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刺蝟談軍備
-
2 # 麥田軍事觀察
那個時代屬於剛剛從冷兵器,進入熱兵器時代的開始,那個時代的戰術與裝備技術遠沒有現代的條件,許多東西只能依當時的情況來進行了。
那時長矛做為一款武器實際沒有完全退出戰士,騎兵依然是戰場上的主力,炮兵也只能處興起之時,無法是裝備質量與數量,還是戰術都不是非常成熟,步兵的主要武器為燧發槍,相對於以前的火繩槍,只是改進了擊發方式,
實際有效射程剛超過100米,但是精度差的讓今天的人無法接受,再好的射手也不能保證打中100米外的人,甚至超過50米就不能命證精度,裝彈也很慢,1分鐘1發,至多2發。
那時的戰爭方式也與今天不一樣,基本上就是一場場會戰,雙方正某個地點相遇,進行一場短暫卻可以影響巨大的戰鬥,往往只需要一天就可以決定勝負了。這時談什麼掩體都毫無意義,也許不等把掩體修好,戰爭已結束了。
那時的軍隊組織方式也不一樣,幾乎談不上什麼兵役制,許多人只是“臨時工”,人員素質及訓練也沒有與今天相比。所以那個的戰術自然不會象現在一樣。
所謂的排隊槍斃只一個形容詞,在當時這是最理想的作戰方式,士兵排成佇列,增加了火力密度,多人一起齊射,命中率低,但是可以保證有一定的命中率。這比分散的單兵無組織射擊更為有效。而且密集的隊伍在面對騎兵衝擊時,有能力進行抵抗,如果步兵分散開,那等於給騎兵將步兵衝散,再隨意砍光的機會。
以當時射程及命中率,射速,騎兵只需要承受一輪齊射就可以衝入步兵佇列,那時馬刀比刺刀更有效。只有以步兵方陣的方式,形成刺刀叢林,騎兵才無法輕易衝散步兵。
總之,那是適合時代的選擇。
-
3 # 聯合防務
燧發槍有效射程在200碼左右,再加上準頭不高,這個距離射擊要想擊中敵人純粹靠運氣。所以,要想擊中敵人,就必須靠近。根據計算,燧發槍在50碼殺傷力最大,幾乎是毀滅性的。這就進一步需要靠近敵人去射擊。但是,沒有組織的零散射擊只能擊中少數敵人,而裝填速度慢的缺點會導致雙方距離迅速接近。如果不能有效壓制,那麼可能開一兩槍,雙方就到了白刃戰的距離。如果滑膛槍手面對的是敵人騎兵,可能只有開一槍的機會,接下來就是被敵人騎兵虐。所以,用密集隊形來彌補火力弱勢也是必然選擇。密集隊形不僅能提高火力密度,而且能增強士兵的心理安全感,並且有助於抵抗敵人騎兵的衝擊。實際上,當步槍套上刺刀,排成密集的陣列,與冷兵器時代長矛手以方陣面對騎兵衝擊是類似的戰術,這被之前很多次實戰驗證是有效的。
為了提高持續火力,各國還推出了新的戰術,例如著名的三段射擊戰術,以彌補燧發槍裝填速度慢的弱點。在戰場上,各國軍隊也不是不找掩體或者挖戰壕,像利用矮牆就是常用的做法。但在野戰條件下或者遭遇戰的情況下,就沒有時間來挖戰壕或者尋找掩體。此外,燧發槍手直立射擊,還在於燧發槍在跪姿、臥姿狀態下很難裝填,只能以直立姿勢進行裝填。
所以,近距離齊射是最適合18世紀火槍具體技術發展情況的戰術,一點也不蠢。即使到了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這種戰術還有應用。(S)
-
4 # 兵工科技
圖注:電影中的排隊槍斃場景
近距離齊射這種戰法,外界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排隊槍斃,這種戰術在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發展到巔峰。我們在一些講述當時著名人物或戰役的電影中,比如《拿破崙》、《戰爭與和平》、《葛底斯堡》、《眾神與將軍》中,經常可以看到雙方士兵排開長長的一字橫列,齊步走向對方陣線,然後互相齊射,雙方士兵血肉橫飛、死傷一片,就像是排著隊槍斃一樣。
圖注:排成橫隊發射能透過數量來彌補命中率
當時之所以採用非常殘酷的戰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當時各國軍隊普遍使用前裝滑膛槍,需要士兵保持站立姿態,以方便清膛、裝彈。而且當時的槍械製造工藝比較一般,還未實現標準化生產流程,零件的公差較大,且使用的黑火藥殘留嚴重,士兵自制的鉛彈同樣不夠標準,因而射擊精度較差。近距離或許還能保證命中,但距離一遠,彈丸出膛後往哪裡飛,就只有天知道了。
二是當時只有軍官受過良好的訓練,大部分士兵都是臨時徵召,簡單訓練幾個月就扔到戰場上。這樣計程車兵在訓練場上,平心靜氣瞄準後再射擊,或許還能保證較好的命中率,但到了彈丸橫飛,血肉模糊的戰場上,士兵的心理會受到極大地影響,不光手不穩,還會發生因使用不當、裝填錯誤、重複裝填等問題導致的槍械故障,再加上燧發槍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未發火機率,這些因素導致戰場上會有15%到20%的槍械不能完成射擊。
所以,只有把士兵組織起來,排成密集的陣列,才能有效提高火力密度。一來,密集隊形讓士兵有一種被佇列保護的感覺,能有效降低士兵的恐慌情緒,佇列中計程車官和老兵還能及時糾正新兵的錯誤;二來,密集隊形發射可以有效提高命中率,雖然單個槍械的命中率不足,但排成橫列發射,彈丸飛出去後就算打不中A,也能打中B。
-
5 # 四十五度說
在十八世紀的槍戰中我們時常可以看到排成橫佇列齊射擊的戰鬥方式,這種似乎當靶子的戰術在今天看來其蠢無比,完全是給別人當靶子。但是在當時確實能有效提高命中率和殺傷力的最優選擇了。
在當時使用的是火繩槍,遂發槍等等一系列的老古董。這種槍械使用繁瑣,有效射擊過低。最開始的火繩槍靠點燃火繩來點燃火藥發射鉛彈。到了遂發槍時改善了不少,採用火石碰撞點燃火焰發射子彈。不過,滑膛槍一次射擊的完成足以讓現代的步槍打完一梭子子彈了。它們在發射前要疏通槍管避免堵塞,然後裝彈火藥,塞入鉛彈,用鐵條壓實,然後瞄準開槍。令人難受的是命中率還低的嚇人。當時使用的是鉛彈,並非現在如此平滑的子彈;而且滑膛槍的槍管也並不平滑,大大影響了射擊的命中率。不僅如此,還要面臨槍膛內火藥炸膛的危險,甚至還會遇到槍管火藥堵塞的情況,各種問題百出。但是當時中近距離的作戰中,槍械的威力就比弩箭強上許多,只要命中,殺傷力遠比弩箭強。這也就是為什麼18世紀步兵佇列中開始普遍裝配這種槍的原因。
可是命中率的問題實在令人堪憂。裝備上的差距就只好由戰術彌補了。戰佇列齊射擊在現在看來是很蠢的方式,但是在當時確實最有效提高命中率的方法了。單人射擊時,你瞄準了敵人,射擊後往往會打偏。組成佇列的射擊方式,即使打偏了也能保證火力網的同一方向,對敵人造成擊打。用數量上的優勢彌補命中率。由於裝彈時間過長,為了保證火力的持續,佇列的戰術往往分為多排交錯射擊。第一排射擊完退後裝彈,第二排瞄準射擊,在輪換第三排。或者統一由第一排射擊,射擊完成後交換第二排的槍支繼續射擊,第二排負責裝彈。由此一來,命中率得到了提高,火力持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這種戰術的出現由於槍械的落後而產生。槍械射速慢,射程近,命中率低。因此在近距離時為了保證殺傷力,採用齊射擊的佇列方式能發揮這種槍的最大優勢。
-
6 # 區域拒止
18世紀的這種戰術,被很多人稱之為排隊槍斃戰術,不過也是比較恰當的。受制於當時的技術問題,只能採取這樣的戰術。當時的線列步兵戰術雖看似落後,但實際上產生的效果是比較理想的。
當時雖然已經進入了熱兵器時代,但是由於武器技術的問題,發射速率很慢,步兵在射擊之後,需要進行長時間的裝填作業,首先需要清理槍膛,其次依次裝入發射藥、彈丸等等,而彈丸還需要使用專用的搗杆裝入,因為其製造時又不大小不一的公差。
而且當時這種武器還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射擊精度太差了,稍遠一些就會無法命中敵人,而在近距離的話只能打一槍然後就選擇拼刺刀或者逃跑。於是出現了排隊起來齊射的做法,而為了必要的火力密度以及發射效率,一般採用三隊人馬輪番射擊的方式,一隊射擊,一隊裝填,一隊待命上前,很好的保障了火力。
而這種戰術需要士兵極強的意志力和指揮官的勇氣,因為面對的就是敵人的槍林彈雨以及火炮等的攻擊,尤其是排在第一隊計程車兵,傷亡率很高。而為了保障必要的殺傷效果,像當時的英國軍隊,甚至採用了近乎殘忍的做法,那就是即使是敵人開火了,依然不開火,直到抵近地方很近時才選擇開火,這能給敵人造成巨大的傷亡,當然,在此之前己方也會遭到敵軍的強烈火力打擊。
而後來,武器技術有所進步,武器的裝填速率、射擊精度等都有了保障,當時的第一代單發步槍開始出現,採用金屬殼子彈,裝填效率高,使得高機動的野戰、精確快速射擊等成為了可能。於是過時的線列步兵戰術最終退下了歷史的舞臺。
-
7 # IRR簇擁
首先,冷兵器時代,步兵,弓箭手,騎兵。
弓箭威力太小(相對全身板甲),一個騎士衝過去完全是如入無人之境,所以被火槍替代(火繩槍需要兩個人操作,因此當時還沒完全替代,燧發槍完全替代並出現排隊槍斃)
步兵可以很好的糾纏住騎兵,哪怕是騎士用長矛鉤下來之後也只是坨廢鐵。
騎兵,突破農民陣線(臨時徵召,士氣低落,無裝備可言),碾壓弓箭手(注意碾壓與突破,畢竟鐮刀草叉也可以把騎士弄下來),追殺逃敵。
各兵種情況瞭解了,那麼怎麼改善?
弓箭手?加強護甲,配備長矛?先練兩年馬拉松吧,裝備還是很重的。
步兵配置手弩?打不遠還容易誤傷。
多裝備騎士?一個騎士需要幾個村莊來供養。
看似無解。
最後的解決方案是什麼?火槍上刺刀當長矛用,為啥沒有負重問題了?因為反正擋不住,有沒有差不多就不用護甲了。
這樣,步兵和弓箭手兩個功能的兵種合二為一,騎兵的優勢能力只剩追殺了,其它作用就是發揮戰略機動能力,不是戰鬥層面的了。
那咱們整理整理情況,首先,步行軍團,有遠端攻擊能力,精準度很差,威力很強,有長矛,騎士上去不成篩子就成鐵坨。怎麼打?只能他怎麼打我也怎麼打。
由此面對面槍斃來了,然後為了更好發揮火力,戰線厚度只搞三個人,排隊槍斃來了,再然後,為了獲得更好的準度,全軍齊步往前走,誰先頂不住壓力先開火誰就輸了,因為先開火距離遠,準度低,加上填裝慢,殺傷力比後開火低,所以最後的最後,無條件服從命令和軍訓佇列來了。
-
8 # 利刃號
近距離齊射戰法,對略微有些知識的人來說,一看便知它的大概含義就是射擊距離較近,許多人整齊射擊,這可能是排成一對也可能是同時射擊。那麼到底什麼是近距離齊射戰法呢?近距離齊射戰法即指士兵們橫排成一字形佇列,邁著整齊的步伐走向敵人,而後相互進行射擊。這一戰術在18-19世紀處於鼎盛時期。
那麼在當時為何採用這種戰法,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從當時戰爭的方式來說,由於18-19世紀的科學技術比較落後,戰爭方式比較簡單,是以短暫的會戰方式交戰,但非常有影響力,而且一絕雌雄的時間很短暫。其次,從軍事武器方面分析。從18世紀到19世紀世界各國大多都採用火繩槍、燧發槍和滑膛槍。火繩槍是利用經過特殊方法處理的可持續燃燒的火繩作為引線,透過轉動扳機,以燃燒的火繩來引燃火藥,從而進行射擊。燧發槍則是採用燧石擊打鐵砧引燃火藥。這個類似於我小時候玩的鵝卵石打火引燃樹葉。而且滑膛槍零件誤差,非常粗糙,這樣增大摩擦,從而使火藥發射速度大大降低並使槍的命中率大打折扣。其次從招募士兵的程式及要求看,當時的徵兵及練兵極其簡單,沒有現在這樣嚴格,無論從身體素質還是文化素質看都很低,要求不嚴。
總而言之,18世紀槍戰中,由於受當時戰爭方式、武器和士兵等諸多方面的限制,近距離齊射戰術也當之無魁成為首選戰法,是時代的產物。它彌補了當時槍支射擊速度低,射程近,命中率極低的弱點。所以,在當時近距離齊射戰法在槍戰中使用極為普遍。
回覆列表
燧發槍射程近、精度差,50米都不一定能命中,裝彈也很慢。因此,排隊槍斃就成了一種必然的戰術,並不是沒有戰術。士兵排成佇列,增加了火力密度,儘管命中率低,但總會有命中的。同時,在一排士兵完成射擊後,可以迅速有下一排士兵接替射擊,保持火力持續性,併為裝彈提供掩護。這就是戰術。
關於掩體,那時候的槍彈才真正叫不長眼,布朗運動彈,不躲未必會被打中,躲了也許反倒歪打正著,所以為了保持火力密度和火力持續性,就沒必要構築或尋找掩體了。
基於當時那樣的武器,那樣的戰術,那麼基本上就是誰的隊形散了,誰就敗相畢露了。因為失去了陣列就已經無法有效地向敵方投射火力了。進攻方也就必須要冒著敵方火力保持隊形挺到己方有效射程內再放排槍。
現代軍事制度中的佇列、軍樂等等都是排隊槍斃時代的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