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大作《賣白菜》,謬誤知多少?
莫言的記敘文《賣白菜》,講的是莫言母子賣白菜的故事。
【故事梗概】1967年,我12歲。這一年,我們種了一百零四棵白菜,賣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這三棵……說好留著過年包餃子的。這三棵白菜中最小的那一棵,因被踩過,長得很是可憐,於是,我曾揹著母親將一大把化肥撒在它的周圍。
臨近春節的一天,鄰村大集。母親苦著臉,心事重重地在屋子裡走來走去,時而揭開炕蓆的一角,掀動幾下鋪炕的麥草,時而拉開那張老桌子的抽屜,扒拉幾下破布頭爛線團。終於,母親決定要賣掉牆上掛著的,我家僅有的那三棵白菜。我激烈地反對,但沒有用(為什麼非要賣掉這僅有的且承諾過年包餃子的三棵白菜,“母親”不說)。
集市在鄰村,不時有趕集的人從我們身邊超過去。天很冷,我的手很快就凍麻了,以至於當簍子跌落在地時我竟然不知道。母親一個巴掌打在我的頭上:“不中用,把飯都吃到哪裡去了?”
終於捱到集上。
一個老太太走過來,用她那彎曲的、枯柴一樣的手指翻動並逐棵地戳著我們那三棵白菜。她先是拽掉了那棵最小的白菜的根,又撕扯著那已經乾枯的菜幫,嘴裡還嘟囔著,嫌白菜卷得不緊,引起母親的反駁,更激發我對這個老太太的惡感——你拽斷了我們的白菜根也就罷了,可你不該昧著良心說我們的白菜卷得不緊。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話:“再緊就成了石頭蛋子了!”但是,她終於還是將那乾菜幫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鮮嫩的、潔白的菜幫,讓母親過秤。母親用秤鉤子掛住白菜根,稱了重。老太太說他不會算賬,母親說他頭疼,算賬便非我莫屬了。我報了價錢後,老太太從腰裡摸出一個骯髒的手絹,層層地揭開,露出一沓紙票,然後將手指伸進嘴裡,沾了唾沫,一張張地數著。她終於將數好的錢交到母親的手裡。母親也一張張地點……
我放學回家後,看到那臘條簍裡的三棵白菜,被老太太剝去了幹幫子的那一棵已經嚴重凍傷。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壞的事情已經發生了。
母親眼睛紅紅地,用一種讓我終生難忘的聲音說:“你怎麼能多算人家一毛錢呢?……你今天讓娘丟了臉……”母親說著,兩行眼淚就掛在了腮上。
拜讀完莫言這篇大作,發現文中謬誤重重:
(一)文中已經交待過那白菜根已經被老太太“拽掉了”,如何又出現了“母親用秤鉤子掛住白菜根”稱重這個情節?如此地驢唇不對馬嘴,豈是一個我大中華民族目前絕無僅有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所該犯的錯誤!
(二)常識告訴我們,大白菜長成後,白菜根至少也得差不多有擀麵杖那麼粗,而且外層纖維非常結實,想去掉那白菜根,不用刀砍恐難奏效。而一個有著“彎曲的、枯柴一樣的手指”的老太太卻能輕而易舉地將那白菜根“拽掉”了?我不禁揣度著:莫言莫不是根本就沒有吃過白菜?甚或是根本就沒有見過白菜?可莫言明明是從一九六七年輟學一直在農村呆到跳出農門當工人的一九七三年,整整六年啊!
(三)賣白菜的路上,十二歲的小莫言因負重而走得很慢,又因手被凍麻而摔了白菜簍,母親不問青紅皂白,上來就是一巴掌,而且是打在頭上。我們知道,一個合格的父母,打孩子從來不打頭的,非打不可的時候也是打屁股。莫言的母親是不是有病啊?
更令人費解的是,在文章末尾,莫母對莫言故意多算老太太一角錢令其蒙羞如此重大的過錯卻沒有一句斥罵,遑論責打了。這位“母親”前後判若兩人,甘久實,反映了她自家利益大於天的世界觀。
(四)在一九六七年的時候,莫母四十五歲(莫言說他母親一九九四年去世,享壽七十二歲),正值中年,可她卻將裝了三棵白菜至少有二十多斤的簍子讓十二歲的兒子揹著慢慢地往集市上“挨”,這豈是莫言不止一次所懷念的慈母之形象?
(五)莫言不止一次地頌揚她的母親,可是,就是這個讓兒子終生難忘的好母親,卻連已經承諾過年給兒子包餃子的三棵白菜也要賣掉,又不說明非賣不可的道理,誠信何在?莫言作為諾貝爾文學獎之中國得主,不會不知道“曾子殺豬”的典故吧!“曾子殺豬”的故事告訴我們:對人要言而有信,對自己的孩子更該如此。哄騙了孩子,便是教他哄騙。莫言究竟是在歌頌母親呢還是噁心母親呢?
(六)莫言在文中說道,他曾經揹著母親將一大把化肥撒在那棵最小的白菜周圍。一九六七年?化肥?作為生長在豫北大平原的我,在一九六七年的時候,連“化肥”為何物竟然聞所未聞,更別說見到或者使用了。可“直到一九八零年代才有了電的閉塞落後的鄉村”(莫言自述語)裡的莫言的家,卻在一九六七年便有了化肥。我不知道這化肥是哪裡來的,難不成也像是“撿麥穗”一樣“撿”來的?那也得有地方“撿”啊!
(七)但凡是中國大地上的學生都知道,每年一個月的寒假(臘月十六至正月十六)是必不可少的。可在《賣白菜》中,臨近春節,莫言卻還要去上學?何況,莫言說他五年級(一九六七年)便輟學回家了。
(八)一九六七年,正值計劃經濟時代,物價幾十年不變,玉米八分錢一斤,白菜一、二分錢一斤。可是,莫言家一棵最小的白菜賣的錢竟然要“一張張地數”!難道這“一張張地數”的都是壹分面值的鈔票?但在我的記憶中,那個時候很少見到壹分、貳分、伍分面值的鈔票,誰要是收到這樣的鈔票,都收藏當書籤了。倒是壹分、貳分、伍分的硬幣卻是司空見慣的。
(九)莫言總是說他母親如何如何地教他做人,可是,十二歲的莫言被母親教成了什麼樣的人呢?“我對這個老太太充滿了惡感,你拽斷了我們的白菜根也就罷了,可你不該昧著良心說我們的白菜卷得不緊。”說你家白菜“卷得不緊”就是“昧良心”啦?就該被憎惡了?“天外有天”沒聽說過嗎?“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道理不懂嗎?怎麼可以把你家的白菜說成是天下第一(“再緊就成了石頭蛋子了!”)?莫言即便在成了作家之後,寫《賣白菜》時對買菜老太太這樣的勞動人民是怎麼描寫的呢?“彎曲的、枯柴一樣的手指”,“ 從腰裡摸出一個骯髒的手絹”……可以看出,成名後的莫言,對勞動人民依然是厭惡有加——這便是莫母的教子之功麼?這使我不禁想起一句名言,“有其母必有其子”——作為相夫教子的女人,其素質的高低決定了其子女品行之優劣。帶著孩子去集體之未經復收的麥田裡“撿”麥穗的母親,其素質如何,便可想而知了。
(十)《賣白菜》中有這麼一句話:“她終於還是將那乾菜幫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鮮嫩的、潔白的菜幫。”撕掉“菜幫”後露出了“菜幫”?敢情山東的大白菜就沒有菜心?如果這僅僅是筆誤,在選入中學課本之前為何不審查?如果不是筆誤,那我只能呵呵啦。
(十一)從一九六二年之後,中國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一九六四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一九六五年,華人工合成胰島素獲得成功;一九六七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一九六八年,中國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透過驗收;一九七零年,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但是,在莫言的筆下或者口中,共和國的前三十年卻是“飢餓、孤獨、恐懼”。在《賣白菜》中,莫母一句“不中用,把飯都吃到哪裡去了?”的責罵卻戳穿了莫言關於飢餓的謊言。
拜讀完莫言大作《賣白菜》,我不禁懷疑,這究竟是不是莫言所寫?莫言可是我大中華目前絕無僅有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啊!
莫言大作《賣白菜》,謬誤知多少?
莫言的記敘文《賣白菜》,講的是莫言母子賣白菜的故事。
【故事梗概】1967年,我12歲。這一年,我們種了一百零四棵白菜,賣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這三棵……說好留著過年包餃子的。這三棵白菜中最小的那一棵,因被踩過,長得很是可憐,於是,我曾揹著母親將一大把化肥撒在它的周圍。
臨近春節的一天,鄰村大集。母親苦著臉,心事重重地在屋子裡走來走去,時而揭開炕蓆的一角,掀動幾下鋪炕的麥草,時而拉開那張老桌子的抽屜,扒拉幾下破布頭爛線團。終於,母親決定要賣掉牆上掛著的,我家僅有的那三棵白菜。我激烈地反對,但沒有用(為什麼非要賣掉這僅有的且承諾過年包餃子的三棵白菜,“母親”不說)。
集市在鄰村,不時有趕集的人從我們身邊超過去。天很冷,我的手很快就凍麻了,以至於當簍子跌落在地時我竟然不知道。母親一個巴掌打在我的頭上:“不中用,把飯都吃到哪裡去了?”
終於捱到集上。
一個老太太走過來,用她那彎曲的、枯柴一樣的手指翻動並逐棵地戳著我們那三棵白菜。她先是拽掉了那棵最小的白菜的根,又撕扯著那已經乾枯的菜幫,嘴裡還嘟囔著,嫌白菜卷得不緊,引起母親的反駁,更激發我對這個老太太的惡感——你拽斷了我們的白菜根也就罷了,可你不該昧著良心說我們的白菜卷得不緊。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話:“再緊就成了石頭蛋子了!”但是,她終於還是將那乾菜幫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鮮嫩的、潔白的菜幫,讓母親過秤。母親用秤鉤子掛住白菜根,稱了重。老太太說他不會算賬,母親說他頭疼,算賬便非我莫屬了。我報了價錢後,老太太從腰裡摸出一個骯髒的手絹,層層地揭開,露出一沓紙票,然後將手指伸進嘴裡,沾了唾沫,一張張地數著。她終於將數好的錢交到母親的手裡。母親也一張張地點……
我放學回家後,看到那臘條簍裡的三棵白菜,被老太太剝去了幹幫子的那一棵已經嚴重凍傷。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壞的事情已經發生了。
母親眼睛紅紅地,用一種讓我終生難忘的聲音說:“你怎麼能多算人家一毛錢呢?……你今天讓娘丟了臉……”母親說著,兩行眼淚就掛在了腮上。
拜讀完莫言這篇大作,發現文中謬誤重重:
(一)文中已經交待過那白菜根已經被老太太“拽掉了”,如何又出現了“母親用秤鉤子掛住白菜根”稱重這個情節?如此地驢唇不對馬嘴,豈是一個我大中華民族目前絕無僅有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所該犯的錯誤!
(二)常識告訴我們,大白菜長成後,白菜根至少也得差不多有擀麵杖那麼粗,而且外層纖維非常結實,想去掉那白菜根,不用刀砍恐難奏效。而一個有著“彎曲的、枯柴一樣的手指”的老太太卻能輕而易舉地將那白菜根“拽掉”了?我不禁揣度著:莫言莫不是根本就沒有吃過白菜?甚或是根本就沒有見過白菜?可莫言明明是從一九六七年輟學一直在農村呆到跳出農門當工人的一九七三年,整整六年啊!
(三)賣白菜的路上,十二歲的小莫言因負重而走得很慢,又因手被凍麻而摔了白菜簍,母親不問青紅皂白,上來就是一巴掌,而且是打在頭上。我們知道,一個合格的父母,打孩子從來不打頭的,非打不可的時候也是打屁股。莫言的母親是不是有病啊?
更令人費解的是,在文章末尾,莫母對莫言故意多算老太太一角錢令其蒙羞如此重大的過錯卻沒有一句斥罵,遑論責打了。這位“母親”前後判若兩人,甘久實,反映了她自家利益大於天的世界觀。
(四)在一九六七年的時候,莫母四十五歲(莫言說他母親一九九四年去世,享壽七十二歲),正值中年,可她卻將裝了三棵白菜至少有二十多斤的簍子讓十二歲的兒子揹著慢慢地往集市上“挨”,這豈是莫言不止一次所懷念的慈母之形象?
(五)莫言不止一次地頌揚她的母親,可是,就是這個讓兒子終生難忘的好母親,卻連已經承諾過年給兒子包餃子的三棵白菜也要賣掉,又不說明非賣不可的道理,誠信何在?莫言作為諾貝爾文學獎之中國得主,不會不知道“曾子殺豬”的典故吧!“曾子殺豬”的故事告訴我們:對人要言而有信,對自己的孩子更該如此。哄騙了孩子,便是教他哄騙。莫言究竟是在歌頌母親呢還是噁心母親呢?
(六)莫言在文中說道,他曾經揹著母親將一大把化肥撒在那棵最小的白菜周圍。一九六七年?化肥?作為生長在豫北大平原的我,在一九六七年的時候,連“化肥”為何物竟然聞所未聞,更別說見到或者使用了。可“直到一九八零年代才有了電的閉塞落後的鄉村”(莫言自述語)裡的莫言的家,卻在一九六七年便有了化肥。我不知道這化肥是哪裡來的,難不成也像是“撿麥穗”一樣“撿”來的?那也得有地方“撿”啊!
(七)但凡是中國大地上的學生都知道,每年一個月的寒假(臘月十六至正月十六)是必不可少的。可在《賣白菜》中,臨近春節,莫言卻還要去上學?何況,莫言說他五年級(一九六七年)便輟學回家了。
(八)一九六七年,正值計劃經濟時代,物價幾十年不變,玉米八分錢一斤,白菜一、二分錢一斤。可是,莫言家一棵最小的白菜賣的錢竟然要“一張張地數”!難道這“一張張地數”的都是壹分面值的鈔票?但在我的記憶中,那個時候很少見到壹分、貳分、伍分面值的鈔票,誰要是收到這樣的鈔票,都收藏當書籤了。倒是壹分、貳分、伍分的硬幣卻是司空見慣的。
(九)莫言總是說他母親如何如何地教他做人,可是,十二歲的莫言被母親教成了什麼樣的人呢?“我對這個老太太充滿了惡感,你拽斷了我們的白菜根也就罷了,可你不該昧著良心說我們的白菜卷得不緊。”說你家白菜“卷得不緊”就是“昧良心”啦?就該被憎惡了?“天外有天”沒聽說過嗎?“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道理不懂嗎?怎麼可以把你家的白菜說成是天下第一(“再緊就成了石頭蛋子了!”)?莫言即便在成了作家之後,寫《賣白菜》時對買菜老太太這樣的勞動人民是怎麼描寫的呢?“彎曲的、枯柴一樣的手指”,“ 從腰裡摸出一個骯髒的手絹”……可以看出,成名後的莫言,對勞動人民依然是厭惡有加——這便是莫母的教子之功麼?這使我不禁想起一句名言,“有其母必有其子”——作為相夫教子的女人,其素質的高低決定了其子女品行之優劣。帶著孩子去集體之未經復收的麥田裡“撿”麥穗的母親,其素質如何,便可想而知了。
(十)《賣白菜》中有這麼一句話:“她終於還是將那乾菜幫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鮮嫩的、潔白的菜幫。”撕掉“菜幫”後露出了“菜幫”?敢情山東的大白菜就沒有菜心?如果這僅僅是筆誤,在選入中學課本之前為何不審查?如果不是筆誤,那我只能呵呵啦。
(十一)從一九六二年之後,中國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一九六四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一九六五年,華人工合成胰島素獲得成功;一九六七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一九六八年,中國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透過驗收;一九七零年,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但是,在莫言的筆下或者口中,共和國的前三十年卻是“飢餓、孤獨、恐懼”。在《賣白菜》中,莫母一句“不中用,把飯都吃到哪裡去了?”的責罵卻戳穿了莫言關於飢餓的謊言。
拜讀完莫言大作《賣白菜》,我不禁懷疑,這究竟是不是莫言所寫?莫言可是我大中華目前絕無僅有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