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上弦月A
-
2 # 浪子吐槽
城隍廟其實就是土地廟,一般城裡的土地廟叫城隍廟,農村的土地廟叫土地廟。城隍神,其實就是城裡的土地神。土地神是道教系統裡,最低的神仙兒。以前土地廟也不多。據說朱元璋是在土地廟裡出生的,所以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在全國各地大建土地廟、城隍廟。幾乎有村莊的地方就有土地廟,有城市的地方就有城隍廟。土地廟城隍廟,也是明朝懲治犯人的地方。明朝刑法很嚴重,經常在土地廟砍犯人的頭、剝皮萱草。所以很多地方把土地廟城隍廟又叫做皮場廟。
古代城隍廟常見於各城縣,老百姓常去廟裡拜城隍。聊齋志異開篇就是《考城隍》。城隍是什麼,廟裡供奉的城隍是什麼來歷?又掌管什麼事兒?先看看考城隍的故事……
考城隍故事梗概故事說,縣裡廩生(府州縣裡的學生)宋燾臥病在床,一日一小官前來要帶宋公去考試。這宋公就稀裡糊塗一臉懵逼地跟著去了。
後宋公來到富麗堂皇的"考場"。答文中有句"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考官閱畢大讚其三觀!告訴他被錄取了。
考官說,河南某地缺一城隍神,恭喜你!宋公恍然大悟,即磕頭感恩,一把鼻涕一把淚:"小生不才,承蒙大神錯愛呀,不敢辭,但家有古稀老母要侍奉。這如何是好啊……"
神仙考官一看,這宋生文見其品,言見其行,果然沒看錯。神仙就給了宋公九年假期回家侍母,到期回來赴任,期間由張生代管城隍之職。宋公和張生互贈詩文後,就回去了。
宋公當時已病逝,是被鬼差帶走。神仙有感於宋品、學、孝三好學生,就多給了他九年陽壽,宋公最後贏得陰陽兩圓滿的大結局。
原文幾個關鍵資訊:
很明顯,諸多橋段普遍見於《聊齋志異》全書。蒲松齡還提出了個人善惡論,並強調孝義。最大亮點是雕絲書生逆襲人生。
藉助民間信仰,讓《考城隍》為聊齋志異全書鋪調。這或許就是它出現在開篇的原因。
那麼,城隍是什麼?又有什麼來歷?
這是把城隍老爺抬出來出遊了
城隍最初的意思城隍、城隍神、隍神、城隍爺等,一般都指城隍廟裡供奉的大神們。不過,這裡的"城隍"只是借代,城隍本義並非是什麼神或人。
這些都跟古代城池有關。
城復於隍,其命亂也丨易經
意思是,城牆傾覆,則為亂兆,執政者當息武止戈。可見城隍一詞在遠古就出現了。最早的城牆只是夯築的土牆和溝壑而已,後來我們概念裡的城牆厚達10米,往哪裡倒塌?
真正的丐版古城牆出現在春秋,後加築城垛。戰國後期才出現城門樓和護城河。當然,最早的真正護城河應該是大秦帝國的靈渠。
城隍之城丨很簡單,原指古代的城(更早時為牆),後來泛指古代城廓,包括城和牆。
城隍之隍丨城牆外挖的壕溝,又稱城塹。沒有水的壕溝稱"隍",有水的壕溝稱"池"。
城隍丨到了漢代,古代城牆才成為今天我們熟悉的樣子。高大城牆圍繞城市,城牆、墩臺、馬面、城門、城樓、護城河……一應俱全。這時,城隍就是我們說的"城池"統稱,即古城和外面的護城河。
這就是城隍的本義。城隍是為城市防禦,同時保護城內居民,發展過程也代表文明推進。
各地的城隍神古代城池攏集了地方軍政、經濟和文化,是百姓聚集地,所有城池組成了古代綜合國力。可見,古代城池就是保護國家和百姓的。
古人敬畏並崇尚自然神,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如此云云。古人認為城隍保護城市和百姓安全,與人們生活、作業等各種活動密切相關,也是有神靈庇佑的。
於是城隍神就被古人整出來了,並化身為城池的保護神,也就是一方土地的保護神。
供奉物件城隍神:
最初供奉的城隍是鬼神一類。後來城隍神大多由地方忠賢或英雄人物充當,這些歷史人物有功於當地,深受百姓擁戴。可以理解為,他們活著時造福當地,死後也庇一方平安。
可見,各地城隍神多不一樣,比如上海城隍廟三大城隍: 西漢名臣霍光、北宋文學家秦裕伯、清朝民族英雄陳化成。供奉物件的變遷,①反應了人們現實精神和務實主義。②從精神層面說,也有著積極意義,人們對賢臣良將的紀念。
古代帝王自然也是非常推崇城隍,它又契合百姓心理,於是城隍信仰遍及華夏大地。
城隍廟和祈福城隍廟,自然是用來祭祀城隍神的廟宇。
今人說,愛一個人就要給她買一個房,然後養起來。古人說,愛一個神就要給他造一個廟,然後供起來。不然在哪裡祭拜呢?
城隍為自然神,凡有城池之地,都有城隍大神的存在。又於是,古代使勁造啊,幾乎每個縣或城都有堂皇雄偉的城隍廟。
後來,道家把城隍納入道教系統,定義為懲兇除惡、護邦保國之神靈,併兼任亡魂管理。
有了身份,有了信徒,有了廟宇,有了編制,從此眾神歸位,城隍在列。
城隍廟可以祈什麼福?
古代縣太爺為地方最高父母官官,城隍爺就是地方最大的神祗,一陽一陰,縣太爺管地方百事,城隍爺掌生老病死和平安。
人們去城隍廟祈福避禍,求健康,請平安……話說城隍爺是很親民的神,人們很多心願又如子嗣興旺、升官發財、吉利好運,不怕俗氣,都可以嘮叨城隍爺聽,誰讓他是當地大神。
另外,誰家辦要事,又或遇上焦心事兒,都可以去廟裡拜城隍爺。保護一方民生,獎善懲惡,增進福祉……都在城隍爺管轄範圍內。
古人信奉自然神。舉頭三尺有神明,城牆高達三十尺能沒有神靈麼,河也有河神。於是,後來城隍又借指庇護城隍的神。
城隍信仰興於南北朝,由於城隍神後來多由地方忠良人物擔任,深受官民支援,城隍廟很快遍及全國各地。作為接地氣的神靈,人們供奉、祭拜,以求平安、賜福避禍等心願。
再回到蒲松齡《考城隍》。主人公宋先生只是縣裡一個普通讀書人,實際上他是沒資格做上城隍神之位的。明末清初,城隍文化已經非常成熟了。蒲公豈會失誤?
聊齋裡的狐仙小姐姐總是痴戀又窮又濫情的書生,要死要活的,不求回報、不求負責、不求上位……再想想蒲公失意科舉和和仕途。如此苦澀人生,蒲公求點安慰不算過分。詩和苟且都有了,就差遠方和狐仙小姐姐……
各位看官,您當地有什麼城隍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