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匿遊團

    我大三開始在網上寫作,寫作五年,經歷了畢業、工作後,最終還是決定先回學校繼續讀書。作為一個即將入學的“新生”,我最近也一直在思考,在我的大學時代,我到底學到了哪些對自己很重要的東西,以及重新紮進學校,我需要特別注意在哪些方面汲取成長所需的營養。所思所得總結如下:

    1.面對一件事,我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我始終覺得,學習的根本目的,不是單純為了讓我們掌握一個知識,更多是讓我們掌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人與人之間拉大差距的,歸根結底就是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方式,即邏輯思維能力。何為思維能力,簡單通俗點來講就是,十來歲的時候,我們用簡單粗暴的好壞去對一件事定性,這件事要麼好,要麼壞;但在不斷學習,以及在老師的不斷引導下,在大學階段,我們能用swot去簡單分析問題,我們清楚大多事是利弊相間的,有些時候我們能化危機為轉機,也能讓優勢變為劣勢,一切取決於我們怎麼看待問題,怎麼處理問題;等透過進一步的學習,我們能以一個專業者的身份,利用我們所學的專業知識有理有據地分析問題,並且在我們一系列分析判斷後,我們能得出一個可行且可靠的結論,而這也就是很多人眼中的欽佩且羨慕的“專業性”。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會讓我們在工作中成為一個考慮周到、全面,能適時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可行有效決策的人,會成為我們職場的一個加分項;在生活中,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會讓我們成為一個更明智的人,不會隨便跟風,不會被輕易遊說,不會被網路上的一些極化情緒輕易帶動,不會被隨便割韭菜,而是會讓我們結合一些事實,進行獨立思考,做出自己的理性的判斷。至於這一能力在學校如何掌握:第一,老老實實學習相關專業的理論知識,雖枯燥,但真的有用;第二,上課認真聽老師講,老師們講課是有自己的邏輯線在裡面的,甚至老師們的課件前後之間都是存在邏輯的,所以別小瞧老師們的每一堂課,認真聽老師們講解或分析每個知識點,去學習老師們分析問題的邏輯;第三,平時看待一件事,不要頭腦一熱就下結論,凡事多思考,試著多去分析一下“這件事具體是什麼—為什麼會發生(客觀環境還是人為導致的)—繼續下去的危害是什麼—儘可能減少自己損失的方法是什麼”,去培養鍛鍊自己更理性思考問題的能力。總之一句話,看書是有用的,上課是有用的,學習專業知識也是有助於提升我們邏輯思維能力的。

    2.對自己人生負責的能力

    與中學階段相比,大學殘酷的地方是,你得對你的行為負責。簡單點來講,中學階段若學習不努力,可能會考差,會難過,會讓父母失望,會辜負相信你的人,但說到底,你中學時的人生,還有你的父母、你的老師幫你承擔,他們都會鞭策著你、激勵著你,會想著辦法讓你走得再遠點;但大學的學習就不是這樣了,你學習不認真,考試不努力,就面臨著掛科,面臨著沒法拿到學位證;你不努力看書,不努力寫paper,就面臨著沒辦法畢業;你不自己鞭策自己,鼓勵自己,沒人會拉著你往前走,影響的是你的人生。以上都不是危言聳聽,每年答辯不透過、掛科太多,沒法按時畢業的大有人在。大學教給我們的最現實的一節課就是:沒人能一直幫你,你的人生還得你自己負責。你可以不努力,也可以懶惰,也可以不積極向上,反正所有的後果都是你自己承擔,糟糕的人生也是你自己的。反正,以後想要什麼樣的人生,都取決於你此刻的行為。

    3.認識了一群優秀的人,向他們學習,一起進步

    首先,申明一點:我不提倡混圈子。我眼中所謂優秀的人,就是積極、正面,且在自己的人生裡也一直在努力的人,最好是在關鍵時候能拉你一把,或者把你往前推一把,包括良師,也包括益友。回想我的大學時代,我收穫到的最大的財富就是認識了幾個特別好的老師,認識了很多優秀的學長學姐。雖然畢業兩三年,但我一直跟大學老師保持著聯絡,包括前不久,遇到一件特別為難的事,我凌晨十二點編輯了一千多字的微信小作文發給我大學老師,想聽她的建議,早上六點她醒來看到訊息就馬上跟我打電話,她跟我分析著利弊,鼓勵我再往前衝一衝,雖然挑戰也挺大的,感覺到我內心有些許膽怯,她直接跟我說“向上的路,都是艱難的”,不要怕曲折。而我最後聽了她的建議,選擇了那條曲折但最後也看到豐碩果實的路。還有我的學長學姐們,他們都是不同領域很優秀的人,會很真誠很無私地跟我分享著她們的經驗,會在我需要的時候給我幫助,有他們在身邊,內心真的會特別踏實。所以,如果可以,讀書階段一定要儘可能去認識一些優秀的人。但,在這裡,如何認識優秀的人,我沒有也不會提什麼人際技巧或者情商,學生時代大家都很單純,沒必要學太多複雜的套路,待人真誠就好。除此之外,唯一且特別重要一點是:你得讓自己同樣優秀,有拿得出手的技能,有特長,有自己的能力所在。畢竟,想要維持一段長久且有價值的關係,最好的辦法就是,互益。你能推我一把,在某些時候,我也會在你的人生中起到我的作用。我們一起進步,而不是你拉著我進步。

    4.保持學習、熱愛閱讀的能力

    我的第一本書、第二本書都是在我大學圖書館寫完的。雖然我後來在很多地方寫過稿子,在咖啡廳寫過稿子,在環境很好、空調開得冷暖剛好的辦公室寫過稿子,在省級圖書館裡寫過稿子,也在很高階很文藝的書店,點一杯果茶寫過稿子,但畢業好幾年了,我心中最適合寫稿子最適合看書的地方就是學校的圖書館。學校圖書館最吸引人的地方,並不是它的環境(畢竟夏熱冬涼,空調還不一定及時開,忍不住要吐槽一番),而是圖書館裡的氛圍。看著身邊的同齡人,放棄無效的社交,丟掉玩手機的時間,一頭扎進書中,靜謐而美好,任何人看到這幅畫面多少是能被影響的,會有那麼一秒遲疑:“我是不是也要看看書,我努力的樣子是否也這麼美”。總有人浪費青春,但也總有人的青春是充滿奮鬥且充實的,而圖書館就是這樣一個讓我們看到青春不同樣子的視窗。而且圖書館裡真的有特別特別多的書和刊物,隨便看,還不用花錢,是特別好的福利,也是特別好的學習機會。所以,如果能回到大學時代,給大學時代的小文一個建議,那一定是:在學校,一定要去看書,每天挪倆小時出來看書,一週看一本,一個月就看四本,一年就能看四十八本。一年能看完四十八本書,人生肯定能得到很大一個昇華。四年下來,真的能成為一個很淵博的人。讀書,也是最簡單且最有效的自我提升方法。

    5.學會獨處

    無論是學生黨,還是已經從學生階段走過的社會成年人,在學生階段,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人際關係的困擾。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也屬正常。尤記大一那會,我會為人際困擾,會搞不懂明明我說的是這個意思,在別人眼中會變味。有段時間內心也非常孤獨,一度難過地想著“為什麼我就不能碰到志同道合的人”。

    到現在才明白,這世上哪有真正且完全志同道合的人,所謂志同道合的關係裡,也有一個人在包容另一個人,或是兩個人在互相包容。後來,就在圖書館看到周國平先生的那句“尊重他人,親疏隨緣”,當時就被擊中。我讀大一時,是第一次看到這句話。再後來在跟別人相處,就有意地保持一定的距離,而後發現,當你抱著沒有一定跟誰交朋友的心態去跟別人相處,會輕鬆很多,也會順暢很多。也是從大學時候開始,嚐到了孤獨,但也開始明白,人生終究是一條孤獨的旅程,誰都沒辦法陪你全程,你得習慣孤獨,得享受孤獨,得學會獨處。

    寫到最後,繼續來講講心裡話吧。其實,若我現在是一個在校大學生的身份,我是沒辦法這麼清晰理性地寫出這些觀點的。我們都是這樣的,當身處學校的時候,看到的全是學校的不好,會覺得四年的時間那麼長,長到每天玩都覺得膩,而且還總覺得啥真正有用的都沒學到,而且讀書時代還拼命想逃離學校,過早把自己裝扮成一個社會人。其中的原理就是“只緣身在此山中”。怪,就怪我們身在學校。但話說回來,這一點,終歸也怪不了我們。得等,等到畢業了,再也享受不到1000塊錢住一年這麼便宜的宿舍,再也吃不到八塊錢就能買到健康且有營養的飯了,再也沒有大把的時間去熬夜、去無聊、去發呆的時候。等到每天睜開眼,想著我今天不吃不喝也還要欠房東一百塊,在為房租水電、為吃飯交通、為工作為kpi奔波的時候,我們才會後悔當初在學校有大把的時間,為什麼不好好看本書,為什麼不好好學點技能,為什麼不好好提升一下自己。大多數人是這樣過來的。我也這樣過來的。也曾後悔過,遺憾過,甚至剛畢業一年,久久不能接受自己社會人的身份,特別希望睜開眼原來是一場夢,我還躺在大學宿舍的床上,沒有這麼多的壓力,還有大把的空閒時間。有些東西,真的失去過,才能學會珍惜;得經歷過,才更知道如果再給一次機會,我們要怎麼走。但很多時候,人生並沒下一次機會。所以,在祝年輕的你們人生得意要盡歡,活得盡興恣意的同時,也祝你們剋制且努力,自律且謙卑。祝你不必過早體驗,但一定要再早一點明白成年人的艱辛。記得,入江湖之前,一定要多汲取點可以傍身的能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硬碟錄影機上新裝了個1t硬碟,問一下如何分割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