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灣沚網

    孩子從小培養時,最應該注意的是什麼呢?

    我們幾個媽媽帶著孩子在小區玩,看著孩子們撒歡地玩,高興之餘聊起了這個話題。

    豆豆媽媽說:讓孩子從小要接受音樂教育。音樂是一種美好的享受,可以讓孩子在成長中找到樂趣,開啟智慧。我每天都給兒子放音樂聽,讓他在網上學音樂課。

    樂樂媽媽說:我每天都會和女兒一起閱讀。親子閱讀,大人在很好陪伴孩子的同時,也透過故事的講解,在無形中讓孩子領悟生活的真善美。

    濤濤媽媽說:我家濤濤特別調皮,讓人頭疼得很,我整天都被折騰壞了,哪有什麼精力去管弄這些啊。我只求孩子平平安安的就好。

    嘟嘟媽媽也說了:是啊,孩子平安就好。我平時只是很注意孩子的營養,多給孩子做些有營養的食物吃。

    呵呵,育兒過程是有趣的,但也有枯燥和鬱悶的時侯,這會兒媽媽們,也只是從自己最切實的感受在談論。那孩子從小培養時,最應該注意的,到底是什麼呢?

    心理學家透過各種各樣的實驗和成長跟蹤向我們表明,孩子的自制力,是比智商更能預測他的未來!

    大家都知道的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研究人員離開房間前,把一塊糖放在孩子面前,如果孩子能堅持不吃糖,在15分鐘後研究人員回來後,將得到第二塊糖。如果研究人員離開時,糖已經被吃了,不會得到第二塊糖。

    實驗中,有些孩子不假思索地吃了眼前的棉花糖,只有30%的孩子選擇等待,得到了第二塊糖。在15分鐘裡,對這些選擇等待的孩子來說,是漫長而難熬的,但他們抵制了誘惑,剋制了自己的慾望,堅持地守在期盼中!

    十四年後,研究人員對這些參與棉花糖實驗的孩子進行了回訪調查,發現那些得到第二塊糖的孩子更為成功,他們在社交、事業、家庭和體質指數上都比只有一塊糖的孩子更勝一籌,其競爭力更強,智商更高。

    這個實驗讓我們看到了,自制力的重要性,孩子的學業和成就離不開自制力的影響!

    濤濤媽媽聽完,忙說道:我也聽說過這個實驗,沒當回事。現在想想,確實是的。濤濤總要看動畫片,一看就不願意停,這明顯就是沒有自制力。我原本想著看動畫片可以讓他少搗亂,現在看來得多注意他自制力的培養,減少他看動畫片的時間。

    嘟嘟媽媽也說:是的,我也是知道的。我家樂樂出來總要買東西,一會兒要吃零食的,這一會兒要玩具的,這也是沒有自制力的表現。花錢不說,還養成了孩子的壞習慣,看來也得慢慢改了。

    樂樂媽媽說:嗯,確實孩子的自制力太重要了。一個孩子,如果從小能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時間,長大了自然更獨立了,我們也少操心了。

    豆豆媽媽贊同道:孩子的性格得從小培養,大了不好改。自制力,以前總想著是孩子大了的事,這會兒明白了,從此刻都要時時記著,平時好磨礪孩子的性格啊!

    媽媽們看著遠處奔跑的孩子,心中是無比的喜悅!自制力是對孩子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媽媽們的心中也在細細思量啊!

  • 2 # 素心02

    妮妮很小的時候,大概2歲還不到時,有一次晚飯後,我自己寫了幾張卡片,分別是馬、虎、牛、羊、豬、狗、鼠、雞等,旁邊還畫上相應的圖案。一邊給她看圖片,一邊跟她說:“妮妮屬馬,爸爸媽媽屬大老虎,外婆屬牛,外公屬小狗,姐姐屬小老鼠,爺爺屬大公雞,奶奶屬小豬等”。拿著卡片,一遍又一遍,我很耐心的,可她卻很沒耐心的。沒多久,不是把“豬”念成了“狗”,就是把“虎”念成了“豬”。又教了好多遍,還是認不準。我急得是一頭汗,妮妮也難為得直掉淚珠兒。

    “丁零零……”一陣電話鈴聲傳過來,妮妮以一種非常快的速度奔到了電話機旁,拿起電話,原來是外婆想妮妮了。妮妮一聽是外婆的聲音,像是遇到了救星似的,叫了聲“外婆”便委屈得放聲大哭起來,邊哭邊說:“外婆外婆,你快來呀,我想你,你過來,媽媽不疼我!”聽著妮妮的哭聲,外婆心疼得第二天早上就趕了過來。

    後來,我反思了自己的做法,我覺得自己太急功近利,急於求成了,我的做法中帶著一種非常功利性的目的,所以我欲速則不達。之後,鑑於以往的失敗,我改變了方法。想了好幾種在玩中學習的方法,我發現,妮妮很樂於接受,而且效果也出奇得好。現在我把這些方法說出來,或許對於一些和我一樣曾經或正處在困惑中的媽咪們有些或多或少的幫助吧。

    第一、實物觀察法兼兒歌教學法。外婆與奶奶家都在鄉下,一有機會我就帶她回去,因為奶奶家養著雞和鴨,還有一條非常可愛的小狗,而鄰居家養著鵝。我一看見鵝我就給她念“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還把鵝字給她看,並把“鵝”拆開來解釋;看見小狗,我就說“小狗狗,汪汪汪,看見生人汪汪叫,看見朋友搖搖尾”;看見小雞小鴨我也如此用現成的或自編的兒歌給她說出來。妮妮最愛聽媽媽唱歌,一唱歌她就跳舞,像模像樣的小屁屁扭幾下。在這樣一種快樂的氣氛下,她非常樂意的去認字。有時我說我們來做個遊戲吧,我唱兒歌,她負責找卡片。一開始常常出差錯,幾次以後就能非常準確地把卡片給我了。

    第二、識字卡打牌法。我們倆各自拿幾張字牌(自己做的或現成的卡片均可)。我說:“我出小狗”,妮妮說:“我出小貓”。說對了我親她一下,或獎勵一個大拇指在她額頭上點一下,輸了就唱歌或做一個孫悟空搔首弄姿撓癢癢的動作。每當妮妮輸了,她不是唱歌就是做孫悟空的這個動作,每次都把我引得哈哈大笑。這個辦法很管用,直到現在我們倆還是樂此不疲。

    第三、故事法。我家裡有一塊小黑板,是朋友送給妮妮的禮物,上面有個非常可愛的史奴比圖案。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在晚飯前後給她講《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每次講故事前,我都要把故事的名字寫在黑板上,還形象的做了個孫悟空背後手持金箍棒在雲端探望前方的動作,這個動作引起了妮妮的極大興趣。

    我還講動畫片《寶蓮燈》中,沉香為了救母親不畏艱險,勇敢地救出了母親的故事。說到關鍵處,我就停一停,黑板上寫上一兩個關鍵詞語。第二天再講時,同樣的方法同樣的做法,有時我剛停下來,還沒寫出來她就來不及的說出來了。我隨即給了她一個表揚:記憶力真好!

    諸如此類的還有《武松打虎》、《煮豆燃萁》、《拔苗助長》、《半途而廢》、《道不拾遺》等都是這樣邊玩邊學會的。

    這樣一段時間下來,我深受啟發,其實只要大人肯動腦筋,肯花時間去鑽研,那麼對於小孩,對於父母的問題就可能迎刃而解了。不信,試試看?

  • 3 # 容兒姐姐說

    一,習慣問題。

    1,糾正吃手指的壞習慣。這手指是孩子較為常見的一種行為習慣,但是如果到兩歲以後還吃手指頭,就必須及時糾正。

    2,挑食和偏食的壞習慣。挑食和偏食對孩子的身體健康有較大的危害,也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

    3,培養孩子規律的生活習慣。家長可以從睡眠習慣、飲食習慣,運動和活動習慣,衛生習慣等幾個方面著手。

    4,及時糾正孩子不正確的坐姿和走姿。

    5,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引導正確的是非觀,應該從嬰兒期做起。

    二,行為問題。

    1,父母要鼓勵孩子禮貌言行,批評孩子的不好行為。

    2,隨著孩子的成長,其自我意識也逐漸萌發,就會出現一些自私的行為。自私的人很容易被人排擠,經常會出現人際交往障礙,陷入孤獨的境地而難以交朋友。 當發現孩子有自私行為時,應及時制止並進行批評。

    3,正確對待孩子撒謊。當孩子撒謊的時候,父母應該及時時指出進行教育,鼓勵孩子說出真相,並告訴孩子撒謊的危害,提醒孩子以後不要再這樣做。

    4,及時糾正孩子的魯莽行為、愛打人和愛弄壞東西的行為。

    三,心理問題。

    1,疏導孩子的攀比忌妒心理。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幫助孩子培養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不斷增強孩子的能力。

    2,正確引導孩子的競爭意識。在孩子與人競爭之時,父母應管好自己的行為,只在旁邊支援孩子,而不要輕易介入。

    3,幫助孩子克服夜間恐懼。父母平時應多給孩子講生活常識,鼓勵孩子學會勇敢。

    注意以上三個方面,孩子就會茁壯成長。

  • 4 # 父母修行

    比如孩子寫作業慢,磨嘰,開始我也著急,坐在他旁邊觀察他寫作業的情況,給他出主意,比如他寫字,看一筆寫一筆,這樣寫當然慢了,我讓他看一遍就記住這個字,並默寫這個字,這樣字的書寫就過關了,速度提升了一些。孩子在抄課文的時候,看一個字抄一個字,我讓他讀到一個標點符號,這樣一句話一句話地抄,別一個字一個字地抄!開始他說是記不住,後來有需要背誦的課文,我建議的先背下來,然後一句話一句話地寫,他自己發現果然比看一個字抄一個字的速度快,自己就接受了這個方法。但是整體的效果還是不理想。

    我經常為兒子的“慢動作”著急,總覺得男孩子做事更應該乾淨利索,他卻恰恰相反!經過看書,和一些懂得心理學知識的人聊,才知道“慢”並不是“錯誤”,甚至也不能算是一種缺點,因為有個別孩子的特質就是比較慢,他們很穩重,做事需要慢慢思考,他們只是需要比一般孩子更多一些時間練習和適應。不能因為慢再批評他,給他貼上“慢小孩”這個標籤,這樣,需要我有更大的耐心。我是急脾氣,我必須讓自己慢下來,然後讓他相信自己能快。

    寫作業慢只是一個表象,尊重和接納是深層次的原因。孩子和大人都需要被尊重。當孩子出現貌似缺點的問題時,不要一味地譴責,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使他有內動力自己慢慢修正問題。孩子和大人都需要被認可、被欣賞的感覺,孩子也是一樣的,大人對孩子的這份接納可以成就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如果我們盯著孩子的優點,孩子也會盯著我們的優點,雙方都處在一個愛的狀態中,愛會產生神奇的力量。當孩子覺得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他就會主動去做有價值的事情,以符合自己的身份。如果孩子內心有完善自我的動力,就算有一些錯誤和缺點,也很願意改正。

    如果總是盯著孩子的錯誤,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不能接納孩子的不完美,事實上是傷害了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孩子犯錯的時候,他感覺自己不能得到父母的愛,這種痛苦會讓孩子產生一些侷限性的想法,從而用退縮的方式來保護自己。這樣的孩子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容易以受害者和失敗者的身份自居。

    孩子是父母的影印件,我們盯著孩子的錯誤時,孩子也會盯著我們的錯誤,雙方都容易產生焦慮和憤怒的情緒。因此,除了改錯又要處理雙方的負面情緒。這反而消耗、分散了孩子改錯的精力。

    家長都有這種擔心:發現錯誤而不指出來,這樣做難道不會讓孩子的錯誤更嚴重嗎?如果不指出錯誤,那麼有什麼更好的方法可以讓孩子進步呢?所謂的錯誤,有一部分是客觀存在的,有一部分則是我們過高的期望製造出來的,是我們心中的高標準“誤傷”了孩子。如果我們總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相比,孩子總是錯的。如果只是審視孩子本身,肯定能發現孩子的亮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問下,過年了送什麼禮物不會覺得很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