙發上的靠墊、茶几上的雜誌全都扔到地上。“全都怪你,你憑什麼要管著我啊?”奶奶不理思哲,任憑他發脾氣。

    晚上爸爸媽媽下班得知這件事後,媽媽覺得奶奶的管教太細緻了,使得孩子沒有一點自由,於是就和爸爸商量把奶奶送回去。爸爸和奶奶商量了一番,奶奶也同意回家了。等奶奶走後,媽媽將全職工作改成在家兼職工作,這樣一來就可以在家照顧思哲了。

    和媽媽在一起的思哲性情變得溫順多了,因為媽媽從不過多地干涉思哲做什麼,而且在選擇食物、衣服、閱讀書目等很多東西時,媽媽都會先詢問思哲的意見,並把決定大權交給思哲。

    從案例中可以看出,思哲的奶奶對思哲的管教幾乎不近人情。奶奶的做法是不給孩子自己做決定的機會,這會讓孩子變成沒有主見、依賴性強的人,由於思哲的性格比較叛逆,並沒有聽從奶奶的管教。相反的,思哲媽媽的做法就很明智,她把很多能讓孩子做決定的事情都交給思哲,讓他來行使決定大權。

    作為父母,應該懂得,孩子在稍稍懂事的時候(5~7歲),就開始期待著各種各樣的做決定的權利,這時候,父母讓他們決定看什麼書,買什麼玩具,交什麼樣的朋友等,能夠鍛鍊他們的獨立能力。如果長期剝奪孩子的決定大權,替孩子包辦一切,那必然造成這樣不良的後果:在遇到難題的時候,孩子首先想到的不是依靠自己的智慧與能力去解決,而是寄期望於他人的幫助。一旦他所依賴的人不能再幫助他時,他就會陷入不知所措的茫然境地。因此,父母與這個階段的孩子溝通,要注意傾聽和尊重他們的意見,還要適當放手,能讓孩子自己做決定的事情,就讓孩子自己去決定。

    1.提供給孩子兩個可行的方案

    親子溝通中,父母與孩子產生衝突時,父母把自己能夠接受的方案做成兩個選項提供給孩子,讓孩子做最後的決定。這樣一來,不論孩子做出哪種選擇,父母都能夠達到平息親子衝突的目的。相信這種不著痕跡的溝通方式,一定會有出其不意的效果。提供給孩子兩個可行的方案,這種溝通方式適用於與年齡小的孩子交流。

    2.多向孩子提出開放式的問題

    如果孩子的年齡較大,那就需要父母與孩子平等地溝通、協商。在與孩子協商時,父母要有技巧性地徵詢孩子的意見,提出孩子能夠給出答案的開放性問題,比如“你是怎麼想的呢”“接下來你打算怎麼做”。這樣能讓孩子說出心中最真切的想法,從而給孩子提出最合理的建議,但最終的決定權要視情況而定,能交給孩子決定的,就要儘量交給孩子。

    孩子四五歲就可以學漢字了哦~推薦一款幼兒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課程以冒險故事為主,寶寶使用時有一種聽人講故事的體驗,不僅可以培養寶寶的閱讀能力,而且還有各種小遊戲作為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加深寶寶的記憶。讓孩子開心地學習漢字。擔心寶寶眼睛的家長也可在設定中設定學習休息時間,總之功能是比較全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基礎環境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