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曲1011

    中國高校及科研機構至少引進了9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海南大學一次性聘請了4位諾貝爾獎得主。中國高校對諾貝爾獎得主的熱情追捧,一直備受爭議。贊同者相信,邀請諾貝爾獎得主加盟,對高校的師資力量、科研水平和國際交流都大有裨益。

    反對者則認為,諾獎得主年齡普遍偏大,多數早已過了科研創新的頂峰期;更重要的是,這些重金聘請來的諾獎得主,多數不會全職在國內高校工作,有些甚至只有“虛職”“虛銜”。現如今,在大學的報告廳裡,常常會上演這樣一幕——在一場學術報告會開始之前,為了搶到座位,有的學生沒吃飯就早早趕到現場。報告會期間,過道里也被擠得滿滿當當。而這場報告會之所以如此受學生歡迎,原因僅僅是報告者是一位諾貝爾獎得主。近年來,隨著高校和政府對於諾獎得主引進的重視,像這樣由他們帶來的學術報告已屢見不鮮,諾獎得主在高校承擔教學任務。

    帶領科研團隊或實驗室的現象更是越來越普遍。尤其是在“雙一流”戰略實施之後,國內高校的“諾獎熱”更是愈演愈烈。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高校引進諾獎得主的熱潮?對於高校而言,引入諾獎得主,其“價效比”究竟如何?自“雙一流”戰略實施以來,各高校可謂“求賢若渴”。除了在國內加大人才的引進力度之外,高校更是將眼光轉向了海外,尋求“海外高層次人才”。比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短短几年內,就已經建立起三個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引進了四位諾獎得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吃才能沒有趙薇的胖,卻有周冬雨的小排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