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空遠889712

    頓號是現代人加上去的,宋代沒有標點符號

      古時候寫文章斷句只能靠人的經驗來完成讀起來很吃力,甚至產生誤解。到了漢朝才發明了“句讀”符號。語意完整的一小段為“句”;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頓的一段為“讀”(念,相當於現在的逗號)。宋朝使用“。”,“,”來表示句讀。明代才出現了人名號和地名號。這些就是中國最早的標點符號。

      而樓主你所說的頓號,它存在的意義是更準確的幫助我們理解詩詞的意思,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我覺得有存在的必要。

      下面我給你舉個例子,來證明,斷句的不同會產生和作者意思偏差的角度:

      我以杜牧的《清明》舉例:

      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二,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四,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五,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此理放在宋詞上,同理。

      ——南溯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一勞動節前英語小短文?