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笑的人一定不會差

    談到關羽,人們都知道除了武聖的桂冠,他還有兩道耀眼的光環,那就是忠、義二字。  有人說關羽“忠義無雙”、“忠心貫日”、“赤面赤心”、“義薄雲天”……這些話都是對他忠義一生的讚譽。一千多年以來,他既是忠和義的代表,也是華人為人處世的榜樣和楷模。  隨著一百多年的西風東漸,特別是“文革”期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幾乎遭到滅頂之災,迄今,餘毒未消。當今,歷史虛無主義風行,肢解、抹黑一切優秀傳統被當成時髦。可想而知,在相當一部分心裡,以忠和義的標準做人做事的觀念早已經喪失殆盡。其惡果是道德滑坡,習俗敗壞。所以才有人叫喊“關羽是假忠假義!”,“要將關羽崇拜限制與現代文門之外!”云云。  喊出這樣口號的人,除了別有用心的人之外,大多是無知無畏小青年。他們和中國歷史早已隔絕,不知道忠為何物?義從何來?看來,要讓他們也懂得關羽的忠和義,就得從忠義二字的源頭說起。  據中國社科院已故研究員胡小偉先生考證,在古代,義字的流行應當早於忠字。盡人皆知孔子提出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就說到了義字,但沒有忠字。不過那個時候的義還是泛指儀表、威儀、儀容、相宜而言。  義字逐漸演變成為人處事的準則,演變成人品道德的評價,甚至成了闖蕩江湖須臾難離的潛規則,還應當追溯到春秋時期的墨子身上。大家知道,墨子的學術觀點大都與儒家背道而馳。儒家有“天命”說。墨子就有“非命”說。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墨子就說“事鬼”……  墨子也曾經滿世界去宣傳他的觀點,“非攻”、“兼愛”、“交相利”……到頭來,沒有哪一個君王或是諸侯接受他的觀點。  自己的理想和觀念不被任何高層所接受,墨子心裡一定會很糾結。可是,讓他始料不及的是,宮廷和官場不理睬他的勸諫,他的觀點卻在民間和江湖大行其道,甚至開花結果。尤其是他那一句“萬事莫過於義”的名言,一下子就把孔子說的那個義字變成了做人做事的評價標杆和準則。  其實,這裡的道理很簡單。因為只有平頭百姓都才希望過安穩日子,才會希望“非攻”。親屬和朋友之間,只有相互“兼愛”才能抱團取暖。因為有了“非命”之說,販夫走卒也敢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有點本事的人就敢“以武犯禁”。於是,“俠”便出現於江湖。  終於,歷史在漢武帝時候打了個漩渦,儒家學說堂而皇之的走進了皇家殿堂,一家獨尊。而墨子和其他諸子的學說都在罷黜之列,而只有墨子的俠義精神則更深的融入了民間與江湖,成為隱形社會精神支柱。  能成為俠者不僅要本事高強,更重要的是要有義舉,得除暴安良,殺富濟貧,仗義疏財。俠客和義士歷來不被宮廷和官場所待見,只能在江湖和黑道里棲身,成為隱形社會走向的主導力量。像武俠小說中的《小五義》、《三俠劍》裡的俠客、義士都為朝廷出力,那只是特例。  忠字當初主要用在君臣之間,上峰和部署之間。那時,還沒有明確的國家概念,王朝管轄的萬里疆域統稱為江山或是天下。那時的忠,首先是忠於朝廷,再就是忠於主公,或是稱為忠於江山社稷。  歲月蹉跎,經過五代十國的百年戰亂,到了北宋時期,由於趙匡胤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已經沒有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氣概。北方多個少數民族紛紛坐大,党項人、契丹人、女真人都相繼建立自己的國家。尤其是大金國在滅掉遼國之後,迅速滅掉北宋,佔領淮河以北廣大地區。有了國家概念,像金庸小說郭靖和楊康一樣忠於誰?為誰服務就成了第一等緊要問題。在事關國家安危和朝廷存亡的時候,忠字自然就站到了義的前面。這樣,忠義二字就成了關鍵時刻檢驗各種人品德和操守的試金石。  忠和義的產生和流行過程,是社會環境的變遷與進步。東漢末年。宦官專權朝政混亂,黃巾起義造成天下大亂,各路諸侯紛紛起兵以求自保。地方勢力和豪強也紛紛拉起隊伍以圖火中取栗,劉備就是在這個時候與關張結拜的。  劉備所以能和關張結義,因為他當時是社會底層一個織蓆販履的的小商販,他需要和關羽、張飛一同抱團取暖。  關羽因為在家鄉抱打不平,殺了惡霸全家不得不亡命江湖,可見他的身上有強烈的俠義之心。因為他從小熟讀《春秋》等經書,受過良好教育,關羽一生忠和義的表現更符合中國傳統的最高的道德標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蘭高鐵的全部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