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湖小曉生
-
2 # 勇戰王聊歷史
1898年,譚嗣同死的時候,湖廣總督是張之洞。張之洞在任湖廣總督的時間是1896--1902年!譚嗣同可不是張之洞的兒子。
譚嗣同的生父譚繼洵,是湖北巡撫。其父親還是一個保守派,不支援洋務和變法。張之洞找譚繼洵商議“新政”的時候,譚繼洵都是消極怠工的。可以說,譚嗣同和其父親走的是兩條路。
而且,不是什麼罪都能求情的!
慈禧給譚嗣同等人定的罪是“大逆”!這個罪名可是跟謀反、弒君一樣的。按照律法,朝廷完全可以滅三族!也就是說,譚嗣同的父親也可能會被定罪!朝廷有理由將其一起拿下。
幸好,慈禧並不想將這件事鬧得太大,譚繼洵也不是維新派,慈禧僅是將譚繼洵罷官了。
一個自己官位都不保的人,怎麼替“逆子”求情?
-
3 # 幻想天馬
因為他明白:胳膊拗不過大腿!他是明智的,否則,如果真的出手相救,以慈禧的殘暴,不但救不了兒子,反而會把全家人的性命都搭進去!
-
4 # 西府趙王爺
首先糾正一下,譚嗣同的父親當時是湖北巡撫,湖廣總督是清末四大臣之一的張之洞。
歷史上的譚嗣同,出身於官宦之家,父親譚繼洵也算是晚清名臣。進士出身,縱橫官場數十年,從一個小小的戶部員外郎,一直做到了湖北巡撫,甚至還一度署理湖廣總督,成為當時最具實權的地方官之一,妥妥的封疆大吏。
在父親的蔭福之下,譚嗣同的早年生活,其實就比較輕鬆,完全沒有寒門士子的苦讀壓力。官二代的背景,讓他從小就能有名師教導,而且還能四處遊學,結交朋友,開拓閱歷。
1895年,清朝於甲午戰爭中慘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洋務運動數十年的成果毀於一旦。譚嗣同作為標準“憤青”,自然是忍不了,於是開始參與到變法救國的大潮中來,並逐漸成為維新派的核心人物。
對此,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並不支援,當兒子準備在老家辦學館,推廣新學的時候,譚繼洵正眼都不帶瞧一下。僅僅是去幫兒子站個臺,剪個彩都不願意。還說:
“守老氏之寶,不欲為天下先。”
除了觀念以外,譚繼洵也憤慨兒子的叛逆。譚繼洵和譚嗣同不一樣,他是過過苦日子的,其乃是窮苦人家出身,6歲便沒了父親,而且體弱多病。好在長兄譚繼升撐起了這個家,而譚繼洵聰明而且勤奮,考上了進士,光宗耀祖。
但是,譚嗣同可不喜歡這種生活,他要做一番事業,他要救國家於危亡,救民族於水火。所以,最終還是違背了父親,跑到京城當起了維新派。這下父子關係,其實就鬧得有些不愉快。
戊戌新政期間,同為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甚至還上奏彈劾譚繼洵,讓他下臺別礙事兒。
“即湖北巡撫譚繼洵守舊迂拘,雖人尚無他,要非能奉行新政者。此等即不逢裁缺,亦當分別罷斥,或優之聽其告休。”
都是維新派,楊深秀明知譚繼洵是譚嗣同父親,卻依然如此上奏,可見譚繼洵和兒子的關係,真的很一般。
果不其然,新政僅僅持續三月有餘,便宣告失敗。維新派被冠以亂黨身份,頂著大逆不道的罪名,被大肆抓捕。最終,譚嗣同等六人被捕,血濺菜市口。
對於此時的譚繼洵來說,已經是無力迴天,之前他一直在救兒子,到現在則是想救也救不了了。看看六君子裡面,背景不輸譚嗣同的大有人在。除了前面提到的張之洞門生楊銳以外,還有林旭,其乃是晚清重臣沈葆楨的孫女婿,可是依然沒能保全性命。
他不僅救不了譚嗣同,連自己都無法置身事外。事後,因為兒子的亂黨身份,譚繼洵也被罷官還鄉,在當地管束監視下憂懼而卒。
說起來,還是譚嗣同這個當兒子的牽連了他父親。當然了,不能因此就指責譚嗣同不孝,因為這種結局他開始估計也想不到。要知道,百日之前,他還是光緒皇帝所看重治國大才,肩負救國重任,身受無數人吹捧奉承,誰知最後竟然是這樣一個結果。
而在被捕之前,他本有機會像康有為他們那樣逃亡國外,但他自己卻主動放棄。這裡面除了想要以死明志,喚醒中國人以外,估計也是考慮到了自己背後的家族。他若逃了,朝廷會放過他們譚家嗎?要知道他父親可是湖北巡撫,封疆大吏,兒子卻是在逃的亂黨,誰能保證父親不會為了兒子造反?
對此,譚繼洵心裡明白,卻也無能為力,只能是在兒子死後,為兒子寫下一首輓聯:
“謠風遍萬國九洲,無非是罵;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這是在為兒子喊冤啊!
-
5 # HuiNanHistory
譚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
但和梁啟超、康有為這些書生不同,譚嗣同的出身可以說是極為高貴,他的父親是湖北巡撫譚繼洵,所以也被稱為“維新四公子”。
在光緒二十年(1894)至二十一年(1896)期間,他還曾經兼任湖廣總督。
譚嗣同則出生於1865年,在他父親出任湖北巡撫時,正好是24歲,可以說是大家子公子。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後,譚嗣同對清朝的現狀非常不滿,開始倡導新學,呼籲社會變法。1896年2月入京,譚嗣同才結交了梁啟超、翁同龢等人。
他和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子陳三立、禮部侍郎徐致靖之子徐仁鑄、兩廣總督陶方之之子陶葆廉四人在當時作為維新變法派人物,被稱作是“維新四公子”。
但是,他的父親畢竟不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這些人,只是一個受到朝廷制約的巡撫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譚繼洵對兒子的死亡也無可奈何。他非但不能救下兒子,還在譚嗣同被處決後的同年,在湖北巡撫任上被罷免。
-
6 # 文史不曉生
不是不救,是救不了。
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雖貴為湖北巡撫,但對他兒子的被殺,完全無能為力。這與朝廷安在他兒子身上的“罪名”有關。在封建時代,誰犯了“大逆不道”罪,即使是王公貴族、皇親國戚也罪不容誅。
當時被殺的六君子中,有背景的不止譚嗣同一位。林旭、楊銳身後也有強有力的關係。林旭就深得當時慈禧的第一心腹軍機大臣榮祿的賞識,但在林旭被殺的事情上,榮祿始終沒有伸出援手。楊銳是時任兩江總督,當時的第一封疆大臣張之洞的學生和幕僚,可謂是張之洞的心腹。在得知楊銳下獄的訊息後,張之洞冒著巨大的政治風險,多方求救,但依然無果。
試想,連榮祿、張之洞這樣的人物,遇到這事都束手無措,何況官職和威望都要遜他們一籌的譚繼洵?
還有人認為,譚繼洵沒有出面營救兒子,是因為父子二人,政見一向不和,譚繼洵偏於保守,反對變法。這種推測顯然有悖人倫,父子之情,血濃於水,豈有父親為了一些政見上的不同,而對親生兒子見死不救?
譚繼洵在兒子死後,寫了一副輓聯:謠風遍萬國九州,無非是罵;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由此可見,對譚嗣同的死,他是不認同的。在他心目中,兒子的冤屈早晚是要被昭雪的。只是這位老父親太悲觀了一點,用不著千秋百世,短短十幾年之後,譚嗣同就由清朝政府的一個罪犯,成為全中國人民心中的英雄。
-
7 # 平安讀歷史
說起譚嗣同,大家都知道,他是戊戌變法時候的重要人物,被稱為戊戌六君子之一。正是因為他在戊戌變法的時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慈禧太后對他非常的痛恨,最後將其逮捕起來,並且和其他唯新派人士一塊兒殺掉。
話說譚嗣同也不是小人物,他可是地地道道的官二代,他的父親是湖北巡撫譚繼洵,不是題目所說的湖廣總督,當時的湖廣總督還是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張之洞。不過他的父親譚繼洵短暫兼任過湖廣總督,所以也不能說錯。譚嗣同走上歷史舞臺正是甲午戰爭的時候,甲午戰爭中中國慘敗於日本,最終被迫割地賠款,當時很多有識之士都對中國成就的體制非常不滿,認為是舊體制束縛了國家,最終導致中國敗給日本。
譚嗣同就是這些人中非常耀眼的一個存在,他當時倡導新學,呼籲變法,和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交好,同時也受到銳意變法的光緒皇帝的重用。可惜光緒皇帝手中無權,所以變法遭到了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反對,由於維新派經驗不足,甚至準備打算對慈禧太后動手,觸動了慈禧太后的逆鱗,所以維新派人士都受到打壓和迫害,就是光緒皇帝本身都被囚禁起來。譚嗣同本身也能夠逃掉,只不過他說其他國家變法都有流血,所以他準備當流血的那個人。
譚繼洵看到自己的兒子被抓,也不可能無動於衷。他當時也許並沒有出手救自己的兒子,因為當時他本身就已經自身難保,根本就救不了他自己的兒子。因為譚繼洵只是科舉出身的官員而已,他不像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那些人有自身強大的實力能夠讓慈禧太后有所忌憚。譚繼洵本身也膽小怕事,而且當時他的後臺走中塘早已去世,李鴻章跟他的關係不好,他如果真的替兒子出頭的話,就有可能遭到李鴻章的打擊,說不定救不出兒子,自己也得完蛋。
後來的情況是譚嗣同被殺,譚繼洵本身也受到牽連,被罷免了湖北巡撫的植物。
-
8 # 小事不糊塗
滅族之罪,不禍及家人已經是萬幸了,還怎麼救?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貴為湖北巡撫,最重要的是保護家人,而不是這個兒子。
譚嗣同不是因為“維新”,因為政見不同而被殺,他是因為想謀害慈禧,意圖造反被殺,這是什麼罪?大逆不道,滅族之罪!依據大清律法,譚嗣同不禍及家人已經是萬幸了,還怎麼去救?
喪子之痛,必然伴隨一生,但是滅門之禍更是家族罪人!
-
9 # 那年那月lhy
譚嗣同的父親叫譚繼洵,時任湖北巡撫,至於譚嗣同被砍頭時,老父親為什麼做了縮頭烏龜,是有原因的。
譚繼洵為譚嗣同悲痛寫了一副輓聯:“謠風遍萬國九洲,無非是罵;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
10 # 文史編劇王小小
譚嗣同是自己要死的,誰都不希望救,就是江湖上大刀王五去救他,他也不願意走,他的父親譚繼洵與兒子根本就是兩條道路上的人。
但是摟主譚嗣同的父親不是湖廣總督,但是張之洞,張之洞是湖廣總督在造光緒帝錢呢?他根本就沒時間去救譚嗣同是自己不想走的。
當時譚嗣同早就知道慈禧要殺他,而且譚嗣同是第一個知道慈禧要殺他們,所以,譚嗣同就通知梁啟超和康有為趕緊逃跑,他們逃跑了,譚嗣同就是想以他的血肉來喚醒百年沉睡的老百姓起來反抗外敵。
尤其譚嗣同看到精武門霍元甲的時候,立即點撥霍元甲為民族復興努力,拋棄東亞病夫的帽子,要真正地健康起來,告訴他們不能再被西方國家的鴉片迷住,其實譚嗣同是影響很多人,也是譚嗣同影響的一批年輕人起來救國。
譚嗣同就是要以自己的血肉來喚醒起來保家衛國。
-
11 # 歷史小奴才
譚嗣同是維新變法的領導人,用慈禧太后的話說維新變法是要變革祖宗之法,祖宗之法不能變。何謂祖宗之法?封建制度下的君主集權,皇帝世襲,皇權至上,皇帝獨尊!這就是祖宗之法。
一是不能救譚嗣同的變法雖然得到光緒皇帝的支援,但是沒有實權的皇帝的變法必然要遭到頑固派的抵制而失敗,譚繼洵有先見之明,他知道一旦兒子的變法失敗,那麼必然有殺身之禍,即使憑藉自己封疆大吏的身份也不可能挽回兒子的姓名,反而稍有不慎就會讓全家連坐。
-
12 # 路飛觀史
譚嗣同,清末維新派的主要人物之一。他還是當時變法的戊戌六公子之首,譚嗣同是出生於官宦世家的,他的父親是湖北的封疆大吏,其實譚嗣同從小就衣食無憂,根本沒有必要去變法。從當時的局面看來,它可以安安穩穩的在家當他的公子哥,可是他並沒有選擇這樣,而是選擇成為變法的領軍人物。
譚嗣同與譚繼洵的想法完全不同,一人是守舊派,一人是思想先進的變法改革者。不過畢竟是父子,譚繼洵若是能救,相信他是可能會去救譚嗣同的,那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到底是什麼原因,沒有讓他去救譚嗣同呢?
即使時間來的及,譚嗣同也是必死無疑譚嗣同是戊戌六公子之首,他的罪責是最大的,慈禧太后根本不可能放過他,譚嗣同是有能力的。可是他不會幫助慈禧助紂為虐,因此這才是慈禧無論如何都要殺了他的真正原因。不論什麼事件,首要人物是根本不可能活下來的,譚繼洵不過是湖廣總督,憑他的影響力,怎麼可能救下自己的兒子。
總結:譚嗣同是一個擁有先進思想的人,可是真正的實權全部都在慈禧太后手裡,光緒皇帝給他們所謂的品級以及官位,還有所謂的“實權”,都是不現實的。總的來說,這件事情沒有拿掉譚繼洵的帽子,可以見得慈禧已經是很仁慈的,對此大家的看法是什麼呢?
-
13 # 大國布衣
譚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清末著名維新派人士。六君子當中,譚嗣同出身官宦之家,他的父親譚繼洵,在譚嗣同變法失敗被殺前,就已經官至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算的上是清朝數一數二的封疆大吏。身為地方大員的譚繼洵眼看著兒子譚嗣同因為變法被殺,卻為何見死不救?
譚繼洵一生的仕途還算是比較順利的,他於咸豐十年(1860年)中進士,一路穩步升遷,長期在京為官。直到光緒三年(1877年)由譚鍾麟薦於左宗棠,得由京官外放到地方,當上甘肅按察使、布政使。光緒十五年(1889年)官至湖北巡撫,後又兼署湖廣總督,成為地方大員、封疆大吏。
維新變法前,譚繼洵的思想已趨於保守,而受維新變法思潮影響的長子譚嗣同則義無反顧的走上了變法圖存求強之路。
中日甲午海戰,清朝遭致慘敗,面對積貧積弱,飽受列強欺辱的王朝,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帝頒佈《定國是詔》,決心通過維新變法來改變現狀。這一年的八月,譚嗣同通過翰林院侍讀徐致靖的推薦,得光緒帝徵召入京。
同年9月5日,譚嗣同和楊銳、林旭和劉光第同被授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與變法。但變法並不順利,以慈禧為太后為代表的保守派極力阻擾光緒帝變法。九月底,藉由光緒帝去天津閱兵之機,慈禧太后等人預謀發動政變廢黜光緒,撲滅新政。為了使新政順利頒行,譚嗣同不顧個人安危,親自前往袁府密會執掌新軍的袁世凱,希望他看在光緒帝對他一貫信賴重用的浩蕩皇恩上,能帶兵入京除掉保守派,使“日月幽而復明”。而鼠首兩端的袁世凱則一面假惺惺同意,表示要帶兵先回天津除掉慈禧心腹榮祿。另一面回到天津後即向榮祿告密,榮祿不敢怠慢又密保於慈禧。
同年9月21日,慈禧發動政變,將光緒帝幽禁於瀛臺,並派官兵四處搜捕維新人士,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百日而止(也叫“百日維新”)。得知光緒帝被幽禁、變法失敗的譚嗣同本可以逃出京城,但他抱定變法失敗即成仁的必死之心,用自己的犧牲去向封建頑固勢力作最後一次鬥爭。他對勸他離開的人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9月24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而“戊戌六君子”的其他五人林旭、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楊銳也先後被捕。9月28日,六人在宣武門外的菜市口英勇就義,譚嗣同就義時年僅33歲。
譚嗣同就義前,他的父親譚繼洵已經是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屬於清朝的封疆大吏、地方大員,按理說,像譚繼洵這樣的大官都有上達於朝的關係網,應該會想辦法竭力營救自己的兒子。但現實是,譚繼洵對長子被判斬刑幾乎可以說是無動於衷,他為什麼會這麼“冷血”,其實原因不外乎有幾下幾點:
六君子中,譚嗣同的罪名最大雖然六君子都是維新派的中流砥柱,光緒帝作為信賴器重的變法中堅力量,但譚嗣同比起六君子中的其他五人,他的罪名是最大的。他單獨密會袁世凱,計劃讓袁世凱帶兵入京除掉保守派,逼迫慈禧太后交權便是其第一大罪名。這個罪,在慈禧太后眼裡就等於是謀逆,歷朝歷代針對謀逆之罪,基本上結局都很慘,嚴重者還會連累族親。因此譚嗣同是死罪難逃,譚繼洵就算是有登天本事來營救兒子,也是無濟於事。
譚嗣同從被捕到被殺,時間短到譚繼洵根本來不及想辦法營救兒子9月21日,慈禧連發諭旨,派剛毅在京城四處搜捕維新派。24日,林旭和楊銳首先被捕,劉光第投案自首,楊深秀則直接在聞喜會館住處被抓。25日,以抱定必死決心的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六人被抓後,未經過嚴格的審判,即匆匆在28日斬殺於京師宣武門外菜市口。而彼時的譚繼洵還遠在武昌湖北巡撫任上,譚嗣同從被抓到就義不過四天時間,時間如此短促,譚繼洵甚至有可能都不知道兒子譚嗣同被抓就義,而即便當時第一時間知道了,在短短四天的時間內也根本無力想辦法營救兒子,這是當時的現實情況所迫。
譚繼洵知事不可為,選擇明哲保身譚繼洵與兒子譚嗣同政見相左,意見不合,他對譚嗣同維新變法的思想既不贊同也不反對。同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還曾彈劾譚繼洵是“守舊迂腐”。而彼時湖廣總督張之洞與譚繼洵同駐武昌,督撫之間矛盾極深,張之洞每事專斷,譚繼洵卻“不敢與抗,謹飭自保而已”,對張之洞尚且如此唯唯諾諾,他的謹慎性格由此可見一斑。在兒子譚嗣同因變法失敗被抓後,譚繼洵權衡再三,知事不可為,為了保全自己的官祿,只能眼看著兒子引頸受戮。
回覆列表
謠風遍萬國九州,無非是罵;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這是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給譚嗣同寫的一副輓聯。譚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因為主張戊戌變法,遭到了慈禧太后的打壓,康有為帶頭跑路了,而譚嗣同認為應該有人要流血,所以最終被送上了斷頭臺。
可是我們要知道,譚嗣同的出身可不簡單,他的父親譚繼洵當時是湖北巡撫,也曾經兼任過湖廣總督。這種封疆大吏居然保不住自己的兒子?
其實不是譚繼洵保不住自己的兒子,而是譚繼洵根本就沒有去保自己的兒子譚嗣同。這又是為什麼呢?難道他們之間有深仇大恨嗎?
一、譚繼洵和譚嗣同的思想完全相反。譚嗣同是個見多識廣的人,他遊歷天下,幾乎走遍了全中國,又跟隨著康有為等維新派的人廝混在一起,所以思想相當先進。
在譚嗣同來看,當時清朝政府唯一的出路,那就是變法,那就是搞君主立憲制。只有學習日本的這種制度,才能夠保住清朝的江山。
可是譚繼洵跟兒子譚嗣同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譚繼洵是個老實巴交的讀書人,自幼喪父,是哥哥含辛茹苦地將他養大成人,供他讀書。
長大以後,譚繼洵好不容易憑藉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進士,這才穩穩當當地在官場上有了一番作為。
不過譚繼洵這個人為人謹慎膽小,不要說譚嗣同支援的維新變法,就算是他的頂頭上司湖廣總督張之洞支援的改革,譚繼洵也是絲毫不敢參與。
是時張之洞負盛名,司道鹹屏息以伺。寶箴初綰鄂藩,遇事不合,獨與爭無私撓,之洞雖不懌,無如何也。久之,兩人深相結,凡條上新政皆聯銜,而鄂撫譚繼洵反不與。---《清史稿》
所以說兒子在變法期間的所有行為,譚繼洵都認為是有違人臣之道的事情。既然跟兒子的想法完全相反,那麼兩人勢必是吵了不少次架的。當然了,吵了架也未必不救兒子。
二、譚嗣同的罪名可大可小,譚繼洵說不定會搭上九族的命。譚嗣同得罪的是慈禧太后,這是清朝的實權人物。可以說能夠在慈禧太后身邊說得上話的,哪裡是他譚繼洵這麼一個封疆大吏呢?
當時可以給慈禧吹耳邊風的,只有李鴻章、左宗棠這樣的牛人,譚繼洵這種因循守舊的人,是不敢隨便瞎說話的,而且說話也沒有任何分量可言。
我們都知道,左宗棠和李鴻章是死對頭關係,而譚繼洵是左宗棠提拔上來的,所以說李鴻章恨透了譚繼洵,早就想要除掉他。
當時左宗棠也已經去世了,李鴻章大權在握,在慈禧身邊又有話語權,他當然希望找個機會除掉這個對立分子,把湖北巡撫的位置空出來,讓他的心腹擔任。
嗣同嘗夜詣世凱有所議。明日,世凱返天津。越晨,太后自頤和園還宮,收政權。啟超避匿日本使館,嗣同往見之,勸嗣同東遊。嗣同曰:“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卒不去。未幾,斬於市。著有仁學及莽蒼蒼齋詩集等。---《清史稿》
只要譚繼洵給兒子譚嗣同求情,那麼李鴻章集團肯定會將譚繼洵打入維新變法的陣營之中,到時候除掉他就輕而易舉了。
而且李鴻章手段毒辣,不光要除掉譚嗣同父子,甚至會牽連老譚家其他人。為了保住家裡人,譚繼洵也不能為兒子出頭。
三、背後沒了靠山,辦什麼事情都沒底氣。譚繼洵是怎麼成為湖北巡撫的呢?他所依靠的是兩個人。一個當然是大名鼎鼎的左宗棠,還有一個則是陝甘總督譚鍾麟。
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時候,譚繼洵前往甘肅,得到了左宗棠和譚鍾麟的信任,成為了老湘軍集團的骨幹力量。
他的主要任務是在戰後安定地方,迅速恢復當地的生產能力,保證老百姓們在戰後能夠最短時間內恢復正常生活。
為此譚繼洵採取了不少措施,首先是整頓李治,其次則是禁止售賣鴉片,再者是鼓勵百姓種桑養蠶,還有就是興修水利。
可以說譚繼洵的一系列措施實施以後,西北地區的迅速穩定得到了保證。在新疆設立行省以後,譚繼洵則努力籌措軍費,保證西北軍糧的供應。譚繼洵的努力得到了左宗棠、譚鍾麟的誇讚,因此不斷升官。
左宗棠的去世,給譚繼洵的仕途造成了很大影響,從此以後他在朝中已經沒有依靠了,所以只能唯唯諾諾地過日子。
雖然譚鍾麟還是兩廣總督,可是他也是極力反對變法的頑固派之一,況且他跟慈禧太后的關係,遠不及李鴻章等人,也說不上話。因此譚繼洵就算想救兒子,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四、譚嗣同的死,譚繼洵可以說是痛心疾首。不救兒子,難道就不傷心嗎?當然是很傷心的。當年曹操殺掉楊修的時候,他父親楊彪身為三公,連個屁都不敢放一個,但是背地裡卻在暗自流淚。
譚繼洵其實也是有一樣心情的,他雖然救不了自己的兒子,但是他對兒子的死也是非常難過的。當時譚繼洵已經是75歲高齡的老大爺了。
因為譚嗣同的問題,譚繼洵也被罷官撤職,趕回了老家。不過好在他保住了老譚家的人。3年以後,因為憂傷過度,譚繼洵在自己老家去世。
總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或許是不理智的選擇。很多人一生過得安寧,但是在歷史上不出名,這是為什麼?因為他們選擇了理智的生活。顯然譚嗣同選擇了不安寧的生活,所以他在歷史上很出名,卻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相反來看譚繼洵,他是一個老成謀國的大臣,他知道救兒子是沒有任何機會的。上面的人如果看他的面子,也不會殺譚嗣同,之所以殺譚嗣同,那就是不給他任何面子,他就算去求也沒有任何用。
為此譚繼洵選擇了比較理智的做法,與其去做這些沒有用的事情,倒不如想辦法保住自己的其他家人,這才是萬全之策。
參考資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