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樂娛啟示錄
-
2 # 中行偃1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譯文:三國鼎立,您的功勳最為卓著,您創制的八卦陣,更是名揚千古。
任憑江流衝擊,石頭卻依然如故,千年遺恨,在於戰略失策想吞東吳。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天文學家和發明家。
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
他的主要成就有隆中決策;協助劉備奪取荊益和建立季漢;安定南中,五次北伐。
注:杜甫的《八陣圖》成於大曆元年,即公元766年。作者初到夔州(奉節)時創作的一首詠懷諸葛亮的千古名篇!
“八陣圖”,指由天、地、風、雲、龍、虎、鳥、蛇八種陣勢所組成的軍事操練和作戰的陣圖,是諸葛亮的一項創造,反映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
其時,尚無《三國演義》,不用拋開。
-
3 # 天山月3
諸葛亮絕對是中華民族歷史星空中的一顆耀眼明星。當代大師錢穆曾評價諸葛亮可碾壓兩漢四百年的人物,因為有了諸葛亮才使得三國這段歷史脫穎而出,無論書寫歷史或者文學,都是星光燦爛。若是史家評論唯恐有官樣文章弄些玄虛,史上哪些文學大家的靈魂基本上是清潔的,絕無無中生有的誇大。其中最著名就是唐代詩聖杜甫:“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三顧頻煩天下計,一朝開濟老臣心。諸葛大名垂宇宙,…萬古雲霄一羽毛。”唐代另一位大詩人元稹詩曰:“英才過管樂,妙策勝孫吳。凜凜出師表,堂堂八陣圖。如公全盛德,應嘆古今無。”白居易詩曰:“託孤既盡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前後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岑參詩曰:“遺廟空蕭然,英靈貫千歲。”李商隱詩讚:“管樂有才真不添,梁父吟成恨有餘。”宋代陸游詩讚:“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范仲淹:“留侯武侯者,將目俱能任。”王陽明:“八陣風雲布時雨,七擒牛馬壯秋風。”蘇軾:“諸葛來西國,千年愛未衰。”文天祥:“天下皆傳清獻節,人心自有武侯碑。”簡擇幾位詩人對諸葛亮的評價可說是讚譽至上,名高千古。可以看諸葛亮受後人的崇敬膜拜非同一般。即使在民間,老百姓對諸葛亮的崇拜也是尊崇的很。
-
4 # 四維之舟
諸葛亮肯定是歷史上一位傑出的人物,一位傑出政治家、軍事家,但也確實沒有演義中那麼神乎其神。只一點就可以證明,如果諸葛亮真的是天下無敵的偉才,為什麼他不能帶領蜀國一統天下?退而言之,為什麼不能把蜀國建成三國實力最強大之國,而始終是實力較弱的一個?
-
5 # 夏雨風
諸葛亮身居茅屋,而志在天下,做到了淡泊而明志,寧靜以致遠。
諸葛亮隆中天下計,展現了匡扶漢室丶志在統一的忠義觀。諸葛亮輔弼兩代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中國歷史樹立了忠義賢相的豐碑。在古代,就被列為十大武侯之一,而深受華夏民眾的喜愛和崇敬。
諸葛亮足智多謀,是三國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出師表》是中國古代著名三表之一,先賢言,沒讀過《出師表》,謂之不忠,表中愛國激情和統一中華表露無遺。
諸葛亮學識過人,以管仲為人生楷模。管仲一生輔佐齊恆公九匡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尊周王以攘四夷"。
諸葛亮高風亮節,為國殫精竭慮,賞罰分明,安撫邊民,精兵簡政,五出祁山,奮鬥不息。死後一身廉潔,僅餘八百株松柏。
諸葛亮有許多創造發明,木牛流馬(古代大卡車),連發弓弩箭(古代衝鋒槍),傳說在南征孟獲七擒七縱,軍途中創造了肉包子(古代包子),等。諸葛還撰寫了兵法,傳授給了姜維。
諸葛亮還和劉伯溫一樣,都留傳了一部預言書,據說後代之事都預言的十分精準。
眉頭一皺,計上心來。諸葛亮早成為華夏民眾智慧的化身。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諸葛亮走近千家萬戶,走入人心中。
-
6 # 天命蜉蝣
拋開演義,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最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之一,在戰略上,諸葛亮的三分天下,奪取益州的戰略,是當時劉備軍唯一的出路,在政治上,諸葛亮在劉備死後,拉攏荊州系百官,平衡益州勢力,讓因為劉備之死而動盪不安的蜀漢沒有出現大的動亂。
相比於政治和戰略,在軍事指揮上,諸葛亮並不算強,但不可否認的是,諸葛亮很聰明,他一直在進步,第一次出祁山時,那是諸葛亮第一次指揮大規模軍隊作戰,戰鬥中出現了很多差錯,最後無功而返,但隨著他指揮的戰鬥越多,他的軍事能力飛速提升,到了後期,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已經可以稱之為一流,但和他的政治、戰略比起來,諸葛亮在指揮作戰這一道上,終究還是有不少短板,這也是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的原因。
-
7 # 雅歌不復
要評價諸葛亮是怎樣的人,需綜合其歷史作為、同代和後代人的看法、遺留於後世的個人貢獻。
諸葛亮的才幹以治國理政、戰略規劃最優,訓練軍隊和外交水平次之,軍事作戰能力再次之。我們可以先從諸葛亮打過的仗來看,在劉備入川前,諸葛亮做的工作主要是政治事宜處理,兼充當軍事謀劃,是劉備的“軍師將軍”。第一次領兵作戰,是龐統被箭射去世後,他和趙雲、張飛領兵入川,分別略定德陽、白帝、江州、江陰等地,一般認為,張飛是此次入川的主帥,而德陽是諸葛亮親自領兵攻克的,在張飛聲援下,諸葛亮擊敗劉璋派來的張裔軍,張飛、諸葛亮、趙雲遂進圍成都,劉璋請降,益州平定。
平定南方的孟獲叛亂是場中小戰役,諸葛亮的兵力大約為兩萬人,孟獲與其他叛亂諸部兵力是一點五萬人左右。在軍隊開往南方前,馬謖向諸葛亮提議:攻城為下,攻心為上,被他採納,平定叛亂後,諸葛亮既不在當地安排駐軍,也不派駐官員,有部下問他為何這麼做,他說多留兵則糧食運送就成問題,少留兵又鎮不住當地夷人,且夷人有父兄子弟在戰鬥中死亡,看見這些駐兵和派駐的官員,恐怕易激起譁變,所以乾脆不留兵,只須當地夷人能每年按時上繳賦稅錢糧,並將部分人丁充實到軍隊中就行了。
之後五次北伐,大都因糧盡而退,只有第一次北伐是他最有可能實現漢室復興的機會。在此次北伐中,他派趙雲偏師出褒斜道,吸引魏軍主力,自己親率大軍出隴右,隴右三郡南安、天水、安定震恐,出降,守將姜維、梁緒等歸降諸葛亮。整個曹魏震動,急命曹真率大軍抵擋,張郃、郭淮等直撲漢軍的咽喉要地街亭,馬謖不按諸葛亮的軍事部署,被擊敗,趙雲、魏延等與魏軍交手也失利,局勢被動,諸葛亮無奈撤軍。事實上,若馬謖能守住街亭阻遏魏軍進攻,則漢軍就有實現斷隴右的可能,斷隴右、控制涼州,據有優良戰馬,訓練出可對抗曹魏騎兵的騎兵叢集,也可招攬周邊羌人充實實力。在戰略上,不必向北翻越崇山峻嶺與魏軍交手,而是能像秦國一樣憑藉地勢東出,彼時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二次北伐,圍陳倉二十餘日,糧草不繼,退軍,王雙帶魏軍來追,被漢軍斬殺。三次北伐,軍隊進佔武都、陰平二郡,安撫羌人和留兵駐守後,率軍回漢中。四次北伐,諸葛亮派魏延、高翔、吳班與司馬懿軍作戰,大敗魏軍,斬首三千,後糧食缺乏,退還,張郃追到木門谷,被漢軍箭矢射中膝蓋,陣亡。五次北伐,與司馬懿對峙於五丈原,司馬懿堅守不戰,諸葛亮病亡,退軍。
透過諸葛亮的統兵經歷可看出,諸葛亮具有一定的軍事水平,作戰風格穩實,然而沒表現出像韓信、白起那樣的奇謀良策,陳壽說他“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對於外交方面而言,諸葛亮是堅定地想與孫吳聯盟的,因為他明白魏強蜀弱,很難以一己之力吞併曹魏,亟須孫吳作幫手以牽制曹魏,所以,赤壁之戰前他出使孫權,激將孫權,跟他說曹魏已基本平定北方,又新破荊州,海內震恐,此時您要投降就快點投降,不然像您這樣猶豫不決,遲早大禍臨頭,孫權有點生氣:既然像您說的這樣,怎麼你家主公劉備不投降?諸葛亮回答說:我們主公是田橫那樣的壯士,又兼是漢室之胄,寧死不辱。孫權受此一激,堅定了一下抗曹意願,決定與劉備聯手。在夷陵之戰後,蜀漢與孫吳方面的裂隙已極深了,但諸葛亮還是決定重新修復兩國關係,雖然兩國伐魏的步驟不怎麼協調,到底孫吳方面還是吸引了曹魏徐州地區相當一部分的兵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北伐的壓力。
至於戰略規劃,諸葛亮的隆中對可謂是洞悉天下形勢,深明強弱之理,欲以此助劉備挽弱為強、一匡漢室,但到底人算不如天算。應該這樣來講,諸葛亮是三國時代最傑出的戰略家,即使是曹魏陣營裡的荀彧,孫吳裡的魯肅、周瑜恐怕也要略遜一籌。
在諸葛亮治理蜀國期間,是真正的秉公持信,法度嚴明,即使是多次北伐給蜀漢帶來了一定的負擔,但未損害到國內經濟的良性執行,因為諸葛亮自身對於農事耕作也是很積極,鼓勵開墾荒田,新修蜀中水利,北伐修整期間也曾讓軍隊務農生產。蜀漢的經濟比之劉備時代要有所提升,出現衰頹是在姜維期間的事。諸葛亮定製下的蜀漢律條雖嚴苛,但他辦事公正,開誠佈公,自己也不私蓄多餘的產業,國政運轉有效,致使他死後,“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諮述亮者,言猶在耳 雖甘棠之詠召公 鄭人這歌子產,無以遠譬”(陳壽《三國志》語,此時為西晉司馬炎時代)。更為誇張的是,因為蜀中百姓愛戴他,並把對他的這份愛戴之情遷移到了他兒子諸葛瞻身上,以至於每當蜀漢朝廷中有“善政佳事”,即使不是諸葛瞻乾的,百姓們也都相互傳告,說這是諸葛瞻做的。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治下的蜀漢“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就這方面來說,諸葛亮是一點也不亞於蕭何、伊呂才幹的一代賢相。
除此之外,諸葛亮的文學才能也不錯,以一篇《出師表》垂名後世,被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當作賢相楷模,其他著作有《後出師表》(一般認為是他的作品)、《誡子書》、《兵法二十四篇》、《草廬對》等。
據說,他還發明過木牛流馬,改進過連弩以增加殺傷力,為對付曹魏騎兵搞出絆馬釘、木車措施。
在用人方面,他有些紕漏,比如看錯了馬謖,馬謖這個人能出得了好計策,但實踐能力不怎麼樣,被用到關鍵崗位上時就把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給搞黃了,對於魏延和楊儀之間的矛盾也沒有化解得了,以致楊儀誣魏延謀反,魏延無以辯解,派軍去打楊儀,被殺害,而楊儀自身最後也遭貶官,其他的用人事宜,沒啥問題。當然,諸葛亮的權柄也有點大,好在包括劉禪在內的朝廷上下都不懷疑他的忠心,有人就評論說諸葛亮是“攝一國之政,事凡庸之君,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華人不疑,如此即以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
一般而言,敵國的貶低汙衊未必是實情,但敵國的讚譽幾乎一定是真實的,所以,有時為了客觀的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可以參考一下敵對國家的人對他的論述如何。當魏文帝曹丕欲問臣下應該行”先討伐吳還是蜀時,謀臣賈詡先是勸曹丕修德以待時機到來,然後說:吳蜀雖撮爾小國,依阻山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據險守要,泛舟江湖,皆難卒謀也。同樣的,曹魏謀臣劉曄對諸葛亮的論述是: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在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巡察蜀軍營地處所,贊曰:天下奇才也!西晉時鎮南將軍去觀察諸葛亮住宅,命李密之子李興為文,其中一段是:夫有知己之主,則有竭命之良,顧所以三分我漢鼎,跨帶我邊荒,抗衡我北面,馳聘我魏疆者也。英哉吾子,獨含天靈。豈神之祇,豈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就連晉武帝司馬炎聽說諸葛亮的事蹟後,也為諸葛亮修祠堂。觀曹魏和西晉君臣所為,若不是諸葛亮德行超邁,才智傑出,是得不到這樣高的讚賞的。一個連敵國也給予很高評價的人,絕非尋常人。
-
8 # 張越智872
我認為,諸葛亮就是一個普通的軍師。其理由是。
一、打仗首先要考慮天時、地利、人和。而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根本原因是,與其花同樣多的軍費養兵,不如花同樣多的軍費去攻魏。普通人都知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可是諸葛亮偏要六出祁山,給運輸糧草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最終以失敗告終。
二、打仗要打有把握之仗,必須要首先知己知彼。因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怠。而諸葛亮明明知道魏國強大,兵多將廣,又有司馬懿當軍師,卻還要一意孤行,就犯了兵家大忌。結果司馬懿就憑藉以逸待勞一計,就打敗了諸葛亮。
三、蜀國剛剛建國不久,急需休養生息,養精蓄銳。然而諸葛亮卻只考慮軍費問題,而沒有考慮人民的生活問題。
以上三點的分析,足以說明諸葛亮只是一個普通的軍師。《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是被神化的諸葛亮!
-
9 # 東方京川
拋開三國演義談諸葛亮?不可能。是三國時期造就了諸葛亮,諸葛亮在三國時期的大舞臺上大放光芒,大顯身手,流傳千古!
回覆列表
拋開演義中諸葛亮多智近妖的說法,諸葛亮的定義會是在三個方面:軍事家、政治家、發明家。而其中最亮眼的絕對不是軍事家這個頭銜,而是政治家。各位可能會說:從隆中對的叄分天下,到平定南蠻,最後到七出祁山,諸葛亮的軍事顯現的十分明顯。如果從這個角度定義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格局就小了。
隆中對三分天下,更多的不是從軍事角度,而是從政治角度,或者宏觀戰略角度來定義的。諸葛亮對三方勢力進行了細緻的分析後,為劉備選擇了一個安身立命的根據地,盤踞荊州,西取益州。
而在西蜀政權中,拋開演義中的各種錦囊妙計的橋段,實際上諸葛亮大部分時間是在處理內政,而不是做謀士的事情。在劉備向東吳發動戰爭希望替關於報仇的時候,諸葛亮也在感嘆如果法正在,劉備一定會聽法正的話。所以其在西蜀集團中的地位和權威並未到可以左右劉備決定的層次。
而在劉備死後,諸葛亮迎來了他人生最重要的階段,而面對的也是劉備留給他的爛攤子。劉備起家的軍事勢力幾乎團滅,益州內部三股勢力相互爭鬥,而諸葛亮更多的透過政治手段對三股勢力進行平衡。包括其七出祁山都是轉移內部矛盾所作出的措施。
不可否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這裡麵包括新官上任的三把火,都展現了諸葛亮在軍事指揮方面的卓越才能,以及後期在軍事指揮上的多個亮眼的操作。不過其中也廣泛採納了馬謖等將領的智慧,而其以不足曹魏1/5的人口,透過不斷的戰爭,不僅緩解了國內的矛盾,還佔據了魏國陰平和武都2個郡城,可見其軍事才能的還是非常優秀的。
陳壽曾評價: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 之內,鹹畏 而愛之,刑政雖峻 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