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蜂峰良人

    自從北魏被分成了東、西魏之後,高歡和宇文泰二人就因為各自都有著一統天下的千秋大夢,所以他們之間就經常動不動就要發動戰爭。而東、西魏之間連年戰爭不斷,使得兩個國家的國力耗損不斷,漸漸地民生自然也就出生了問題。而民生出現了問題,民心自然就很堪憂。因此,高歡和宇文泰雙方之間不知不覺間在河橋之戰後達成了共識,那就是各自收兵,休養生息。同時,兩國內部都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進行改革。

    東魏高歡大力搞水利、促生產;調整戶籍,屯兵源

    東魏高歡在當政期間,大搞水利,先後溝通了衛水、漳水,開通了天平渠,用來灌溉良田,還曾多次治理黃河水患。他還關注農桑,關心民間疾苦,親自出巡四方,瞭解各地吏治民生。對於苛暴行為,及時革除懲戒,對清廉州官,則獎掖提拔。

    為了百姓生活安定,高歡在統治區域內多次清查戶籍,蒐括人口。元象元年,他曾下令禁止各地牧守令長擅立佛寺,以防止大量國家編戶成為免除租稅賦役的僧尼;武定元年,親自巡行冀、定二州,校對核實河北地區的戶口;次年十月,他又派遣孫騰、高隆之為括戶大使,分行諸州,前後共清查出無籍人口六十多萬戶。並強迫大量流離、僑寓人口返回本鄉。

    為了穩固少數民族,高歡從政治上、經濟上給予六鎮鮮卑很多特殊的照顧。規定他們以打仗為主要職業,不從事生產,衣食供給都仰承於漢族人民。六鎮鮮卑拱衛在晉陽的四周,既有利於高歡對軍隊的調發和使用,又成為他重要的兵源。

    下快報 新使用者必領6.2元

    高歡出臺《麟趾格》

    高澄出臺《麟趾格》,停用“停車格”為“唯在得人”

    說到東魏的改革,就不得不提到一部律法——《麟趾格》,被譽為中國法制史上最有地位律法,它是隋唐律法的先驅。

    北魏遺留下一個非常不好的官場風氣,即挑選官員論資排輩,不按才能選取。而自從河陰之變後,爾朱榮為了安定朝中人心,上奏濫封官爵。贈蔭一事,漸漸變得雜濫無章,平庸無能的官員動輒高官厚祿,被有識之士所非議。

    高澄(高歡的長子)廢除了這一個制度,開始根據才能名望挑選官員,親自寫書徵召各地有才學有名望計程車子為朝廷效力。高澄還嚴厲打擊那些無法無天的貪官汙吏,尤其是竊據高位的權貴,有許多人被繩之以法。官場風氣大有改觀,人心為之一振。

    高歡培養門人

    高澄著力培養自己門人,使得東魏朝政朝氣蓬勃

    在高澄的一番改革下,當時品德好、有本事的人,都得到了提拔重用。有的一時安排不了相應的位置,高澄就將他們召為賓客。在自己府中供養起來,有時間便與他們一起遊園娛樂賦詩,使這些人各得其所,各盡所長。

    打擊權貴的同時,高澄培養提拔了一批門人,崔暹、陳元康就是其中就有名的兩位。崔暹在高歡時期就備受信任,高祖駕崩後,高澄任命崔暹為度支尚書,兼僕射,委以心腹重任。崔暹操心國事猶如家事,以天下為己任。世宗車服過度,誅殺無常,言談舉止,也時有過失。崔暹常常嚴肅地無保留地指責,世宗也因此改正。

    陳元康非常受高歡的信任和賞識,官至相府功曹參軍,掌管機密。他性情柔順謹慎,通曉世事,才能卓越,無論工作多忙事物多繁重。他都對朝廷的大事小情掌握的一清二楚無所不知,輔佐高歡忠心耿耿。

    高澄入朝輔政,革故鼎新,使東魏出現了短暫的治平氣象,如史家所說“孝昌以後,天下淆亂,法令不恆,或寬或猛”,“天平後,遷移草創,百司多不奉法,貨賄公行。興和初,齊文襄王(高澄)入輔朝政,以公平肅物,大改其風。至武定中,法令嚴明,四海知治矣。”

    蘇綽改革

    宇文泰放權蘇綽,蘇綽大刀闊斧改革

    東魏在從上至下大力改革,這邊的西魏也在大刀闊斧進行整頓。

    西魏的改革中,宇文泰放權蘇綽,建立了計帳(租賦預算)和戶籍制度。蘇綽創始的“方案程式”統一了記賬與戶籍的內容與規格,當時是按戶統計。在每戶戶主之後,逐一登記戶內成員以及依附人口(奴婢等)之名,每人名下記載性別、年齡、丁中等情況,並登記受田數字、應納租調數。

    然後一戶作一總計,分類統計應交納的租調數。大約以若干戶或按行政區劃為單位,再作一總的統計。這種記賬戶籍之法,對於做好國計、資助軍功發揮了重要作用。宇文泰把這一記賬方法規定為做官的條件之一,要求官員熟練掌握。

    “朱出墨入”是另一創舉,指的是朝廷發出的文書是用朱標,下面上呈的文書是用墨標,這也是今天“紅標頭檔案”格式的源頭。

    蘇綽頒佈六條詔書

    蘇綽頒佈六條詔書,“大統改制”振興西魏

    一次,蘇綽在長篇奏章中詳盡闡述了改革思想和具體措施,提出六條原則:“先修心,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均賦役。”宇文泰如獲至寶,馬上以此頒佈《六條詔書》。命令百官作為座右銘,人人習誦,遵照執行。

    “六條詔書”的提出,使西魏改革的深度和廣度(尤其在漢化方面)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先修心”一條,把官吏的心術端正與否作為從政的重要前提;

    “盡地利”即把人民生計的好壞看做是治亂興衰的一個重要標誌,因而政府要鼓勵農民耕墾,發展農副業生產;

    在“擢賢良”的基礎上,蘇綽提出了選官用人的新精神:罷廢只憑門第取士的選官制度,這是中古選官制度的關鍵性變革,是對中原自魏晉以來,在九品中正制下形成的以門第取士風氣的大膽否定,為以後的隋文帝廢九品中正制,創立科舉制開了先河。蘇綽廣求賢良之士,竭力提拔有才之人。他所薦舉的人才,都成為西魏、北周的棟樑之臣。

    “六條詔書”不僅成了西魏施政的綱領,公元557年北周取代西魏後,也始終把“六條詔書”當作施政的綱領,其重要意義於此可見。它的頒佈施行,使西魏的改革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方面都取得了明顯成效。這,就是大才子蘇綽的魅力!

    而東、西魏此番在河橋之戰後進行了幾年的短暫休歇,使得國力得到緩和。而彼此之間接下來,即將又要迎接更加殘酷的大型戰爭,真是不容易。

  • 2 # 布衣觀亭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兩魏實權分別落入丞相、鮮卑化的漢人高歡和鮮卑人宇文泰手裡,君主不過是傀儡而已。

      兩魏以黃河為界,東魏以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為都,佔有函谷關以東原北魏的大部分地區;西魏以長安 (今陝西西安市)為都,佔有原北魏的關中一帶。兩魏彼此對立,後又分別為齊、周所代,最後齊為周所滅,山西始終是首當其衝的爭戰之地。  

    高歡仗恃地廣人眾、糧足馬肥的戰略優勢,欲一舉蕩平西魏;宇文泰則儘管僻處關西,人稀兵少,糧秣匱乏,卻勵精圖治,特別是注意一個個戰役勝利的積累,信心和實力與日俱增。公元534年,西魏驍將楊檦東渡黃河,巧計攻佔了東魏的邵郡(今山西垣曲故城),進入河東(今山西南部地區)。

     高歡仗恃地廣人眾、糧足馬肥的戰略優勢,欲一舉蕩平西魏;宇文泰則儘管僻處關西,人稀兵少,糧秣匱乏,卻勵精圖治,特別是注意一個個戰役勝利的積累,信心和實力與日俱增。公元534年,西魏驍將楊檦東渡黃河,巧計攻佔了東魏的邵郡(今山西垣曲故城),進入河東(今山西南部地區)。

      從此,兩魏互為依託的關河天險為西魏所獨有。這種歷史現象頗似前此戰國時代秦據有魏的安邑(今夏縣西北)而對秦、魏的盛衰存亡攸關一樣,如今之於兩魏同樣是盛衰存亡所繫。正因為如此,河東遂成為兩魏之間殊死鬥爭的焦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造大理石窗臺有長度限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